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标题: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明、清分布考证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国明 时间: 2014-9-26 09:02
标题: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明、清分布考证
李文忠先祖淵源
岐陽王李文忠先祖源自甘肅省,龍山之西。建炎年間,宋朝趙構皇帝統治時期,公元1127年至1131年的5年間,李文忠的先祖有兩兄弟,名為李豫者舉家遷徙四川、福建。李良率眾向南遷徙至今安徽省,明光市,元代稱之為太平鄉。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平鄉降世,屋內外出現紅光閃爍之異常現象,鄉民稱之為靈跡鄉,即今天安徽省的明光市。
居住在靈跡鄉的村民中,有兩戶人家在當地,忠厚誠懇,在鄉民的心目中,有一定的社會威望,那就是李文忠的先祖與朱元璋的前輩。有關明史專家論證,“朱元璋的前輩在公元1228年由朱初一,領二子從句容通德鄉朱家巷出發,遷居於泗州,今明光地區。到公元1344年朱五四夫婦雙亡、朱元璋獨自一人入寺為僧,大約在5年中,朱氏家族先後遷徙至泗州、盱眙、五河(靈璧、虹縣)、鐘離之東鄉、鐘離之西鄉。以上朱、李兩家近200年間,曾同住泗州、盱眙、鐘離之東鄉與西鄉。其為年代的區域劃分;建制的更換;在歷史的長河中,地界的變動;只是更換了不同的地名稱而已,以上區域名稱,仍然指今天的明光地區。另者,明光在中國古代曾劃分為臨淮郡,之所以,李文忠的後代的11世,以郡望,襲爵臨淮侯。
李文忠的先祖與後裔,世居明光區域近800多年之久。岐陽王李文忠育有三子,長子景隆、次子增枝、三子芳英,均為朱元璋賜名,長子景隆世襲皇室爵位,直至明亡爵絕。
李文忠的後裔分佈狀況
李景隆的後裔,明亡前期,景隆公的第10代世孫李弘濟,襲爵臨淮侯,其為李文忠後裔的最後一代侯爵。李文忠的父親,隴西王李貞,屬岐陽李氏的第一代世祖;岐陽王李文忠屬第二代世祖;曹國公李景隆屬第三代世祖,臨淮侯李弘濟屬岐陽李氏第12代世祖,屬李景隆的第10代世孫。
李文忠長子:李景隆支系,明亡時,岐陽李氏九修宗譜中記載,這一支系奉命遣散。也就是說,國亡家難,為躲避滅頂之災,隱名埋姓,潛逃他鄉。
景隆公,字“九江”官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太師。襲爵曹國公,妣,袁氏封夫人,庶妣劉氏。景隆育有兩個兒子。長,順安(無考);次,李佑,字“啟茲。”庶出贈臨淮侯,年四十五,妣金氏贈臨淮侯夫人,庶妣劉氏。
景隆子,李佑,佑子;李萼,字;號“永芳”;追贈臨淮侯,年六十六。妣,關氏,名“妙香”贈臨淮侯夫人,合葬二世祖塋。萼子,李璿,字 “器夫”,蔭南京錦衣衛指揮,贈太子太師,臨淮侯,年五十二。妣,徐氏南京,癢生,許子貞女初封淑人,晉封太夫人,贈臨淮侯夫人,合葬二世祖塋。有女三,長女,適,廣洋衛指揮馬昂,次女,適,孝陵衛指揮梅琮。三女,適銅陵縣癢生徐昌。
璿公子,李濂,字“師周”,號“野鶴”。襲錦衣衛指揮,誥封昭勇將軍,贈臨淮侯,年三十六,妣,繆氏封夫人。庶妣,張氏封淑人,合葬二世祖塋。
岐陽李氏第11代世祖.李邦鎮,育有八子,其八子簡略。
