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世主李景隆与朱皇帝

[复制链接]

864

主题

1316

帖子

654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54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1:0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景隆,陇西王李贞长孙,岐阳王李文忠长子。文忠育有三子,景隆、增枝、芳英,均为朱元璋赐名。李景隆祖籍明代盱眙县,太平乡,即今安徽省明光市,中心路南段,南马社区辖内。李[url=]Right[/url]景隆先辈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15年期间。李氏两兄弟,名为李豫的后代向四川发展,李良率众迁徙至池河之滨,定居安徽省明光市区域,其子孙世居明光800多年之久,明光九修宗谱记载。
原文,曰:“至随而武昭王六世孙,唐公昞,生渊,是为唐高祖,乃追尊武昭王。为兴圣皇帝,以下房支,附属宗籍,安史之乱,宗族奔散,有名豫者,入蜀,名良者,南徙江淮,族人多从之,或度江南,或居濠泗,遂为淮甸著姓。建炎南渡江淮,良公后裔,避地池滨,元主中国,并招兴入盱眙,由是,盱眙籍”。   
岐阳世家,史实记载,李景隆的先祖李良,良的先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后裔,之所以,李景隆的先祖渊源颇深。由于李文忠父子三代辅佐明王朝建国有功,再加上李景隆的前五代,朱元璋册封王爵。李景隆之父李文忠为岐阳王;李景隆祖父,李贞为陇西王;李贞之父李七三为岐阳王;李贞祖父李六二为岐阳王;李贞曾祖父李五二为陇西王,有此册封为五王。由于李景隆的前五代册封五位王爵,三代为岐阳王,以此李景隆的世家姓氏,称其为岐阳李氏,以爵位定于姓氏,在明代唯有独此一家。其中李景隆的后裔,11代世袭临淮侯,均为郡望册封侯爵,以下侯爵不再赘述。并享有金属铁卷之特权,直至明王爵绝。

朱棣密谋造反(引用专家文摘)
朱棣造反,为了筹集十几万人的粮食衣物兵器都要准备妥当,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朱棣从先辈们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他决定装疯。于是,北平又多了一个精神病人朱棣,但奇怪的是,别人都是在家里疯,朱棣却是在闹市里疯,专找人多的地方。精神病人朱棣在闹市中大喊大叫,语无伦次,等到吃饭时间擅入民宅,望人发笑,并抢夺他人饭食,但无暴力行为,露宿街头,而且还是一睡一整天,堪称睡神。此事惊动了建文帝的耳目,建文帝便派张昺谢贵两人前去看个究竟,此时正是六月份,盛夏如火的天气,当两人来到王府时,不禁为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可以捂蛆的天气,朱棣竟然披着大棉被呆在大火炉子前"烤火",就在两人目瞪口呆时,朱棣还说出了经典台词:"冻死我了!"?这一定是个精神病人,谢贵上奏给建文帝。朱棣假装精神病的行为,没有得到建文帝的重视,从此给自己的江山留下了隐患。

