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续到达.jpg (84.71 KB, 下载次数: 1009)
明隴西王李貞墓概況 曹國墳,隴西王李貞之墓,這皇室兆域之地,位置處於安徽省明光市中心路東南方向,約2華里, 始建於一三七八年。 李貞生於1303年,薨於1378年,享年76歲。李貞薨後,朱元璋追封為隴西恭獻王。朱元璋命外甥岐陽王李文忠,將其父隴西王李貞的遺體運回靈跡鄉(即今明光),與母親朱佛女並葬一處。 李貞葬後官方定名曹國公墓,當地俗稱為曹國墳。李貞夫人曹國長公主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姐,其名為佛女。朱、李兩家聯姻於元末戰亂,並且有很好的鄰里關係,同居於靈跡鄉(即今明光市中心路南段)。曹國公墓的占地面積,長約900米,寬約400米,隴西王陵寢的建築為南北走向。壽碑與高大的雙望柱,聳立在南向的冷水澗邊。從南向北依次排列,雙石臥虎,雙石臥羊,雙石馬,文官武將各一。輝煌的明代建築一一享殿,旋門。高大宏偉的隴西王李貞墓。其墓的週邊,有三面砌起高高的圍牆,茂密的松林,遍及圍牆外,正南朝陽的方向敞開著,為吉向。隴西王李貞墓地的選葬,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前提下,並參照風水選向的理論依據。按當時的風水學說,此墓地的位置,為前有照後有靠。照一為陽光照射,屬吉向。靠一為大山或密集的人群與高大的建築樓層,為靠山。墓的正南方向是一條東西流向與池河交匯的冷水澗,當地人俗稱為南澗。 李貞墓地的選葬並非是李貞薨後選擇的,實際上是在太祖二姐朱佛女病逝後,即安葬在岐陽李氏的祖塋地上。那時李貞的家境並非貧寒,在當地應該說是殷實之家,李家的人口眾多,而且朱、李兩家和睦相處相當和諧。李貞夫人病逝後,朱佛女即是李家的兒媳婦,從風水或倫理上來講,也是應該葬在先輩的右向,這是附和左子右孫的風水定理。這一帶,從斗拱山,至當今的官池村莊西向,約四華里的狹長地帶,是岐陽李氏家族的塋塚。 早在民國七年間(即1918年),岐李氏的家譜中已有記載,譜中說道:-------諸王墳均葬於斗拱山南向的山坡上--------。李貞薨後,朱元璋追封李貞前三代的爵位有,曾祖父,李五為二隴西王;祖父,李六為二岐陽王;父親,李七三為岐陽王,三王眷屬分別追封為王夫人。李貞的先祖逝後,均葬在斗拱山的南山坡上。 ![]() 再說朱元璋與李貞的家族關聯,今從朱元璋給李貞的詔令中可以看到相關內容。龍鳳十一年,封恩親侯駙馬都尉的令旨中說道,皇帝,指的是龍鳳年間的韓林兒。大概的聽說:漢高祖劉邦懷念舊情,賜封功臣-----------高度的評價北宋時期的清官胡公待人誠墾、厚道。胡公名胡則,北宋永康人。少時果敢有才氣---------非常讚賞胡公,曰:從古至今惟獨胡公厚道。 龍鳳年間的皇帝韓林兒比古喻今道:何況當今眾臣也知道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貞,忠厚老實,爲人正直,德才兼備,應當冊封爵位,推崇冊封孝親公主的丈夫李貞爲恩親侯駙馬都尉。李貞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到晚年的時候,特別的受到別人的崇拜與尊重。李貞優秀的品行,在原先世居的靈跡鄉,即今日安徽省明光市中心路南段,行善、積德、敬孝長輩,世人皆知。 李貞的父親與朱元璋的父輩關係較好,兩家在元末兵災戰亂中聯姻,結爲親家。從前李,朱兩家都住在同一條街巷裏,相住的很近。李家的經濟條件當時比朱家要好一些,在平時的生活上經常幫助朱家。忠厚、善良的李貞,生子名爲保兒,字思本,即是明代的岐陽王李文忠,爲屬中國古代十大猛將其一。