岐陽李氏第12代世祖,李弘濟、弘源、弘沛、弘澤、弘(無考)、弘湛、弘(無考)、弘潤, 有兄弟八人。弘濟公簡略:明襲侯爵,官為南京守備提督操江,監管巡江事物,中軍都督府印事,特近榮祿大夫,柱國太師。
1.長子:弘濟,字“允中,”號“么素”,襲侯,官,南京守備提督操江,監管巡江事務。掌,中軍都督府印事,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師,年,三十四歲,妣,徐氏封夫人,
2.次子:弘 源,字“永澄”,後遷居福建,恩生柳州同知,妣,蕭氏。
3. 三子弘沛:字“允沖”,官,金山衛守備,妣高氏。
4.四子弘澤 :兵部儲將,妣,陳氏。
5.五子,弘,(無考),
6.六子,弘湛,字“允凘”應天(南京),癢生,熏衛,散騎舍人。妣:
湯氏。
7.七子弘,(無考)
8.八子,弘潤,字“允孚”崑山參將。妣,顧氏。
李弘濟:育有四子,祖述、祖模、祖楷、祖棠。李弘濟長子:祖述,明亡時遷徙至北京西郊,居住北京彰儀門外的泥漥村,清廷授祖述資政大夫。
李祖述長子:德燦,岐陽九修宗譜,泥漥村的譜頁記載。清政府授李德燦資政大夫,康熙十四年(1675),駐防京口,即南京浦口。後移居江寧,江寧區:位於
江蘇省
南京市中南部,東與
句容市接壤,東南與南京市
溧水區毗連,南與
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銜接,西南與安徽省
馬鞍山市相鄰,西與安徽省
和縣隔江相望,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德燦授命滇中討逆。滇中地區:指位於
雲南中部的
昆明、
曲靖、
楚雄和
玉溪四個城市,包括雲南省中部以昆明為
中心的部分地區。其後代定居雲南。(請查明光岐陽九修宗譜,第一卷世襲,第十一頁)
李祖述次子:德耀,年方十七,清政府授四川成都府,大邑知縣,歷任泗洲知州,子孫分佈四川大邑縣。
李德耀長子:延基、延埰、延塽。
李延基:岐陽李氏第十五代世祖,清末任福建泉州府南安知縣,四川緜州知洲。其三兄弟子孫分佈福建、江西、廬州。
祖模,明亡時隱居今安徽省和縣石跋河鎮,此系初始以打魚,擺渡,砍材度日。
李文忠次子:李增枝,約生於1370-1448年前後,明初任前軍左都督。永樂初,遣增枝與景隆,往荊州整肅兵備,撫安軍民。增枝各處私立莊田,每莊蓄佃僕無慮千百戶。永樂二(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核告,景隆圖謀不軌,增枝與兄景隆被禁錮私第。景隆、增枝部分親屬發配遼東,及遼寧東部一帶。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令,景龍、增枝啟門第。特赦後,增枝遷居合肥,今肥東縣白龍鎮李大戶,原合肥梁北鄉金城村,更名李煥,配郝氏,生子三。即李憲、李睿、李旭。至今,李增枝後代,大部分定居合肥周邊。
李文忠三子,李芳英,授命中都正留守,駐防鳳陽。留守支後裔,大部分世居明光,譜中記載甚少,三兄弟均為朱元璋賜名。以上文載,均為明光岐陽李氏第九次修宗譜為實。
山東、棗莊市、臺兒莊地區,至今先祖無從考證。今提供點滴,僅供岐陽族人參考。 明亡時,岐陽李氏十二世祖李弘濟,明末為最後一代臨淮侯,弘濟公兄弟八人,其眾兄弟為躲避清廷的追剿,此支系四處遣散更為眾多。
若如今山東臺兒莊為弘濟公近族?那遷徙山東臺兒莊,今稱遷居一世祖,應為岐陽李氏第十二代輩份,弘字輩,餘下輩份理應以此類推。從族譜的歷史記載來看,也沒有更充足的理由來證實“臺兒莊”遷居一世祖屬於哪一代輩份?
