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氏族谱 炎黄百家姓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4 12: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李姓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自古以来,人们根据一个姓氏人口的多少来判断姓之大小。其间有过一些变化。而李姓的位置始终名列前茅。起初是赵钱孙李,李姓名列第四,继而又有人重新排列,变成张王李赵,李姓升为第三。据《中华姓氏通史》称: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为百家姓之首。李氏在国内分佈极其广泛;在海外,几乎遍及全世界。
李氏家族历史悠久,庞杂博大。据北宋中叶编的《新唐书·宗室世系》称:李氏源出自羸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是东夷族的首领,生益。益生思成,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理氏家长,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不甘心坐以待毙,逃出家门,流浪四方。当他们逃难于伊侯之墟时,四周全是荒芜人烟的废墟,连续颠簸数日的母子俩又饥又渴,根本没有任何可充饥的食物。正在濒临绝望之时,一抬头发现路旁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实。娘儿俩挣扎著爬上树去摘下一堆果子,便狼吞虎嚥起来。这果实甜中带酸,既可充饥又能解渴。他们向当地人打听后,得知这种果子名叫“李子”。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便以李子度日,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后来娘儿俩逃到苦县长住了下来。利贞长大后,从此安居新土,历代繁衍。生子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据《姓氏考略》,“理、李古字通”。李姓先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豫西,后到豫东鹿邑县定居。利贞母子为了感激李子的救命之恩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又因理与李同音,遂改“理”姓为“李”姓。又据《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记载,除了李氏和理氏之外,还有里氏。“本里氏,春秋改焉。晋有里克、鲁有里革、郑有里析。”晋国的里克是当时的名人,晋献公的权臣。后居襄城者,又为里相。春秋时主要居于北方,散居晋、鲁、郑各国。这些里氏是否同源虽不可知,但理与里两个姓氏原来的确是与李氏各自分别存在,只是后来都改为李氏而已。从李利贞、理   政、里克说明早期李氏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从李利贞开始李姓延续万代,一天天地发达起来。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的17世孙是李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昌祖的15世孙李乾“为周上卿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周平王时做过管理藏书的史官。李氏自商末至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居住在豫东。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字贵远,为赵柏人候,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昙有四子:崇、辨、昭、玑,因在外地任官,定民而分出两支。长子崇伯右,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在今甘肃境)房;四子玑为赵郡(在今河北境)房。后来,陇西方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即《史记·老子列传》中所云:老子后裔李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迁居西南,分佈于川,滇一带,曆蜀汉,晋、唐、宋,都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族,其中有的融入于氏、白、苗、瑶、侗、壮、水、藏、傣、满、回、布依、仡佬、毛难、仫佬、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被视为最尊贵的士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佈于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近300年里,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因之人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仅就王室而言,唐高宗李渊22子,分为15房,唐太宗李世民有14子,高宗李治有8子,中宗李显有4子,睿宗李旦有6子,玄宗李隆基有23子,肃宗李享有14子,代宗李豫有20子,德宗李适有11子,顺宗李诵有22子,宪宗李纯有20子,穆宗李恒有5子,宣宗李忱有11子,懿宗李崔有8子,僖宗李儇有2子,昭宗李晔有17子,共41房;另有宗室宰相12人,陇西李氏宰相10人,赵郡李氏宰相17人,又分出许多支脉。此外凡唐初跟著李渊、李世民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或有功于唐王朝的人,均被赐为唐朝国姓李氏。被赐为李姓的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氏及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也大大地扩充了李姓人口。《广韵》载李氏的郡望有12个: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阳、广汉、梁国、南阳。唐代《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称,渭州陇西郡13姓之首为李氏,鄂州江夏郡7姓之首为李氏,冀州渤海郡28大姓有李氏,赵州赵郡7姓之首为李氏。李氏支庶既蕃,子孙必众,广泛向各地扩迁,历经唐代的大发展之后,其子孙开始遍佈全国。据《李氏族谱》记载,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闢漳州,是为李氏入福建最早者;二是“安史之乱”时,“中原鼎沸,衣冠南走”,又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三是从唐末黄巢大起义至五代,因中原地区长期动乱,李氏有自长安转道开封再迁往福建者,也有直接自河南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在莆田、晋江等地定居。此后,李氏还有因在福建、广东等地做官而落户于南方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明朝初年,李氏开始迁徒海外,去琉球国的多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纯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25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36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就更多了。
近些年来,有资料显示,李姓在今天仍位居华夏四大姓之首,已成为全世界所有姓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由此可见,李氏家族,历史长,氏族望,人丁兴,分佈广,英杰多,贡献大。

二、李氏门阀
(一)陇西李氏
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桃县西北。晋徒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朝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陇西”二字己作为大唐家族的标识,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荣耀无比。
“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今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该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
