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第一世家 明光岐阳王李氏后裔曾任川邑县令的李德耀族籍之谜
新闻作者: ■安 平(滁州)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4日 查看次数: 107 放大 缩小 默认
川西坝子有座锦屏山,现已被易名辟为敬惠山公园。三国时代的名将赵云驻守并殁于此。提及为赵子龙修祠建庙并撰写《汉顺平侯墓祠碑记》者,在川邑多版本《县志》史籍上,必言清康熙初年曾任川邑县令的镶白旗人李德耀。李德耀是明朝开国名将明光李文忠后裔,正宗汉族人,那又为何被冠之以“镶白旗人”?李氏家世渊源有哪些不为滁人所知?本文将就此疑惑做些探讨,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为脉络清晰引述,先说李文忠。
前些年,央视曾拍摄《中国古代名将》系列专题片,其中就有百将之一李文忠专集。
李文忠(1339年一一1384年),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今属皖东明光)人,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12岁时母亲去世,其父李贞带他投奔朱元璋被收为养子,改朱姓。他自幼喜爱读书,通晓经义。19岁即为将,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初建战功。后率部破张士诚、平浙江、征福建,骁勇冠诸将,28岁复姓李。明初北征,他七次出塞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敌陆军,取部分元军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明洪武二年,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虏元顺帝嫡孙和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等;洪武三年,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执掌左都督府兼领国子监。
李文忠一生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为人正派,敢于直言,因苦谏舅父朱元璋少杀人、减宦官等屡遭斥责,遂忧郁成疾而死。太祖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赐葬钟山之阴,为明孝陵陪葬墓。明歧阳王李文忠墓在今南京钟山北麓太平门外蒋王庙西,建成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
2003年,李文忠墓园与皇家陵寝明孝陵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中央文史馆馆员朱启钤(清朝举人,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于上世纪30年代编著并出版《岐阳世家文物考述》一书,在导言中朱启钤陈述:“(李)文忠殁后,其子景隆复预建文。北伐之役,燕王即位,景隆以迎降,仍获保全,然其后卒以罪被锢,至正统中得救。至弘治中复得封爵。嘉靖中,裔孙(李)竹庭、(李)言恭继显。万历中,(李)宗城曾充日本册封史。明亡以后,子孙归北,投入旗籍,遂居北都,仍以文学吏事显。……沦为故都之一编氓。”
该书中《歧阳王裔入清以后世系记》曰:“李氏世家起于歧阳武靖王李文忠之父李贞,追封陇西恭献王,入明第一世家。族谱列为始祖,故岐阳称为二世,传至十二世孙李弘济而明亡爵绝……弘济撰族谱未成而遭鼎革之变。……按李氏所以能延世不绝者,实文忠爱贤好学有以肇其基,而自萼以下被服儒者,益衍其风,有明一代勋贵之家固莫能及之者矣。”
又曰:“以后谱载云:大宗之后于易代初居北京彰仪门外之泥洼村,于是派人北入都门,细为访问,终无所得,事虽中止,迄未忘心。”
这段文字或为明光人岐阳王李氏后裔改族籍提供了解读。
今人所言的“八旗子弟”出自清代八旗制度,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实为构建一种耕战并举的社会组织形式。以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八种不同色彩的旗帜为标志,清太宗皇太极为笼络汉人并巩固统治起见又将之扩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汉军八旗中的汉族人来源较为复杂,不外乎归顺满清的前朝将军兵卒及绅士平民等。《岐阳李氏家谱》有载“明亡以后,子孙归北,投入旗籍,遂居北都。仍以文学吏事显……沦为故都之一编氓。”编氓,即谓编入旗籍的氓民,而氓字在古时又特指外来户。
亮点在《岐阳李氏家谱泥窪村房系》这一页记载:“十三世祖述字孔肩袭侯国变后北迁授资政大夫卒年二十六……十四世德燦字恒昭清授资政大夫康熙十四年驻防京口后移江寧奉命滇中讨逆二十年卸职还家年六十余……德燿字羽昭年十七廕授四川成都府大邑知县历任泗州知州山盱厅同知著有荃宜堂集年三十六诰封奉政大夫;妣郭氏延祁(祚?)女诰封太宜人女一适王以济……(子)延基字介侍号肯堂任福建泉州府南安知县四川绵州知州……”。
据李氏族人介绍,现存《岐阳李氏家谱》最早为三卷本《盱眙李氏族谱》,即为李德燿之子李延基等于康熙43年(公元1704年)编修后始得以传承至今。那么问题来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偏旁不同,此燿非彼耀,是同一个人么?愚以为,可能为历代传抄誊写时的笔误。家谱还佐证了另一史实:李德燿还是清朝著名内阁学士郭廷祚长女婿。
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年间赐歧阳王李文忠后裔五言诗一首:“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以此20字作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