李文忠驍勇善戰,征戰疆場,勇猛異常,被朱元璋視爲虎臣。朱元璋與李貞的感情特別深厚,更對於李貞懷有報恩之心,李貞的賢德與忠孝滿朝稱讚。皇帝將考核衡量研習古代的制度與禮節,給與李貞以最恭敬隆重的嘉獎,恩賜予李貞高官顯貴的章服,給於李貞頒發恩親侯駙馬都尉的聖旨。 在朱元璋給李貞的詔令中說的很清楚,李貞和朱元璋是同鄉,兩家關係很好,李貞在當時的靈跡鄉,是有一定的社會威望。元末災荒兵燹的年代,在生活上有能力常照顧朱家,可想李家當時,是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朱家的人大多數都死於災荒。朱佛女生於1314年,逝於1349年,年僅36歲,在李貞前28年病逝。按照當時的封建社會,左子右孫風水選向的理論,選擇葬地,朱佛女理應葬在李氏祖瑩地上,面朝南向的右方,視為右孫的葬地,即今曹國墳的遺址位置。 朱佛女在病逝前,託付丈夫李貞,自己要是不行了,最關心的事,是你一定要照顧保兒,要找到小弟朱元璋。朱佛女病逝後,李貞歷盡磨難,帶著兒子投奔了自立為吳王的朱元璋。從此李貞父子追隨朱元璋,為創建明王朝建立顯赫功勳。 李貞的遠祖,名為李良,在大宋建炎年間,趙構皇帝統治時期(即1127年一1131年),率眾向南遷徙至池河致之濱,定居於此800多年之久(即今明光市)。 曹國墳一隴西王李貞陵寢,宏偉的明王朝建築,抗戰時期,日寇破壞過。解放戰爭期間,遭到國民黨散兵游勇的挖掘,由於墓土的粘度強,再有當地民眾的自發保護,基本上是完好的倖存下來。遺憾的是,西元一九六八年至六九年的階段,提倡破四舊,立四新。輝煌的王室陵寢一曹國墳,歷經六百多年的歷史滄桑,徹底的遭到人為的毀壞,昔日閶闔天開氣象雄偉的王室陵寢,今日已蕩然無存。 附注:文章中提供的隴西王陵園效果圖,請查閱,明光岐陽李氏第九修宗譜中,第二卷,圖像冊,民國七年的平面圖為考證繪製。 國明 2013.1.28號修改 |
永平言.jpg (525.97 KB, 下载次数: 998)
肥言.jpg (174.6 KB, 下载次数: 997)
座谈会.jpg (73.6 KB, 下载次数: 636)
2015-09-20 22:01:20|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url=]订阅[/url]
皇上輟視朝三日,親製文遣使致祭,追封岐陽王,謚武靖賜葬地於鍾山之陰,越三年秋,有司奏王神道碑石巳具,而未有刻辭明日詔臣倫,文撰次王之勳,德以寵其子孫,於無窮臣倫再拜稽首,而退謹按王諱文忠,字思本,姓李氏世,泗州旴日台人,父隴西恭獻王,尚曹國長公主生,王十有二歲,而公主薨時,元末大亂,恭靖携王走軍中,幾不能存聞。皇上駐兵滁陽始來見焉,皇上喜甚,即自養育擇師傅以教之,一日取所業示近臣曰:是亦,可矣當於馬上習之歲丁酉,乃以舍人領軍策□池州偽漢陳友諒發兵寇城王奮擊敗之,戊戌春正月,進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二月,敗元判院阿魯灰於萬年街遂破苗獠于於潛昌化獲其婦女輜重甚眾王恐士卒恃此富驕莫有鬬志因激怒使其盡殺所獲焚其輜重曰此何足惜能努力破敵何患不富貴乎眾咸奮厲進次淳安夜襲破偽洪元帥營降其眾千餘三月會寧河王鄧愈越國公胡大□兵取嚴州授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守嚴州時嚴新破城壁未備而偽吳張士誠遣其徒率苗獠水陸奄至王與戰大敗其眾復取所斬俘馘載巨筏中乘流而下水寇見之亦遯冬十有二月帥師攻諸曁克之壬寅春三月擢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癸卯春二月苗獠蔣英搆亂金華賊殺越國胡公王聞亂率兵馳赴賊委城遁去夏四月守將謝再興據諸曁以叛
