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先祖淵源 岐陽王李文忠先祖源自甘肅省,龍山之西。建炎年間,宋朝趙構皇帝統治時期,公元1127年至1131年的5年間,李文忠的先祖有兩兄弟,名為李豫者舉家遷徙四川、福建。李良率眾向南遷徙至今安徽省,明光市,元代稱之為太平鄉。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平鄉降世,屋內外出現紅光閃爍之異常現象,鄉民稱之為靈跡鄉,即今天安徽省的明光市。 居住在靈跡鄉的村民中,有兩戶人家在當地,忠厚誠懇,在鄉民的心目中,有一定的社會威望,那就是李文忠的先祖與朱元璋的前輩。有關明史專家論證,“朱元璋的前輩在公元1228年由朱初一,領二子從句容通德鄉朱家巷出發,遷居於泗州,今明光地區。到公元1344年朱五四夫婦雙亡、朱元璋獨自一人入寺為僧,大約在5年中,朱氏家族先後遷徙至泗州、盱眙、五河(靈璧、虹縣)、鐘離之東鄉、鐘離之西鄉。以上朱、李兩家近200年間,曾同住泗州、盱眙、鐘離之東鄉與西鄉。其為年代的區域劃分;建制的更換;在歷史的長河中,地界的變動;只是更換了不同的地名稱而已,以上區域名稱,仍然指今天的明光地區。另者,明光在中國古代曾劃分為臨淮郡,之所以,李文忠的後代的11世,以郡望,襲爵臨淮侯。 李文忠的先祖與後裔,世居明光區域近800多年之久。岐陽王李文忠育有三子,長子景隆、次子增枝、三子芳英,均為朱元璋賜名,長子景隆世襲皇室爵位,直至明亡爵絕。 李文忠的後裔分佈狀況 李景隆的後裔,明亡前期,景隆公的第10代世孫李弘濟,襲爵臨淮侯,其為李文忠後裔的最後一代侯爵。李文忠的父親,隴西王李貞,屬岐陽李氏的第一代世祖;岐陽王李文忠屬第二代世祖;曹國公李景隆屬第三代世祖,臨淮侯李弘濟屬岐陽李氏第12代世祖,屬李景隆的第10代世孫。 李文忠長子:李景隆支系,明亡時,岐陽李氏九修宗譜中記載,這一支系奉命遣散。也就是說,國亡家難,為躲避滅頂之災,隱名埋姓,潛逃他鄉。 景隆公,字“九江”官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太師。襲爵曹國公,妣,袁氏封夫人,庶妣劉氏。景隆育有兩個兒子。長,順安(無考);次,李佑,字“啟茲。”庶出贈臨淮侯,年四十五,妣金氏贈臨淮侯夫人,庶妣劉氏。 景隆子,李佑,佑子;李萼,字;號“永芳”;追贈臨淮侯,年六十六。妣,關氏,名“妙香”贈臨淮侯夫人,合葬二世祖塋。萼子,李璿,字 “器夫”,蔭南京錦衣衛指揮,贈太子太師,臨淮侯,年五十二。妣,徐氏南京,癢生,許子貞女初封淑人,晉封太夫人,贈臨淮侯夫人,合葬二世祖塋。有女三,長女,適,廣洋衛指揮馬昂,次女,適,孝陵衛指揮梅琮。三女,適銅陵縣癢生徐昌。 璿公子,李濂,字“師周”,號“野鶴”。襲錦衣衛指揮,誥封昭勇將軍,贈臨淮侯,年三十六,妣,繆氏封夫人。庶妣,張氏封淑人,合葬二世祖塋。 岐陽李氏第11代世祖.李邦鎮,育有八子,其八子簡略。 岐陽李氏第12代世祖,李弘濟、弘源、弘沛、弘澤、弘(無考)、弘湛、弘(無考)、弘潤, 有兄弟八人。弘濟公簡略:明襲侯爵,官為南京守備提督操江,監管巡江事物,中軍都督府印事,特近榮祿大夫,柱國太師。