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馀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白万叶,柯条遍中洲”。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佈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佈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史笈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成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徒京兆的李氏。其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多,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陇西李氏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李昙秦国的司徒,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次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两房同出一源,李崇为陇西李氏的始祖。“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
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

(二)盛唐李氏
中国历史上的李姓称帝者共计58人,创百家姓中之最。李姓建立的政权,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朝、大蜀、西夏和大顺等。这些政权的兴衰,给中国历史增加了无比丰富、生动的色彩,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汉初年,李宪建立了淮南王朝,这是李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后汉书·李宪传》载:李宪,河南许昌人,王莽时任庐汉(今安微庐江)属令。王莽统治末年,江贼王州公等起义,有众十馀万人,攻城夺地,势力日盛。王莽急令李宪为偏将军,前去镇压。李宪很快便攻破州公。此后,王莽败亡,李宪便据庐江郡自立,更始元年称淮南王。至建武三年,逐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拥九城,众十馀万。李特,字玄休,原笈巴西宕县(今四川渠县东此)。后迁居汉中,再迁略阳(今甘肃省安县东北)。西晋末年,李特率众反晋,西元302年,佔领成都东北的大片土地。次年,李特流民军正式建立年号,独立于西晋统治之外。李特在绵竹之战后,进攻成都之益州刺史罗尚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后由其子李雄继续率领军队,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都于郫县。李雄与罗尚展开多次战斗,后终攻入成都。西元304年六月,李雄即帝位,国号大成,改年宴年,定都成都。曆五王41年,李雄之后是哀帝李班,依次继任是李期为幽公,李寿西元338年改国号为汉,故史称成(汉),最后李势即帝位。李氏建立的成(汉)政权,虽立国时间不长,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暠,汉朝李广将军之后裔,世为凉州大族。他生性聪敏,待人宽和,还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对武艺、兵法也颇有研究,曾任敦皇太守等职。西元400年建立西凉王朝,称凉公,改元建初,史称西凉,先后定都敦皇、酒泉。西凉政权曆两代之王,共21年。李暠死后,其子李歆、李恂先后继位。西凉立国虽短,创国者李暠却成为陇西李氏的骄傲。
李轨,字处则。隋末任鹰杨府司马。大业13年,举兵自立,建立凉国,自称河西大凉王,置官属,共曆三年。
李子通,东海丞(今山东枣庄南)人,幼年以渔猎为生。是隋未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引众南下,自称将军,大业11年,称楚王,佔领杨州后,自称皇帝,国号吴,建元明政,江南人士多归之。建国后,又渡江佔领今苏南、浙江地区,一度迁都余杭(杭州)。历时二年。
李密,字法主,为隋末起义军领袖,大业13年,密称魏公,设置坛场,即位,都巩县,改大业13年为永平元年,并设置官属,李密所建魏国,历时二年。
李渊,大唐王朝的建立者,隋朝太原留守。《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李 七代孙也”。祖李虎,仕元魏有功,封陇西郡公,为八柱国之一。当时荣盛莫与比。至北周,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曾为北周安州(今湖北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于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长大后“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欢心”。隋代北周后,被补为千牛备身(皇帝亲身护卫)。加上他的姨母独孤氏是隋文帝的皇后,李渊的政治地位,可谓极高。隋炀帝末年,李渊为山西河东防慰大使,因袭突厥有功,大业13年拜为太原留守。同年六月,建大将军府,并置三军,设置开府,置官。11月,立隋代王侑为皇帝,是为恭帝。义守二年五月,隋恭帝禅位,李渊即位于太极殿,国号唐,改元武德,建都长安。此即著名的唐朝。唐朝曆15代23王,共290年。著名的皇帝有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容宗李旦、玄崇李隆基、代崇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之后还有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等。
李存勖西元923年称帝,建都洛阳,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后唐曆两代四王,共12年,李存勖之后,有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原、末帝李从珂。
以后各朝代的李氏皇帝,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李氏迁徒
(一)过江李氏
李氏源于北方,南方的李氏,除了当地极少数土著姓李之外,基本上都是从北方迁徒过去的。李氏南渡的第一个高潮是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第二个高潮是唐末五代时期,第三个高潮则是宋室南渡期间。西晋时,北方诸州人口约700馀万。而几次大批移民南渡的就达90万人,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1/8。由北方南渡的侨人,约占东晋南朝境内人口的1/6。南渡的主导力量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如将领李头、既有依附于他的“亲党”,“部属”,是有相当势力的门阀士族。祖逖手下有谋士李根、竟陵太守李阳。东晋元帝初镇江左,兖州李述。梁武帝时期,有丹阳尹李安人。陈后主时期宦者李善度。李迁哲宇李彦,父元真,在衡州(湖南省衡阳)任职期间,迁增为监统部曲,后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州刺史,进位大将军等。唐五代时期南迁的李氏。多称“陇西李氏”。对南方人口增加,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纲,是唐太宗第八子越王贞之后,为主抗金的宋代名相。《锡山李氏世谱》记载越王贞次子恺居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县东)迁邵武(今属福建)。自李纲祖父起,始居无锡。五代时有名光远者,在闽出任尚书。光远生浚,官拜司徒。浚生赠少保僧护,僧护生赠太保赓,至此才迁居无锡。赓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累封卫国公夔,夔生特进观文殿大学士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諡忠是李纲。李赓则为锡山李氏第一世。李纲之后另一支定居宜兴。李用楫字若济,系宋忠定公第七子秀之生谦,谦三传至元佑字吉甫,赘于宜兴于才仲家,遂居南门,为李氏始迁祖。
李氏迁居闽粤桂各地,是唐宗室之后,迁徒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南迁浙江。安史乱后,广平王之后,传至杰公沦落为平民。生10子,因避难而亡九。仅存第三子奇公,逃隐于浙江。种瓜为业。因与詹氏发生衝突,又逃避于海外长达八年之久。
第二阶段:定居宜兴。奇公后来经商、至江南宜兴县南门定居,娶甘氏,生一子名珠。珠公生五子,以五行命名: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
第三阶段:流寓福建。火德公流寓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风浪岗,娶伍氏,年60而未有子,複纳副室陈氏,生三子,长乾培、次坤培、三巽培。火德公年97而终,葬汀州府梅花岭火浪里王山丙向。
第四阶段:迁徒湖广、广西。坤公娶邓氏,生五子,长仁、次义、三礼、四智、五仗。仁公迁至湖广,礼公客寓广西,智公定居汀州。
第五阶段;徒广东。智公生九子,老三惠公迁徒至宁化县。惠公生二子,灏、鹏;鹏公生萼、藩;藩公生春华、朝华、日华;春华公生五子,长敏公受度出家,法名“百八郎”,元武宗(至大)元年,迁往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今属福建)。生四子,廷举、廷试、廷宣、廷用,用公生四子,潘、华、高、祥俱住长乐,潘后徒程乡(今广东梅县)。複居揭阳(今属广东)。生三子,二、三、住揭阳,长子回长乐横流坡下。华公生二子,迁徒至广西。
唐末南迁闽、粤又一大李氏,为李晟公的子孙。李晟,字良器,桃州临潭(今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区)人。累世以武力人仕,然而位不过脾将。18岁投河西王忠嗣,跟随王进击吐蕃。晟一矢射杀敌军首领,三军为之振奋。忠嗣王扶其背称讚他堪当“万人敌”。唐德宗时以讨朱批叛乱,累功封西平王。后任凤翔、陇右节度使。晟有15子,其中以李诉最著名。曾任坊、晋二州刺史。晟公原笈陇西,子孙辗转迁徒过江自闽入粤。