另者而言:明代統治的276年間是朱家的天下,除了朱家的皇帝能逼使岐陽李氏家族東躲西散,匿名埋姓,還有誰能有如此淫威?宗譜中更沒有文字記載,李家的遣散屬朱家的皇帝所為。那唯一的理由就是明亡爵“絕”,清室入關,岐陽李氏為躲避亡國戰亂之災,而隱名埋姓,奉命遣散它鄉。
今山東臺兒莊的岐陽李氏先祖,若按“弘”字輩份排列?為屬第十二代。從明萬曆帝朱翊鈞欽賜二十字輩,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此二十字輩岐陽裔孫已延用六百多年。在臺兒莊的岐陽宗支,繁衍至今一直沒能使用“欽賜”的輩份。“遷居一世祖”(實名無考)生守臣公、守順公、守信公,三兄弟為老三房。山東臺兒莊地區“遷居一世祖,若是“弘”字輩份,那李氏三兄弟的守字輩將為李祖臣、李祖順、李祖信,以祖字輩份向下代排列。
明光宗譜的續修,仍用六百多年前的原譜為基礎。國明目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續修宗譜仍供奉李貞為岐陽李氏一世祖,李文忠為二世祖,李景隆、李增枝、李芳英為三世祖,宗字輩為岐陽李氏的第十代先祖,後世字輩以此類推。山東岐陽裔孫,長房守臣公、二房守順公、三房守信公、各支系世居山東藤花峪周邊既棗莊、山亭、騰州等地。三房守信公隨母南遷至磨石樓、官莊(棗莊市臺兒莊地區)、另分散居地江蘇省旗三、賈汪等地區。此文,並不能作為山東貴支系尋祖續譜的確切依據,今日部分淺談,僅供山東李傳凱先生修譜時為參考之用。
近日所知,李文忠的後代有一支系在山西,可能是駐防山西時留下的後代。60年代的中期,並豎有石碑,李文忠的木刻雕像。保護雕像的李文忠後人,在此期間,慘遭迫害致死。
據考證,明代有不成文的規定,戍邊部隊的將領,在外,可以另娶偏房,娶妻育子,其後代另續輩分,是不沿用嫡系子孫輩分的。
有關隴西王李貞36歲娶24歲的朱佛女為妻,試想當時,李貞處於殷實之家,其祖父娶妻兩房,李貞怎能36歲才娶妻呢?從本人修譜的這八年來,對於先祖李貞的婚配關係一直處於朦朧與懷疑狀態。假若,朱元璋不做皇帝,朱佛女不是皇姑,那李貞家族的歷史演變,將會是另一段實史記載。
李貞子女眾多
李貞的家庭人口眾多,兄弟四人,父親逝後,眾兄弟要分得財產,自立門戶,李貞訓導兄弟們說:老母健在,等母親百年後,任其索取,我不怪你們。這番教導,使得眾兄弟羞愧難當。李貞36歲娶朱佛女前,就已娶第一房夫人,子女眾多。八年前,本人對先祖婚配就有質疑,這樣殷實的家族,怎麼36歲才結婚?調查家族的歷史,是要有文字為依據,才能稱其為考證的。八年來的懸疑,今日終於有了初步認識。2014年的4月間,定居南京的國龍大哥,收藏一本來自貴州省,畢節市,李玉龍先生的熱情提供。國龍大哥將此譜轉借與我,授其囑託,仔細拜讀,從中領悟及其精華,轉錄重要部分借此為依據,充實明光第九次修譜所欠缺之部分。
此譜名為李氏家史,總頁數,為1077頁。第35至36頁記載,李文忠有六位哥哥,共為七兄弟。35頁原文記載,李真(貞)屬李氏第八十二世孫,真公(貞),屬元公之子,字“肇燕”妣,朱氏,生於濠州鐘離,當時地名鐘離郡包括鳳陽東。明代屬盱眙縣西鄉,今安徽省明光市區域。其父,朱世診。母,陳氏,生兄姊妹五人。小弟朱元璋,明朝洪武太祖皇帝。太祖胞姐朱佛女婚嫁時只有24歲,其七子,並非完全佛女所生。李文忠的前六位哥哥,確切的說是大房夫人之子,李貞不可能36歲婚配佛女,大房夫人姓氏暫時無考。
李貞祖父六二公冊封岐陽王,原配蔡氏續配胡氏俱封岐陽王夫人。明代的制度婚配沒子嗣是不能封夫人的,譜中記載蔡氏、胡氏這兩位俱封為岐陽王夫人。岐陽譜記載兩位夫人只生了李七三這一個兒子?不可能。李七三只是其中一位蔡氏夫人所生,其為長子,只有長子才能繼承爵位,七三公晉封岐陽王。兩位夫人後續男丁,岐陽譜中沒有記載。李貞的諸多兄弟子嗣,目前也無法考證。南方譜系著錄李文忠兄弟眾多,並有文字詳細記載,這並非荒料,應是常理之事,不能絕對否認,只有待後考察。
南方李玉龍宗親的谱系著錄李贞長子,文龍,移居山西太原府;次子,文虎,移居三江安羅縣;三子,文魁,移居湖南桃源縣;四子,文治,洪武四年,調北征南屯田鎮雄李官營;五子,文華,移居四川自流井;六子,文舉,在南京金殿亡故;七子,文忠,通經史,洪武十六年,病故於南京。
