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位明光人堪称明朝完美的开國神将!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8:5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位明光人堪称明朝完美的开国神将[color=rgba(0, 0, 0, 0.3)]原创 张嵚

对照真实的历史,大明开国战功卓著的大英雄李文忠是位男神级人物,放在群星璀璨的真实沙场上,更堪称媲美徐达、定鼎江山的战神级人物。

一:外甥找舅舅

李文忠,元朝至元五年(1339年)生,盱眙(今安徽明光)人,母亲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父亲李贞家里广有田地,比起朱元璋家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苦日子,真可算是幸福家庭。而这幸福家庭对于童年朱元璋来说,更是一种特殊的暖。姐夫李贞为人乐善好施,二姐朱佛女更是嫁人不忘娘家。对小弟朱元璋,姐夫一家更是格外疼爱,甚至就连读书学习,一度也都供过,有点好吃的更想着他。

如此浓厚亲情,后来朱元璋出门闯天下时,依然刻骨铭心。有次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犯了事,被关禁闭断粮,妻子马氏放心不下,冒险送了几张大饼进来,饿坏了的朱元璋狼吞虎咽啃了几口,却突然放下大饼哇哇大哭,说我突然想起二姐来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至正十年,一场空前的自然灾害再次席卷而来。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拼得倾家荡产,把家里的牛羊全杀了分给乡亲们,却还是度不过荒年。朱佛女更感染瘟疫,悲情溘然长逝。于是,十二岁的李文忠,跟着父亲李贞踏上了外出逃荒的路。之后的苦难流浪,明代各类文献笔记中,却也提及的很多。

后来李文忠名震天下,自家的四表弟、日后的永乐大帝朱棣,曾经十分羡慕地请教,说您这军事眼光与果敢风格咋练出来的。答:逃荒要饭练出来的。

以朱棣的回忆,李文忠当时是这样给他解释的:饥一顿饱一顿的要饭路,必须要时刻注意蛛丝马迹,才不至于稀里糊涂送命。就算是要饭,也要选对靠谱人家:样样全是考验眼力的技术活。后来的战略眼光和任何绝路下从不放弃的胆气,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

在经过了几年相依为命的流浪后,李文忠父子终于听闻了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娘舅朱元璋已是农民军枭雄郭子兴麾下干将,此时正驻兵滁州。他们于是咬紧牙关,从淮东一路赶过来投奔。

联系一下当时元末农民战争的形势就知道,这一路走得有多难?每走几步就有人打仗,还一度悲催给乱军抓了当民夫,幸亏李文忠机灵,才冒死侥幸逃出来。

最绝望的时候,被土匪困在山里出不来,父亲李贞绝望得仰天长叹,还是李文忠开动脑筋,声东击西引开土匪,带着老爹闯过来。等终于见到朱元璋时,爷俩身上满是血迹伤痕。

而历经九死一生后的这场重逢,更是朱元璋心头挥之不去的温情一幕,瞧着外甥的眉眼,全是慈祥朱佛女的模样,往事历历在目汹涌上心头,立刻悲从心头起,抱住李文忠就是一阵嚎哭。反反复复就说一句话:吾甥尤吾子也。

自此之后,李文忠更名为朱文忠,成为舅舅朱元璋的养子。对这亲上加亲的爷俩,朱元璋也关怀备至,从衣服到钱物,每月都给得特别优厚。尤其是对李文忠的教育,更是绝不马虎。很快他就发现,这位千里迢迢来投的外甥,却是一个能助他扫平天下的奇才。

二:天生军事奇才

朱元璋最早发现这外甥不简单,是从俩位老师,胡翰与范祖乾诉苦开始。

这倒不是李文忠调皮捣蛋,相反这孩子心态极好,平时里话极少,对老师格外尊重,是绝对的勤奋好学先进少年。

可这看似沉默的孩子,却是惊人的聪明。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都是轻松融会贯通。以《明史》的话说,就是“颖敏如素习”,这样的天才人物,自然令老师烧脑到抓狂。

朱元璋也十分惊讶,自此之后,李文忠成了舅舅的重点培养对象,还手把手教习武,弓马骑射都很快名列前茅。就在李文忠茁壮成长的这些年里,朱元璋的事业,也在一步步坐大坐强,一直被朱元璋当心腹培养的李文忠,也以舍人的身份,统领了朱元璋的精锐亲兵。

到了李文忠十九岁那年,跟随朱元璋出征的池州大战上,这位从来不显山露水的孩子,第一次震惊了大家:面对老对手陈友谅麾下的悍将邹普胜,小菜鸟李文忠毫无压力,拔马就冲向敌阵,一番玩命拼打,竟把这传说中的猛将打得崩溃,一口气扫来了四个县,漂亮立下头功。