1.長子:弘濟,字“允中,”號“么素”,襲侯,官,南京守備提督操江,監管巡江事務。掌,中軍都督府印事,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師,年,三十四歲,妣,徐氏封夫人, 2.次子:弘 源,字“永澄”,後遷居福建,恩生柳州同知,妣,蕭氏。 3. 三子弘沛:字“允沖”,官,金山衛守備,妣高氏。 4.四子弘澤 :兵部儲將,妣,陳氏。 5.五子,弘,(無考), 6.六子,弘湛,字“允凘”應天(南京),癢生,熏衛,散騎舍人。妣: 湯氏。 7.七子弘,(無考) 8.八子,弘潤,字“允孚”崑山參將。妣,顧氏。 李弘濟:育有四子,祖述、祖模、祖楷、祖棠。李弘濟長子:祖述,明亡時遷徙至北京西郊,居住北京彰儀門外的泥漥村,清廷授祖述資政大夫。 李祖述長子:德燦,岐陽九修宗譜,泥漥村的譜頁記載。清政府授李德燦資政大夫,康熙十四年(1675),駐防京口,即南京浦口。後移居江寧,江寧區:位於 江蘇省 南京市中南部,東與 句容市接壤,東南與南京市 溧水區毗連,南與 安徽省馬鞍山市博望區銜接,西南與安徽省 馬鞍山市相鄰,西與安徽省 和縣隔江相望,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德燦授命滇中討逆。滇中地區:指位於 雲南中部的 昆明、 曲靖、 楚雄和 玉溪四個城市,包括雲南省中部以昆明為 中心的部分地區。其後代定居雲南。(請查明光岐陽九修宗譜,第一卷世襲,第十一頁) 李祖述次子:德耀,年方十七,清政府授四川成都府,大邑知縣,歷任泗洲知州,子孫分佈四川大邑縣。 李德耀長子:延基、延埰、延塽。 李延基:岐陽李氏第十五代世祖,清末任福建泉州府南安知縣,四川緜州知洲。其三兄弟子孫分佈福建、江西、廬州。 祖模,明亡時隱居今安徽省和縣石跋河鎮,此系初始以打魚,擺渡,砍材度日。 李文忠次子:李增枝,約生於1370-1448年前後,明初任前軍左都督。永樂初,遣增枝與景隆,往荊州整肅兵備,撫安軍民。增枝各處私立莊田,每莊蓄佃僕無慮千百戶。永樂二(1404)年12月,周藩以前隙,核告,景隆圖謀不軌,增枝與兄景隆被禁錮私第。景隆、增枝部分親屬發配遼東,及遼寧東部一帶。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下詔令,景龍、增枝啟門第。特赦後,增枝遷居合肥,今肥東縣白龍鎮李大戶,原合肥梁北鄉金城村,更名李煥,配郝氏,生子三。即李憲、李睿、李旭。至今,李增枝後代,大部分定居合肥周邊。 李文忠三子,李芳英,授命中都正留守,駐防鳳陽。留守支後裔,大部分世居明光,譜中記載甚少,三兄弟均為朱元璋賜名。以上文載,均為明光岐陽李氏第九次修宗譜為實。 山東、棗莊市、臺兒莊地區,至今先祖無從考證。今提供點滴,僅供岐陽族人參考。 明亡時,岐陽李氏十二世祖李弘濟,明末為最後一代臨淮侯,弘濟公兄弟八人,其眾兄弟為躲避清廷的追剿,此支系四處遣散更為眾多。 若如今山東臺兒莊為弘濟公近族?那遷徙山東臺兒莊,今稱遷居一世祖,應為岐陽李氏第十二代輩份,弘字輩,餘下輩份理應以此類推。從族譜的歷史記載來看,也沒有更充足的理由來證實“臺兒莊”遷居一世祖屬於哪一代輩份? 另者而言:明代統治的276年間是朱家的天下,除了朱家的皇帝能逼使岐陽李氏家族東躲西散,匿名埋姓,還有誰能有如此淫威?宗譜中更沒有文字記載,李家的遣散屬朱家的皇帝所為。那唯一的理由就是明亡爵“絕”,清室入關,岐陽李氏為躲避亡國戰亂之災,而隱名埋姓,奉命遣散它鄉。 今山東臺兒莊的岐陽李氏先祖,若按“弘”字輩份排列?為屬第十二代。從明萬曆帝朱翊鈞欽賜二十字輩,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此二十字輩岐陽裔孫已延用六百多年。