再者,朱元璋建國後,李貞續娶了陳氏,封淑德夫人。中國古代的制度規定,夫娶婦,若無子嗣,是不能冊封為夫人。由於岐陽宗譜是李景龍編撰,當年,陳氏與李貞婚配不久,還沒有子嗣,修譜時無法記載。岐阳后裔只能延续先辈之墨迹,流传至今,懸疑待後人探討考證
【一修譜】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明太祖實錄》由三世祖景隆公監修,岐陽李氏第一代宗譜屬景隆公編撰。碑誌、遺著均有明朝文官功臣編著(九修譜第六卷有詳細記載)。
【二修譜】明代末年十二世祖弘濟公,始創岐陽李氏宗譜,此譜在李氏家族奉命遣散時丟失。
【三修譜】十二世祖弘濟公,(譜稱允中公)謹按三世祖景隆公舊譜再次續編,始於崇禎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敘至邦鎮公而止。
【四修譜】十四世祖李德耀,續撰於康熙中葉,續編未刊而卒。
【五修譜】德耀子十五世祖李延基接十二世祖弘濟公舊譜續修,(同屬景隆版譜)續修於前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0四年)。刊於福建泉州,南安縣任中,著譜計三卷,上卷七十一頁,中卷七十三頁,下卷五十八頁。
從以上修譜的時間表明顯的可以看出,岐陽李氏第十二代世祖李弘濟修譜時,朱家的天下已面臨著即將滅亡。從第一次修譜至第二次修譜的時間段中記載,先輩明確的告訴岐陽宗親,岐陽家族歷經600多年的歷史滄桑,還能有幾人完全了解遺漏的宗族歷史?
之所以,雲南李紹林、李德應、李紹輝宗親的譜中記載著,他們是李文忠弟弟李文誥的後裔,原文有載。一是始祖“原籍南京,本中土大姓,隴西望族,奉旨領軍來平滇黔……”;二是“ 鼻祖諱瑱,發源金陵,生文忠為先明開國勳臣,封曹國公;文誥祖以功臣之弟授親軍驍騎校尉,同傅、沐二國公進征雲南,卓著大功,延議改授烏撒衛指揮”;三是“後易以招信校尉百戶侯,食采邑於倘塘,世官守土”。 以上三點說明:我們雲南宗親的始祖原籍南京,因為是“功臣文忠之弟”,所以“授親軍驍騎校尉”,後“卓著大功,延議改授烏撒衛指揮”。“驍騎”,是勇猛的騎兵,是褒義。“驍騎校尉”是明、清時期武將正六品官銜。“後易以招信校尉百戶侯”,“招信”是地名,是今安徽省明光市舊名,是鼻祖李貞公的發源地,即文誥祖籍貫是在招信也。
明朝的天下,由於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岐陽宗譜的修纂,是李景隆主修,為求慎重,不得把祖母皇姑朱佛女立為偏房給祖父李貞做小妾之名份列入宗譜。只有將佛女撫為正室。因是皇室嫡親,由於特殊的歷史因素,造成了李貞36歲前的這一段家族歷史,將無法真實的載入岐陽史冊。之所以,沒有給後人留下點滴線索,至今懸疑無法考證。
附注:岐陽王李文忠之父李貞薨後,追封隴西王。由於李貞、李文忠父子的功勳顯赫。朱元璋頒詔,追封李貞的父親李七三為岐陽王;祖李父六二為岐陽王;曾祖父李五二為隆西王。之所以,李貞、李文忠的後代,被世人稱之為岐陽李氏,實為五王后裔。
本人並非明史專家難免有失誤之處,敬請岐陽宗親予以諒解
國明2014.9.24號
作者: 李国玉 时间: 2014-9-26 09:18
好文!国明费功夫打下一篇长文,如数家珍。历代先祖简述详尽,是了解家族史的好文!国明也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滇黔地区岐阳李氏世系由来,这是陇西王李贞后裔、岐阳王李文忠后裔们应该仔细阅读的文章,也望滇黔地区的宗亲发帖参与讨论!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6 10:13
又一帖重量级文章,国明叔多年研究实力非凡.什么叫研讨,见最近网帖就知,这才是干实事,上对的起祖宗.对下有好的交待。有志之士宗亲们大家共同探讨吧.把你的学识,研究成果让岐阳李氏后人多多了解传承下去!
