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岐阳王世家肖像画举偶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08:0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典 | 岐阳王世家肖像画举隅[color=rgba(0, 0, 0, 0.3)]

编者按:“肖像画”其实是在表达某种文明状态。传统中国画的“写照”“写貌”“写真”,严格来说不是“肖像画”,虽然有“写神”之说,但无“形”即难以至“神”。肖像画以描绘具体人物相貌为目的,其本质是记录与描绘人的“个性”,否则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个体或个性的“肖像”意味着文明的进步,具有真实性、专有性、民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唐宋之前的人物画缺少必要的写实方法和造型能力,难以避免千人一面的尴尬。明清肖像画继承前代肖像画的线描基础,却引入西方素描与造型意识及光影方法,从而有能力对人物进行个性化描绘。值得注意的是,明末不少具有西方造型意识的“杰作”竟来自民间无名画家,可见当时西方先进文化对华夏本土的普及和渗透。但随着满清“入主中原”,这种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戛然而止,真乃千年一叹。明清肖像呈现多元化、专业化、世俗化、民间化趋势,尤其写实水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即便对当代水墨写实人物画也有较高参考价值。2022年7期专题推出“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中的精品以及其他博物馆的明清肖像画代表作,以飨读者。


一、概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批明代岐阳世家文物,共计57种,主要是岐阳世家所藏历代遗像等。其中李氏家族祖先肖像画包括单幅坐像、半身像、行乐类肖像43件以及《李氏历代行像》《岐阳武靖王像册》2套册页中的肖像及《岐阳武靖王别传卷》中的一帧肖像,另有文献类包括《吴国公墨敕》《岐阳武靖王别传》《明人书万历谕祭李庭竹卷》《李延基亲书手卷》《岐阳李氏家谱册》《岐阳世家房地契册》、图像类文物《平番得胜图》《李祖权李氏祖茔图轴》及其他文物,包括《朱元璋黄绫帕》《残皮甲》,共计57件(套)。


该套文物所绘历史人物横跨元明清三代,岐阳王李文忠(1339—1384)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元勋,洪武十七年(1384)卒,追封岐阳王。其父李贞(1303—1378),其母为朱元璋姊朱佛女。在这批文物中,有李氏先世遗像46种,以一世李贞起,到十六世孙李世金、李世钟(乾隆间人),约莫四百年。虽有部分画像遗失,不过经后世补绘配齐,该套画像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可谓非常珍贵。


该批文物传承有序。民国时期,李文忠廿一世孙国寿居北平,怵于世乱衰微,将所藏历代祖宗影像等出让于朱启钤先生。1950年,朱启钤先生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不仅被故宫列为一级文物,且在1950年郑振铎先生的文物工作报告中,将其与虢季子白盘、西周能原鎛等文物并称“国之重宝”。此批文物于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给历史博物馆。


肖像画的分类有许多标准,按描绘对象分,分为帝后、圣贤、功臣、烈女、文人、学士、高僧、官宦、地方名人、供养人像等;按情节内容分,分为行乐图、雅集图、佳庆图等;按表现形式分,分为头像、半身像、整身像、单人像、双人像、群像等;按功用目的分,分为表彰性、纪念性、记事性等。该批文物的作用应当是作为纪念性的祖宗像,从形制上来看可分为立轴、手卷、册页三种形式,其中大部分为立轴像,其中立轴分为单人像、双人像、多人像,内容分为全身坐像、半身像和行乐图三种。


“祖宗像”是一个复合名词,《词源》中“祖宗”指的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后为先世的通称”。《辞海》中对“祖宗”有更源头的解释:“古代帝王的世系中,始祖称祖,继祖者为宗……通常又以‘祖宗’为祖先的通称。”由此看来,“祖宗”一词最早使用于王室,后逐渐演变成所有人对先人的通称。


祖宗像还有多种称呼,如“喜容”“喜神”“画影”“画神像”“传神”“传真”“写神”“写照”“真容”“容像”等二十多个名称。祖宗像有的在祖宗生时绘制,有的在去世后绘制,用于悬挂于祠堂祭拜之用。明代,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到元宵节之前,在祠堂内供奉祖先像。


