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谱世系源流的考证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12 01:5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家谱世系源流的考证

(一)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家谱起源于先秦时代,传世的甲骨文、金文当中,已有家族世系记载。通过历史文献可以看出,从夏王朝开始,历代君主就有了记录自己王室家族世系的谱牒。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创作其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时,就曾参考并研究过春秋以前诸多帝王世系,在《太史公自序》中自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具体而完整地记录了五帝的世系、夏商周三代王室以及楚国王室由始祖而至后世的历代各支世系。《史记》还为诸侯大夫和重要历史人物写下了世家和列传,其中就有《田敬仲完世家》,记录了孙武的齐国始祖田完的身世和事迹。还有《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孙武和孙膑两人的重要事迹。到魏晋南北朝更加盛行查看门第、追述身世,形成了一种门阀制度。著名的谱《通志·氏族略》记载:“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有谱。官之选举必由薄状,家之婚姻必由谱。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国家设立谱局,出现了谱学专家。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因此谱牒具有官方史书性质。在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谱牒之学、姓氏之书的兴起和发达十分自然。
        学术界普遍认为,自战国经汉代至隋唐,是官修家谱的主要时期,姓氏与谱系之学尚未脱离官府。官修谱牒为上层社会服务,家谱从家族文献转变为政治工具。即便是上层士大夫修撰私家谱牒,也要经过官方审定和认可。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土族门阀制度随即瓦解,谱牒的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通志》的撰著者宋代人郑樵说:“自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从此,私修家谱大量出现,家谱也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演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也由官修发展为私修。
        历史上的姓氏宗族,非常注重族谱的兴修。
        唐初大一统的全盛社会局面,开创了溯家世、修家谱的最佳时代,各个姓氏的谱系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太宗为了建立新的士族集团统治秩序,为了维护整个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将谱牒纂修的权利垄断起来,以谱牒形式将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利益巩固下来,于贞观六年(632)下令“刊定姓氏”(《贞观政要》卷七),采取重大政治行动,划分士族、庶族范围,诏全国各郡县士族官员参与修订,同时下令各地上报谱牒之书以备参阅。唐太宗还亲拟宗旨,提出“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的总钢(《通鉴》卷一九五)。当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真伪混淆的姓氏书,唐太宗提出“考其真伪”十分必要。命令下达后,“百家之谱,皆上于吏部”(欧阳修《新唐书》)。经过严格考证,精心修订,最后完成了唐代第一部官修宗族谱序书《氏族志》。到唐宪宗时,唐王朝又一次修订姓氏之书,唐宪宗下令纂修谱系,命“召通儒硕士辩卿大夫之族姓者,综修《姓纂》”,宰相李吉甫拟出宗旨和纲领,林宝执笔,“按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元和姓纂·序》)。官修《元和姓纂》,根本目的是为唐代卿大夫“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元和姓纂》)。
        宋代是民间私修家谱的转型期,或者说是成熟时代。自此,民间私家谱牒开始兴盛起来。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等人撰成《新唐书》,其中有《宰相世系表》。
        明清两代家谱编修达到历史高峰,私修家谱蔚然成风,当今所见家谱、族谱、宗谱,多是明清两代编修的。
(二)历史上私修家谱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编修家谱长期属于家族私密行为,由族内自行印刷,家族收藏,使民间修谱不免产生诸多弊端,谱书中信息难免失真。在古代,出于阶级不同或政治等原因,谱书中资料有的被隐瞒真相或被歪曲;有的家谱认名人为祖先,或将某地望族世系联在一起,以致发生了逻辑错误。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资料时代不同,资料作者不同,也会导致资料真伪相混,甚至以讹传讹。从客观上讲,在古代,由于家谱不对外公开泄露,修谱大多是闭门造车,很多资料无从考证,误记错记难以避免;有的家族则是相邻几代世序清楚,但由于过了很多代才编修家谱,因先世资料散佚缺失,不清楚祖先名讳,或迁出后改用新的字或号,这就造成各谱中名讳不对应等情况。从现存清代谱资料来看,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有的问题有争议,有的发生误记现象,有的出现名讳不对应等情况。
