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公朴家世考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0:0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公朴家世考2017-05-15 武进网 百家姓文化研究院
   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从事编史修志工作,初步学习掌握了近现代史史料学这门学科的原理,对近现代历史名人史料的征集、鉴别、考证、整理和编写,结合实践,出了一批成果。本文即是其中之一,以此纠正于专家学者。
    一、李公朴家世史料真伪难辨
    对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家世,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发现众说纷纭,真伪难辨,举例如下:1979年版《辞海》第2895页李公朴条目载:“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直至1988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的今天”节目放映中仍持此说。
      《中华民国史料从稿·增刊》第4辑载李公朴夫人张曼筠《回忆李公朴》一文称:“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破落家庭里。”《常州古今·革命烈士资料汇辑(2)》载方仲伯《李公朴》一文称:“江苏常州人,原武进湖塘桥。”云南人民出版社《李公朴纪念文集》载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先生事略》一文称:“江苏武进人,生长镇江。”1986年编印的武进《湖塘乡志》在《李公朴传略》中称:“生于江苏镇江。”
    上述所引5则文献资料都有一定的权威性。《辞海》是我国当前应用最普遍的主要工具书之一;张曼筠是李公朴夫人,沈钧儒、王造时是李公朴的难友和战友,都应是知情者;方仲伯是李公朴的当年追随者和助手,又是《李公朴纪念文集》的主编,对李公朴的一生作过大量调查,掌握史料最多,所说应该可信;《湖塘乡志》是李公朴家乡的地方志,应属信史。
    但是,李公朴的籍贯与出生地究系何处?由于世事变迁无常,这些作者对事物了解不透,观察不细,道听途说,造成史实失误或语焉不详、含义模糊。而一些作者和史学者,长期以来,在错误的史论观影响下,重理论,轻史料,未经严格鉴别与考证就妄加判断,造成如《辞海》那样的失误,以讹传讹,并不少见。因此,必须按照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搜集大量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仔细认真的考订工作,拨开历史的迷雾,“求真存实,辨正去伪”。
    二、“博以求精”,搜集史料
    史料学关于史料搜集的原则是:明确目的与博以求精。笔者对李公朴家世史料搜集的目的是明确的,并根据史料搜集的三种方法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资料与调查采访,前两种方法都已用过。凡是在当地可以找到的工具书与有关文献史料都已查过,难以辨正去伪,已如前述。问题在于不博不精,必须跳出“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走到广阔天地——群众中去搜集直接史料了。调查采访是史料搜集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种,通过调查采访,往往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只有“踏破铁鞋”,方能“有得来”;只有“博”才能有“精”。我们从“博”下手,调查采访,要求:一查明故居,二查找家谱,三查访亲属,力求找到直接史料或发现线索。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查明本县湖塘镇南边1.5公里处有个东村,百多户人家,李姓为主,李公朴原籍故居就在这个村上。故居围墙及前进三间厅屋已被拆除,尚存后进三间一楼一底旧屋,已卖给同村居民李良元,改作两大间,楼后尚存一间灶屋,一间猪圈屋,系当年旧物,已破败不堪。并查访到李公朴的前妻王氏所生长女李惠华生于1924年,因病未婚,于1964年病故;次女李国华及婿陈元生,住本乡陈家村。通过李国华了解到1927年李公朴回乡的情况,据该村老年人回忆,公朴与王氏完婚是在东村老屋举行仪式的。并了解到王氏之兄于1985年病逝。调查中还发现了《武进世德堂李氏宗谱》(以下简称《谱》)残卷共18页,属“东村大分世表”部分,《谱·序》载李氏第一代从唐代中和四年(884)定居武进,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李公朴先祖定居东村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残卷中恰恰存有李氏第33世至第37世包括李公朴的曾祖、祖父、父、本人与兄弟、子侄共五代人的世系表,史料极其可贵。
    三、认真鉴别,严格考证
    从上述史料的形式分类来讲,故居属实物史料,传记、家谱及有关工具书之类属文献史料,回忆录和访问笔录是口碑史料。史料的性质分类有相同与不同,实物史料中的故居与文献史料中的家谱,其性质是原始史料和直接史料,最为可靠;文献史料中的传记及有关工具书和口碑史料都是间接史料,孳生史料,必须经过鉴别考证而后可信。
    我们从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史料中经鉴别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李公朴籍贯是江苏武进县,从而纠正了《辞海》(1979年版)和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错讹;纠正了张曼筠所说“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破落家庭里”的说法。
    关于李公朴籍贯有“常州”、“武进”两说如方仲伯所说,这是作者对武进建置沿革不清楚所致。武进系县乡建置,常州系州、府级建置。清代,常州府领八县,府治设于首县武进城内。解放后,以武进城区设常州市,乡区仍归武进县,市县分治,府县地名与市县地名岂能相互替代?1983年实行市管县,常州市辖4个区3个县,之后武进县又改市、改区,籍贯在“县”、“区”,岂能以“常州市”概之?
