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将入相的盱眙人李文忠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1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1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7:4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将入相的盱眙人李文忠
2016-03-03   
本帖转载于网络信息其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相关内容只供参考,以岐阳李氏家谱和明史为准,               

  题记:在盱眙的历史人物中,李文忠无疑是个传奇式人物,他十九岁领兵打仗,三十八岁出将入相,四十一岁却无闻与朝廷,《盱眙县志稿·人物》中曾用三千六百余字记述其生平事迹,《明史·列传第十四·李文忠》用三千八百余字来记述其功绩和经历,如此篇幅,这在惜墨如金的史书中是罕见的,可见其在明朝的历史地位和功勋。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盱眙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二姐朱佛女之子,十二岁时其母去世后,由其父带领投奔朱元璋,在朱元璋身边习文练武。十九岁起领军平浙江、福建,后转战大江南北,战功卓著,为开创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三,赐葬钟山之阴。
  由于时光过去了六百多年,现在的盱眙人很少有人记得或知道这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和家世了。本文根据《明史》、《国初事迹》、《明太祖实录》、《盱眙县志稿》等历史典籍,对李文忠其人其事及家世作一次考略,以便盱眙人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为便于行文,小标题采用章回小说之模式,但绝非演义。  



  失娘亲亡命天涯·遇老舅文武兼修  
  《明史·列传第十四·李文忠》载:“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貞攜之轉側亂軍中,瀕死者數矣。踰二年乃謁太祖於滁陽。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為子,令從己姓,初令就学,颖悟辄能记忆,讀書穎敏如素習”······
  揆诸史料:元至正十年(1350年),保儿十二岁时(虚岁,下同),其母亲朱佛女不幸病逝,时年三十六岁。从此,保儿与父亲李贞相依为命。其时为元代末季,兵祸四起,并攻入李贞家乡境内(淮西),当时淮河以东是元兵驻守,于是李贞带着保儿避乱淮东两年多时间,东躲西藏,朝不保夕,辗转浪迹于乱军之中,几次濒临死亡。正如保儿后来在《感怀》诗中描述的那样:“家贫无束脩,八岁惟饭牛。十一亡所恃,哀泪垂荒丘。十四值兵燹,随父东西游。残生若朝露,日夜生悲愁……”
  明史记载: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带领汤和、徐达、周德兴、邓愈等二十四名将士南攻定远后,继续南下攻下滁阳(今滁州)。得此消息后,漂泊了两年已经十四岁的保儿跟随父亲李贞赶到滁阳军营,见到了舅舅朱元璋。舅甥相见,悲喜交集,痛哭一场之后,朱元璋见外甥李保儿虽然衣衫褴褛,却长得虎背熊腰,英武非常,十分喜爱。朱元璋从李氏父子口中得知自己二哥、三哥均已不在人世,李氏父子已是他唯一的亲人,感慨万千地说道:“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便将其收为养子,改姓朱,取名文忠,并专门延请名师教他读书识字。同时告诫朱文忠:“一个人虽说不可以不知晓儒家学问,但当今之时,应当多学习弓箭马术等功夫。”将朱文忠交由妻子马氏抚养,舅母马氏待文忠如同己出。
  朱文忠天资颖慧,敏而好学,放佛以前学过一样,看一遍很快就学会了。文忠一边刻苦攻读儒学和兵法,一边认真练习武艺,几年时间就能诗善武,诚实恭顺,温文雅尔,功夫超群。



  领亲兵横刀立马·平叛乱初露锋芒  
  《明史·列传第十四》记载:“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別攻青陽、石埭、太平、旌德,皆下之。敗元院判阿魯灰於萬年街,復敗苗軍於於潛、昌化。進攻淳安,夜襲洪元帥,降其衆千餘,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尋會鄧愈、胡大海之師,取建德,以為嚴州府,守之·····”