作者: 李亨乐 时间: 2014-9-26 12:10
看了3遍,还要再看几遍吸收一下,恭维话就不说了
作者: 李国明 时间: 2014-9-26 15:12
前些天,我看了宗亲们的家史探讨,若单独看到自己手里的资料,往往会有局限性,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假若,多了解对方的家族历史,视野会有所开拓。
亨乐宗亲,你很实在,这个性我欣赏,谢了。为此我也感谢国玉、永年宗亲对家族历史的评价及深入的了解,谢谢。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6 15:50
欢迎您各位专家学者,欢迎您全国各地关心岐阳王李文忠家族史的同胞们,欢迎您们来指导、交流。在这里对一世祖陇西王李贞、二世祖岐阳王李文忠的家族史进行探讨、研究、整理,以解开几百年来的不解之谜,还我岐阳李氏家族的本来面目,填补明史的空白。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6 15:51
为各地的陇西王李贞、岐阳王李文忠的后裔寻亲联谊、欢迎宗亲在这里编织感情的纽带,凝聚宗族亲情,联合目前各地已组建的宗亲会、促进会、各地QQ群、所提供的资料、数据、使天南地北的李文忠的后裔尽快地认清自己的宗脉.认祖归宗。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6 15:53
可以为目前已知的新老族谱交流、提供现代技术保护、以便让更多不了解宗族根源、及家族分支发展情况的寻亲者、提供较详实的族谱资料、并可更快的壮大发展各地分支宗亲群、以达光宗耀祖之目的、并为条件成熟后联谱做好技术准备。 资料宝库将在适当的时候建立DNA数据,为寻亲延脉提供帮助.
作者: gzbjwxlsh 时间: 2014-9-26 16:28
本帖最后由 gzbjwxlsh 于 2014-9-26 16:31 编辑
看得出,国明宗亲花了不少心血来研究和阐述这些问题,值得敬佩!帖中提到的毕节李氏家史,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帖子我有专门论述,在这里就不谈了,等有空时,我再对一些问题进行论述。但国明宗亲在帖中谈到的“李祖述長子:德燦,岐陽九修宗譜,泥漥村的譜頁記載。......德燦授命滇中討逆。滇中地區:指位於雲南中部的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四個城市,包括雲南省中部以昆明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其後代定居雲南。“这部份应该有误,和原来家谱中的说法不一,《岐阳世家文物考述》中是这样说的:”家谱有传。略云,康熙十四年,统兵出镇京口,后移金陵,奉命赴滇中讨逆,盖从征于讨吴三桂之役,康熙二十年凯旋谢职还家,“,从这里看出,德燦祖公并没有留在云南,所以,”其后代定居云南“应该是错的。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7 15:07
抽空将世袭支石跋河老谱前言及后面的坺放在网上共享共研讨
作者: gzbjwxlsh 时间: 2014-9-27 20:04
很好!盼望着永年宗亲放上来。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7 21:45
