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龙泉纪事之九——嘉山(明光)京剧团述略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5:53: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文化明光↑ 明光市作家协会主办



龙泉纪事之九——嘉山京剧团述略
文|张志江

1960年10月,嘉山县(原普庆)京剧团和定远县(原前进)京剧团合并组成地方国营嘉山县京剧团。从此,嘉山县三十多万(当年人口数)人民都能在家门口看到本县剧团的精彩演出。嘉山县京剧团除了在县城明光大戏院演出,还巡迴到省内外各地,跑遍了江淮大地。同时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每年都有好几个月时间送戏下乡以及慰问解放军,到三界等地军营演出。几十年来,嘉山京剧团给全县人民带来了欢乐,提供了精神食粮,嘉山的观众与京剧团有割不断的情怀。
(一)
对于京剧团的前身,有必要向年轻的读者们讲述一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小县城里要想看戏,必得先有个演出的场所一一戏院。于是,凡有戏院的地方,就会有“戏班子”(剧团的前身)。就好比足球篮球比赛的主场,以当地戏院为“主场”,演出一段时间再去外地“客场”巡迴演出。戏班子是由若干演艺人员凑到一起,班主必须有一副“戏箱子”(包括服装、道具、乐器等等,能基本满足演出的需要)。再有为数不多的演艺人员,就成为一个戏班子,能演出一般的折子戏。然后邀请名“角”来合作演出,名角一般都是自己有行头(服装)、琴师、跟班的。与戏班子合伙演出,收入按比例分成。一般情况下戏班以“主场”为主,外出流动少。而“角”则相反,是流动的,在一地时间不会待的太长。嘉山县京剧团的前身牵涉到三个“主场”,听我细细道来。


普庆京剧团早年是合肥大戏院京剧班演员张若音一家以及郑明华等人在肥西上派河组成,1948年,以寺庙普庆寺为名,称为普庆京剧团。公推张若音为团长,流动于肥西、舒城一带乡镇演出。1949年春进舒城大戏院演出,为舒城县接收,当时有40余人。1952年因业务清淡,到合肥演出,同年5月经省文教处推荐给滁县专区。普庆京剧团迁滁后经常与滁县当地“琅琊社”的票友搭班演出,地址在简易的琅琊剧场。1954年10月,由于志愿军第60军京剧团归国后,集体转业到滁县专区,成为滁县专区京剧团。专区文教科又将普庆京剧团调整到嘉山县,成为嘉山县普庆京剧团,团长是李寿庭。
新生京剧团早年是蚌埠芝麻巷大戏院京剧艺人冯玉成为首的戏班,在淮南、五河一带演出。1950年流动到凤阳县临淮关,被临淮区委接收。与临淮当地的票友合作演出,定名为临淮区新生京剧团。冯玉成任团长。1953年,新生京剧团到明光演出,被嘉山县接收,改名明光京剧团。之前的明光大戏院,原来有个泗州戏班子。是由泗州戏艺人魏玉林、李如道等人搭班组成,在嘉山县文化馆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整改,又吸收一些泗州戏艺人于1951年10月成立嘉山县人民泗州戏剧团,后排演出不少新戏,1952年冬曾赴小柳巷治淮工地慰问演出。1953年10月赴滁县专区汇报演出创作剧目。后剧团被滁县专区接收改组。


新生京剧团在明光大戏院“主场”期间,曾邀请南京名角梅素良梅素秋姊妹俩以及在淮南一炮打红的旦角宋玉华(即贾正华)等先后到明光演出京剧折子戏。1954年1月,新生京剧团流动至定远县演出。在定远县北门大街,1952年建了一个简易的草顶的竹木结构的人民剧场,后来成了新生京剧团的“主场”。到定远定点以后改名为前进京剧团。由于定远是人口大县。之前只有一个小的庐剧团,这京剧团来了以后非常的受欢迎,经常是连演多日,场场爆满,加演日场。民间流传一句口头禅:“进城三件事:剃头、死(洗)澡,看大寺(戏)”。特别是著名旦角贾正华的加入,使前进京剧团一直火爆。1956年该团自编京剧《望江亭》由贾正华主演,在蚌埠专区戏曲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和演出奖。1959年初,被定远县政府批准转为地方国营定远县京剧团。在此后三年困难时期,该团流动至上海周边巡演,一直是非常受欢迎,票房收入颇丰,且因南方人少吃面食,凭供应口粮购面粉每十斤可多买二斤。演职员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不吃杂粮,且吃得饱。演出情绪高涨,久演不衰。1960年因为定远嘉山两团要合并,该团就被召回来了。