  考之史:元至正十七年(1357),经过五年苦学十九岁的朱文忠已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老舅朱元璋决定将其放到军中锻炼,命朱文忠以“舍人”身份率领自己的亲军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而引兵东进,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攻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个县,后与邓愈、胡大海联手夺取严州府。严州新下,城垒未固之时,元地方武装首领苗帅元左丞杨完者率苗、僚数万军队水陆并进,直指严州。朱文忠率轻兵进攻其陆军,将陆军击败,把敌人耳朵和首级割下,浮在巨型竹筏之上,顺溜漂至元军水营,水军见此情形吓得心惊肉跳,仓惶遁逃。朱元璋因战功晋升朱文忠为同佥,行枢密院事。同年,在万年街击败元朝院判阿鲁灰。因李文忠骁勇善战在诸将之中首屈一指,升为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
  至正二十二年(1622年)二月,金华苗兵将领蒋英、刘震、李福叛变,趁金华守臣参政胡大海不注意突然袭击,用袖锤击碎胡大海脑袋,并杀害郎中王凯、总管高子玉等,金华落入苗帅之手,震动整个浙东。典史李斌用绳子吊出城,向在严州的朱文忠告变,朱文忠闻变果断派遣椽史郭彦仁、元帅何世明率兵讨伐,安排好衢州防务后,亲自率部夺回金华,并安抚胡大海部众,得以转危为安。同年二月十一,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等得知金华叛变杀掉胡大海消息,也立即发动叛乱,杀害院判耿再成、行省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元璋养子朱文刚等,占据了处州(今浙江丽水)。朱文忠闻讯后,派遣将领王佑、何世明率军驻屯缙云,切断苗军去路,攻取了处州。同年三月,朱文忠因军功被授为浙东行省左丞,总摄严、衢(今浙江衢州)、信(今江西上饶)处等地军事。
  元至正二十五年春,文忠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秋,朱元璋任命相国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率领二十万精兵向张士诚发动总攻。徐达攻湖州,朱文忠受命攻杭州以牵制敌军,文忠克杭州,获张军降兵三万。在李文忠的配合下,徐达顺利拿下湖州。同年十一月,绍兴守将李思忠、嘉兴守将朱兴、汪峰归顺,庆阳、台州、温州之敌也纷纷降伏。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改浙东行省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就地加封朱文忠为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并恢复朱文忠李氏之姓,朱文忠从此更名李文忠,此年李文忠年仅二十八岁。文忠自十九岁领兵至此,九年间因军功连升六级。



  打天下北伐南征·建功业出将入相
  《明史·列传第十四》记载:“洪武二年春,以偏將軍從右副將軍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語具遇春傳。遇春卒,命文忠代將其軍,奉詔會大將軍徐達攻慶陽。行次太原,聞大同圍急,遂出雁門,次馬邑,敗元游兵,擒平章劉帖木,進至白楊門。天雨雪,已駐營,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元兵乘夜來劫,文忠堅壁不動。質明,敵大至。以二營委之,殊死戰,度敵疲,乃出精兵左右擊,大破之,擒其將脫列伯,俘斬萬餘人,窮追至莽哥倉而還”·····
  揆诸史料: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在群臣的奉表进劝声中,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同年,朱元璋向南部发动进攻,朱文忠奉命率沐英、朱亮祖、廖永忠等部十万大军讨伐方国珍,取浙东之地。朱文忠在太平寨打败方国珍猛将明善。同年润七月,朱元璋命令李文忠总兵进军闽地,擒获金子隆等人,福建自此全部荡平。同年十一月,在朱文忠指挥下,朱亮祖、廖永忠依据攻下温州,收降方国珍部众,方国珍孤舟逃匿入海。
  洪武二年( 1369年 ),朱元璋发动了对元军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正月初四,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常遇春出塞,由遵化度鹿儿岭,败元将江文清于锦州。同年六月,元将也速引兵南下,进攻通州。朱元璋命常遇春、李文忠率步卒八万、奇兵一万往取开平,直捣元帝巢穴。常遇春、李文忠取道三河,过惠州(今湖北平泉南),攻下全宁。明军进攻至天兴州,李文忠设伏,一举攻破天兴守军,随后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开平,顺利攻克,元顺帝仓皇逃往漠北。李文忠率军队追奔数百里至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俘虏了元朝宗王、庆王、平章等,收俘将士万余人,战车万余辆,马三千余匹,牛五万余头。同年七月,常遇春、李文忠奉命入陕,常遇春在柳河川染病暴卒。