(二)湖广李氏
湖广地区早就有李氏大族定居,唐代赵郡李氏即有江夏一房。宋元以后,仍有李氏从各地迁居湖广。其中最多是从江西和江苏迁入两湖地区。清末民初,湖北英山李士彬,“字百之,晚号石叟。溯李氏以唐太宗第三子郁林王恪公为始祖,传11世至徵公,徒江西建昌。曆28世传秀茂公,明嘉靖间迁湖北兴国州,子大贤公迁大冶县。再传佑隆公,迁郸州,子之麒公携七子流寓英山县。长子应试公为先生太高祖”。至石叟先生,在英山定居已是第七代。唐太宗第三子名恪,初封吴王,其后则为吴王房。吴王格被珠于永徵中,有子四人,并流岭表。据《李文庄公家乘》称:“按吾祖自唐西平忠武第十子曰宪,为江西观察使,家袁州白芒。曾孙丕徒庐陵福塘,七派孙宾家游田,16派孙馀居砻溪。皆自西平王晟始也。”李晟之子宪数传庆远“知茶陵、隧家焉”,后来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大约在宋代他们由江西迁湖南。
南宋初年,李氏再一次大规模南迁。李庭芝字祥甫。其先世居汴京,号“义门李氏”。金人攻陷汴京后,先是迁徒随州的应山县(今属湖北。)金亡,襄、汉被兵,又徒随州(今湖北随县)。这一族人,“以武显”之故,他们才能够在襄、汉这一宋金世战之区居住下来,而没有进一步南下。
北宋末年,人称“浪子宰相”的李邦彦,是怀州(河南武陟)人。怀州古为河内郡,故称“河内李氏”,南渡迁浙,定居嘉兴。后来,又有“敷文、通直二房”入蜀,四川忠县、成都、新都、德阳、乐山,以至四川各地,“衣冠曆世不绝,举诸族殆何翅千指”。后又由四川迁至广西。
李显忠,绥德青涧(今属陕西)人。自唐以来,世袭苏尾九族巡检。绍兴九年二月十四日,夏主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他借得西夏军力。攻取延安,然后驻四川赵临安。南宋授显忠开府仪同三司,殿前都指挥使。后定居绍兴。
湖南宁乡《李氏·修族谱》记载:该李氏是南宋淳熙间从吴西太和县(今属江苏)迁入的,其始迁祖即太源翁。太源翁,吴西太和县人也,世居县之圳下,称“圳下李氏。”南宋淳熙间,翁自圳来楚,卜筑于宁之烟竹冲。太源公有四子:玟常、玟定、玟烟、玟平。三子玟烟与四子玟平随父入楚。玟烟之后无传,宁乡李氏合族均出自玟平。
乾隆《湖广通志》卷73《流寓》记载一明代读书人自江西徒湖北:李阳自号东北,江西人,徒居京山,教授,后客天门。
除了自江南、江西迁两湖之外,宋元以后,则不断有人自北方直接迁徒两湖地区。
“湖广镇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湖广”一词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即行省)”的简称。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行政区域。但元未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广北部,即今湖北省。明清之际,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形成了“湖广镇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的集散之地,故视为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当年的麻城孝感,为今湖北孝感市和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三)迁台李氏
李氏移居台湾的历史相当久远。不过早期多系隻身一人到台谋生。李氏大规模移民台湾,则是明未以后的事情。据《台湾使差录》卷1记载,万曆间,颜思齐等剽掠海上,即以台湾为巢窟。随颜思齐赴台的大陆人,在台定居。清顺治六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间随郑氏迁台的官民有数万众。康熙16年,清朝接管台湾,设台湾府。初领二县,至雍正元年又分置四县。在此期间,李氏已大量渡海来台。所以台湾有“陈林李许芥,天下占一半”之说。王国潘主修的《台北市发展史》根据在台湾的调查,对李氏迁台的历史也有大致相同的说明。李姓入台颇早,明朝启元年顾思齐、郑芝龙结盟28人,有李英及南靖李俊臣同时来台。明郑于永曆15年複台,亦有明代李姓遗老及官员、垦户多人入台。清初来台李姓,多闽南及粤东移民,以宋李纲之后为多。而他族李氏也不在少数。台北地区有燕楼李氏,谓其先为燕人,宋元间宦于泉州,后嗣来台,多居淡水一带。又台北县金山乡李氏,谓始居云南,宋代迁福建上杭,再徒漳州平和县小溪西山立基,后渡海来台。本市李姓,相传有于康熙、雍正时期渡台的。又同安人李雍兄弟三人,相传于乾隆中叶进垦南港区。
《大清一统志》卷335《台湾府》,记载台湾县的知县李中素,西陵(今湖北黄冈)人,“善听断,迂冤狱必竭力申救,民以不冤。卒官,台人思之。”他最后死在任上了。此外还记载了李宋妻赵氏,是台湾县人。李宋也应是台湾县人。
据《中华姓氏通史》称:李氏宗族对台湾的开发多在明清之际。郑成功渡台有李氏,清朝时期从广东、福建入台的李火德后裔则不可计数。李氏入台早期开发,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或垦充,或经商,足迹遍佈台湾的每一块土地。李姓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永定文史资料》第7期载有《李登辉家族大陆世系初考》,说到:在宋元之际,李火德之父李珠南迁宁化石壁乡居住,至南宋嘉定年间,李火德迁至上杭县胜运里丰郎村开基。李火德的第3代。长房孙子千三郎,迁(福建)永定县大溪乡莒溪坎下。至第4代三五郎,又迁邻乡湖坑岭下。直至第8代德玉公(万九郎),迁邻村粤杳楼下开基,被称为粤杳楼下李姓一世祖。李德玉的13世嗣孙李荣仕(讳梦三)生嵩文、崇文两兄弟。清乾隆末叶,嵩文携幼弟崇文去台湾谋生。
关于李登辉的祖笈,1988年8月7日《台湾联合极》有专文说,李登辉的父亲“李金龙老先生则表示:族谱资料显示,他们属陇西堂,由中原移居福建的先祖是李火德公。到李登辉一脉已是楼下始祖的19代。至于来台始祖第14代的嵩文,崇文公两兄弟,他们在清乾隆年间自淡水登岸后,就深入三芝乡陈眉坑内山垦荒……到了崇文公的孙子乾聪公,终于购下三芝乡埔坪村的源兴居”,都说明李登辉是入闽始祖李火德公的26代裔孙。

(四)李氏出洋
闽、粤各地的李氏,自清朝开放海禁以来,纷纷出洋谋生,先是到南洋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继而又远走欧美、大洋州。闽南和粤东一带,有很多人去泰国,不仅个人隻身前往,还有结伙前去的。道光23年,广东饶平县柘林李武豪等十多人,结伙从柘林前往泰国。泰国境内迁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建立起自己的同乡会,宗亲会等组织。“泰国客属总会”就是这类组织中较大的一个,其前身是19世纪60年代梅县人李嘉仁、伍福建立的洪门组织“集贤馆”。
福建安溪不仅迁台者众,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清代,安溪人带著种茶、卖茶的特殊技艺和种田、经商等营生本领,纷纷到东南亚各国开拓发展。现在已分佈到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的安溪笈华侨,华人近70万人”。李氏是本县境内人口超过五万人的大姓。清代和民国时期,该李氏有很多人移居东南亚各地,在那里繁衍生息,尤以印尼椰城为盛。
分佈于海外各国的华裔李氏,其先祖多是当年从福建、广东一带出去的,多系李火德公的后裔。有相当数量的裔孙迁往海外,形成今天李姓在海外各国佔有重要地位的局面。
据台湾《李氏源流》及大宗祠的《李氏史记》记载,李氏在海外的分佈极广,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初步统计,在美国、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日本、朝鲜、欧洲各国、加拿大各地,海外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姓李的。可见李姓在海外华侨的人数之多,分佈之广,作用之大。
世界各国李氏,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荣耀昭显于世,把李氏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每个李姓后裔,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他都能寻找到自己血缘裔亲,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李火德被公认为南方李氏大始祖,现居于台、港、奥及东南亚的李姓华人多是李火德的后裔。李火德,字丙风,号闽海,于开喜二年丙寅岁11月初八子时,出生在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世裔孙。19岁当上了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渝。李火德元配伍氏,无生育。在63岁时(西元1268年)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这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李火德的八世孙李崇成,为明朝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第15世孙李鲁,明末时任兵部尚书,誉为护明忠臣。像李鲁这样的忠臣,火德公门下不乏其人。第17世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化殿大学士;第11世孙李福英、第16世孙李明吾、第17世孙李陟瞻、第22世孙李端毅、23世孙李咸光等分别在明、清时期任将军职。28世孙李宏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穷,远布海内外。不仅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公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印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因为这些华裔李氏基本上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移居海外的。由此看来,李火德是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称为陇西入闽粤始祖。
