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万屯军携家口,三百年卫所成遗迹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9:2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万屯军携家口,三百年卫所成遗迹   鑫远宗亲博文





来源: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安顺城内仅存的一段古城墙】。

太祖平滇后,为了稳定刚纳入版图的西南边地,明朝在横贯贵州东西并重点在安顺的入滇驿道线上,设置了大量屯军的卫所。为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根据大臣们的建议,朱元璋下旨军队就地屯田。在开设卫所,组织屯田的基础上,贵州省的雏形渐渐形成,最终,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永乐帝朱棣的旨意下,贵州布政司正式设立,贵州因此成为明代建立的第十三个行省。

大批移民涌进贵州

平滇的战事结束后,为稳定西南边陲,从明初到明未,明王朝一直都在贵州境内的入滇通道线上设置屯军的卫所,前后共设有二十九卫。数以十万计的旗军进驻卫所,一时间,“地广人稀”的贵州,也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屯垦军营。

据有关史料统计显示,明初,贵州卫所的旗军人数达20万人以上。其中安顺辖区的三卫明初时的兵额数为:普定卫8864名、平坝卫5890名、安庄卫9976名。安顺境内三卫的总兵力为24730名。这些官兵,大多来源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

安顺学院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秘书长吕燕平说,明朝时期,平民一旦入伍成为军人,这个家庭就会被列为军户,全国军户,均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成为军人后,并父子相承世袭,不得脱籍,对于脱籍的逃户,将被抓回严惩。按照明初时的规定,入伍后的军人被称为正军,其主要任务是在固定的卫所服役。正军子弟为次军或军余,正军死亡,要由该军户的次军、余军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则要由原籍同族人递补。此外,为了让正军安心戍边,正军进入卫所服役后,将带一名余军进入卫所辅助,供给其军装等,其妻儿也会一同前往,如果没有妻室的,朝庭还会安排婚配。另,余军也是带有妻小的。

这样一来,明初的贵州,绝非仅有20多万屯军,因为每个正军的背后,还有一个军户。如果以每个家庭4口人计算,当时贵州的地界上,卫所屯戍旗军及其家庭人口当在80万左右。

如何解决这些入滇驿道沿线军队及军户的给养?如果专靠朝庭调拨,成本过高,也不太现实,于是,这成为当时摆在明王朝统治者前面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学博士孟凡松说,洪武十五年三月,平定云南的战争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朱元璋即批准了征南将军傅友德的奏请,令云南(包括今安顺)戍军以“府州县所征并故官、寺院入官田,及土官供输、盐商中纳、戍兵屯田之入”供给军食。于是,驻守边疆卫所的官兵需要亲自屯田种粮供养自己,便成为朱元璋的圣旨。就这样,普定、普安即贵州西部毗邻云南地区的规模性屯田拉开了序幕,之后,随着卫所渐置,屯政渐兴,遂开有明一代贵州屯垦规模。

孟凡松博士说,最初设置的普定卫及普安卫在内、在外共10个千户所的官兵沿入滇驿道线驻扎下来后,紧接着便是分布在江南诸省的官兵老婆、孩子或兄弟在政府的强力组织下,源源不断奔自己丈夫、父亲或兄弟所在的卫所而来。

孟博士的一名尹姓的学生也是屯堡人,他的家谱中,记载了祖上这样一段入黔往事:征南战争结束,一名除授普定卫武职的尹姓军官到了普定卫之后,政府随即派人护送尹姓武官的家小,不远千里从江南来到普定卫。此次护送,尹姓武官的弟弟也一同前往,将嫂嫂安全送到哥哥身边后,弟弟便返回老家。

卫所里世袭武职的军官与世代服役的旗军,都几乎跟这位尹姓军官一样,在编入相应卫所之后,政府都曾组织专人在其原来家庭的某位其他男性成员的陪同下,护送其家小来到黔中地区。