自此以后,李文忠戏份不断加重。开始让对手感到威胁的,更是独特的作战风格:表面上是个愣头青,交过手才知道厉害。每次战阵上观察几番,就能准确找到对手的漏洞。敌人还没站稳阵脚,就给打得满脸开花。这种迅烈如电的风格,就这样叫不同的对手总是吃到苦头。

至正二十五年的浙江新城大战,更成为李文忠早期极为辉煌的杰作:面对张士诚二十万人重兵压城,李文忠仅率麾下万余兵马,在清晨浓雾中庄严宣誓:“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然后身先士卒对敌人发起决死发冲锋。

这支士气暴涨的突击队,竟然好似怒涛巨浪,一下就把敌人打得一溃千里。张士诚最压箱底的王牌,就这样被李文忠打废了。

新城大捷的捷报送来,朱元璋欣喜若狂。还专门把他从前线召回来,设盛宴款待,特赐了宝马华服。

为啥这么隆重?这正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斗的关键时刻,却正被张士诚抄了后方,倘若李文忠有失,朱元璋的命运,那真个不堪设想。正是这智勇双全的外甥,才保证朱元璋赌赢这关键一战。

至此,短短几年间,李文忠这颗闪亮的军界新星,已然红透了江南大地。

而除了有勇有谋的作战风格外,李文忠带兵的最大特色,竟然是有情怀。

跟那些大老粗军将不同,李文忠的文化水平极高,修养更特别好,待人接物从来彬彬有礼,行军打仗的闲暇,最爱吟诗写词。倘是有点空闲,还爱找场子看杂剧。在很多野史笔记记录下,战场上杀伐果决不留情的他,跑到剧场看戏,竟常能看得抹眼泪。

而他的军队冲锋陷阵出名,但军民鱼水情深却更出名,从来都严禁扰民害民。比如征讨张士诚时,有亲兵抢了老乡的锅烧饭,立刻把他拉出去砍头。攻克杭州后,第一条规矩就是士兵擅入民居就处死。作风也格外优良,杭州降将本想巴结他,送来几个美貌歌姬来,他立刻拔马离开,马屁拍了马脚。

由于这些良好表现,这些年的李文忠,除了为朱元璋攻城略地,还常做形象大使。特别是接受敌人投降这类事,基本全叫他出马。不管是多么死硬的顽抗分子,听到他的名号,立刻忙不迭的战场起义投靠李文忠,堪称信文忠,得永生。

如果说上面这些好事,好些都有作秀成分,但南征路上一件事,却真正见证了他柔软的心。

南征福建的路上,李文忠见到了沿途大批失去父母的流浪儿,立刻想起了早年苦难无比的逃荒路。在自身军粮十分紧缺的时候,他就将富余的粮食,全数分给孩子们。

而在福建全境平定后,他更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命令:军中的士兵们,都要收养孤儿。这个命令的结果,正是史书中一句温情的记录:沿途活命无数。

直到近代,福建当地还有不少庙堂,世代供奉纪念他的牌位:行善一事,温暖数百年。

三:横挑胡元强敌

但在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元王朝眼里,哪怕朱元璋已然扫平群雄,却还是一片浮云。自从宋室衣冠南渡后,南方政权要北伐,哪怕当年红巾军百万规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哪来的被打回哪去。

志在一统天下的朱元璋,以及兵强马壮的大明王朝,要挑战的不止是实力尤存的元王朝,更是这个百年历史定律。

结果大明王朝一出手,就给元朝好好上了一课:名将徐达、常遇春统帅的二十五万北伐军,基本兵不血刃,就一路扫平中原。

宣告元朝灭亡的攻克元大都之战,由于元顺帝仓皇跑路,明军更像轻松自驾游,以主帅徐达的话说,就是“勒兵入其都城”,轻轻松松拿下。

而在这摧枯拉朽般的轻松里,以偏将身份出征的李文忠,早期基本打酱油。但属于他的辉煌,注定就要降临。

因为真正的较量,从明军攻克元大都后才算开始。

明朝能轻松收复中原,关键还是元朝的贵族圈太乱。朱元璋都要北伐了,元朝内部贵族还在互掐,可随着明军攻克大都,元朝也终于缓过气来,当时流亡漠北的北元王朝,可调用的兵力,依然不下百万,特别是还有扩敦帖木儿等一干精兵猛将,因此胜负的悬念,依然还在继续。