据《古野唐溪李氏族谱》(广东大埔县)记载,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是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第28代孙。火德公的25代孙李华卿,字协裔,由广东唐溪远度重洋到新加坡谋生。华卿之子李云龙在新加坡继续承家业,由于经营得法,家业得到进一步发达,并任轮船公司经理。李云龙有子振坤,振坤生有四子,名曰光耀、金耀、羡耀、添耀。

四、李姓在国内和海外的分佈
据《人民日报》1987年5月3日公佈的统计结果,李姓在全国100个人口中最多的大姓中,名列第一。另据1982年全国人口0.5‰(57万人)随机抽样调查,再加上台湾省的姓氏资料,统计结果,全国汉族人口的55.6%使用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氏,其中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研究室与山西大学计算机系合作、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使用计算机对174900个人进行抽样综合统计,统计材料分别从全国6大区的7个省市抽取。统计结果:李姓在本地区内各姓氏人口数量的名次排位,依次是广东(占11.938%),四川(占6.264%)并到第一,辽宁列第二,陕西列第三,北京列第四,上海列第七,福建列第十位。
根据70年代后期的两项抽样调查,製成《台湾之十大姓与其在总姓氏中所占之百分率》表称:李姓在台湾全省占4.7%,名列第六位,而在台南地区则占6.3%,名列第四位。
据1982年普查,湖北大梧县、内蒙赤峰市、湖南益阳地区,河南周口地区、吉林东丰县、宁夏市中卫县、甘肃敦煌市、贵州赤水县、云南中甸县等统计,李姓在本地区内各姓氏人口数量的名次排位,均到大姓前一、二、三名。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氏在海外的分佈极广,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几十个国家,初步统计,这些国家是:美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亚、印度、日本、朝鲜、欧洲各国、加拿大等各地。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统计进去。但仅从上述各国来看,李姓在这些国家中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据台湾《李氏源流通讯录》所载。世界各国拥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堂”,“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74处李氏宗族组织。宗亲会,就是集会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联络同宗感情。宗脂是宏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助,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等。
现台北市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是现今李氏宗族中规模最大、组织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组织。1971年10月29日,召开国内外宗亲垦亲大会,会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309号李氏宗祠。有22个国家、地区,77宗亲团体及600余位宗亲出席大会。会议通过了《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组织章程》及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组织章程。这个命名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的世界性李姓组织宣告成立。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李氏宗族组织分佈于世界各地,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光耀昭显于世,把李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每个李姓后裔,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他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五、姓氏、族谱、私谱溯源
姓,是中国的家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演变中,而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形式,是家族或家庭的一种标志。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称:中华民族姓氏现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姓、氏、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文化,它关系到我们的历史与血脉。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距今己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由家族文化而家族精神。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宗族为血缘的群体。家庭和宗族是最基层的群体组织,其起源、发展、迁徒、演变的历史进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种姓、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形态,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的家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微观缩影,剖析历史的重要视窗。家族文化,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历史结晶。
族谱,也叫家谱、宗谱、家乘、谱谍,是中国古代宋法社会记载家族或贵族家世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蹟的典章文献。简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书。“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历来被视为与正史、方志并列的三大史学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急待开发、整理研究的瑰宝。毛泽东主席早在1957年成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谈到历史研究时,曾对家谱给于高度评价:“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国家档案局和国家教委也曾指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急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著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现在,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祖先和家族历史说不清楚,对追溯和认识本家族的过去是很普遍的兴趣和愿望。自己的姓源自何时何地,有过哪些人物事蹟,家族如何移居变迁,都是大家希望瞭解的。尤其是身在异域的华侨华裔,聚合同姓同宗,探索姓的起源地形成寻根的情结。
家谱作为载录家族、宗族事蹟的史书,由来已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商王世系“甲骨家谱”,现存最早的文学家谱是以后辑录的《世本》一书,载录了“五帝平纪”和各个世家的重要依据。周代以来,历代都有专掌修谱的史官。魏晋南北朝时,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和“九品中正法”的实施,修谱之风大盛。隋唐之际,谱牒的修纂,大都由家方谱局编写。宋代以后,私家修谱之风日渐盛行,并形成了一整套体例完备、格式规范、内涵丰富的谱学体系,家谱体例至此基本定型。其中影响最大,为后人所推崇的是欧阳修、苏东坡分别创立的“欧、苏体例”。元、明、清三代家谱体例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增加了谱论、像赞、族规、家训、恩荫录、五服图、字辈排行、人物传记、文约契据、艺文著述等多项内容,成了名副其实的家族历史。女儿、女婿、继室、侧室也可入谱,部分小妾也因生有儿子,“母以子贵”,特许入谱。明清之际谱学的发展,出现了房谱(族谱之支谱)、族谱、统谱及异姓联谱等多种形形色色的谱牒。由于家谱具有维繫血亲,载系家史、规范论理等特殊的社会功能,各个宗族对于家谱的创修极为重视。每隔三、四十年都要重修、续修一次。