朱棣的靖难之役(引用专家文摘)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孙,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朱允炆即位之后,重用忠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又选派廷臣二十四人为采访使,分巡天下,观风俗,烛幽隐,兴办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bū)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情况加以限制。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民众,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后靖难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为内应。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之际,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已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不过由于大将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尽管燕军气势汹汹,并曾攻下城邑,但却旋得旋失,所以鏖战三年,燕军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时一些被建文帝处罚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于是朱棣改变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途径明光直捣南京。
    建文四年(公元1402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连楹(yíng)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吗。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无奈,又见警报迭传,下令纵火焚毁皇宫,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宫中大多数妃子、内侍都被烧死,内侍们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残骸说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从灰烬拨出残骸,已是满身焦烂,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礼殓葬。 此时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号永乐。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下令纵火后,自己与少数随从从地道中逃出,乘船潜往云南,削去头发,改换僧装,自号应文,浪迹天涯。朱棣闻讯后,一直怀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将成后患,便命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同时借以宣扬国威,交通各国,结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踪迹。
李景隆战败输给朱棣(引用专家文摘)
    朱棣起兵靖难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李景隆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用盛庸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翰林学士黄子澄(引用专家文摘)
 明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探花及第。授翰林编修,升修撰,迁任春坊 讲读官,伴读东宫,课教太孙,累得提升,直至任太常寺卿。时之久之,惠帝很听他(黄子澄)的话.也所以之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太孙是其言。此后,每呼子澄,必尊称黄先生。及惠帝即位,更是倚重信任,与齐泰同参国政,共商削藩事宜,首先剪除周、齐、湘、代、岷五宗王。子澄升为太常寺卿。建文时期,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惠帝有意削藩,黄子澄便与齐泰计议。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最后子澄的意见被采用,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朝廷用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
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上书朝廷指称黄子澄和齐泰为奸臣。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初战不利。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屡战屡败,损失数十万人。朱棣乘著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惠帝赦免了他,黄子澄哭著请求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惠帝没有接纳,子澄便说: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盛庸在建文二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惠帝在建文三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南京,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南京陷落前,惠帝召黄子澄回京,未至而南京已失守。黄子澄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行踪被人告发,因而被捕。燕王朱棣(即明成祖永乐帝)亲自审问。子澄抗词不屈,被肢解而死。并祸及满门,株连十族
黄子澄遇难后,二子黄玉极为悲痛,知道父亲在南京被杀,横尸街头,决定冒险前去南京收尸。苏州知府姚善心生一计,利用朱棣政府允许收尸的政策,组织昆山县衙役前往南京收尸,让黄玉乔装打扮,装成昆山衙役前往南京。黄玉冒险将父亲尸体收敛后,将父亲葬于江苏昆山县的马鞍山。
 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是位仁厚之君,对黄子澄后人较为宽容,发配边疆之人除留一人外,其余的可回原籍。结果,发配之人没有回到分宜原籍,而是回到了第二故乡昆山。到明正德年间,明武宗为黄子澄平反昭雪,称其为忠臣,后人立祠公开纪念。到清代,乾隆下诏改黄子澄的谥号为忠悫(què)公,黄子澄终于成为可公开祭拜的忠臣。
齐泰受命辅政朱允炆(引用专家文摘)
齐泰,原名德,明太祖赐名泰,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初大臣。初名德,赐名泰。明溧水人,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兵部尚书,建议削藩。靖难兵起,他请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后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复受帝诏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
当时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均拥有重兵在各地为王,建文帝即位后,担心诸王兵权太重,与齐、黄计议,决定采取削藩的策略。齐泰等的削藩措施,遭到诸王的反对。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帝多次派兵征伐,均为燕兵所败。建文帝不得已,建文元年冬天谪(zhé)齐、黄二人官职以报燕王,请罢兵,燕王不肯,挥兵益进,建文帝无奈复诏齐、黄。齐泰奉诏示及至,闻南京金川门已破,建文帝不知所往,即追走广德,复苏兵他郡,意图后举。建文四年燕王攻占南京,登上帝位,改元永乐,将齐泰的叔父齐阳彦、堂弟齐敬等7名亲属执于京师(南京)处死。同年六月五日,齐泰亦被执至京师,不久与黄子澄等同被凌迟处死。齐泰的其他家属亦牵连被害。

徐达的女儿徐王妃守城击败李景隆(引用专家文摘)
因为当时李景隆的军队号称五十万,北平城在他日夜攻击之下,情势真是千钧一发。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水深,易守难攻。于是李景隆就下令军队主要攻击北平的九个城门,正南方的丽正门,就是今天的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攻击的重点,当时情况更是十分危急。守城将士一面拼死抵抗,一面向王妃徐氏告急。
这位徐王妃,别看平时文静端庄,但毕竟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所谓将门虎子,这女儿也巾帼不让须眉。城里的男子都已经登城战斗了,没有后备的兵力,于是她就亲自率领城中妇女,登城助战,奋力厮杀。她一登上城墙,守军的士气顿时大振,立刻就把朝廷军队攻城的气势给压了下去。
  北平西边的阜成门,也是朝廷军队攻击的重点。据说部分朝廷军队一度在都督瞿能父子率领下已经攻入城门,但李景隆唯恐他们夺了头功,下令等待大军并进。结果燕军将士连夜在城墙上发水,那时正是寒冬,水很快在夜里结成冰,第二天再战,城墙已经无法攀登了。