1960年10月,经地区协调,嘉山定远两县协商,考虑到两个剧团人员都不算多,实力都不算强,决定将嘉山普庆和定远前进两个剧团合并成立一个新的国营的京剧团,由于嘉山地处津浦铁路线,交通方便,将剧团定位在嘉山,正式成立了国营的嘉山县京剧团。嘉山县从此有了正式的、国有的实力比较雄厚的京剧团。合并后有演职员工70多人。从此剧团一步步走向辉煌。
嘉山县京剧团演职员工原来分别住文化馆和大戏院,现在人多了,政府又把明光龙泉巷口的印刷厂搬迁,原厂址28间房屋改作京剧团宿舍。从此我与京剧团为邻,朝夕相见,与京剧团的演职员渐渐熟悉了,成了朋友,亲眼见证了京剧团的发展和兴衰。
(二)
在嘉山县京剧团成立之初,演出的传统戏很多。其中《七侠五义》、《宏碧缘》,不但外请名角,还投入资金制作灯光布景、道具,称作“机关布景”。比如在墙上题诗写字,就运用了灯光技术,随着演员手书动作,布景墙上出现了灯光书法大字,在当时是非常独特新颖,吸人眼球。加之第二代明光大戏院建成不久,木制翻板椅等舒适的环境和发电机组发电,台上运用灯光照明,淘汰了老式的汽油灯。那剧场几乎天天爆满,还时常去外地巡演。
1963年又请来了名角李慧春(1926一2010)。李慧春先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他们兄妹的加入使嘉山京剧团更上一层楼,在皖东地区以及周边的名声更响。


李慧春先生是天津人,其父是大军阀曹锟的管家。李慧春八岁开始练功,14岁拜李兰亭为师。兰亭先生亲传《劈山救母》、《石秀探庄》、《快活林》、《白水滩》等短打戏。19岁去北京,访名师学文戏。经阎世成介绍,拜张盛祿为师,张曾教于富连成科班,并且是蔡荣贵的孙女婿。而蔡先生是马连良的恩师。所以张教慧春马派戏,如《十道本》、《苏武牧羊》和《甘露寺》等。此外,因张是李少春的管事,因而也给慧春说少春的戏。同时,李慧春又拜钱富川为师,学了杨派的《四连套》和《夜奔》等戏。跟李兰亭学了四年多,又随张、钱学了三年。慧春受益颇多,羽翼已丰。之后他把文戏归路,于是向蔡艳青、李适可、张伯驹、从鸿奎等诸位先生又学了十几出余派戏,这些位都是研究余派的专家。慧春经过这么多名师的言传身教,终成为一位艺兼文武的挑梁人物。加上他天性聪慧,记忆力强,勤奋好学,从而成了一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能编能导,本工文武老生,亦能反串老旦、花脸等行当。他会戏多,戏路广,南北戏路皆通,主角、配角什么都能演。1959年,他入徐州京剧团,1963年辗转来到了安徽省嘉山县京剧团。嘉山京剧团因为有了这样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如虎添翼而扬名皖东以至全省。


1964年8月,停演传统戏,专演现代戏。1965年又学习“乌兰牧骑”,组织演出小分队送戏下乡,至1965年底,嘉山京剧团先后排演了《红嫂》、《自有后来人》、《南海长城》、《白毛女》、《风雷渡》、《女队长》等20多部现代戏。还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平湖怒涛》。
1966年文革开始,全国掀起“破四旧立四新”的高潮,砸烂一切“封、资、修”的东西。嘉山京剧团为了紧跟形势,将本团原来上演传统戏的所有服装道具搬运至工人子弟小学广场,点起了熊熊大火,那价值不菲的龙袍蟒袍及所有传统戏服等等均毁于一旦。京剧团也改名为文艺工作团。流动演员和一部分基本演员相继离团,仅剩下28人。1969年7月,县革委会又决定将县宣传队与县京剧团合并,建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开始大演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等。1973年,恢复嘉山京剧团建制,仍实行团长制。在此期间仍是以演样板戏为主。