李氏族谱,唐以前,存在士族门阀制度,朝廷为了维护士族门阀的特权地位,用官修姓氏录或氏族志,严格划分士族与庶族、门阀与非门阀的界限。如高士廉等奉唐太宗诏令编撰的《大唐氏族志》,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原书有100卷之多。此书连同武后当政时重修的《姓氏录》都已不传。敦煌文书中有《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这部《氏族谱》是一部官修姓氏书的抄本。唐朝全境分为十道,故本书分十道记载诸郡姓望。这一氏族谱基本上反映了唐初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的社会地位。
由于庶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自唐高宗和武则天时起;旧士族门阀不断受到打击,开始衰落。衰落的重要标志,就是官修姓氏书的丧失权威。于是,私家自撰谱牒较以前大为盛行。《新唐书·艺文志》载“谱类17家,39部,1617卷。”其中大部分是家谱,收录的李唐皇室谱牒有《唐皇玉牒》110卷(开成二年李衢、林宝撰),《唐皇家维城录》一卷,李匡文《天潢源派谱》、《唐偕日谱》、《家谱》等等。唐以后,随著门阀制度的瓦解,用以区分世家大族门第高下。维繫门阀士族制度的官修氏簿状的编纂终止了。宋以后,修撰家谱之风十分盛行,几乎每个大家族都有家谱。家谱记载著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全族的坟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等,以及家规、家法,也都载入家谱。这些文献,对于维繫家族共同体的存在、调解宗族成员的相互关系,都至为重要。因此,修谱自然成为全体族人的重大事件。没有家谱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则要续修。每隔一段时间,因婚丧嫁娶导致家族人口变化,新增坟墓等。为将以上种种变动在家谱上反映出来,所以每个家族的家谱都要定期续修。修谱有一定的义例和原则,它具有法规性质。历代相沿袭,修谱时族众必须遵循。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隐“恶”扬“善”和准确无误。这就是宋明以来的私谱的特徵。遗憾的是:宋以前的家谱多是有目无书,流失严重。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李氏家谱明清民国以来共有382部,其中有近300部分别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图书馆、部分省、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有56部藏地在美国;19部藏在日本;14部藏�露祖骸。
六务农业。
农桑,衣食之必资,上可以供父母,下可以养妻子,所以奉生之本也。苟不勤力耕种,必致荒芜田无。凡我族人,切不可偷安懒惰。以致终身饥寒。
七重敬贤。
敬贤乃吾族人之重望也,贤者为人之师,其学有所传,礼有所学。不重敬贤,是人之愚昧;人之愚昧,不得为人也。凡我族人,务必尊长敬贤,以示文明。
八慎婚配。
婚配为人伦之始,结婚合配,当审其人品性格,究其清浊明白。苟婚配不择淑女,非特为终身之害,而且倾家声之不小。
九禁洋烟。
洋烟之流毒于中国也,深矣,大则亡身倾家,小则废时失事。苟不严禁洋烟,不但前人被其所害,而后人亦遭其毒耳。凡我族内,切不可开设烟馆,以害子弟。
十禁非为。
家风之坠,雅淫者,十恶之首;赌博者,倾家之源。凡我族人,务宜告诫子弟,切不可放僻邪侈,生平甘受沾辱。
十一正人伦。
人伦,九族之源,人生所当,存于方寸之中,而遵卑长幼,各得其序,纲常伦纪,各得其次。凡我族人,要必伦正名顺,万世不易也。

(五)圣谕广训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亲族以昭雍睦,
和乡亲以息争讼,重家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点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惩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诚匿逃以免连株,完银粮以省催科,
联邻居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六)宗祠祭祖
宗祠,也称祠堂、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人类对祖先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氏族社会已经盛行,在殷墟遗址中,就发现有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殷商时期,同姓者有共同的“宗庙”,同宗者有共同的“祖庙”,同族者有共同的“祢庙”。到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确立,庙制逐步完备。据《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民间的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宗代祠堂视为高于一切,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明清时代,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徵。由于祠堂祭祀先祖的范围、内容不等,所以祠堂有总祠、支祠、分祠等不同类别和称谓。祠堂规模,视族人、族田、族产的多少而定。
祭祀对象主要是得姓始祖、当地始迁之祖和平支开派之祖和以功德、爵位著称的历代先祖。祠堂是安放祖先的神主牌位,也叫“灵位”。正中神龛最为崇重,安放供奉本族始祖,左龛为“崇德”,供奉有功名出士,德泽于民的先祖;右龛为“报功”,供奉捐资赠产,大修祠堂,购置族田、创办义学等有功于本族的先祖。其他历代祖先则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安放于偏殿、侧室。一般男子死亡后其神主牌位都可进入祠堂。祠堂由族长主持管理,并选派族中子弟负责日常有关事务,按照族规家法严加管理。
祭祖,在宗祠中举行的最隆重的仪式是对祖宗的祭祀。祭日无统一规定,多在民间传统节日,清明、夏至、秋分、冬至进行。一般每年祭一次,也有两三年祭一次,最多一年祭四次。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应与祭。祭祖的原则是“必丰、必洁、必诚、必敬”其中最根本的是“敬”,就是对冥冥之中的祖先心存敬畏,虔诚信奉,“事死如事生”。祭祖的经费开支,一般由族田、族产公共收益中支出,若有不及部分由族人捐助或推派。宗祠,还是处理族中重大事务和族人纠纷的场所,具有宣扬教化伦理,凝聚约束族人的重要功能。

(七)族田义田
族田,又称公田,包括祭田、义田、学田几类。祭田又称“丞尝”,其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西唐李氏支谱》卷4载有宣统六年族人李正墀撰写的《继善公祭田记》,对祭田的性质及西唐李氏设置祭田的历史,均有具体的说明:“凡设祭田,以备祭扫坟墓之需,俾后人得有所资,永展孝思子弗替。”西唐李氏自嘉庆14年9月始有祭田之设;李正墀“先曾祖龙章公”兄弟五人分产时,“另提田64.7亩,及高祖母吴氏太太针凿馀赀,自置田28.7亩,共93.4亩,为继善公祭田”到光绪30年5月,“複由同族合力续捐田30馀亩”。这样,西唐李氏的祭田,前后合计就达123.4亩。收入只用于祭祀继善公及其上两代一宏昭公和坤兴公,用作这三代扫墓之费。祭田田租收支,最易引起分岐。故族对祭田均有具体的规定。
义田又称“义庄”。在清乾隆年间,《苞溪李氏家乘》卷、《先世遣迹义田》称:苞溪李氏的义田,来自“殷实之家”、“仕宦之家”和“乏嗣之家”的捐输。公举族中“贤能”进行管理,收入用于三方面:救济鳏寡孤独,建塾延师及资助贫困者就学以及帮助贫乏者完成丧葬婚娶。学田,顾名思义,主要是用于助学,祭田、义田、学田,用途少有差别,性质基本相同。族产是家族组织存在及族长执行族权的经济基础。族产萎缩以至丧失,家族组织自身的存在也就大成问题了。

(八)交河李氏《谱例》
《交河李氏族谱》中的《谱例》15条,实际上是家族的法规。其内容包括族长地位、祠堂和祭祀、入谱和立嗣、族众关系及行为准则以及祭田等各方面。具体条款如下:
1.
总族长一位元,管理合族事务。
2.
既为族长,必须品端心正,性情和平,乃可服人,亦可拿事。
3.
凡是族长,赖其约束族人,必须恪遵家训,规步方行,方可训教子弟。如行诣有愧,触犯规条,合族齐集公讨其罪。如稍有改悔,聊示薄惩,以警其后,不然则削去族长名字,永远不许再立。
4.
凡族长已黜,即刻公议明白,择其端方正直者而补之,不许久空其缺,有误公事。
5.
不许恃族长名色做事不端,处事不公,以致家法紊乱。凡族人有犯训者,公议明白,按事定罪。秉公处断,不得忘出己见,致令人心不服。
6.
立看守祠堂人一名。每逢祭期,予行洒扫洁淨,备办香烛、纸锞,不许临时误事。凡祠堂内一切器物,小心看守,如有失落,照样赔补。凡族人摆祭,看守供器,勿要损坏,有违重处不恕。
7.
祠堂门常常封锁,非祭祀不许擅开。
8.
合族人等到祠堂大门首,俱要下马下车,违者重处。
9.
凡至祭期,尊者俱在阶上,抬香祭祀;卑者俱在阶下。行礼务按次序,不许紊乱。
10.
凡有晚妻带来之子,不许叙入族谱,有犯异姓乱宗之例。
11.
凡无子之家,必遵长门无子过次门之长,次门过长门之次之例,不许乱争,如无应继之人,必择其近支之子多者而继之。如近支无人,必选其远支有才者而继之。如远近均无可继,过嗣处人之子,必须合族人等立字画押,然后许入族谱,不然断无续入族谱之例。
12.
凡祭田内所获籽粒,交于看祠人收存,以备公费,不许本族人借用。如虫伤鼠耗,天雨漏湿,补贼偷盗等,于存者无干。
13.
凡合族人等,务要接以礼貌,方是世家体统。如敢违犯尊长,口出戏言者。长辈不自尊重,戏骂晚辈者,罚出香烛外,更令其跪祠堂门前,以耻辱之。
14.
凡族中有不论是非,不遵家训,毁骂宗族者,领受责罚外,凡合族人家,不论辈次尊卑。会其逐门叩首以警众。
15.