上命築新城於諸曁之西,以拒之秋九月再興誘士誠寇東陽王自嚴將銳師破之,冬十月陞右丞,乙巳春正月士誠遣偽司徒,李伯昇大率其徒號二十萬寇新城王聞之即合將士未至新城十里許有地曰龍潭立營□□新城守將遣人由間道詣王曰眾寡莫敵姑宜避之以俟大軍之至王曰以眾論之則我非彼敵以謀論之則彼非我敵且八千之謝玄破八十萬之符堅庸非眾乎吾若未戰而退則彼勢益熾雖大軍至亦難?攻矣莫若與戰死中求生正在今日何避之有遂下令曰彼眾而驕我少而銳以銳當驕可一戰而擒擒彼之後輜重皆汝等有也明日交戰王□槊□□□□十餘□乘高□下直出陣後衝其中堅敵列□逆戰王格殺數人出入陣中所向披靡因督眾乘之敵遂大潰亂自相蹂躪城中將士亦鼓譟而出呼聲動地莫不一當百斬首數萬級擒將士七百餘人委棄鎧仗彌?山丘自是張不能軍矣丙午八月召還京師□受宸筭總水陸之師下江浙冬十月師進克□廬新城富陽至餘杭謝再興子五人嬰城固守王合圍攻之一日而拔杭守將潘允明聞之恐遣員外□彝詣軍門請降王曰師來臨城而員外遠來得無以計緩我師乎彜曰大人奉命伐叛所過秋毫無犯□雖孤城生齒百萬擇所托而來尚有他意乎王見其誠引入臥內歡笑款接因命條畫入城次第翌日遣歸允明遂封府庫籍軍數出城拜降王入宿於城上令曰敢有擅入民居者斬有一卒下借民釜即磔以狥由是內外帖然民皆不知有更革事就加榮祿大夫浙江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戊申春正月
上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二月閩中既平餘燼復合詔王討平之二年春以王?偏將軍副開平王常遇春征進迤北由遵化度鹿兒嶺敗江文清於□川次大寧元將也速逆戰一鼓敗之追至灤河斬其宗王慶生遂進次大興王度其必走乃分兵千餘伏其歸路虜果夜遁遇伏大破之斬其將鼎住進克上都秋七月開平王薨於軍中八月詔王領其眾接援慶陽師至太原大將軍中山王徐達巳討平之王聞大同受敵甚急因諭眾曰吾與若等受命而來閫外之事有利於國者專之可也若候進止吾恐大同之敵愈盛不可復制於是出鴈門次馬邑元邏騎數千猝至王與戰擒其將劉平章進次白陽門又擒黠虜四大王前軍巳去敵五十里?營王至遽令遷之復前進五里阻水?營是夜虜果悉銳來攻王堅壁不動委二營以待敵督令死戰自寅至辰度其飢疲乃分兵?左右翼出擊大破之乘勝逐北擒其將脫列伯降眾萬餘遂進兵至莽哥倉不見虜而還三年春正月授征虜左副將軍總兵北伐二月師出野狐嶺降其守將進師察罕腦兒擒其平章祝?夏五月克應昌獲元孫買的里八刺及后妃宮女金寶玉冊以歸元太子僅脫身走追之不及而還過中興擒元將江唐國公進攻紅羅山其擁兵自固者皆請降冬十月朝廷論功行賞加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賜鐵券四年西蜀平詔王帥兵鎮撫五年春詔王同中山復征迤北王總兵東道五月取和林師進可溫至哈刺莽來虜連遁去王曰兵貴神速千里襲人難多重負乃留東平侯韓政駐輜重於廬車河令士卒各持二十日糧兼程並進至土刺河元將哈刺張蠻子悉起營渡河列騎以待王督軍力戰虜卻追至騁海虜來益眾王據險?營示以單弱虜疑有伏遯去軍還失故道乏水渴死者甚眾王患之至哥兒麻思出野尋水脉忽所乘馬以足跑地泉隨湧出三軍賴之乃刑牲以祭六年冬十月將兵屯代縣出朔州擒元太尉伯顏不花七年春詔總兵北征王駐兵代縣遣將各出至三不刺者擒其平章陳安禮木屑飛至順寧陽門者斬其將珍珠驢至白登者俘其國公鄧孛羅帖木兒秋七月攻大寧高州大石?克之斬其宗王朵朵失理擒承旨伯家而還自是邊境肅然矣十三年詔參贊國事裨益恒多至十六年冬十有二月王有疾明年春疾轉亟東宮視明日