该套肖像画的主人公皆为有官阶的勋贵。在封建礼法社会,等级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和秩序的重要支柱之一,祖宗像作为家庙祭祀的图像,必然在绘制时需要体现绘制对象的身份,而这身份需要靠衣冠服饰、配饰、背景等来体现,从这些我们也可以管窥当时身份等级及服饰制度的森严。这些身着官服的标准像,大多都是端坐的姿势、肃穆的表情,通过体现品级的冠服以及华贵的座椅、器具、地毯来彰显他们的地位和气派。从这套跨越元明清的肖像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肖像画绘制技巧的变化,也能从中观看到服饰制度的变化,看出礼法等级的变化。


二、形式多样


明清两代由于个人意识的觉醒及商品经济的繁荣,不管是宫廷或是民间,肖像画得到蓬勃发展,存世量很多。明代的祖宗像比较严肃,大多为正襟危坐的坐像、半身像或立像,到清代,纪念祖宗画像的形式变得多样起来,除了大幅坐像、半身像、立像,还有行乐题材手卷式的祖宗像。这套文物正体现了此特点,明代所绘世系人物基本为坐像,到清代,除坐像及胸像外,还有行乐类肖像画《十三世李祖述妻方氏萱瑞图》《十三世李祖述妻方氏松茂图》《十四世李德灿、德耀行乐图卷》《李延基自题行乐图》《李延基行乐图》《李世金行乐图横披》《李世钟竹林行乐图》等。


坐像


坐具的产生与文明的发展有关,到后来坐具的形制也反映着主人的等级。坐具、地毯、背景中的香具、花插等都体现了主人的最贵。该套文物中的大部分人物都为全身坐像。(图1、图2)

图1  [明]佚名  陇西恭献王李贞画像 
197cm×155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2  [明]佚名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画像轴 
199cm×165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半身像、胸像


祖宗像,除了用全身像,还有用半身像的。《金瓶梅》第三十六回描述西门庆爱妾李瓶儿新死,“忽然想起忘了与他传神,于是请来画士韩先生,提出要传画一轴大影(全身像),一轴半身,灵前供养”。该套文物中有《岐阳武靖王相册》册页及手卷《岐阳武靖王别传》中李文忠的半身像及立轴《十世李宗城半身画像》。(图3)

图3  [清]佚名  十世李宗城半身画像 
67.6cm×57.4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行乐像


祖宗像中还有一类为行乐类的图像,作为祖宗像的补充,它没有坐像、立像那样正式,但也真实记录祖宗的样貌。由于有了更多样的动作、景物等的描绘,能更好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志趣、爱好等。行乐图样式的祖宗像形成于明末清初,与明后期文人画的发展,崇尚自由野逸之风息息相关。


岐阳王世家文物中有手卷式和立轴式的行乐图,它除了有祖宗像的纪念性,也兼具一定的娱乐性。(图4)

图4-1  [清]佚名  李德灿、李德耀兄弟行乐图合卷(第一段) 
34.2cm×61.5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4-2  [清]佚名  李德灿、李德耀兄弟行乐图合卷(第二段) 
39.1cm×86.1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十四世李德灿、李德耀,除了有正面坐像,还有一卷《李德灿、李德耀兄弟行乐图》,前段为李德灿像,画后有李延基撰《十四世伯父恒昭公》文,画卷后段为李德耀像,附王国安《奉政大夫羽昭李公传》文。


李德灿,字恒昭,孔肩公长子,授资政大夫。康熙十四年(1675)驻镇京口,后移江宁,奉命滇中讨逆二十年,奏凯谢职还家,所历战功事迹另有纪。为人醇厚,亢直有志。其生卒年不考,根据其弟李德耀生年为顺治五年(1648),李德灿为其长兄,推测其生年约在顺治二三年间。此图绘李德灿坐像,面容淡然,与其十五世孙延基所述“今方逾杖乡之年,怡情寄至游泳山水,不婴世务,澹如也,乐寿之徵,于公见之”相吻合。


李德耀,字羽昭,号润公,孔肩公次子,以荫初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年方十七。康熙十一年(1672),任泗州知州。后迁浙江台州府同知,后抚绍兴府知府,卒于任。李德灿、李德耀为陇西恭献王李贞十四世孙。该图绘山林间,李德耀右手持卷,坐于鹿皮之上,倚靠于一盘根之上,神情怡然自得。