凡族中有不遵法律,败坏伦常,或做贼放火,任意邪行者,合族公议,立刻处死,伊家眷属不得阻挠。

七、李姓英杰
(一)李氏英杰对人类的贡献
翻开中国历史和李氏家谱,不难看出李氏英杰,对推动社发展,对人类的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馀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东汉初。许昌人李宪称天子,历时三年。16国时,巴郡氏人李雄创建大成国,后又称汉,曆5王41年。西元400年,临桃人李暠建立西凉国,初都敦煌,后迁酒泉,曆3王21年。隋未,武威人李轨起义,称凉王,年号安乐,曆1年。李子通在江淮起义,称吴帝,年号明政,都杨州,曆2年。李密率瓦岗军起义,称魏公,年号永平,都巩县。曆2年。成纪人李渊灭隋建立唐朝,都长安,曆24帝290年。唐德崇时,辽西人李希烈攻入汴州(今河南开封),称楚帝,年号武成。五代时,沙陀人李存勖创建后唐,曆4王14年。徐州人李创建南唐,都金陵(今南京),曆3王39年。宋代,川峡地区人李顺起义,都成都,称大蜀王,年号应运,银州党项族人李继迁曾建立西夏国,李合戎于松滋起义,年号太平;李接起义,年号罗平。明代,钱唐人李珍起义,年号天顺;麻成人李添保起义称王,年号下烈;漳州李新起义,年号洪武;河南新郑人李原起义,称太平王;因原李文起义,年号真混;米脂人李自成率义军灭明,建立大顺政权,都北京,年号永昌;清代,云南李天极称帝,年号元兴,湖南李明先起义,年号洪顺;云南李永和起义,年号顺天。此外,唐太宗子曹王明的后裔李公蕴,建立南国(今越南)李朝,都今河内,曆8王216年;由辽东迁至朝鲜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1392年建立李氏朝鲜,都汉城,传26代,历时500多年。
自古到今,李氏英才辈出,代不乏人。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教创始人李耳;战国时,有法家李悝、水利家李冰;秦代有政治家李克;西汉有名将李广,音乐家李延年;三国时,有音韵家李登;东晋有文学家李充;隋代有工匠李春;唐代时,有诗人李白、李绅、李峤、李颀、李益、李贺、李商隐、李群玉。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李邑,画家李昭道、李思训,小说家李複言,史学家李百药,学者李筌、李善,军事家李靖;五代时有词人李询,李瑾(南唐中主)、李煜(李后主),画家李成;北宋时,有文学家李   ,书法家李建中,画家李公嶙,营造专家李诫,名臣李纲;南宋有学者李侗,史学家李心传,女词人李清照,画家李唐、李迪、李嵩,名将李显忠;元代时,有戏曲作家李直夫,画家李衍,数学家李冶,大将李恒;明代时,有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戏曲家、文学家李开先,文学家、画家李留芳,文学家李梦阳,李攀龙,画家李在,诗人李东阳,杰出医学家李时珍,明未清初,有哲学家李壅,戏曲作家李玉;清朝时,有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地理学家、文学家李兆洛,文学家李慈铭,画家李方膺、李群,小说家,李汝珍、李宝嘉,数学家李善兰,太平天国将领李开方、李世贤、李秀成,义和团首领之一李来中;近现代,著名人物更多,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民国末总统李宗仁,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军事家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人大委员长李鹏,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李瑞环。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台湾国民党主度李登辉,水利专家李仪祉,地质学家李四光,植物学家李继侗等等。
旅居海外的李氏,都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取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都是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英籍华人李昌云获邱吉尔颁发的“雷达博士”奖;李豪曾获得新加坡“乐坛巨星”奖;李旭光被誉为缅甸“玉石大王”;李莱生被誉为马来西亚“橡胶大王”;李国钦被美国誉为“钨矿大王”;祖籍广东大埔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坑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李清泉曾购买救国公债40万元;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曾捐资创办汕头大学及潮州医院,并在国内兴办许多教育事业,他们则直接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或社会主义建设。
以上这些人堪称李氏族人中佼佼者。

(二)名人简介
皋 陶 是李氏血缘始祖。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填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因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车,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长子伯益,舜帝赐了嬴姓,为嬴姓部落的首领。次子名仲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曆虞、夏、商三代共26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这种以官为氏的理氏。一直传至理征时止。据载:皋陶,为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
李利贞 是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姓第一世。利贞的父亲理征是商朝的理官,又是李氏家长,他执法如山,办案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理征对商纣王的昏庸无道,沉湎女色,迫害忠良,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杀身之祸,被判了死刑。按当时法律,理氏整个家族也将面临著被诛灭的危险。理征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决心为理氏保留一点香火,于是带著幼子利贞逃出家门。他们走到伊候之墟(今河南境内)荒芜人烟,又饥又渴。母子以“李子”为生。母子外逃后畏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恩,改称,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义军,并设计击杀隋将,得翟让信任,自统一军。次年取得全军领导权,并杀翟让,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对瓦岗军发起突袭,李密大败,不得已率残部2万人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又借率部出征王世充的机会反唐,兵败、死于阵前。李密的曾祖李弼,西魏八桂国之一,祖父李曜,周太保,魏国公。父李宽,在隋朝为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
李 峤 (西元644?713),河北人,唐诗人。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玄宗即位,贬为庐州别驾。诗多咏物之作。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有集50卷,已散佚。中书令李峤曰:“舍人思若涌泉,吾所不及”。 “思若涌泉”被选入典故成语。
李 邕 (西元678?747),江苏江都人,唐书法家。李邕、唐李善之子,曾任北海太守,以文章书法闻名于世。工文、善书、尤擅以行楷与碑,取法二王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面目,对后世影响较大。反对学书法一味摹仿,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存世碑刻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李 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西域碎叶城。是唐代乃至中国整个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西元701?762年),其先原为陇西成纪人,九世祖为凉武照王李暠之孙。西元705年随家人逃回内地,客居蜀中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10岁通诗书,兼习剑术。20岁游成都及峨眉山等名胜,以诗文见赏于世。25岁经三峡漫游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金陵扬州东北访汝南一带。”开元15年,在安陆(今属湖北),入赘许家,以故相许围师孙女为妻。三年后赴长安。42岁称讚他是“谪仙人”,玄宗诏李白供奉翰林院。天宝15年,被永王李璘辟为王府僚佐。晚年流落于襄汉及江淮一带。62岁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今存李白诗共1000馀首,另有赋8篇,文60馀篇。他的诗感情奔放,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採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世绝和五律著称。其诗文,清王琦辑有《李太白全集》。李白为李氏宗族第58世。
李 泌 字范源,(西元722?789),陕西西安人,是唐大臣。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曆仕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邺侯。好神仙通术。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候家传》流传于世。唐德宗兴元时,李泌为杭州刺史。为解杭州城中缺水之困,始于城中作六井,引湖水以济民。六井中以相国井最大,至今相国井遗址仍存,其馀多已演没。
李 晟 字良器,(西元729?793),甘肃临潭人,唐朝将领。初在西北边镇为脾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叛乱;朱此叛居长安,他回师讨平,收复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兼回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贞元九年(西元793年八月薨,时年67。李晟墓位于西安市高陆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偏东处。其墓为圆锥形,高5米,直经15米。墓前有)唐碑一通,为裴度撰文,柳公权书写,俗称“三经碑”。
李 贺 字长吉,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西元790?816年)仅仅话27岁。河南省福昌县(今宜阳县)人。其远祖李亮唐封为郑王。李贺系“王孙”或“宗孙”。他的父亲李晋肃,做过边疆小使。李贺从小聪慧,七岁时便会作诗。李贺因《高轩过》而名动京师,说他“少年词笔动时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李贺的座右铭。元和元年17岁的李贺出门远游。所到之地,都留下了诗人的咏歎之作。李贺一生只做过“奉礼郎”的小官。这朝廷祭祀,朝会的司仪者工作这与诗人的理想差距太大了,便辞官回家。李贺呕心沥血著诗歌242首流传至今。鲁迅先生曾说他年轻时“喜欢李贺”。毛泽东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后人评价他“才力绝人”、“天纵奇才,惊迈时辈”。他名句多,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至今还在为人们所传诵。
李元吴 (1003?1048)即夏景录。夏国主。又名曩霄。李继迁孙,李德明子。1032?1048年在位。好佛,通蕃汉文字、兵法。1032年嗣位,改唐宗所赐姓为嵬名氏。自称吾祖。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立官制,制礼仪,造文字,建蕃学,立左右厢江监军司,辖地22州。对宋辽作战屡获胜,形成宋、辽、夏鼎立局面。后在统治集团争权斗争中被子甯令哥刺杀。李元吴死后,由其子李谅祚继位,在位20年。后相继是李乾顺,李仁孝在位共35年。西夏相继还有桓宗李纯右,襄宗李安全,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继位。李元吴,所建立的西夏国历时190年,时间较长,影响深远。