李景隆的家史浅略
当时的历史背景,世人皆知。李景隆世家三代疆场征战,忠心辅佐朱家的皇帝。李景隆的父亲岐阳王李文忠,被朱元璋视为虎臣,功列第三,明代第一大忠臣。祖父陇西王李贞,在患难时,投奔于朱元璋。朱元璋并收其子为养子,赐姓朱文忠,向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教导朱文忠,健康成长。朱文忠追随太祖朱元璋,数年疆场征战,功勋卓著,年方27岁时,复姓李氏文忠。
朱元璋二姐,李景隆的奶奶,朱佛女,兵灾战乱时,嫁于李景隆祖父李贞。宋、元年代,两家同住在太平乡,即今天安徽省,明光市。李、朱两家的关系较好,李家的人口众多,家境殷实,李贞夫妇在生活中,常接济朱家。朱元璋入寺为僧后,庙内的前景不好,被逼无奈,四方云游,到处化缘。李、朱两家兵燹灾荒时,大部分相继都死于瘟疫与饥荒。李景隆的奶奶,朱佛女,由于两家的亲人,多数,因灾难而过逝,又不知小弟朱元璋的下落,终因常年的积劳成疾,忧伤过度而病逝,年仅36岁。
朱元璋建国后,仍不忘旧恩,再加上李景隆三代人忠心辅佐朱皇帝的天下。之所以,朱元璋一直都处于对李家感恩的心态。从衣、食、居住,都有马皇后料理,常赐予丰厚的物品,李贞以示表谢,并辞厚禄。李贞说:“臣伏蒙圣恩,以孝亲公主之亲,宠赐府第,自揆何能叨荣至此?臣本为一普通农民,以耕种养家糊口,今天皇帝给我如此的待遇,让我如何能承受。初年特蒙仁祖皇帝不以臣之庸愚,俾居子婿之列。久在侍下,抚教之恩,思之无穷,报之罔极。继而中原兵起,室家无存,独携幼子避难他方,寄迹于豺狼之区,奔走于荆棘之地,命危朝露,岂意生全。钦惟陛下兴师仗义,应天顺人,握干符而兴帝业,奋神武而拯(zhěng)黔(qián)黎,四海归心,群雄率服。臣之父子幸遇圣明。脱涂泥于衽(rèn)席,济垂绝而更生,收养掖庭,待以肺腑”。
朱元璋的贤内助马秀英,常去看望照顾李家父子,有一次,带着两个侍女,过府来为李贞父子添置衣物,发现李贞仍用着讨饭时的破被子,大为不解。李贞则十分动情地说:这是亡妻临终前亲手拆洗过的被子,虽然破旧,但它伴随我度过了两年乞讨的日子,看见它,就像看见妻子,忘不掉以往的事,马皇听后十分感动,便拿去亲自将被子拆洗干净,再交给李贞,从此李贞再也舍不得盖它,将它放进箱子里珍藏起
朱元彰手书
朱元璋很重视教育李家子女的成长,并常写书信与李贞,关心嘱咐李贞,要教育好孩子。
(译注篇)一、高皇帝朱元璋写给驸马李贞的家信中说道:今年保儿文忠帅师北征,剿灭大漠的元帝,大获胜利,保儿骁勇善战,振奋了全军将士,威慑大漠的元孽余寇。我很高兴,向你恭贺,既然班师回京,叫保儿尽快回家侍奉老人。驸马李贞你对保儿要多加训导,不能任其骄傲,更不能做违法的事,要使满朝文武对保儿有好的评价。不然会让保儿的丰功战绩,遭到群臣们的质疑。我给你写的书信,是对保儿真诚的祝愿,想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意。

(译注篇)二、皇帝颁诏于李景隆特殊的地位,予以高官光禄大夫,在皇帝身边任职,参议国家大事与之特权。授予左柱国太师之爵位,为属明代文官的一品,是明朝的极品勋爵。并兼任太子太保一职,是监护与辅助国君之官,同属太子讲经的老师。特颁发文书告诉曹国公李景隆知道。      

(原文)李景隆,字,九江,名号俱御赐。御书赐九江公八字,体尔嫡祖忠孝不息。景隆知道,开面午时,自家开你妹那孩儿。我忘了,昨日与你钞爱惜用,民间这钞便是财主。我早出朝卷了,歇息不出来,你回去………(以下缺)
注释:
(译注篇)三、李景隆的名子是太祖御赐的,李景隆是岐阳王李文忠的长子,是朱元璋的外甥孙。李景隆妹妹出嫁的那天,御书赐李景隆八个字,体尔嫡祖忠孝不息。太祖在生活中特别的关照李贞家的子孙,李景隆的妹妹出嫁前,太祖关照李景隆说:按当今的风俗,女孩子出嫁是要修脸的,给你妹妹修脸,要选自己家的人,修脸,你要在午时,为吉时。并给了李景隆妹妹很多钱,作为彩礼,还嘱咐李家的孩子们,这些钱你要爱惜用,在民间,这钱就是材主。我出早朝有些累了,我要休息不想出来……(以下缺)



