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衡之后裔 李菡,(1796-1863)字丰垣,原字滋园,宝坻区林亭口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道光二年(1822)中“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侍讲,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一年迁少詹事,督安徽学政,累迁通政使;二十五年擢左副都御使。咸丰元年(1851)署礼部侍郎,十年调工部,复调吏部(侍郎)。同治元年(1862)擢工部尚书,二年卒,谥文恪。 李菡的始祖李衡,元代人,官居益都路总管、同知府事,诰封昭武将军。李衡十三世孙李守贵,即李菡之高祖,约为清康熙年代人,定居林亭口。守贵子养林(李菡之曾祖)、养林子李伟(李菡之祖父)到公元18世纪时,李家已成为宝坻县有名的富户。李伟生四子;光前、光先(李菡之父)、光里、光庭,均习儒业,并居官职。 李伟宗族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李光先得中己酉举人起,至光绪三十年(1904)李贻湛得中甲辰进士止,百余年间,堪称“科第踵接,衣冠如云”。特别是从嘉庆十三年(1808)李光里得中戊辰进士起,至同治四年(1865)李联良(李菡嫡孙)得中乙丑进士止,五十多年里,该宗族更为昌盛,相继出现举人24名、进士9名,居官(从县丞到尚书)者77人。时乡间传说“朝廷官员有半数为李家人”,遂有“李半朝”之称,这虽属过分夸张,然亦非无中生有。在李家众多官员中,李菡官职最高,且又威望素著,所以县内通常把他视为“李半朝”的主要代表。 关键词: 1、李昭素(衡高祖)仕至侍御史; 2、李浩(衡曾祖); 3、李处约(衡祖); 4、李预(衡父); 5、李衡,(1100—1178年),字彦平,元代江都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登进士第,历官吴江主薄,监察御史,密阁修撰,至衡始居昆山(以李衡为一世); 二世李起宗、李应祥皆登第;(约为明代)(有传曰李嗣宗) 三世李溍(四贤堂主人); 四世(待考); 五世李桂高; 六世至十二世待考; 十三世李守贵,约为清康熙年代人,定居林亭口; 十四世李养林; 十五世李伟; 十六世李光前、光先(李菡之父,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举人)、光里、光庭; 十七世李菡,(1796-1863)字丰垣,原字滋园,宝坻区林亭口人 十八世李德良、德坊、德恒、德堂、德诚 十九世李桂祥、桂一、桂幸、(李联良)
李菡(?-1863年),字丰垣[1]、号丰顺[2],谥文恪[3],直隶省顺天府宝坻县(今天津市宝坻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