上親幸其第撫悼良久乃還王召諸子訓以大義翌日而薨時三月丙戌日也享年四十有六王器量沈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蹈厲奮發至遇大敵膽氣益壯故有不戰戰必勝及釋兵家居□恂者□生嘗師金華范祖榦胡翰講明性理之學其處身處家一循理度惟謹及出?詩詞皆偉壯可觀至音樂華靡泊如也嗚呼王起貴戚際風雲之會東征西討挺立殊功名滿天下生有大國之封死有王爵之賜壽雖不及而耿耿者固將與國相永久非可與身同泯也
二子景隆增枝景隆生而長身偉姿疏眉目顧盻曄如既少奉文忠教齒諸生間與天台方孝孺善多習典故善談論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 上亦目屬之既襲爵與魏國公輝祖等分鎮中原要害地所使多稱進掌左軍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上崩皇太孫立景隆益以肺腑見親任而增枝亦屢遷至左都督進加景隆太子太師時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得
上謀削弱諸王至燕而露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攻之前後皆敗於是齊泰黃子澄皆才景隆而薦之乃命景隆?征虜大將軍北伐用裴度故事賜通天犀帶人主?推輪親送之江滸且令得以一切便宜誅賞時諸宿將多物故鮮存者而存者亦巳老又皆景隆諸父行怏怏不肻?之下而景隆暴得意自尊大每升帳踞高坐毋敢與抗禮者皆唯唯不能片語而退景隆會兵五十萬於德州乘燕王之攻大寧遂進薄北平築壘九門?長圍以困之王還師自救景隆逆戰大敗死者十餘萬明日九門之師復潰死者復數萬乃退走王復攻大同景隆引兵出紫荊關時寒甚士卒墮指者什二三乃移書燕王請罷兵辭驕蹇王亦貽書來報而心恨之甚遂戰于白溝河北凡三日而景隆復大敗殺溺及被俘者幾三十餘萬濟南遂見圍以參政鐵鉉堅守不下始人主未知敗問與泰子澄謀以景隆權尚?輕特賜黃鉞金鉦朱弓矢使者渡江而風失之復製以賜而景隆敗問至矣召還既陛見黃子澄慚憤極執景隆於朝班慟哭請誅以謝天下人主莫能問也又二載師屢覆燕兵悉渡江駐龍潭人主懼乃使景隆同尚書茹瑺都督王佐來謁燕王以割地講和王笑曰事至此何地可割吾但欲得奸臣耳於是景隆等蒲伏密輸欵歸佐谷王守金川門燕王至景隆等開門迎之
王即位以景隆等默相事機改號曰奉天靖難階曰光祿大夫勳曰左柱國增歲祿一千石其太子太師如故賞埒淇成二公改修 高廟實錄?監修總裁諸裁定功賞大興革景隆猶以班首主議天子雖外示崇重而心恨之益甚諸功臣咸扼腕謂彼白刃剚我而今以降虜而据我上其又明年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臣論劾曹國公景隆包藏禍心蓄養?命與其弟左都督增枝謀?不軌巳文武大臣太子太傅成國公朱能等吏部尚書蹇義等復言之巳六科都給事中張信復言之乃下詔盡削景隆勳階官號絕朝請勒歸私第猶以長公主故不奪其爵?何文臣羣臣復言詗事者至其家景隆猶坐受閽人伏謁如君臣禮大不道復株及左都督增枝因詔併奪增枝荊州帥符逮之與景隆同繫私第盡沒其莊田寶貨圖籍臧獲入之官而所繫者皆親屬矣嘗絕其食旬日不死始稍稍給食至永樂末而景隆竟以凍餒卒正統中增枝猶在以恩例聽自便又數傳至其玄孫璿?南京錦衣衛指揮使卒子濂襲卒子性襲嘉靖中繼六王後封臨淮侯勳號階祿同懷遠侯卒無子叔父沂嗣卒子庭竹嗣數領營府漕事卒子言恭嗣好文學有岐陽王風委寄大約如庭竹【弇州續稿岐陽世家】
李永年 发表于 2015-11-23 11:21
各位岐阳宗亲大家好:
二零一五年八月一日在全国岐阳宗亲的支持与帮助下,岐阳始祖李贞祖墓的覆土,终于按 ...
欢迎光临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http://www.liwenzhong.cn/) | Powered by Discuz! X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