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也做出了正确应对: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不打掉北元的老窝上都,大都也保不住。这个关键任务,交给了名将常遇春,作为偏将的李文忠,也一道随同出发。

而在他们跨越出大都北进的那一刻,他们其实已经突破了历史:自石敬瑭丢失幽云十六州后,还从没有一支汉民族军队,可以跨过长城界限北击强胡。

不经意间,二十九岁的李文忠,便获得了这再造历史的使命。

图片来自吴晗《朱元璋传》一书。

当然这场重大战役里,首先出风头的,还是主帅常遇春。这位自诩带兵十万能横扫天下的战将,与李文忠密切配合,一口气从庆阳到锦州横扫,仅俘虏就抓了万人。仓皇逃命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更在颠沛流离中染病去世。出塞第一战,明朝打得漂亮。

而随着常遇春在回师路上英年早逝,身为副将的李文忠,正式接掌了这支王牌军,也直面了接下来的挑战:才能卓越的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正式上位,又重用了元朝将星扩敦帖木儿,大力整军精武,反攻中原的热情,依然勃勃高涨。

接下来抖擞精神的元军,猛然迸发出高水平,在从兰州到大同的战线上,多次痛打明军,其战事之惨烈,也令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忧心忡忡:“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

必须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再给他们一次毁灭性打击!

洪武三年正月,大明王朝的战争机器,再度强硬启动。明军以徐达为主帅,调动四十万大军,在北疆战线上发动全面反击。

身为副将军的李文忠,统帅东路军,面对的正是其中最艰难的任务:北进北元帝国首都应昌,挑战北元昭宗!

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当然就朱元璋来说,也没指望李文忠能折腾多大动静。这时朱元璋的战略重点,还是放在徐达的西线。李文忠的任务,只有牵制住东路元军就好。

但瞠目结舌的事情立刻来了,打出野狐岭的李文忠,先攻克了兴和和察汗脑尔,把元朝皇帝在这里的行宫都端掉,接着强攻北元重兵把守的骆驼山,一个冲锋就把北元名将沙布丁打跑,接着又兵临上都,连冲锋都不用,当地守将上都罕仓皇投降。

短短俩月间,李文忠就似秋风扫落叶,把北元在大都以北苦心布置的军事重地,全数扫了个遍。

之所以扫得这么顺利,还是因为他眼光太精,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刺客,抓住对手的薄弱环节后,立刻迅烈出手,一击就打中对手软肋。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从洪武元年起,虽说之前主要打酱油,可李文忠也早早打出了名堂。

特别是当初常遇春意外病故时,李文忠临危受命撑起全军,却正碰上元朝大将脱列伯趁机劫营。意外打击下,李文忠毫不慌张,巍然守住了城寨,然后派兵绕道夹击,反而把一场猝不及防的遇袭战,变成钓大鱼上钩的歼灭战,一战斩俘上万敌军,名声传遍草原。

经常在他所过之处,就是一片闻风丧胆。

而在兵不血刃拿下上都后,李文忠又把远在应昌的北元昭宗忽悠了一把。先是大摇大摆收拾包袱,盘点缴获物资,摆出要大张旗鼓班师回朝的样子,昭宗果然上当,调动精锐兵马,打算跟进追杀。

谁知刚打好算盘,却被李文忠突然袭击,大军只用十天就逼近应昌城下。这番虚虚实实的表演,真正给北元君臣演绎了用兵的一大境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北元昭宗虽说上了当,但还好,脑子反应够快,立刻果断处置,带着数十骑惊慌逃命。接下来的桥段,又进入了势如破竹的时间:明军火器劲弩并用,演出一场浩浩荡荡的全方位立体攻坚战,六月九日总攻,十日就完美破城,从嫔妃到各级官兵,拢共抓了五千多人,可谓大丰收。

丰收过后的李文忠又来了一把大忽悠,杀了把回马枪,绕道杀到了兴州,接着又挥师红罗山,连续吃掉敌人的重兵集团,仅俘虏就抓了五万三千多人。

明军一路横扫冀辽至晋北的大片土地,至此东路军的北伐,终于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李文忠便服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如果说之前元朝以应昌为核心的重兵军团,好似压在大都头上的石头,这次李文忠一口气全搬掉。

而随着主帅徐达,在甘肃沈儿谷歼灭北元扩敦帖木儿的精锐军团,明朝在洪武三年的这场空前远征,终于完美收官。

徐达消灭了北元最精锐部队,李文忠则横扫了北元最重要战略跳板,俩位名将一东一西,彻底断送了北元反攻中原的美梦。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与征战江南一样,杀向大漠的李文忠,依然相当有情怀:不但爱抚士卒,更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因此打到哪里,都是民心安定。