崇祯二年六月,明朝廷出了一件奇案——一个自称李善长第十世孙的人,拿着太祖朱元璋当年留给自己祖先的“御笔龙封”,要求皇帝兑现当年的承诺。
《崇祯实录》记载:崇祯二年六月丙寅,“韩国公十世孙李世选奏:家藏高皇帝遗旨,许以复封。大学士韩爌等验之,皆言其伪;世选论死。”
而记录此事最详尽也是最早的是曾经历任刑、吏、工科给事中的李清,他在自己编撰的《三垣笔记》中写到:“绩溪民李世选自称韩国公李善长(原注:定远人)十世孙,捧高皇帝御笔龙封,自云善长赐死后,驸马都尉李祺(原注:善长子)嫡子李盛庆贬绩溪为民,即临安公主(原注:高皇长女)出也。因主号泣上前,故赐之龙封,封面书云:‘敕赐皇亲外孙李盛庆,尔祖善长因国事罚贬去守龙关,二百一十六春为民,依数满我封。此旨到京,见主开拆,复忠臣勋爵护国,永远世世不忘。刘、李、徐勋臣,保障我为主,收伐陈友谅(原注:伪汉王,沔阳人),天下俱服。十大功劳,秋毫无犯。洪武二十三年出给李盛庆收执。’又封内敕谕末曰:‘勋臣善长,众臣诈称伪,坐胡惟容,不晓自犯,向后复查,毫不干你事。李善长保障开国,十大功劳,秋毫无犯。忠臣与我股肱心腹。你为国为民,我不忍忘,天誓我常害怕。你先年同刘基一时败友谅十六万大兵,今你男李棋外孙福缘已故,止存三外孙。李盛庆长外孙贬罚二百十六春为民,取复护国,准旨到京见主,复韩国公。收过家资钱粮,数万国用养老,三万还你开国勋臣。敕赐皇亲。’云云”
李清其人《明史》有附传,此人做《三垣笔记》的目的是“为存史事美恶贤否之真,不以恩怨为是非。目见者为本书,耳闻者为附识,以示慎重。”也就是说,李清是一个对记录史实非常严谨认真的人,而此段记录,他是放在“本书”中的,这就证明,这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而最终,也是因为李清上疏皇帝而使李世选逃过一死。因此他的记录是可信的。
据李清的记载,此物一出,立即遭到崇祯君臣的怀疑。皇帝亲自验看了“龙封”,并和朱元璋遗留的亲笔文件进行了比对,指出:只有“长、二、臣、爵”四个字像,而其它的字“不尽似”。内阁诸臣则提出,“龙封”将胡惟庸的“庸”误为“容”,而将李祺的“祺”误为“棋”,更重要的是,李善长死于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乙卯,而这道“龙封”的时间却署为“仲春月”。仲春月是二月,太祖怎么可能在李善长死前三个多月写出这样东西!这个疑点最为致命。
据此,皇帝将李世选下狱论死。
但李清本人也证明,李世选确实是李善长的后人,还借曾经当过绩溪县令的熊维典之口说:“自下车以来,便闻世选为善长后,龙封相传以久,士大夫及里民俱知,非新假者。”
崇祯十二年,李清上疏皇帝,李世选被释放,离他入狱已经过去了十年!而“龙封真伪卒莫能辨”。
《南疆绎史》勘本卷十九“李清”条的勘本记载:“案假敕之狱,世选为韩国善长十世孙。洪武时,驸马都尉祺坐父罪死,其子盛庆即临安公主出贬绩溪为民。主号泣上前,上手赐龙封,许二百十六年执此见主复故爵。世选于崇祯初具奏呈验,而敕中讹‘祺’为‘棋’,以胡惟庸为‘容’,善长死年且不符;谳狱者乃援妄假敕书律,论辟。司寇郑三俊批其牍曰:‘若善长之功,虽百世宥之可也’。映碧(李清字映碧)善其言,力请释之。然世选已长系十年矣。所呈龙封纸墨钤印严重久远,实非外间仓卒所能办。是岂当时高皇故为斯误以塞主请,以开后世疑案邪?”