     按惯例,人物传载入史志,应具传主在世时当年的县名,夹注今名,方仲伯所称李公朴系“江苏常州人,原武进湖塘桥”也是错误的,因为武进湖塘桥历史上一直属武进县或阳湖县,岂有“今”“原”之别?
    四、重证尊疑,考而后信
    根据“重证尊疑与考而后信,孤证不立与存疑待证”(1)的史料考证的原则,在李公朴的籍贯考证确实以后,对他的出生地继续考证,张曼筠所说李公朴“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破落家庭里”,显系误传,予以否定。而出生镇江之说,如《辞海》、《李公朴先生事略》、《湖塘乡志》等文献资料,主要是根据其少年时代曾在镇江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当过学徒,在润州中学读过书,其生母程氏又是镇江人,但这些间接史料还不可能证实其出生于镇江,因为有可能是出生外地后来迁入的,根据不足,存疑待考。
     笔者从《李氏宗谱》残卷中发现李公朴家属中女眷多淮安人或出嫁淮安:胞姐适淮安樊仲源。长嫂田氏淮安人;侄女适淮安王纫秋。次兄永义(翰芬),1919年病逝淮安,葬淮安城东三里塘城子庄;嫂马氏,淮安人,1939年卒,合葬于夫坟。三嫂钱氏,淮安钱寿昌长女,永康妻,李为山母。于是,笔者推理:“李公朴的父亲是否在淮安谋生,成家立业,后回江南”?为了求证,在镇江走访了退休老人李为山——李公朴三兄永康的儿子。据李为山所述,李公朴尚有一位嫡母周氏所生的姐姐也嫁在淮安城内百善巷,姐夫叫林耀苍;李为山嫡母钱氏确系淮安人,李为山曾多次去淮安舅家探过亲。并得知李公朴父亲曾在常镇通海道(衙门设镇江)沈道尹家里当过家人,生母程氏也是苦出身,为沈府女仆,程父当过“脚夫”。但李为山对李公朴的出生地也茫然无知。至此,考证工作陷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
    五、直接史料,真实可靠
     笔者坚持“博以求精”的原则认真搜集查证史料。终于在民盟常州市委举办的《李公朴图片展览》中发现一帧摄于1915年的旧照,这件形象史料,根据外形考证:旧照来源于湖塘桥东村李氏故居,颜色已发黄,像中人物服装系清末民初打扮,确是原件,真实可信。内容考证:这是李公朴幼年与父兄三人的合影,当年印有李翰芬行书跋文,除少数字迹模糊外,尚能辨析。抄录如下(模糊字用口代,疑似字加〈〉,标点系笔者所加):“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年余矣。兹将还居江南〈尔〉,人生快事也。但〈芬〉刻从戎东海,难于随侍,又不能按时定省,殊深愧怅。特同四弟祥三人合拍一影,略解后来〈白云〉□□□□。时乙卯中秋后八日,翰芬谨志于淮寓。”此件与《谱》同为直接史料、原始史料,相互校勘考证,人名、字、号、年岁完全相符,真凭实据,弥足珍贵。查对《万年历》,《跋》文的所述乙卯系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中秋后八日为农历八月廿三日,即公历10月1日。《跋》称:“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沈道尹于光绪九年卸任,公朴父亲李增培在是年(公元1883年)迁居淮安,至1915年共达34年,与“居淮□卅余年”符。《跋》《谱》互证,证实李公朴出生于淮安,真是一《跋》如山,无可动摇,一般讲考证工作可以到此为止了。
     六、孤证续考,互证确实