后来进军这么顺利,也是因为威望太高,好些元朝将军们听到他的大名,都毫不犹豫地投降。

特别让这些降将惊讶的情怀是:攻克应昌后,李文忠封存了缴获的元朝宫廷珍宝,分类登记在册押送回京。一路之上纪律严明,从没人敢擅自贪占,回京交割后分文不少。

被俘的元顺帝孙子买欢里八蜡也惊叹说:我算知道元朝为啥会输了。


四:为救无辜,险遭大祸

横扫大漠的李文忠,在洪武五年,又迎来了他戎马生涯中的绝唱一战。

洪武五年,朱元璋调动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深入漠北远征。而李文忠以左副将军身份,统帅五万精骑出东路。

在朱元璋眼里,这次本该是彻底灭亡北元的终结之战,因此不顾刘伯温等重臣的强烈反对和艰难的民生经济,依然拼上了全数精锐。

但打出经验的元军,这次也换了战术,开始节节抗击撤退,把明军朝大漠深处引。

真正白热化的决战,却是李文忠与徐达分别面对的中路与东路。

结果明军中名声最响亮的主帅徐达,这次吃了大亏,二月份出雁门关,终于冲进扩敦帖木儿设在和林的伏击圈里,一度走投无路,幸亏徐达尽显名将风范,在危急局面下沉着应战,巧妙用兵交替掩护,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以伤亡万余的代价惨烈突围。

比起徐达的死里逃生,东路高歌猛进的李文忠,却面临更加凶险的局面。

李文忠从居庸关出兵后,和往日狂飙般的横扫不同,这次却似拳头打到棉花上般,就是逮不到敌人主力。一直追击到克鲁伦河,但经过短暂而纠结的思索后,李文忠命部下韩政看守辎重安置俘虏,自己亲自携带精锐,每人携带二十日口粮,沿克鲁伦河高速向西。

作为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李文忠并非看不到其中的凶险,而是在他戎马生涯中,还从未有见好就收的时候。对胜利的热切渴望,让他奋不顾身闯进了伏击圈。

这时已是洪武五年的六月,北元帝国已经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绝对优势的精锐对付李文忠。

疾驰突击的李文忠,正踏上这样一条九死一生路。

当李文忠行进到土剌河时,终于发现了养精蓄锐已久的敌人,但李文忠反而大吼一声下令发动了反冲锋,竟把占尽优势的元军再度打崩溃,一路追击到和林。

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土刺河战场上出现了百年难得的奇观:人数少得多的明军各个满身是血,凶狠冲杀。而绝对优势且占尽天时地利的元军,却在仓皇地撤退。

但所有的霸道,却终于难以掩盖一个事实:这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明军,最后的回光返照了。部队伤亡惨重,曹良臣,周显,张耀等心腹部将战死,自己的战马也被敌人射杀。而部队携带的干粮也接近耗尽,这是彻头彻尾的绝地。

在这生死时刻,李文忠毫不低头,毅然摆出迎战的阵势,似乎要积蓄力量,再打一次冲锋。长期吃过他这招苦头的元军,哪里又敢怠慢,连忙收缩防御,等着生扛他一下,孰料等了三天,却发现李文忠已经人去营空,部队全数撤退成功。

李文忠这次吃的亏,同样十分惨重。殉国的周显和张耀,更是多年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此后的余生里,每逢此战的纪念日,还有老部下的生日,李文忠必然布衣素食,黯然神伤。

在结束了这次痛彻心扉的战斗后,李文忠也曾多年戍守北方,立了不少战功。但随着大明朝政局的稳定,属于军人的热血年代,终于过去了。

而李文忠的春风得意,却才刚刚开始。李文忠一路官至左大都督(明朝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一把手),成为大明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李文忠像(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对这样的位高权重,李文忠也十分平常心,工作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部下家人,日常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风评一贯好。外加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越发多疑的朱元璋眼里最可倚重的心腹。

虽说生活中夹起尾巴,但与汤和等功臣的小心谨慎不同,在朱元璋面前,李文忠却也时常高调。一直以来他特出名的情怀,就是认真负责,官位升的越高,就越发认死理。哪怕朱元璋做错了,为国家大计,也会毫不犹豫地硬顶。