十三世李祖述方夫人除了正面坐像还要两幅立式的行乐图,一幅《萱瑞图》,一幅《松茂图》,方夫人置身于庭院之中,坐在坐塌之上,手执折扇,童仆围绕,一幅背景为柱子和萱花,另一幅背景为苍松,方夫人皆怡然自得的神情,体现了作为官宦阶层的闲适。


三、高超的写实技巧


唐代为人物画的高峰,宋代肖像画独立成科,元代由于统治阶级并不重视绘画,肖像画并没有长足的发展,延续了唐宋人物画风格,不过民间出现了写生大家王绎,并著有《写像秘诀》。书中涉及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九宫格法等内容,肖像画更趋向写实。明清时期,肖像画得到蓬勃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意识的觉醒,造成肖像画有大量的绘制需求,肖像画不再不限于宫廷、官宦人家,开始走向普通家庭,另一方面,除了本土画家技巧的不断提高,明末出现了以曾鲸为首的“波臣派”。明后期,西方的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并把他们的西画技巧带到中国,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本土画家中西技法的融合。


明初,朱元璋建立政权以后,通过多项改革政策和严格的立法巩固了新政权,社会经济得到复苏,为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朱元璋在思想上尊重孔儒,提倡宗法宋唐,这也延伸至绘画领域。明代的肖像画宗法唐宋的写实技巧,不过比唐宋时期的写实程度更上一层楼。


明初的肖像写生技法承自唐宋,元代王绎《写像秘诀》中描述(肖像)先“以淡墨色霸定,凡面色先用三朱、腻粉、方粉、藤黄、檀子、土黄、京墨合和衬底,上面仍用底粉薄笼,然后用檀子墨水斡染……凡染法白纸上先染却后罩粉,然后再染提掇,绢则先衬背后”。王绎所说此法即“江南法”,先用淡墨色定好五官轮廓,再用上述各色混合以后的不透明色来衬底,待干后,在其上用檀子墨斡染五官转折的凹陷及转折处,使五官立体。此方法为重色之法,由于层层罩染不透明的石色,使人感觉不到画于底层的墨色,从这套创作于明早期的《李贞画像》《李文忠画像》《李佑画像》《李言恭画像》中可见一斑。人物形象通过淡墨线勾勒,面部晕染出骨骼肌肉,五官略分深浅,并非非常立体,须发丝丝毕现,通过多层的晕染,达到须发毛茸的质感。此法为唐宋元以来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发展到明初,由于更加注重人物精神内涵的刻画,比前朝肖像画更写实、人物形态更加饱满、鲜活。


此套坐像肖像中,人物、服饰、坐具等背景皆是用工笔重彩的方法绘制,体现出来的气象肃穆雍容,用于悬挂于祠堂之中供子孙祭拜。同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帝王像的水准可相媲美,尤其是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刻画也非常出彩,服饰、玉圭、玉佩及坐垫、地毯等材质的刻画都非常逼真,写实程度非常高,属于明代肖像画中的精品。明早中期人物面部刻画尚未有阴影明暗、坐具未有近大远小的透视。


明代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有比较厉害的肖像画创作队伍。宫廷的肖像画家从民间选拔,为皇帝写御容。除了为帝王写御容,有的宫廷画家也被邀请至官员府邸为其创作肖像或群像。除了宫廷画家,还有活跃于民间的肖像画家,知名的有张彦材、唐宗祚、李子安、姚宗、曾鲸及其弟子谢彬、孙兆麟等。


明代后期,约自正德至明末的百余年,随着宫廷画院的销声匿迹,画院肖像画家转至宫外,职业画家中也涌现出一批专门的肖像画家,如曾鲸为首的“波臣派”。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写道:“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墨骨中矣,此闽中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之传法,而曾氏善矣。”此句说明曾鲸“墨骨法”和“江南法”皆擅,不过他以“墨骨法”闻名。《无声史诗》记载:“(曾鲸)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他通过很淡的墨色,数十层的层层晕染,使丘壑凹凸,把人物面部极细微的细节、凹凸都绘制出来。这与当时西方传入的古典油画技法有所关联。“墨骨法”比“江南法”体现出来人物感觉相对轻松一些,没有那么厚重。