李文忠受命代替统率全军,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西征,帮助徐达进攻庆阳。同年八月二日攻入大都,元朝灭亡。李文忠行军至太原时,获悉大同被元兵包围,形势危急,于是当机立断,率部出雁门,驻扎马邑(今山西朔县)。与元军平章刘帖木儿数千游骑不期而遇,李文忠速战速决,活捉了刘帖木儿,继续北进至白杨门。其间,遇元军雪夜劫营,文忠以逸待劳,出精兵左右夹击,俘斩元军万余人,并俘获元将脫列伯,顺利解了大同之围。又穷追至莽哥仓,直到见不到敌人的影子才班师返回。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冯胜为副将军,李文忠作为第一副统帅与徐达分道展开二次北伐,李文忠出师居庸关至沙漠追杀元顺帝。同年二月,李文忠率领十万人,出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北),到达兴和(今河北张北),降服兴和守将后,又进兵察罕脑儿,生擒元平章竹贞。接着李文忠驱兵至骆驼山驻扎,赶走平章沙不丁驻军开平,收降元平章上都罕等。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元顺帝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李文忠获知此情报,于五月十三日率军星夜兼程,突袭应昌,新帝爱猷识里达腊闻讯北逃,其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太子妃陈答里、宫女、官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被李文忠所俘获,收缴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至此,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已不复存在。李文忠又派出精锐骑兵追逐爱猷识里达腊至北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直到失去爱猷识里达腊踪影才返回。这一役有力地稳定了新生的明朝政权。是年,朱元璋将李文忠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二次北征沙漠。李文忠掌东路军,在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破元将哈剌章后,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后因粮草不足班师而还。到洪武七年(1374年),李文忠再率军攻克大宁、高州(今赤峰市东南部地区),斩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毡帽山斩鲁王,获其妃蒙哥秃,同年八月,率军至丰州,生擒元大臣十二人。
  洪武十年( 1377 ), 因李文忠征战南北,屡立战功,其地位仅在徐达、常遇春之下。为震慑胡惟庸,朱元璋把李文忠调回京师,颁诏赐诰曰:“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李文忠,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至此,时年三十八岁的李文忠与韩国公李善长一起“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做了实际上的宰相。这个年龄出将入相,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进忠言因胡失位·享太平暴病身亡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十八族番酋三副使汪朵儿等人反叛,太祖命李文忠与沐英合兵前去讨伐。平叛很顺利,同年三月初二日捷报至京,七月李文忠平叛后回京后,太祖命令李文忠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成为大明王朝最高军事官员和最高教育官员。此时,李文忠仕途已步入人生的巅峰,显赫一时。
  李文忠当时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中唯一读过书的人,其“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曾经给李文忠做过幕僚的刘辰,在其撰写的《国初事迹》中就曾感叹说:“李文忠,初,幼孤遭乱,流离琐尾,几不能存。而我圣祖以亲甥而教育之,后为元勋名将,贵极王公,同休于国。盖无往而非天地储才以隆我皇明一统之盛业也。呜呼,岂偶然哉?”刘辰曾经跟随在李文忠前后,对李文忠的才能是耳闻目睹的,因而他对文忠的推崇是可信的。
  李文忠第一次北征还朝时,刘伯温(刘基)与满朝文武大臣饮酒庆功,并限韵赋诗,诸大臣均成一律,轮到李文忠时,大家都以为他是一名武将,不会吟诗,正好可以罚他几杯,借以挫其威风,孰料李文忠提笔速成一律:
  《和刘基限韵诗》
  文列东来武列西,而今不必苦予题。
  江南富贵君游尽,塞北风霜我自知。
  拨发结僵牵战马,折衣抽线补旌旗。
  雄师百万临城下,何用先生半句诗!