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六《焚麈寄·胜国遗闻》引《绥冠未刻编》记载与上面史料基本相同。应系因循转载,不再列出。
上面是古人的考证,结论是“龙封真伪卒莫能辨”。下面小弟不揣鄙陋,也做一点考证——
首先,从这道“龙封”的措辞看,朱元璋赤贫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全明文》第一卷就是朱元璋卷,里面虽然有众多词臣捉刀的作品,但《御制皇陵碑》、《大诰》和一些内容可以证明是其亲笔。从这么文字看,朱元璋的文字谈不上什么文采,口语化明显。因此,朱元璋写出这么个不伦不类、文词不通的“龙封”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在这些能证明是朱亲笔的文字中,朱很少用“你”这个第二人称,而是用“尔”。但“龙封”内敕谕原文却连续用了5个“你”。
其次,将胡惟庸误为胡惟容,庸容二字字型迥异,读音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因此,笔误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说祺棋两字是笔误,那么这个容不太可能是笔误。倒有可能是不清楚正确的写法或读法,我问了安徽绩溪的朋友,“庸”在徽州口音中,其读音很像“容”。所以我大胆推断,写这个“龙封”的人根本不知道应该是胡惟庸,而从道听途说误以为是“胡惟容”。毕竟,此时离明初已经250多年了。
第三,“龙封”曰:“你先年同刘基一时败友谅十六万大兵”,与史实不符。与陈友谅交战,刘基和李善良长可能有赞化之功,但真正在前线指挥的是徐达和常遇春。作为当事人,朱元璋不太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明史·李善长传》也说:“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再参照古人的考证,我认为此“龙封”是伪造的。当然它可能不是崇祯年初期伪造的,可能确实有些时间了,但时间久的东西也不能证明是真的。此外,以古人书画造假的高超技术,当时做出“纸墨钤印严重久远”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可能。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为李善长辩冤者所在多多。这也使人们从感情上更偏向于相信这道“龙封”是真的,是“当时高皇故为斯误以塞主请,以开后世疑案”。但从情理上讲,杀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父子可以眼皮不眨,对女儿,朱元璋未必有这样的耐心。而这个216年,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了。
《明史》列传第八十一《李春芳传》附李清传:“字映碧。崇祯四年进士。由宁波推官擢刑科给事中。熊文灿抚张献忠,清论其失策。以久旱请宽刑,忤旨,贬浙江按察司照磨。未赴,忧归。起吏科给事中。俄出封淮府,国变得不与。福王时,请追谥开国名臣及武、熹两朝忠谏诸臣,于是李善长等十四人、陆震等十四人、左光斗等九人并得谥。”到了这个时候,李善长才终于平反昭雪了。
“龙封”奇案辨诬补遗——又发现几条重要史料可以证明龙封是假
《三垣笔记》:“绩溪民李世选自称韩国公李善长(原注:定远人)十世孙,捧高皇帝御笔龙封,自云善长赐死后,驸马都尉李祺(原注:善长子)嫡子李盛庆贬绩溪为民,即临安公主(原注:高皇长女)出也。”
按《明史·李善长传》:“善长子祺与主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芳为留守中卫指挥,茂为旗手卫镇抚,罢世袭。”
这里就有了一点问题——根据《明史》记载,李祺与临安公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芳”,另一个叫“李茂”,二人虽然均罢世袭,但都因公主未连坐,而且保有禄位,并没有什么“李盛庆”的记录。而且,古人给儿子起名字,即使没有家谱延续,同一辈人的名字要不都是三字,要不都是两字。亲兄弟名字既有俩字的,又有三字的情况非常少见。同时,朱元璋给自己子孙名字定了最后一字按照“五行相生”顺序的规矩,这在明世系中非常明显。而李芳和李茂,很明显也都有个“草字头”,即使李祺还有儿子,也应该是个带“草字头”的单名!从这点分析,李世选所说“李祺嫡子李盛庆”显然是子虚乌有!人是子虚乌有,这“龙封”的真假也就不用再辨了。
对照《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三年五月乙卯日记录:“上命以礼葬之,后恤其家。子祺为驸马都尉,后卒于江浦。孙茂今为指挥佥事。”《实录》与《明史》本传在此记录一致。