明朝末年,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把西方写实绘画技巧带到中国,包括透视、解剖等科学方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中国本土画家的创作。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与罗明坚(1543—1607)从广东肇庆进入中国传教,并在万历二十八年(1601),将一幅天主像、两幅天主母像,连同其他礼物一起送给明神宗。来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将油画耶稣像及《圣经》工具一同携带,以便更好地发挥传教的功能,并把耶稣像广发信众,从而开辟了西洋绘画进入中国的先端。曾鲸无论早年在家乡学画,还是挟技以游四方,都有可能接触到古典油画技法所绘制的生母像,并吸收至自己的墨骨画中。曾鲸及其传派对明末清初的肖像绘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初,擅画的传教士在宫廷任职,绘制涉及透视内容的画作及肖像画,如顺治时的德国人汤若望(1591—1666)、佛兰德斯人南怀仁(1623—1688),康熙时期意大利人马国贤(1692—1745)等人。之后,最具代表性的传教士画家当属郎世宁(1688—1766),他把西洋画法和中国的肖像写真技法相结合,开创出中西技法相交融的技法,使人物肖像既真实传神,又不至于太立体而产生阴阳脸的现象,为中国肖像画领域带来一股写实表现之风。


观补绘于清代的《李宗城画像》可看到其脸部明暗转折的绘制,体现了此阶段中国画家吸收西画法的结果,人物面部显得更加立体。


四、体现的服饰制度


如前文所说,祖宗像一开始指的是王室中的祖宗像。在封建社会,由帝王制定的冠服制度,是治理天下、实现社会秩序及规范的重要手段。最早的品色衣早在北周就已出现,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服饰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制度,包括服饰制度。明代服饰制度主要依循唐制,主要服饰包括衮冕服、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洪武元年(1368)初,朱元璋封六公,包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由于岐阳王乃明初开国功勋之一,身居高位,故其家族世代蒙荫,除李贞、李文忠身着衮冕外,其余着朝服、公服或赐服。


明代服饰


1.衮冕服


本套画像中最为珍贵及少见的乃李贞及李文忠的衮冕服像。一世李贞(1303—1378),后由儿子战功被追封陇西恭献王。二世李文忠(1339—1384),死后追封岐阳王。他们皆身着冕服,为目前存世为数不多的明代冕服像。明初,皇帝、皇子、亲王在朝祭之时穿着冕服。


洪武十一年(1378)甲子,诏定乘舆以下冠服之制:“诸王冠服……圣节朝贺加元服纳妃服衮冕九章,冕用五采玉珠九旒,红组缨,青纩充耳,金簪导,圭长九寸二分五厘,衮服青衣五章,画龙、山、华虫、火、宗彝,纁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黼领青缘,蔽膝纁色,绣火、山二章,革带金钩䚢玉,佩绶五采,赤、白、玄、缥、绿,纯青质,三百二十首小绶,三色同,火绶间施三玉环,大带表里白罗,朱绿缘,白袜朱履。”

李贞(1303—1378),盱眙人,为朱元璋姊孝亲长公主朱佛女之夫,洪武初封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年七十六岁,以其子功勋追封陇西恭献王,谥恭献。


李贞此幅画像绘制工艺精湛、刻画工细,其所绘服制符合其身份,但是此幅画像应该不是在李贞身前所绘。由于其生时,其为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文忠也还未被封王,不能穿戴诸王级别的衮冕服饰。推测可能是在李贞死后、李文忠死后,后人根据其被封陇西恭献王的身份而绘,但时间不会太晚,当在明初。画像中所穿衮冕同文献中诸王一级所述吻合:冕用九旒,五彩玉珠,红组缨,青纩充耳,金簪导。衮服青衣五章,上有龙、山、华虫、火、宗彝,裳为纁色,纁是微黄的赤绛色,落日余晖的色泽。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玄纁二色最为神圣,因为分别象征着天地,所以天子及诸王冕服皆纁裳。裳上有黻纹,其余皆被遮挡,蔽膝处绘火、山二章。