(三)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嘉山京剧团首先排演了大型现代京剧《八一风暴》,在明光大戏院上演多日天天客满。后又被定远县邀请去演出。1978年开始恢复传统戏演出,由于大多数青年演员都不会演传统戏,只得又把文革时期分流出去的老演员如刘伯衡、张幼峰、陈俊峰等人请回来。首先排演的是《逼上梁山》,非常受欢迎。随后又排演了《十五贯》、《李慧娘》、《三打白骨精》等传统戏。由李慧春主演的《十五贯》连续演了半个多月。而在《三打白骨精》中,则是以老带新,李慧春饰唐僧,李志萍饰白骨精,张炳昆饰八戒,孙悟空则由青年演员归友成饰演,演出非常成功。而业务团长贾正华主演的《秦香莲》(张炳昆饰陈世美)和《白蛇传》(李志萍饰青蛇)在南京大厂镇南化公司等企业内部礼堂连演数月,场场爆满。后来又要求剧团演《红娘》,剧团解释说《红娘》的服装道具没有带来,谁知这个问题不算问题,对方俱乐部里应有尽有,贾正华接着又演了她最拿手的《红娘》,深受欢迎,连南京市里的专业剧团都来观摩学习,因为毕竟是刚刚恢复传统戏演出。
嘉山京剧团在历史上曾有过自编自演大型历史剧目的传统,那还是在1956年的定远县前进京剧团。时值滁县专区撤销并入蚌埠专区,在怀远县举办的全区文艺汇演大会上,成绩斐然获了大奖。蚌埠专区辖有十几个县,专业京剧团有七、八个。当时,要求各剧团要自己创作剧目,于是就有该团文化最高的琴师方汝良着手编剧。先是根据连环画书的内容编写出《望江亭》剧本,编出后上报专区审查未获批准,原因是没有历史依据,他们当时就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终于在关汉卿的《元曲》中找到了依据。剧本得以获批参加会演并一炮打响获大奖。此《望江亭》剧本非五大名旦之一张君秋先生主演的《望江亭》剧本,因为张君秋主演的《望江亭》是由王雁于1956年编剧,是在定远剧团演出《望江亭》的同期或略后,两个剧本完全是两回事。当时前进京剧团不仅剧本写的好,而且主演贾正华女士正值20多岁青春年华,嗓子又好,扮相又美,当时在全地区也是首屈一指的一流花旦演员。
无独有偶,1979年,有嘉山县洪厚宽、柯文辉、李慧春编剧,嘉山京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唐太宗与戴胄》,1979年3月在明光大戏院内部公演时,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就观看过,并对该剧的创作演出给予肯定。后来以滁县地区代表队的名义参加全省戏剧调演,荣获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该剧由李慧春饰演戴胄。(附图:当年演出的戏单)后来,滁县地区京剧团以《戴胄护法》剧名演出此剧,仍特邀李慧春主演,并作为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附图:滁县专区京剧团戏单)再后来,李慧春调到了滁县……《唐太宗与戴胄》的演出和获奖,又一次把嘉山京剧团推上了历史的巅峰。