军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上述军队及其家属,是洪武十五年至十七年间,在平定梁王背景下来到黔中安顺一带的,是第一批移民贵州的军民,民间称他们属“调北征南”而来。几年后,还有第二批大规模移民贵州的平民,即洪武二十一、二十二年之间,明统治者平定东川、越州等地地方叛乱之后,政府有组织有规模地从湖广、四川等地垛集民丁,编入卫所。这在民间,被称为“调北填南”。

有研究者称,移民中还有平民移民,由招募的平民或被强行迁徙的罪犯等组成,按照“移民就宽乡(资源丰富待开发的地方)”的政策,进入民屯开发。有人称,由此,军屯加上民屯,明洪武年间贵州屯堡人的数量可能达到160万之众。

其实,仅从明清在安顺遗留至今的地名上,今天仍能区分出当时军户和民户所居住的地方。据民国《平坝县志·民生志》载:“明代设屯,军民居住上有区别,如名‘屯’名‘堡’者为军户居住,名‘村’名‘庄’名‘寨’名‘院’者为民户居住。”

那么,当时卫所旗军所屯之田来源何处呢?

孟凡松博士说,即或是垦荒,荒地的来源仍然是通过军事手段驱逐乃至屠戮当地原住民来实现的。他说,洪武年间,屯田的来源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讨平地方,因其地而屯田;第二,强制搬迁当地原住民居住附近山地,以平衍之地屯田。比如,朱元璋就曾命令普定侯陈桓在永宁到毕节的路上,沿道傍林箐有水田的地方分布耕种;又比如,洪武二十一年,傅友德领兵追讨阿资,经过平夷的时候,发现该地方地势险峻,紧靠龙海,是威慑“蛮夷”的好地方,于是将该地山民迁到一个叫卑午村的地方,在原地树栅置堡,派兵屯守,并发展成后来的平夷千户所;第三,裁决土司领地争端,将有争议的田地判给卫所作为屯田。

一切就绪,统治者开始根据每个卫所的具体情况,给军士分田地,同时发放种子、耕牛和农具。

孟凡松博士说,最初军士分田地时并无定额,到了后来,才确定总旗分25亩,小旗分22亩,军士18亩。这些涉军的屯田被称为官田。有了田地、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军户和民户们便开始在遥远贵州高原上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屯田驻地,因为周边的少数民族对他们虎视眈眈,军户及民户都开始集群围山而建有防御功能的居所。

后来,考虑到屯田旗军子粒负担沉重,又将每分屯田上纳的子粒6石降低到4石,成为针对贵州屯田的特殊规定。孟凡松博士说,随着后来设置的卫所增多,对贵州开发的力度就越来越大,据统计,明朝时,平坝卫有44屯堡,普定卫有87屯堡,安庄卫有98屯堡,三卫合计229屯堡。”至宣德年间,贵州屯堡700有余,而安顺屯堡占了全省屯堡的35.5%。

卫所通过屯田,在一段时期内,确实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军粮供给问题。据正统(1427—1464)初年王骥奏称,贵州“二十卫所屯田池塘共95.76余万亩,所收子粒足给军食”。这可能是贵州屯田的辉煌时期。


明军及卫所军士亲属护送军士妻儿到贵州高原时的情景(模拟塑像陈列于屯堡文化博物馆)】
卫所成为贵州建省的开路先锋
    为了促进粮食流通,明朝有一种名叫“开中”的法制,即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票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于是,大量的中原、江南一带的商人不远千里,大批将粮食运到安顺一带,交给卫所,换取盐票,然后卖盐赚钱。这应该是算是当时拓疆的大批移民入驻安顺一带后最早的贸易。
    孟凡松博士说,明代中后期,内地人压力渐大,流寓贵州的汉民也愈来愈多,他们依托卫所,资其庇护,佃种、购置或开垦土地渐次安居,逐渐积累起较多的汉族民户,逐渐实现了贵州族群从“夷多汉少”到“汉多夷少”的转变。