在臺兒莊的岐陽宗支,繁衍至今一直沒能使用“欽賜”的輩份。“遷居一世祖”(實名無考)生守臣公、守順公、守信公,三兄弟為老三房。山東臺兒莊地區“遷居一世祖,若是“弘”字輩份,那李氏三兄弟的守字輩將為李祖臣、李祖順、李祖信,以祖字輩份向下代排列。 明光宗譜的續修,仍用六百多年前的原譜為基礎。國明目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續修宗譜仍供奉李貞為岐陽李氏一世祖,李文忠為二世祖,李景隆、李增枝、李芳英為三世祖,宗字輩為岐陽李氏的第十代先祖,後世字輩以此類推。山東岐陽裔孫,長房守臣公、二房守順公、三房守信公、各支系世居山東藤花峪周邊既棗莊、山亭、騰州等地。三房守信公隨母南遷至磨石樓、官莊(棗莊市臺兒莊地區)、另分散居地江蘇省旗三、賈汪等地區。此文,並不能作為山東貴支系尋祖續譜的確切依據,今日部分淺談,僅供山東李傳凱先生修譜時為參考之用。 近日所知,李文忠的後代有一支系在山西,可能是駐防山西時留下的後代。60年代的中期,並豎有石碑,李文忠的木刻雕像。保護雕像的李文忠後人,在此期間,慘遭迫害致死。 據考證,明代有不成文的規定,戍邊部隊的將領,在外,可以另娶偏房,娶妻育子,其後代另續輩分,是不沿用嫡系子孫輩分的。 有關隴西王李貞36歲娶24歲的朱佛女為妻,試想當時,李貞處於殷實之家,其祖父娶妻兩房,李貞怎能36歲才娶妻呢?從本人修譜的這八年來,對於先祖李貞的婚配關係一直處於朦朧與懷疑狀態。假若,朱元璋不做皇帝,朱佛女不是皇姑,那李貞家族的歷史演變,將會是另一段實史記載。
李貞子女眾多 李貞的家庭人口眾多,兄弟四人,父親逝後,眾兄弟要分得財產,自立門戶,李貞訓導兄弟們說:老母健在,等母親百年後,任其索取,我不怪你們。這番教導,使得眾兄弟羞愧難當。李貞36歲娶朱佛女前,就已娶第一房夫人,子女眾多。八年前,本人對先祖婚配就有質疑,這樣殷實的家族,怎麼36歲才結婚?調查家族的歷史,是要有文字為依據,才能稱其為考證的。八年來的懸疑,今日終於有了初步認識。2014年的4月間,定居南京的國龍大哥,收藏一本來自貴州省,畢節市,李玉龍先生的熱情提供。國龍大哥將此譜轉借與我,授其囑託,仔細拜讀,從中領悟及其精華,轉錄重要部分借此為依據,充實明光第九次修譜所欠缺之部分。 此譜名為李氏家史,總頁數,為1077頁。第35至36頁記載,李文忠有六位哥哥,共為七兄弟。35頁原文記載,李真(貞)屬李氏第八十二世孫,真公(貞),屬元公之子,字“肇燕”妣,朱氏,生於濠州鐘離,當時地名鐘離郡包括鳳陽東。明代屬盱眙縣西鄉,今安徽省明光市區域。其父,朱世診。母,陳氏,生兄姊妹五人。小弟朱元璋,明朝洪武太祖皇帝。太祖胞姐朱佛女婚嫁時只有24歲,其七子,並非完全佛女所生。李文忠的前六位哥哥,確切的說是大房夫人之子,李貞不可能36歲婚配佛女,大房夫人姓氏暫時無考。 李貞祖父六二公冊封岐陽王,原配蔡氏續配胡氏俱封岐陽王夫人。明代的制度婚配沒子嗣是不能封夫人的,譜中記載蔡氏、胡氏這兩位俱封為岐陽王夫人。岐陽譜記載兩位夫人只生了李七三這一個兒子?不可能。李七三只是其中一位蔡氏夫人所生,其為長子,只有長子才能繼承爵位,七三公晉封岐陽王。兩位夫人後續男丁,岐陽譜中沒有記載。李貞的諸多兄弟子嗣,目前也無法考證。南方譜系著錄李文忠兄弟眾多,並有文字詳細記載,這並非荒料,應是常理之事,不能絕對否認,只有待後考察。 