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国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滇黔宗亲谈谈“寻祖爆惊世秘密-肇燕公由来考”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969

帖子

30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01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 08: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封建时代帝王将相的家谱在特定的年代是四旧的东西,能保存下来是幸运,更不可能再去修续。我看到家谱是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父收藏的复印本,直到明光的宗亲知道国明修续家谱、才将私藏秘笈重见天日。这其中多少家谱焚烧掉,多少宗亲冒着被抄家的风险保存下来。由于接触到家谱很迟,对家族史知识了解的少,(只听过祖母、父亲生前叙说过一些片段),现在要恶补,幸有诗华、国明等宗亲引导,家族史知识才有长进!

143

主题

969

帖子

300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01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5 07: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滇黔李氏宗亲有很多关于寻祖帖子,很多没有在网站发表,在这里转载了云南宗亲为寻祖撰写的文章,字里行间看出宗亲们寻祖的热情,至于所述是否具有真实性让时间来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为此发在这里,供大家研究!陇西李氏的前身后世
来源:中国甘肃网  
  陇西李氏从最初扎根的狄道,随后扩展到全国各地,最后发展成了中国第一大姓,这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迁徙之路。
  《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汉武帝末年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灭顶之灾,狄道李氏也受到了这次事件的牵连,都已经“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晋至北周时,陇西李氏再次兴起,累世为官,成为功著关陇的陇西豪族。
  陇西李氏的这次兴起是从李暠开始的,陇西李氏第一个做皇帝的就是西凉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19代孙。公元400年李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王,后迁都酒泉。后来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过官职,后来他们就将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
  在这里面,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张书城老先生认为,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原来,李陵投降匈奴后,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按照胡人的习惯,往往要跟随母姓,所以李陵的后裔就姓了拓跋。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儿子迁大泽之东。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一次惨案,由于环境变化,北魏皇室霸占了李陵后裔的拓跋姓氏,为保存自己,李陵后裔又恢复了李姓。这一点,在宁夏固原出土的《李贤墓志》中已经说到了。
  李贤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为官并且在敦煌安家,成为陇西李氏敦煌房的远祖。
  漫长的岁月中,李氏已经发展到1亿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今天在临洮也有不少。“现在,临洮有八万人姓李,占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临洮县研究李氏文化的李瑞麟给我们介绍了情况。
  整个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达到76个,可以说遍地都是“李家庄”。仅仅是“李家湾”就有10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庄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纸房李家”,他们或许有造纸的绝活;“窑头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窑或者其他什么的窑边上。还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成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据《息峰县志》:明初“靖难之变”后,建文帝遂在忠臣杨应能、叶希贤、程济、赵天泰等的护随下,削发为僧,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遁迹西南,欲入汁依平西侯沐晟。成祖得位后,诛杀建文朝臣甚多,并将避祸遁去的名臣子削藉,责令戌边者不计其数。故惠帝臣民幸存者纷纷逃离南京,南寻惠帝。于永乐初年先后至贵州黑羊箐(今贵阳)、息峰一带,与当地“龙家人”联宗认族,遂在西望山西麓举行合族仪式,将南京、龙家36姓合为赵、谢二姓,修祠于西望山,并立打鼓台。盟碑当为其时所刻立,即为“永乐盟誓碑”。
《贵州日报·悲歌一曲“盟誓碑”》载:“‘盟誓碑’在破‘四旧’时期已被毁损,碑身断裂成好几截,后经组合粘贴,基本恢复原貌。碑文全是阴刻,文字苍劲有力,入石三分,上端作弧形状对称刻‘日、月’二字,文字上方刻有火焰形装饰花纹。碑身正文刻‘万古丛林’四个大字,落款为‘永乐5年正月盟誓’……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幼的皇太孙朱允文继皇帝位,是为建文皇帝。初登大宝,强藩压主,御史大夫晁错急功近利,力陈削藩,导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役’。四年之后,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宫中莫名起火,建文帝在部分忠臣义士护卫下仓皇逃往西南,几经辗转来到息烽西望山,借苍苍林莽以栖身……直至永乐四年冬,西望山的突然热闹和时常来往的军民人等终于被朝廷暗探发现,于是永乐帝派出大批杀手赶赴西山,并明令贵州宣慰司限期进剿……于是召集臣僚商议,有人提出将君臣将士就地化整为零,与当地村民聚族而居的建议,得到建文帝认同……很快就定下了将君臣将士与附近村寨村民合族为谢、龙二姓(谢为当地大姓,龙隐喻建文帝)。同时确定了盟誓时间及地点。于是在永乐五年正月的一天,君臣百姓等齐聚毗卢寺前,洒泪共盟。如今西望山周围的居民也还多为谢、龙二姓,且在饮食、服饰、民俗民风上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李文忠为其父亲所写的墓志铭   先考,讳贞,姓李,世居泗州之盱眙。醇厚笃实,与先妣孝亲曹国长公主,事仁祖皇帝,能尽孝道。岁癸已,先妣去世,值元季兵起,先考从驾渡江,乙巳,封恩亲侯、驸马都尉。洪武四年,加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驸马都尉、曹国公。推恩,赠高祖五二公中奉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曾祖六二公资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临淮伯;祖七三公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陇西侯;继妣陈氏,追封淑德夫人。    先妣生文忠兄弟二人,兄蚤逝。文忠奉命从军,及天下大定。荷蒙上恩,颁赐铁券,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左都督府、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娣二人,长适凤阳陈英。洪武十年,上召至京师,赐今名,恩授河南安吉卫镇抚。次亦早卒。    孙男三人,长景隆,羽林左卫指挥佥事。次浙江童,皆上赐名。次淮江奴。孙女二,长适世戚汪致渊,亦上赐名,恩授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次尚幼。    先考生于大德癸卯,以洪武戊午十月十一日,薨于京师之赐第,享年七十有六。车驾临奠,翌日,颁降诰命。追封陇西王,谥恭献。卜以是年十二月庚申,归葬盱眙县灵迹乡冷水涧之原。凡丧事皆官给之,呜呼!国恩厚矣。至哀不文。敢叙世次名行之略,以纳诸圹。    孝子李文忠泣血谨志。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荣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参军国事李善长书讳。    洪武十四年,仲秋,甲子立。
      一世祖李贞十一世孙,墓碑为道光六年(1825年)所立,距今188年,碑文如下:语云,木有本,水有源,祖先之源远留芳,子孙之渊源流长乃祖德之积善余庆也,察爪瓞之绵延亦足征后世之繁荣矣,祖传记云,始祖乃陇西籍也,文忠祖为先明開国勳臣,文诰祖以功臣之弟授亲军骁骑校蔚,一三八一年(洪武十四年)同傅沐二国公進征云南屡建大功,廷议祖授乌撒尉指挥,后因事坐降易以昭信校尉百户候袭职传之,倘塘世袭官土传至运亨祖,二百七十余年,值明清鼎革,蔚林祖年幼其母周祖妣携蔚林祖迁居威宁既长为大定府入学生员,有回固土之志,因触熔火毁,自此,家譜失传,故重归倘塘服官就职二十余年改土归田,定居得宜既史册无综,故单传七代,亦不知某代传某代,实知先登祖传运亨祖传蔚林祖传正宣正达正畅正实四祖,正宣祖传本恭本敬本千三祖,公讳本敬字若思,幼勤学,昭通府入学生员,长则勤劳簾明,耕教为生,寿年七十九岁,世代相传子孙繁衍,迄今居得宜又三百余年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11-1 08:05 , Processed in 0.1315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