随着人口增多,商品经济的发展,安顺一带的卫所之间,还出现了许多用十二生肖命名的诸如牛场、马场、鸡场、猴场等一类的集市。促进了商品流通,同时成为卫所与民寨、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和融合的纽带。安顺区域一带的村落中,出现了以军傩演变而来的地戏,从安徽移植而来的“抬汪公”习俗等等。而且,当地少数民族受强势的中原文化熏染,生活习惯及习俗也渐同中原,如此前生活在安顺一带的苗族、布依族等,“衣冠言词渐同中华”、“服、食、器、婚、丧之礼皆可观矣”。

此外,朱元璋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洪武二十七年,安顺文庙开建,这是黔中地域最先兴起的儒学,为卫所的军户、“填南”的民户子女读书习礼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为教化当地少数民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通过屯田,贵州从以前的“不毛之地”变得“渐比中州”。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4月中旬,徐霞客进入今安顺境内。他的旅行笔记记录下了当时安顺一带的繁荣程度。对平坝,徐霞客是这样描述的:“入平坝东门。半里,转而南,乃停担肆中。是晚觅得安庄夫,市小鲫佐酒……”;对普定(今安顺城)是这样描述的:“普定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南半里,有桥;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

通过屯军建立卫所,贵州的地界上,终于有了许多城池,这也成为贵州今天许多城市的雏形。

吕燕平副教授说,贵州不少城市都源于当年的屯军卫所城池。比如当时贵阳以西的“上六卫”中的威清卫城,就是今天的清镇城区的前身,平坝卫城就是今天的平坝县城、普定卫城即是今天的安顺城区、安庄卫城是今天的镇宁县城,安南卫城为今天的晴隆县城,普安卫城也就是今天的盘县老县城。

孟凡松博士说,以控制云南为目的,为此而经营贵州,明政府作了两方面的努力:其一,设置卫所,组织屯田,最大限度解决滇黔驻防军队粮饷供给困难问题;其二,规范土司制度,维持中央与地方的正常统治秩序。这两个方面的举措共同实现明政府对处于湖广、四川与云南三省区交界地区,也即贵州地区的控制。

卫所的设置星罗棋布,不仅控扼着交通要道,插进土司领地,窥视动静,置土司于政权的监督之下,达到了目的,而且,卫所还成为贵州行省设置的开路先锋,也是贵州行省各级机构的后盾。建省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作为第13个行省登台亮相。

明朝在贵州卫所屯田,虽然到正统初年有过一段辉煌,但毕竟还是昙花一现。

孟凡松博士说,早在宣德(1425-1435在位)十年年初时,地方官员以“屯所山多田少、鲜有收获”为由,要求减轻田税,得到批准,减了子粒三分之一。孟博士认为,一次性减税三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贵州军屯的衰退之象。此后,正统及嘉靖(1521-1566在位)年间,卫所官豪开始霸占良田,以至于因为贫困,军士开始出现出逃的情况。他谈到,永乐后期至宣德年间,贵州军屯已经跟其他地区一样,开始走向衰退。

孟博士认为,贵州军屯的衰退原因,主要还是永乐、宣德、正统年间的多次征讨活动对卫所旗军的大量损耗。从永乐四年明政府出兵安南(越南)到宣德二年在安南建立省级行政区划,其间就曾多次调贵州卫所军士从征,而出征安南的官军,大多并不能生还。此外,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调贵州卫所旗军征剿广西“叛蛮”以及轮戍广西,麓川之役中,伤亡、逃匿的旗军数量更大。这样造成贵州卫所军伍严重缺员,屯田受到很大影响。

1644年,随着清军入关,失去军事职能的卫所作为同州县类似的地方管辖单位大约继续存在了80多年。最终,清政府通过归并卫所入州县或裁撤卫所改置州县的方式结束卫所制度,从而完成了全国地方体制的基本划一。

今天,全国许多地方包括贵州的屯军、屯田之地早已看不到任何痕迹,但黔中安顺一带,不但保留了当初的地名,就连生活在屯和堡里的人,也还是戍边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服饰、居所,仍然保持了明朝时期的特征。

吕燕平副教授说,明代卫所的开设,成为贵州建省的基石,而屯田则是贵州建省并得以维持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鑫远宗亲博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7 21:49 , Processed in 0.11252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