南方李玉龍宗親的谱系著錄李贞長子,文龍,移居山西太原府;次子,文虎,移居三江安羅縣;三子,文魁,移居湖南桃源縣;四子,文治,洪武四年,調北征南屯田鎮雄李官營;五子,文華,移居四川自流井;六子,文舉,在南京金殿亡故;七子,文忠,通經史,洪武十六年,病故於南京。 再者,朱元璋建國後,李貞續娶了陳氏,封淑德夫人。中國古代的制度規定,夫娶婦,若無子嗣,是不能冊封為夫人。由於岐陽宗譜是李景龍編撰,當年,陳氏與李貞婚配不久,還沒有子嗣,修譜時無法記載。岐阳后裔只能延续先辈之墨迹,流传至今,懸疑待後人探討考證 【一修譜】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明太祖實錄》由三世祖景隆公監修,岐陽李氏第一代宗譜屬景隆公編撰。碑誌、遺著均有明朝文官功臣編著(九修譜第六卷有詳細記載)。 【二修譜】明代末年十二世祖弘濟公,始創岐陽李氏宗譜,此譜在李氏家族奉命遣散時丟失。 【三修譜】十二世祖弘濟公,(譜稱允中公)謹按三世祖景隆公舊譜再次續編,始於崇禎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敘至邦鎮公而止。 【四修譜】十四世祖李德耀,續撰於康熙中葉,續編未刊而卒。 【五修譜】德耀子十五世祖李延基接十二世祖弘濟公舊譜續修,(同屬景隆版譜)續修於前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0四年)。刊於福建泉州,南安縣任中,著譜計三卷,上卷七十一頁,中卷七十三頁,下卷五十八頁。 從以上修譜的時間表明顯的可以看出,岐陽李氏第十二代世祖李弘濟修譜時,朱家的天下已面臨著即將滅亡。從第一次修譜至第二次修譜的時間段中記載,先輩明確的告訴岐陽宗親,岐陽家族歷經600多年的歷史滄桑,還能有幾人完全了解遺漏的宗族歷史? 之所以,雲南李紹林、李德應、李紹輝宗親的譜中記載著,他們是李文忠弟弟李文誥的後裔,原文有載。一是始祖“原籍南京,本中土大姓,隴西望族,奉旨領軍來平滇黔……”;二是“ 鼻祖諱瑱,發源金陵,生文忠為先明開國勳臣,封曹國公;文誥祖以功臣之弟授親軍驍騎校尉,同傅、沐二國公進征雲南,卓著大功,延議改授烏撒衛指揮”;三是“後易以招信校尉百戶侯,食采邑於倘塘,世官守土”。 以上三點說明:我們雲南宗親的始祖原籍南京,因為是“功臣文忠之弟”,所以“授親軍驍騎校尉”,後“卓著大功,延議改授烏撒衛指揮”。“驍騎”,是勇猛的騎兵,是褒義。“驍騎校尉”是明、清時期武將正六品官銜。“後易以招信校尉百戶侯”,“招信”是地名,是今安徽省明光市舊名,是鼻祖李貞公的發源地,即文誥祖籍貫是在招信也。 明朝的天下,由於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岐陽宗譜的修纂,是李景隆主修,為求慎重,不得把祖母皇姑朱佛女立為偏房給祖父李貞做小妾之名份列入宗譜。只有將佛女撫為正室。因是皇室嫡親,由於特殊的歷史因素,造成了李貞36歲前的這一段家族歷史,將無法真實的載入岐陽史冊。之所以,沒有給後人留下點滴線索,至今懸疑無法考證。 附注:岐陽王李文忠之父李貞薨後,追封隴西王。由於李貞、李文忠父子的功勳顯赫。朱元璋頒詔,追封李貞的父親李七三為岐陽王;祖李父六二為岐陽王;曾祖父李五二為隆西王。之所以,李貞、李文忠的後代,被世人稱之為岐陽李氏,實為五王后裔。
本人並非明史專家難免有失誤之處,敬請岐陽宗親予以諒解
國明2014.9.2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