李景隆并非无能力败于朱棣
古代曰:胜败乃兵家常事,李景隆仅仅是平叛燕王朱棣时,打了败仗。后人的评价,李景隆是草包,是常败将军。这是误解,由于世人对李景隆的了解太少,只看到和朱棣作战时,打了败仗。近六百年来,几乎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大量的文章,以墙到众人推的笔法,褒贬李景隆的一生,更加严重的说,此贼是投降派,叛徒。以上的专家引文,明显的可以看出,当时,朝廷的军队,用谁帅领将士与燕军作战,都不是朱棣的对手,最终是必败无疑。
建文帝启用耿炳文,第一次与朱棣作战,率领13万朝廷的军队,打了败仗,输于朱棣。第二次,李景隆出征,建文帝给了50万军队,输了。第三次,建文帝增加了兵力,给了60万,又输了。第四次建文帝任用盛庸,其为帅才,领兵打仗可是一把好手,率兵北伐,其结果还是为燕军所败。闲话往回再说:朝廷的将领,谁上阵都会败于燕王朱棣,这些败将,当今都无人评价。怎么,唯独李景隆敗于白河沟,输于朱棣,就是草包,败家子。世人的偏见,600年来,都没有改变,让人心寒,更难以理解。
上文,众所周知,李景隆的世家背景,并非他人可比。在宫廷的熏陶中,李景隆是一位文武全才的高级将领。在他的同辈中,是唯一受朱元璋器重的武将。上朝时,连朱元璋都要多看几眼。李景隆其人身材魁梧,相貌出众,竟是标准的美男子,继承遗传其父李文忠的优秀基因,古语言:虎父必育虎子。
        在皇家内讧时,李景隆处于叔侄争夺皇位的狭缝之间。一面与建文帝是亲表兄弟,另一面朱棣是李景隆的四表叔。帮谁,都是你死我活的拼杀,死的全是自家的兄弟。耿炳文战败,齐泰、黄子澄推荐李景隆出征讨逆,还没上战场,就已注定,将必定会给李景隆留下必败无疑的历史记载。李景龙出征,是不能剿灭朱棣的。这一仗,还没打,就已注定,朱棣是赢家。朱元璋在决定由孙子,朱允文登基做皇帝,就是一大错误。朱元彰25个儿子,谁都反对朱允文登基做皇帝。靖难之役,朝廷的内部向朱棣透露军事机密。双方拉锯战,进行了三年之久,在这期间,诸王都是按兵不动的,谁都不愿意出兵帮朝廷讨伐朱棣,这就是皇家内讧时的真实历史。何况李景隆,并非心甘情愿,领兵挂帅,唯有奉命出征。目睹战场上亲人之间的厮杀,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残酷场面,作为统帅,实在无法忍受。这时的李景隆冒着杀头的危险,再次私自逃离战场。
李景隆下令,朝廷軍隊攻擊北平的九個城門时,在这一次猛烈攻城的战斗中,近千人勇猛的杀入燕军防守的城内,由于援军没有跟进,李景隆眼看着将士冲入敌方城内。当时要不果断的鸣金收兵。那几千条将士的的生命,肯定会死于城内数万燕军之手。所以说:李景隆在这场攻城的战役中,头脑是理智、清醒的,他的战略与战术,从基本的军事常识来研究,都是正确的,根本就不是 为了争功; “嫉贤妒能”;为了自己的功名,而放弃了攻城胜利的机会,这都是无皆之谈。
建文皇帝,眼看大势已定,别无选择,私自逃离皇宫,不知去向。李景隆是奉命迎降的,并非是他人所说,李景隆是“降将”是出卖皇家“叛徒”。李景隆要是不忠于朱家的皇帝,燕王朱棣登基后,李景隆早就满们遭斩了。凡是反对派,大部分都被朱棣赶尽杀绝。李景隆是剿灭燕王的统帅,非但没有受到惩罚,任然予以重用,朝廷凡有重大事议,李景隆授命为首议大臣
当初推荐李景隆讨逆的齐泰、黄子澄,得知李景隆的50万大军,就这样战败了。无奈,只有向建文帝谎报军情,给李景隆缓解了压力。建文帝认为李景隆的兵力不足,又增加到60万将士,其后,必然的趋势。结局是,李景隆必败无疑。这就是李景隆近600百年来,背着,“草包、常败将军的骂名”。
今日,作为岐阳世家的子孙,理应,将先祖李景隆,为蒙冤600多年的真实历史,正确、公正的展示于世人。

        以上文,为求考证,明代忠臣齐泰,黄子澄忠心辅佐朝廷。综合,引用专家文摘,并摘录,明光岐阳李氏九修宗谱,有关明太祖朱元璋,颁诏于李景隆祖孙三代的诏令与手书,今予以繁体注释,原文待载。

李文忠  二十代世孙  国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11-1 07:54 , Processed in 0.1282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