以史学家谷应泰的话说,当时敢硬抗朱元璋的,也只有李文忠。

于是自李文忠调回京城后,他就成了朝廷里特殊风景,每当大家在朱元璋面前噤若寒蝉时,却偏是他常强出头,大家借个胆子也不敢说的话,他却常披肝沥胆直言。

而更让群臣惊讶的是,对这胆大行为,朱元璋也毫无压力,不但常公开表扬,还拿李文忠来敲打儿子。有次就教育太子朱标:你小子在我面前别这么吞吞吐吐,多跟你表哥李文忠学。

如此情景,也令李文忠成了洪武年间最风光得意的角色,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风光得意的岁月里,他内心的痛苦在加剧。

因为一场血雨腥风的整肃风暴,在大明官场上全面铺开:借着胡惟庸案的由头,朱元璋大兴牢狱,数万官员被株连被捕,大批无辜官员获罪,明朝官场上下,一片人人自危。

尽管这场剧烈暴风,跟李文忠本人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他依然痛心。

虽然朱元璋也多次敲打过他,说这事和你无关,不要随便说话,可眼看着朝廷内外,闹的鸡飞狗跳,特别是许多手握重兵的军将也被株连,他更清楚这对国家意味着什么。一向负责的他,又怎能憋着不说话?

在亲眼目睹了不少自己熟悉的无辜官员,相继悲惨牵涉入这场政治浩劫后,一直纠结的李文忠,终于做出了又一次勇敢的决定:写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

次日清晨,李文忠庄重的沐浴更衣,然后早早召集家人,嘱咐妻子一定要把儿女抚养成人,叮嘱孩子们一定要精忠为国。然后昂然走出家门,奔向皇宫。

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当场大怒,自己最信任的小外甥都站出来反对自己,哪里又能不怒?先把李文忠奏折摔地下,然后破口大骂。甚至还骂出了一句名言: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

一些野史的记录中,这场面更天雷滚滚,愤怒的朱元璋,开始痛说悲催家史,从当年收留李文忠起说了个遍,大骂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混蛋孩子。

可李文忠的回答,却是掷地有声: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这话噎得朱元璋暴跳如雷,把李文忠当场拿下,判了个斩监候。

万幸好人好报,眼看有情怀的李文忠,就要到期问斩,马皇后挺身而出了。闻听李文忠的风波后,马皇后成日不吃不喝,见天在深宫里垂泪。直到朱元璋被闹得受不了,这才开口求情: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

只这一句话,点到即止,刹那间就令杀伐无情的朱元璋,忽然似被闪电击中。以《国初事迹》的说法,老皇帝当场就流泪了,继而总算网开一面:洪武十三年这场整肃风暴,也终于及时叫停。

这正是李文忠一番抗争换来的。

之后的几年里,李文忠被免去一切官职,在家闭门谢客,但这场与朱元璋的风波,却终于成了心中的一个结。三年以后,四十五岁的李文忠身染重病,闻讯后的朱元璋,慌忙前来探望。

在许多史料的记录中,这是舅甥之间最为深情的一次长谈。二人一起回顾往昔的时光,讲起治国的得失,多年以来一直憋在心头,不曾为舅舅讲的话,弥留之际的李文忠,一口气全讲完了。

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也告诉了李文忠自己的苦衷与对他的信任。谈话的结果,以史料的话说“大义释怀”,彼此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解开心结的李文忠,终于难得有了一段开心的生活。以俩个儿子的说法,父亲此后精神大好,不但饭吃的多了,又常习字写诗,还跨上战马出去骑了一圈,说哪天边关有事,他还要跃马扛枪,奔赴疆场。

得知这消息的朱元璋,也是高兴不已,还专门下圣旨,说听说你病情见好,朕非常高兴。一定要尽快康复,国家大事还需要你。

可事与愿违,因长年的战场厮杀过度劳累,李文忠的健康还是每况愈下。

    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过世。

他的死讯,也成了朱元璋极度悲伤到震惊的打击:负责照料李文忠的淮安侯华中被降爵,其他医生都被杀头。朱元璋以他惯用的方式:极其残酷的杀戮,悼念了忠厚善良的外甥。

而李文忠本人更获得极高的荣誉,被追封为岐阳王。

对于整个洪武年间的政治环境来说,李文忠的英年早逝,更意味着在朱元璋的身前,少了一条最重要的防火墙。

在朱元璋晚年更加残酷的蓝玉案中,再也不会有一个李文忠挺身而出,来阻止一幕幕政治悲剧。

李文忠当年劝阻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那一句话,更在朱元璋过世后应验:谁来为国效力疆场?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正是由于残酷大案后,朝廷军事人才的极度凋零,才使造反的燕王朱棣夺了江山。


(本文略有删改。作者:张嵚,男,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满分。累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目前已经完成书稿500余万字。)





[color=rgba(0, 0, 0, 0.3)]阅读 56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3 20:34 , Processed in 0.1106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