     照片及跋,虽系直接史料、原始史料,仍是“孤证”,因为尚未解决李增培为什么定居淮安长达卅余年之久?有无故居可寻?笔者根据《跋》在《淮安报》发表《李公朴出生淮安府》一文,引起了淮安县(今改市)政协文史办的重视,作了续考(2)。1987年夏,终于找到了定居上海已达91高龄的沈京似老先生,沈老从照片上能辨识李翰芬,并称:“李翰芬懂得一点医道,能看看病”。这和方仲伯所说永义“曾行医于淮安”基本相符(3),得到人、物互证,沈老还补充了李增培定居淮安的经过:原来沈老的祖父沈敦兰字彦徵,原籍宁波,清光绪元年在镇江任“常镇通海道”道尹,光绪九年(1883)卸任,定居淮安。据查考《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常镇通海道沈敦兰,顺天大兴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举人。光绪元年至九年任。”顺天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可能是寄籍。该道署为省以下行政长官公署,时辖常州府、镇江府、通州直隶州、海门直隶厅。道署设镇江城内,长官称道员,别称道台。民国3年(1914)改称道尹,不久撤消。沈道尹辞官后定居淮安。李增培年轻时在道署当差,改名李培,并娶沈府女僕程氏为妻。并与另一管家贺升随侍道尹到淮安。李培居城内朱雀桥堍。生一女二男。三子永康(1885生)、四子永祥(1902年生)。次子永义即翰芬,为周氏所生,同时去淮安,并在淮安结婚,另居城内岳庙市口东龚姓宅内。李家两处住宅均为沈道尹出资租赁,供给居住,均靠近沈府。可见李培为沈道尹亲信管家,方得如此。据考,李增培有四子。长子永仁于1909年病故,媳田氏卒年缺考,夫妻合葬湖塘桥师姑滩祖茔。次子永义,即翰芬,光绪四年(1878)周氏生,民国4年“从戎东海”,即1915年赴任海州镇守使白宝山部军医,1919年病逝,葬淮安城东三里塘城子庄。媳马氏,淮安人,1939年卒,与夫合葬。三子永康,光绪十一年(1885)生,媳钱氏,淮安人。四子永祥,即公朴,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于淮安。李增培青年时代曾在镇江合兴盛京广洋货店沈老板家为朴人。沈老板与沈道尹为原籍宁波同乡。沈老板将李增培推荐给沈道尹当差,升为“管家”。移居淮安。道尹逝世,李增培已七十九岁,幼子永祥十三岁,次子永义也赴海州任军医,携永祥回镇江投靠三子永康。永康仍在合兴盛为店员。永祥进基督教教会学校润州中学就学。
     至此,完全拨开了李公朴出生何地的“迷雾”,还历史本来面目。并于1989年7月在山东烟台师院举行的“中国近现代史料学首届学术会议”上公开宣布:“李公朴籍贯江苏武进县,1902年出生于淮安”。淮安原名山阳县,隋至宋为楚州治所,元明清为淮安路、淮安府治所。1914年改称淮安县。《辞海》1999年版李公朴条目更正为“江苏武进人,生于山阳(今淮安)”。
     可见,史料征集、考证、鉴别,必须费心费力,尽心尽力。当前浮躁之风,网络信息,以讹传讹,贻误后人。史学界宜心清风正,返璞归真,还历史本来面目,从己做起,任重道远。余垂垂老矣,修改旧稿,公布于世,愿与同道共勉耳。

注释:
  (1)李永璞《史料学体系问题之我见》,见《烟台师范学院报》1988年第3辑。
  (2)邵寄声、朱慧君《李公朴出生淮安续考》,见1987年10月《淮安文史资料》第5辑。
  (3)方仲伯《李公朴》,见《古今·革命烈士资料汇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10 02:53 , Processed in 0.1420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