2.朝服


朝服,为朝贺、辞谢等礼时所穿礼服。


其文武官朝服,自公侯、驸马、伯,一品至九品,俱用赤罗衣,白纱中单,皆青饰领缘,赤罗为裳,亦用青缘蔽膝,同裳色,大带用赤白二色绢,白袜黑,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用王为蝉;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用金为蝉;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用玳为蝉,俱左插雉尾,驸马冠与侯同不用雉尾。

李萼画像中李萼的服饰为侯一级朝服像,朝冠上貂蝉立笔四折四柱,前后用金为蝉。李萼(1446—1501),字永芳,号朴素,李佑长子,正统十一年(1446)生于锢地,后英宗念其祖先功勋,开门释禁,使其得以闲居读书,寄情山水。弘治十四年(1501)卒,卒年五十六。本身无官,以子璿袭锦衣卫指挥使,应受赠封,又以曾孙庭竹贵,追赠临淮候。由于李庭竹嘉靖十五年(1536)袭爵,所以此李萼所着侯朝服像,至早不会早于嘉靖。此像为后世补绘,笼巾上绘制梁的数量应为七道,而非八道。(图5)

图5  [清]佚名  李萼画像轴 
181.1cm×100cm  纸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公服、常服


洪武元年,参照宋元制度定百官公服,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在京文武官员每日早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时穿公服,后来官员在常朝时穿常服,只在朔望日穿公服。


洪武二十四年定:“常服用杂色纻丝绫罗彩绣花样,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三品四品,孔雀云雁;五品白鹇;六品七品,鹭鸶鸂;八品九品黄鹂鹩鹑练鹊;风宪官用獬豸。

李佑(1411—1455),字启兹,景隆次子,生于永乐九年(1411),禁锢宅第,至正统元年(1436)蒙恩仍给米粮绢布等物,景泰六年(1455)卒。弘治中,议复岐阳后,以孙璿封锦衣卫指挥使,追赠如其官。画中李佑头戴乌纱帽,补子为白鹇图案,示意其为五品官员。(图6)

图6  [明]佚名  李佑画像轴 
165.3cm×98.4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4.赐服


赐服为明代皇帝赐予有功的文武大臣及属国国王、部落首领的服饰,有蟒、飞鱼、斗牛三种文饰。蟒如龙,但减一爪;飞鱼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斗牛为在蟒头上加一对牛角。


李言恭(1541—1599),李贞九世孙,字惟寅,号秀岩,喜读书,与王凤洲、李沧溟辈称“海内十才子”,有《贝叶斋集》《青莲阁集》二集行世。万历二年(1574)袭封临淮候。画中李佑头戴乌纱帽,身着绯色圆领右衽宽袖袍,胸前补子为斗牛补,左手持玉带。(图7)

图7  [明]佚名  李言恭画像轴 
179cm×106.5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清代服饰


顺治九年定:“文四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靑金石,吉服冠顶亦用靑金石,补服前后绣雁。”

此画为十四世李德灿的正面朝服坐像,头戴朝冠,身着青色朝服,补子图案为雁,符典制。(图8)


此套岐阳王世家文物中的祖宗肖像,大部分符合明清时期服饰制度,个别由于后世补绘,出现些许差错。对于我们认识、了解明清服饰制度是一套很难得的图像资料。

图8  [清]佚名  李德灿画像轴 
165.3cm×98.4cm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结语


该批文物在发现之初,便有学者指出其意义重大,是“六百年家史之公开,明初遗物之发现”。首先,岐阳王系明初功臣,该批文物可与史料互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次,该批文物中的肖像影像画,既是明清肖像画的重要史料,也是明清服饰史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世李贞及二世李文忠二人画像身着衮冕服,据朱启钤先生考证,“画像服衮冕,系明初复古制度,画工亦宗唐宋”。最后,该批文物自成体系,且文物内容丰富,既有影像、明人墨敕,还有世系表及墓图等多种资料,是明清谱牒学的重要资料。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网站资料库中有较全的各世祖的图像及资料欢迎各位岐阳人索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8-8 08:11:24 | 只看该作者
文中画像本网站上都有大家可以参阅索求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4-12 18:50:14 | 只看该作者
本网站资料库中有较全的各世祖的图像及资料欢迎各位岐阳人索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30 04:15 , Processed in 0.1021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