此外还有一条史料是我刚发现的——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李祺”条(顾起元,万历二十六年殿试一甲第三,也就是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该书大约成书于万历中后期,是非常重要的明代笔记史料):“李祺为驸马都尉,韩国公善长长子也,尚临安公主。其九世孙君锡家,尚存其诰命与像。君锡但据史言:祺于永乐初死于江浦而已……公主薨于永乐十九年,二子当荫指挥、镇抚,未赴官。”
由此,基本可以确定——李祺的九世孙正是李善长的十世孙,根据《客座赘语》记载,李善长确有十世孙名李君锡者,此人也曾考证自己的家世。李祺只有两个儿子,没有这个被贬至绩溪为民的儿子李盛庆!退一万步讲,真有这个儿子,也绝不是临安公主所出,而如果不是公主亲生,又怎么会有朱元璋给他的亲笔“龙封”?两下互证,“龙封”是假铁证如山。
“龙封”内敕谕还说:“今你男李棋外孙福缘已故,止存三外孙。”从字面理解,李祺和公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叫福缘的已经死了,只剩下三个。这就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造假者缺乏基本史实!当然,由于档案保密和历朝忌讳,越是当朝人越不了解当朝史。这也是正常的。
《三垣笔记》所述“及下抚按查,云盛庆以三岁贬,与世选为善长后,俱实。”和曾任绩溪县令的熊维典所谓“自下车以来,便闻世选为善长后,龙封相传以久,士大夫及里民俱知,非新假者。”其实也不难理解——有时,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当时离李善长死已经239年了,咱们现在有时也不敢肯定239年前的史实。省里、县里出这样的错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李善长暮年横死,天下冤之已久,顺水推舟又何尝不是件美事呢。
作者: 李国玉 时间: 2014-9-27 22:40
永年发布的这篇“崇祯二年六月,明朝廷出了一件奇案”文章写得好的,破折的头头是道?明廷奇案何止一桩,家族的迷团又何止一团,三百年的明王朝留给后人的悬疑太多了。各位宗亲朋友,打起精神来,把奇案迷团发上来,让我们一起来猜猜先祖的迷底!
作者: gzbjwxlsh 时间: 2014-9-28 00:20
本帖最后由 gzbjwxlsh 于 2014-9-28 12:22 编辑
看了永年宗亲在文中的论述、推断,觉得比较符合逻辑,永年宗亲思维慎密、条理清楚,文章中的各个论点找得准确,分析得很好,并逐个击破。通过这个事件,说明:哪样不敢搞假?哪样不能搞假?哪个朝代不搞假?同时,也说明了我在一个帖子中所说全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说是李善长的后代?而且有些是同名而不同世系,或同世系而不同名?如果以前哪支家族的老祖人编了一个虚假的故事或传说,那代代相传下来,就成文章中永年宗亲所说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那样,子孙后代会把它当成铁的事实,也就真假难辨了!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8 08:52
李善长、李天馥皆为皖人,一为明初宰相,一为清初宰相。善长安徽定远人,同李克强总理是同乡。天馥安徽合肥人,又曰合肥第二包公。据传我族与李天馥相近,但天馥后人网上资料较少,无从查阅,因而向公请教。十分感谢!
李克强, 安徽, 定远, 合肥, 网上
作者: gzbjwxlsh 时间: 2014-9-28 12:25
李天馥的家谱我能买到,只是觉得可能没有联系。
作者: 李永年 时间: 2014-9-28 14:05
此帖转发是为各宗亲研讨之用,与我族史无关不必操心谢谢你
作者: 李国玉 时间: 2014-9-28 17:38
诗华宗亲严谨的态度值得称赞,永年发帖“李善长的后人拿着“御笔龙封”,要求皇帝兑现当年的承诺”,未免有些过份了。而龙封还是假的,这也是史上的笑话。我们这代人正值承上启下的年代,有些事确实要做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不然也会给后人留下笑料一块!
作者: gzbjwxlsh 时间: 2015-2-3 13:06
对国明宗亲在帖中提到的德燦祖公其后代定居云南一事,我还是传延其公所修族谱中的记载来说明一下,因为,明光岐阳九修宗谱记载错了,建议在下一次修谱时更正过来。柯氏祖母是葬在北京彰义门外,那德燦祖公不用说,肯定也是葬在彰义门外。
-
德灿公.jpg
(1.25 MB, 下载次数: 834)
-
德灿公1a.jpg
(1.29 MB, 下载次数: 839)
-
德灿公1b.jpg
(1.22 MB, 下载次数: 856)
欢迎光临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http://www.liwenzhon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