李东阳 (西元1447?1516),湖南茶陵人,明朝诗人。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宦官刘瑾专权时,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其诗多应酬赠之作,古乐府多咏述历代曆事。形式上追求典雅工丽,因其政治地位显要,在当时很有影响,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李东阳为长沙始祖。任弘治宰相。人称多谋,正德时官升少师少保。
李梦阳 (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明文学家,空空同子,庆阳(今甘肃)人。后徒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曾任户部即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贩,迁江西提学副使。其文学主张,强调真情,倡言复古。反对虚浮的“台阁体”,对民歌在文学上的价值也有所肯定。与何景明等互相呼应,号称“前七子”。其诗虽有抚时感事,不满葬政之作,但缺乏独创性,流于肤廓。有“空同集”。李梦阳为江西始祖。
李清照 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西元1084年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李格非在朝中当礼部郎,是学者兼散文作者。家中藏书丰富。母亲王氏名门之后,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小聪明好学,五六岁时,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少女时代,执笔为文,展卷呤诗,更是锦心绣口。李清照18岁结婚。丈夫是太学生赵明诚,宋朝有名的金石家。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文学著作,在南宋时已刊了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和词集《漱词》等。她写的《一翦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去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閒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广为后世流传。西元1129年她丈夫去世后,过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她的晚年是在寂寞与困苦之中度过的,西元1155年病逝。
李善长 字百室,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建立,官拜太子少师,授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是官制,礼仪,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事无巨细,都由他与儒臣谋议而行。洪武三年(1370)。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洪武四年(1371),主持修建临豪(今安徽凤阳)宫殿。时朱元璋徒江南富民14万于临豪,又以李善长管理其事。九年(1376),与曹国公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同议军国大事,督修圆丘。23年(1390)李善长胡(惟庸)党获罪,连其家人一起处顽强。关于李善长是否参与谋反,明代史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均持否定态度。李善长自1354年投入起义军朱元璋幕下,由于足智善断,善于因才用人,深得朱元璋信任,常参赞其左右。
李时珍 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明正德13年,出生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的瓦硝坝。父亲是一名医生,李时珍从小当起父亲的助手。14岁中了秀才。李时珍夜以继日地苦心钻研医药学,重修“本草学”。从1552年起,到1578年(明万曆六年)止,总共花费了27年时间来撰写《本草纲目》,完成190多万字的辉煌巨著。阅读了近千种书,摘录了上千万字的材料,经过分析、整理、消化、吸收、重新编排进书中;他又行路上万里,取得丰硕的成果。《本草纲目》共52卷,并对1892种药物进行分类介绍。1593年初秋,76岁去逝。《本草纲目》为我国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06年此书流传到日本与欧美,先后被翻译成日、法、德、拉丁、英、朝、俄等许多种文字,成为国际科学界的重要文献。李时珍的名字和《本草纲目》将在中国科技史上永放光辉。
李三才 字道甫,号修吾。陕西临童人,寄籍顺天通州。明朝万曆二年(1574)进士,曆官户部主事、山东佥事、河南参议、大理少卿。27年(1599)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阳。在任期间,坚决反对矿税,惩治了山东税监陈增及其党羽程守训,深得民心,颇有政绩。被誉为:“清正廉洁的明代大臣”。李三才善于笼络朝士,交结者遍天下。时顾宪成讲学东林,他深与相结,得宪成信任。并尝请得大僚,意在擢用东林党人。万厉中准备推荐三才入阁。天启三年(1623)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未赴任卒。死后遭阉党追论,被夺封浩。崇祯初複赠官。
李自成 生于1606年,陕西省米脂县李继迁寨,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上过私塾。13岁时母亲去世之后,他给大户艾氏放过羊,做工,还当过铁匠。20岁时父亲病世。李自成到银川驿站当马夫。因无力还债被抓,带上枷锁游街,妻子被县衙当差的恶棍霸佔。李自成忍无可忍,杀死姓艾的地主,逃亡甘肃当了兵。1629年,李自成率领部分士兵起义,杀了领兵的将官。李自成体魄健壮,善骑烈马,射得一手好箭。在崇祯年间,他投身于其舅高迎祥的农民起义军后,被称“闯将”。崇祯九年(西元1636年)七月,高迎祥不幸牺牲,李自成被起义军拥戴为“闯王”,势力迅速发展。李自成开始政治上有所建树。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当时,流传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1614年李自成攻佔洛阳。1643年10月佔领了西安。次年春节李自成正式宣佈建国,改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同年3月19日就攻佔了北京城。绝望的崇祯皇帝朱由俭在煤山(景山)上吊******************。统治了270馀年的明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了。李自成进京后,立即著手改革现制。由于进入京城后,农民军部分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忙于享受胜利果实,对明朝在江南的残馀势力听任其存在,对关外满族的阵兵缺乏警惕。当十几万军队的吴三桂勾结军来时,李自成又犯了轻敌的错误,结果损失惨重。他又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杀死了李岩,内部分裂,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力量。1644年4月李自成率部撤出了北京,第二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李自成不幸壮烈牺牲,这年,他仅仅39岁。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均田免粮”的政纲,丰富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内容。李自成不愧是农民起义军卓越的领袖。
李秀成 太平天国杰出将领。1823年生于广西梧州府藤县宁风乡。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家庭贫苦,靠“种山帮工就食”。1851年9月加入太平军,屡建战功。1857年担任军事领导工作被封为忠王。李秀成有勇有谋,与陈玉成的配合作战中,连连取胜,摧毁了敌人的江北大营,又打了著名的“三河战役”。率大军攻下杭州、苏州后,乘胜攻佔常州、无锡、苏州等地。进军上海。在清浦战斗中,歼灭美国人华尔洋枪队数百人,缴获洋枪2000余支,洋炮100多门,给侵略者沉重打击。但是,李秀成此时一心只想经营苏浙,对太平军西征武汉不热心,导致西征失败。1861年李秀成从江西径回浙江。1863年奉命回援天京,同围天京城的湘军激战40多天,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苏浙战场瓦解。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曾国藩攻破天京城。李秀成逃到荒山中被拿获,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李鸿章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大臣,洋务派首领。道光27年(1847)中进士,后政翰林院庶起士,授编修。咸丰三年(1853)受命国笈办团练。后在安徽巡抚幕府中任职,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效法湘军编成淮勇五营,遂率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李鸿章致力于扩张军队,购买西方枪炮,两年内建成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六七万人的地方武装。淮系军阀集团逐渐形成。与外国雇用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清廷褒功,加太子太保御,封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主张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人物。其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涉及方面最广,声势巨大。他仿效外国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创立上海江南机器製造总局和金陵(南京)机器製造局。任直隶总督后,扩建天津机器製造局,以供各省军事需要。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由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唐山婿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佈局、漠河矿务局等。建立北洋海军。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派人赴欧美留学。他对中国封建体制的瓦解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李鸿章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代表清朝政府与各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01年11月去世。溢文忠,被清廷赠封太傅,晋封一等候。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烈钧 原名烈训、字协和、别号侠荑。江西武宁县人。反袁先锋是民国前期护国军领袖之一,1913年7月,他打响了“二次革命”第一枪。生于1880年2月23日(清光绪八年)。父亲李骏兴曾投身太平军,后回故乡务农,后兼营茶叶贩运,家境富裕。李烈钧自幼爱读书和习武,1902年进入江西武备学堂学习,两年后被选送到日本学习陆军,1907年参加同盟会。1908年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第54标第1营管带,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陆军小学堂总办,江西都督府总参谋长,都督府海陆军总司令,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民国成立之初任江西都督,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李烈钧信奉三民主义,反对袁世凯的专制和独裁,1913年7月12日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宣佈独立,通电讨袁,斥袁世凯称帝为全国之公敌。二次革命告败后去日本。1915年12月初,李烈钧奉孙中山之命回国,与蔡锷、唐继尧在云南揭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历数袁世凯20条罪状。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后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1924年1月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被蒋介石委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历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参院院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主张抗日。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在重庆病故。