(四)
嘉山京剧团从1960年建团以来,一共招收了八批学员计68人。其中以1972年招收的一批学员最为精干,经过老艺术家们的悉心培养,言传身教加上学员们自己的刻苦努力,有许多学员都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如前文提到的归友成,在1978年刚恢复传统戏时,他就成功地扮演了孙悟空一角。归友成后来成为滁州市京剧团团长,国家二级演员。1979年该团排演新编历史剧《唐太宗与戴胄》时,启用了一批1972年进团的学员。如陈华(饰李佑),阚乃田(饰刘玺),张小平、归友成(饰朝官),陈超、汪林(饰差人),蔡明(饰门子),陈华,后来成了最后一任嘉山京剧团团长,同时还是明光著名的文艺节目主持人。这些学员中,有一些人后来转入了滁州京剧团。也有一些人转业改行,现如今也都是花甲以上的老人了,退休赋闲,安度晚年。在写到学员这个话题时,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的小学同学欧宪,1960年,他和他堂兄欧元明一同进团当学员,两人学的都是大面(花脸)。当时教戏的老师是刘桂珍,在电影俱乐部(电影院前身)的舞台上教学员练基本功,我常去观看。后来欧宪参军去了,几年后退伍到县化肥厂工作,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我还有一位初中同学蔡惠友,他的月琴弹的相当好,60年代进的剧团,在精简人员时,他转到扬子集团工作,由于他的工作能力极强,在扬子集团干到了部门老总之职。可惜也在一次从北京返回滁州途中发生重大车祸,英年早逝。提到嘉山京剧团,我就难免会想起我这两位当年曾在过京剧团的老同学。借此机会也对我的这两位老同学寄托哀思,愿他们在天堂快乐。


嘉山县京剧团人才辈出。文革中,在支左部队张仁寿参谋长的协调下,嘉山京剧团曾向军队文艺团体输送了小冯和小董两位青年演艺人才。1966年下半年,我曾被抽到县工交政治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工作有大半年的时间。我们队当时表演歌舞节目的导演就是请的嘉山京剧团的李志萍老师。她在80年代调到滁州,后来成为滁州歌舞团团长。在当年精简分流的人员当中,亦有许多的社会精英,像王崇德,到了二轻系统成为一名企业负责人,最后又带着全家从事餐饮业,其“勤丰园”的字号成了明光的知名品牌。贺祥才转业后也成为市运输公司的总经理。可见京剧团当年是人才荟萃唷!
嘉山京剧团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为党的宣传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及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适时演出配合形式宣传教育的节目,更多的是带给观众快乐,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京剧是我国的国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如今人们看影视听音乐,利用互联网在家里在手机上就能轻松实现。影剧院变少了,剧团也更少了。这也是改革的必然结果,但京剧艺术的传承仍在继续,嘉山京剧团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又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很多的京剧爱好者和原京剧团的部分同志组成的京剧票友艺术团,于七年前的2013年正式成立,在明光市文化馆的支持帮助下,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担负起繁荣和传承京剧艺术的使命。不时地举办京剧演唱会。2018年十月,在票友艺术团成立五周年的纪念会上,原嘉山京剧团团长、著名的老艺术家贾正华女士以她86岁的高龄,到会清唱一曲。
说起贾正华和张炳昆这对老艺术家,目前不顾80多岁的高龄,为了传承和弘扬京剧国粹还不辞辛苦,每周分三个下午分别参加票友艺术团、老年大学、明光街道办事处去讲课、讲戏、去传授演技,真是令吾辈肃然起敬。我对戏曲文艺是外行,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戏迷”,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当年与嘉山京剧团为邻,常看他们的演出,今年恰逢该团六十华诞。为表达一个观众浓烈的情怀,同时也希望文艺界和文学界的专业工作者们老师们,不吝舍出一点笔墨,挤出一点时间,来纪念和回忆当年的京剧团,我借此文章抛砖引玉。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所表述的内行事存在的错误在所难免,请读者和专业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贾正华女士一生热爱京剧艺术。从学艺算起,从事京剧表演讫今已有80年了,在嘉山县老一辈观众心中,有极高的声望,她的一生是苦辣辛酸,道路坎坷。下篇纪事将展现贾正华老师的风采一一《风雨人生一一记贾正华从艺80年》,敬请期待。
(本文参考嘉山县志、定远县志以及政协明光文史资料,并感谢张炳昆老人的回忆)


微信图片9.jpg (45.74 KB, 下载次数: 553)

微信图片9.jpg

微信图片13.jpg (54.89 KB, 下载次数: 558)

微信图片13.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19 19:15 , Processed in 0.1162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