(三)当今修谱如何考证世系源流
        当今修谱,不是为了复活和增强封建的家族势力,也不是搞拉帮结派的小团体主义那套封建社会余流,而是为了敬宗睦族,弘扬祖德宗功,将历史信息和文化血脉传承下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启迪后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要本着对整个家族负责的态度,力求搞清承传世系,如实记载家族发展历史,编修出一部内容详实、可信度高的谱书。对于家族的世系源流,特别是有疑问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考证。下面,浅谈考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寻根连祖,传承血缘。族谱编修者要在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尽量搜集到现存有关本族所有资料,归类整理,详细研究,全面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寻根连祖,要尽可能掌握寻根要素,即与同宗相认的信物和暗号:①祖籍地的确切记载,包括文字和口传;②始迁祖的名讳、字号及其所处年代与相关事迹资料,其它旁证资料(如和谁是同族)等;③郡望、堂号、字派、排行以及家族迁徙史等。寻根要素越详尽,寻根连祖的可能性越大。对于远祖,依据谱载资料,核对史志等确认上源世系。族谱有疑问或有争议的,通过科学考证对接上源世系。对于近祖,考证其血亲衍派的代序等问题。因灾荒、战乱、社会嬗变等原因老谱遗失,分支迁徙后各修支谱,由于代远年湮,所修谱系难免有误。要全面研读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利用有价值的资料,客观真实地反映家族历史。
        2.有依有据,客观真实。谱载资料,是家族的重要资料,必须首先研读,理清世系脉络或明确查考重点。对于历史性问题,追溯的时间越久远可越粗略,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不可出现逻辑性错误;追溯的时间越临近应越详备,但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添枝加叶。史志资料,最具权威性,对于家族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要以史志为准,国史方志无记载的以家族有关资料为依据,佐以史实,是什么写什么,不夸大,不缩小。实物资料,如出土文物、历史文物、家族祖墓碑文、遗物遗迹等,是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对考证文字资料的真伪是非最具有说服力。口碑资料,可用来验证文字资料。但在利用口碑资料时,必须注意核实口碑资料的可信程度。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信息,可信度高。一般口传,要多人一致或有相关佐证才能利用。家族其它资料,如古代老人过世时的正祭文(金单薄)等,也会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
        3.繁衍发展,符合逻辑。世系传承一般以祖籍地(或长房)资料为准,祖籍地(或长房)资料有疑问或无记载的,要重视外迁家族的有关资料。世系对接,首先看年代是否相符,其次看事迹或背景是否相符,再次看父系、子系世系是否相符。要特别注意家族血统繁衍的代间距问题,必须按照前与后都能连接时间无误差为基础,必须有繁衍生息的生存逻辑作为参考。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要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进行认真、慎重、小心的求证。要列举不同资料所载的世系图典例,根据史实进行比较对照,辨析论证,



        4.明辨是非,正本清源。先辈修谱,记录的家史难免有误,或者说没有把真实的家史记录下来,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没有理由批评或埋怨他们,但要明辨是非,正本清源。要寻源溯流,对资料的来源、背景、作者等进行深入分析,查清事情产生的本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面对记录不一致的问题,族人之间应以事实为依据,相互探讨甚至辩论,但不能辱骂甚至搞人身攻击。对于与自家族谱相矛盾的世系,坚持自家族谱是最准确的,这种想法不一定错,但也不一定对。根据有关专家研究,一般来说世系在十代之外就要存疑,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除了家谱之外,一个宗族很少有连续不断的家族记录,所以,对于与自家族谱相矛盾的世系,用自己的族谱世系去否定别人的族谱世系是不正确的,对此要认真辩证。如有错误予以更正,这才是对祖先最大的孝。如不尊重历史事实,坚持唯我独“真”或唯我“正宗”的旧观念,坚持个人意见或本位主义,不仅会遭到历史的否认,千百年后连自己的子孙也要否认。
        5.把握节点,查找关联。祖籍地族谱无分支外迁始祖的名讳记录、或各谱中名讳不对应的,要以始迁祖为重点,把握时间节点,围绕祖籍情况、出生时间、生存活动、迁徙原因、迁徙时间、迁徙路线、迁徙过程,或有关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个人事迹等,在祖籍地家族资料中仔细查找关联因素(或痕迹)。始迁祖有关情况,与祖籍地家族必然有一些关联因素(或痕迹)。如发现有相关的关联因素(或痕迹),尤其又有其它相关佐证资料,应考证确认对接上源世系。对于一时搞不清楚的问题,只能如实说明有关情况,待下次修谱进一步考证。
        以上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以上内容信息源自于网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29 18:58 , Processed in 0.1400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