李济深 (1885?1959)广西昌苍梧人,字任潮,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曾任粤军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总司令部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1933年11月与陈铭枢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人民革命政府”,任主任兼军委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卖国政策。1948年发起成立中国国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李大钊出生时,父亲已病逝几个月,一岁丧母,跟随爷爷度日。过早失去父母的抚爱,使他养成了自立、倔强的性格。李大钊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六年毕业。1913年冬,考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为了反袁世凯斗争中途辍学,1916年5月回到中国,在北京主编《晨钟报》,宣传新思想和抨击反动的北洋政府。1918年初,任北大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林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週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作坚决斗争。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党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是中共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三、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去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方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年仅38岁。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
李四光 (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获英国伯明罕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古生物学。建国后,任冰川学以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曾任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物研究所所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在地质学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李四光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前景。十几年后,大庆、大港、胜利油田等相继建成,使中国贫油的帽子被甩掉了。1971年因病去世,终年82岁。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为中国的地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 达 中国著名的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零陵县。1917年春,他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理科。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本著作。1920年8月,他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共同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曾代理书记。1921年7月,中共上海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李达为宣传主任。9月,他创办了人民出版社并任主编,出版马列著作15部。1922年5月,应毛泽东的邀请到湖南自修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不久任校长。1923年4月,李达任《新时代》月刊主编。1926年6月,他出版了《现代社会学》。1927年3月,任湖南省党校教育长。1929?1944年,在上海政治学院、广东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政治大学副校长,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兼任中科院中南分院、武汉分院副院长、院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和常委,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法律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等职。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1966年8月24日,李达去世,终年76岁。李达一生追求真理,矢志不移,尤其是在宣传、介绍马列主义方面,做了巨大的理论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愧是著名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
李宗仁 (1891?1969)广西临桂人,字德邻,原为国民党桂系首脑。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广西绥靖处督办。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西征军总指挥,第三路军总指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武汉政治分会主席。1929年蒋桂战争桂系失败后回广西任护党救国军一方面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政府主席,汉中行棺主任。曾指挥徐州会战,获台儿庄大捷。抗战胜利后任北平行猿主任。1948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总统,12月去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并发表声明,决心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李德全 (1892?1972):北京通县人。冯玉祥夫人。早年参加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积极从事妇女解放和儿童福利保健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卫生部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李克农 (1898?1962):安徽巢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前期负责中央和苏区保卫工作。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等办事处处长,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解放后一直担任党、政、军重要职务。
李立三 (1899?1967):湖南醴陵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任广东省委书记。193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宣传部部长期间,犯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建国后曾任过许多重要职务。
李富春 (1900?1975):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自1927年以后,一直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求实 (1903?1937):湖北武昌人。中共党员。1928年以前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中宣部部长等职。曾任《中国青年》刊物主编、《红旗日报》编辑。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工作。1931年1月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被害于龙华。
李先念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国家主席。1909年6月23日,李先念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11月他率领本乡农民自卫军参加起义。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0月他率领30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任4军第11师第33团政委。先后担任红4方面军11师政委、红30军政委等职。李先念率领红4方面军一部由岷江西进,攻战懋功后,同红1方面军胜利会师。他多次指挥战斗歼灭敌人数万人,在西路军建树的功绩,毛泽东同志曾给高度评价称:李先念是将军不下马的。徐向前说:“李先念同志受命于危难时刻,处变不惊,为党保存了一批战斗骨干,这很了不起”。后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创建挺进纵队。皖南事变后,他率领新四军第5师1.5万人,坚持敌后抗战。1941年11月,在汉阳侏儒山战役中歼灭日军5200余人,解放了汉川、汉阳、沔阳地区。先后建立了7个专区和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组建了5万人的正规军和30馀万人的民兵武装队伍。对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先念统帅和指挥中原军区6万部队,奋力抗争,消灭敌人。敌军30万包围中原,李先念率领1.5万人主力军从北路迅速突破包围圈。击败了胡宗南8个旅的兵,打开了进入陕南的大门。解放了商县等少数县和农村,建立了陕南解放区。中原突围战,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关系全局甚大。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南局副书记、中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在“文革”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1971年后任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1976年后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83年任国家主席。1988年4月任第七届全国政协主席。1992年6月21日,李先念在北京病逝。
李天佑 (1914?1970)广西临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曾任红军第七军团长、第三军团师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团长、代旅长,参加平型关战斗。1939去苏联学习军事,后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哈尔滨卫戌区代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一纵队司令员、解放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历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29 18:25 , Processed in 0.1000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