  尤其是“拨发结僵牵战马,折衣抽线补旌旗”句,旷达豪迈,义气干云,此诗一出,再也没有人敢低看李文忠的学识了。
  李文忠兼理军、政,从政治角度看,是朱元璋是用来制衡胡惟庸集团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正是史书所说的“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害了李文忠。他养了很多门客,每每听从门客的建议,“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自然惹得皇帝老舅很不开心。生性多疑的皇帝老舅朱元璋一怒之下杀光了外甥家的门客,还为这些破事“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狠狠地斥责了李文忠一顿。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胡惟庸谋反伏诛。因胡惟庸案朱元璋罢中书省,永废宰相,更定六部。李文忠权力、地位也随之削弱,大都督府和国子监渐成虚职。从此,李文忠也不再过问朝政,赋闲在家,其时李文忠仅四十一岁。至此,历史上再未见李文忠为朝廷做事的记载,也未见皇帝老舅召见李文忠以及李文忠职务更替的记载。这说明皇帝老舅已经不再信任功勋外甥李保儿了,李文忠自然也不敢再担当朝廷事务。一代开国元勋,就此无缘无闻于朝廷。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因忧惧而患重病。据嘉靖时代的学者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认为李文忠就是因为这顿训斥,而致使其因“惊悸”而“得疾暴卒”的。
  李文忠染疾之际,这位皇帝老舅亲幸曹国公府邸探视,长时间抚慰李文忠,叮嘱他安心养病,并命淮安侯华云龙之子太医华中亲自去给他护理医治。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李文忠久治不愈,最终去世,终年46岁。史料记载,皇帝老舅非常悲伤,数日不能临事,罢朝三日,并亲自写文派大臣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赐葬钟山之阴。
  后世有人猜测,李文忠之死其实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太医下毒,以除后患。对“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其他医生及妻子儿女皆被斩首”这段记载,认为是皇帝老舅借机发飙,杀人灭口而欲盖弥彰。有也有人认为,朱元璋没有毒杀外甥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他一生中除了马皇后外最亲之人,且早已罢兵在家,不再过问政事,其患何在?
  笔者比较倾向于前一说。其一是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能毫不犹豫杀光李文忠的门客,这就意味着皇帝老舅对功勋显赫的外甥不放心;其二是最亲的人应该是其皇子皇孙而不是外甥;其三是李文忠虽已罢兵在家、不问政事,但是他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旦风云际会,朱明王朝岂不改姓乎,历史上有过王莽篡汉的教训,何况朱元璋生性多疑,且自古以来宫廷里面无亲情。至于死后加封,不过是安抚之虚名,死人是不会说话和造反的,此伎从未绝于史。



  伴君王祸福难料·续香火钦赐字辈
  “李文忠死后,其长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考之史料:李文忠娶妻毕氏,凤阳临淮人,生李景隆、李增枝、李方英三子和二女,三子均为太祖皇帝赐名,二女分别嫁汪致渊和高昂。
  “李景隆,小字九江,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读书通典故,身体颀长,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显然是个儒雅的帅哥。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七岁的李景隆世袭公爵位,娶阳成公主(燕王朱棣胞妹)为妻,授驸马都尉。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等地,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时,“李景隆以肺腑见亲任”,曾经受建文帝之命掌管边防。燕王朱棣起兵时,建文帝无人可用,以李景隆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北伐,李景隆虽然读书通典故却不懂兵法,又“惟自尊大,军中老将多不听用,出战皆败,军队溃败南逃”。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李景隆引军出紫荆关往救,无功而还”。建文四年(1402年),“燕兵屯驻金川门时,李景隆置建文帝于不顾,开门迎降,获燕王信任”。
  燕王朱棣即帝位后,授李景隆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即享受俸禄四千石(比其老子李文忠还多一千石)。朝廷凡有大事,由李景隆为首主议,诸功臣很是不平。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跳出来告发李景隆受赂的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弹劾其包藏祸心,谋为不轨。朱棣下诏不予过问,算是报了“开门迎降”之情。后又有文臣武将,廷劾李景隆及弟李增枝逆谋有状,朱棣下诏削取勋号,永不上朝,并将李景隆送回府邸,奉长公主祀,就是赶回老家盱眙县灵迹乡明光集给祖母曹国长公主看守坟墓。
  不久,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在家,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朱棣下诏,夺去景隆爵位,将其与李增枝的全家老小一律幽禁,并没收其财产,义愤纠结的李景隆死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
  明弘治初年,朝廷开始启用李文忠后人,以李景隆曾孙李璇为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李璇死后,其子李濂袭职。李濂死后,其子李性袭职。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诏封李性为临淮侯,禄千石。一年后,李性死,其无子复以李濂之弟李沂诏封。李沂死后,其子李庭竹袭爵,屡典军府,佩平蛮将军印,镇湖广。李庭竹死后,其子李言恭袭爵,守备南京,累加少保。李言恭死后,其子李宗城袭爵,万历年间,李宗城下狱流放,其子李邦镇袭爵。
  为褒奖李文忠后世,明万历帝朱翊钧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文忠死后208年)七月十三日,钦赐李文忠后代二十字辈为:“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自李文忠八世开始使用,世代相沿,名人辈出,明亡,李姓袭爵结束。其后世子孙现多居住老家盱眙县灵迹乡明光集(今安徽省明光市),南京、盱城皆有其支系,至今已延绵二十五、六代。尤其盱城一枝,建国前由明光集迁入盱城,以李星伯公为长,当为李景隆嫡枝,李文忠第二十三代孙,文革期间其后人为避株连,改随母姓王,多在政府机关供职。
  次子李增枝,出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娶妻郝氏,生子三,即李宪、李睿、李旭。初授勋卫,擢前军左都督。永乐初,往荆州整肃兵备,抚安军民。永乐二年(1404年),周藩以前隙劾告图谋不轨,与兄李景隆被禁锢私第,计四十三年,后迁至合肥梁北乡金城村居住(今合肥肥东县白龙镇),更名李焕,卒于明正统十二年(1448年)。“正統十三年下詔令增枝等啟門第,得自便”,李增枝被解禁,其后人重振门第,子孙繁衍,多出英才,现多居于肥东县周边。
  关于三子李芳英,史料记载甚少,仅知其“官至中都正留守”。  
  考家世敦厚勤俭·论循良屡得分封
  考李文忠之父系,有关其祖上史料甚少。据后世《李氏族谱》中称:“脉起岐阳王(李文忠),糸出凉武昭王之后裔(凉武昭王李暠,351—417年,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义熙十三年去世,谥号武昭王),其肇于盱眙者则恭献王之上三世始,武靖王继”。但未见谱系图考。
  据《李氏族谱》称:其高祖李五二,曾祖李六二,祖父李七三世居泗州盱眙县太平乡太平集池河东岸。从其祖父“六二公娶有蔡、胡两房夫人”看,应该是殷实之家。其父李七三,后改名李富,娶妻陈氏,居泗州盱眙县明光集,族谱称其“世有令德,笃行为善,务耕读,性孝友,公直无偏,乡里敬服,有不平事,成为主决”,在当地也算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李贞母亲陈氏,治家严谨,生五子李贞为长。其时,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朱世珍)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后,与李七三相居不远,多有往来,遂成朋友。
  李贞出生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为人敦厚谦虚识大体,勤俭谨慎,敬长辈、重亲友。到李贞这一代,家境已入贫寒,因家贫三十岁(一说二十八岁)才娶朱五四的小女儿(朱元璋二姐)朱佛女为妻,生有二子,长子失纪早夭,李文忠是李贞夫妇的次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李贞带着李文忠投奔朱元璋后,被朱元璋留着做军中留守,其行事做人敬业谦恭。洪武十年(1377 ),因“李文忠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朱元璋赐李贞府第于皇城(南京)西华门外的津桥,并“经常驾临李府赐宴,太子诸王时往起居”。明朝皇亲之中受此隆恩者唯李贞无二人也,令李贞感激不尽,曾说:“富贵而忘贫贱,君子不为也。”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六月,李贞突然得病不能说话,太祖朱元璋得知大惊,亲临府邸询问病情,太祖握着李贞手问道:“还认识我吗?”李贞仰面哭泣,微微点头,太祖当时呜咽哭泣不止。回宫后,常派人前来询问病情。至十月,李贞“薨于京师(今南京)之赐第,享年七十六岁。翌日,车驾临奠,颁降诰命,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
  史载李贞去世后,朱元璋非常悲哀,辍朝三日,并亲致《祭陇西王李贞文》,对与自己共患难的姐夫褒奖有加。李贞一生,孝悌为重,识事明理,心胸宽广,胆识卓越。跟随朱元璋,曾二次出山权掌管军务,屡立奇功,《明太祖实录》中称其:“性孝友,敦约谦谨”。
  考李文忠之母,明史对其显贵封号多为朱元璋得天下后追赠。史载:曹国长公主朱佛女(一说朱玉环),朱世珍次女,生于元延佑四年(1317年),嫁盱眙人李贞,生子李文忠,元至正十年(1350年)病故,时年三十有六。最早的追封是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即朱元璋为吴王时,追封其二姐为吴孝亲公主,封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据史料载:“曹国长公主,嫁李贞。主性纯孝,助贞理家尤勤俭,早卒。贞携子文忠避兵,依太祖于滁阳。洪武元年二月追册主为孝亲公主,封贞恩亲侯驸马都尉。先是兵乱,主未葬,命有司具礼葬于李氏先墓。诏曰:公主祠堂碑亭,其制悉视功臣之赠爵为王者”。洪武三年改封朱佛女为陇西长公主,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因曹国公李文忠的缘故,太祖将陇西公主加封为曹国长公主,诰命中称其“秉淑厚之德,侍亲以孝,抚弟以慈”。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屡次册封其二姐与姐夫呢?据明史专家夏玉润考证,认为在李贞父亲李七三去世前,就与朱五四俩人之间“循良相类,意气相孚”,“其来久矣”。可见李朱两家是父交子往,由来已久,李家曾对贫困的朱家多有周济。据夏先生考证:李贞是在二十八岁时娶的朱佛女,当时朱佛女十六岁。由此推算朱佛女比朱元璋大十三岁,朱佛女嫁给李贞时朱元璋才三岁,正是嗷嗷待哺之际,亲戚朋友都比较贫寒,惟有二姐家还能吃得饱饭,二姐朱佛女经常接济娘家,且得到丈夫李贞支持。朱元璋曾这样评价二姐:“昔者朕居元时,生理艰辛,皇考妣甚为忧戚。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既有资助,岁歉不荒。”朱元璋多次说二姐“抚弟以慈”,所谓“抚”的来源即来自公婆家,可见李贞夫妇对朱元璋确有养育之恩。史料记载的另一个因素是:因朱元璋起事之初,为避官府缉拿,曾经投奔其大姐家,大姐怕遭祸没有接纳,被迫投靠二姐而得到善待。为慰藉二姐在天之灵,补偿李贞夫妇对自己早年的救助,朱元璋不仅屡次加封李贞夫妇,还特意下诏免除了李贞家乡也是自己家乡泗州盱眙县的鱼课,在盱眙县不设征收鱼税的衙门“河伯所”。加之其子李文忠对大明江山的“卓著战功”,所以朱元璋才对其夫妇屡加分封。
  纵观李文忠一生,其史书口碑极好,称其“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明史》称其为:“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李文忠,无疑是盱眙历史上一个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                                  一本帖转载于网络信息其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相关内容只供参考,以岐阳李氏家谱和明史为准,                                                    
                                                 明亡,李姓袭爵结束。其后世子孙现多居住老家盱眙县灵迹乡明光集(今安徽省明光市),南京、盱城皆有其支系,至今已延绵二十五、六代。尤其盱城一枝,建国前由明光集迁入盱城,以李星伯公为长,当为李景隆嫡枝,李文忠第二十三代孙,文革期间其后人为避株连,改随母姓王,多在政府机关供职。                                                      注:该段文于明史及歧阳李氏家谱不符!据了解盱眙目前只此随母姓一户人家而且与景隆长房嫡枝不相关、其祖泽字辈墓碑去年才因修墓搬回、另钦赐二十个字为十世开始启用,而非八世!希望今后发表文帖时再慎妥了解后再发表更稳妥。文中其它知识面较宽、可见对明史有较深功底、           转发者随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1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1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0:33:22 | 只看该作者
相关内容只供参考,以岐阳李氏家谱和明史为准,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1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1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9:54:52 | 只看该作者
一本帖转载于网络信息其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相关内容只供参考,以岐阳李氏家谱和明史为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19 22:31 , Processed in 0.1166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