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鲜为人知的“驸马”——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上)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3: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鲜为人知的“驸马”——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上)

李贞(朱元璋写给他的亲笔御书中作“李桢”),是一位被明清史家疏忽的人物。《皇明世法录》说他是“农家子,无他长,独有醇谨”—— 按照现在话来说,是位没有本事的忠厚农民;清人傅维麟的《明书》亦从其说。
然而,正是“无他长,独有醇谨”的他.生封“曹国公”,死恤“陇两王”。这一官位,在洪武年间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等少数几位最顶级开国功臣才能获得,这也是人臣的最高待遇。奇怪的是,如此高官显爵,不仅《明史》未给他立传,就连明代以来诸多人物传记亦难查到他的踪影。他的事迹或附于朱元璋二姐曹国长公主之后,或隐于岐阳王李文忠传记之中。究其原因,李贞的职位并非因功而获.一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二姐夫,二是沾了儿子李文忠的光。因此,他的“曹国公”仅有其位,不谋其职,属于“支俸不管事”的官。
李贞的身份毕竟特殊。生前朱元璋给他数次下过“诰书”,去世后明初第一文臣李善长亲笔为他书写“圹志”;《明实录·李贞传》记录他的生平事迹文字竟达2000字以上,几乎与刘基持平;更为奇特的是,在朱元璋仅存的几件御笔中,竟有一幅是给他的亲笔御书;另外,在明清家乡地方志中亦收录了他的名字,在宗人李延基等纂修的《李氏族谱》(康熙四十三年刊本,今藏于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族谱》)中,更是把他当作盱眙李氏家族“始祖”而排列第一。通读上述史料后可以发现,李、朱两个家族有着鲜为人知的交往,李贞对贫寒的朱家有着旧恩,对朱氏王朝的开创作过一定的贡献,并非是一位仅沾了老婆孩子光的等闲之辈。

一   四代封“王”的李氏家族

有关李氏家族的源流,《族谱》作如下概述:

先世咎繇为虞理官,以理为氏。以后,易理而李,以周之扰龙为最著。唐朝,李弼为唐高祖相封为龙居县公。宋朝,为太祖所来灭。李豫奔入蜀,车良奔于建康。其后世居濠之盱眙,到了元至正年间,李贞尚太祖高皇帝姊孝亲长公主。

上述史料对李贞家族的源流,大多是从中华民族姓氏谱(李姓)中的共同源流而略有增添,没有多少实际内容。
明朝建国之初,按规制,须对开国功臣的祖先“封赠三代”,李文忠为已故父亲李贞撰写的《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 (收于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北京,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记载了李贞上三代的名字:
赠高祖五二公中奉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曾祖六二公资善大夫、浙江等处中书省左丞,追封临淮伯;
祖七三公荣禄大夫、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陇西侯。
七三公就是李贞的父亲,李文忠的祖父。
《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撰写于洪武十四年。洪武三年,李文忠封为曹国公,洪武十七年三月病故,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
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按例对其先人进行了追封。有两种说法,一是《明太祖实录 卷一六0所说的追封“三世”:

仍追封其上三世皆王爵, 妣皆王夫人

另一种说法是追封“四世”:

高祖讳追封陇西王,妣林氏,陇西王夫人:曾祖讳追封岐阳王,妣蔡氏、胡氏,并岐阳王夫人;祖讳追封岐阳王,妣陈氏, 岐阳王夫人。考讳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 尚今上皇帝姊曹国长公主,加封陇西王,谥恭献。(《族谱》下卷,张绅:《岐阳王家庙碑》。 )

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不同说法,是因为洪武十三年吏部对功 先祖的追封有如下规定:“吏部奏重定功臣及常选官封赠等第,凡功臣没而加封者,公追封为王,侯追封为公, 其封赠三代者,祖降父一等,曾祖降祖一等,父与子同,妻从夫贵。”然而,李文忠与其他功臣不同,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姐夫,在洪武十一年去世后已被赠封陇西王。朱元璋越过李贞而“封赠三代”,其爵位不作“递降”,一律为“王 ”爵。故张绅《岐阳王家庙碑》一文中说:“呜呼,皋夔德业,初非父予之亲,方召功勋,岂有戚里之贵。李氏高、曾、祖、考,沐思九重,将相王侯,荣延四世,近代人臣有所未见!”这就是说,在明初乃至整个明代,只有李文忠一家追封上四代为“王”。
没有战功、仅以“驸马”的身份,便能够“生封公、死恤王”,在明代仅李贞一人,大约在中国历代王朝的驸马中,亦难找到第二人。

二   李贞与佛女的婚配

在《族谱》等史料中,李贞父亲的事迹很简单,只知道他叫李七三,后取名李富,娶妻陈氏,居泗州盱眙县明光集,“世有令德,笃行为善,务耕读,性孝友,公直无偏,乡里敬服,有不平事,成为主决”。在家乡是一位颇有财势的人物。联想到李贞的祖父娶有“蔡、胡”两房夫人,可见李氏应是殷实之家。李贞母亲陈氏,治家严谨,生五子,李贞为长子。
关于李贞的籍贯,一般均持“盯眙说”。其中以李文忠《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中所说“世居泗州之盱眙”为权威之说。此外,尚有“临淮说”、“定远说”、“五河说”等。以“临淮说”为倒,据《大明一统志》卷七“风阳府”载:“李贞,临淮人。 ”《大叫一统志》所载的“临淮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明太祖实录》中便有“(李)贞,世居泗州盱眙,后徙临淮之东乡”(卷一二0)之说。甚至在吏部的档案里,把他的儿子李文忠都说成是“临淮县人”(明吏部清吏司编:《明功臣袭封底簿·曹国公今为临淮侯》:“李文忠,原籍直隶风阳府临淮县人。”)。何乔远《名山藏·勋封记》亦云李文忠是“临淮人”。
其实,“临淮说”的背后,包涵了一段李贞与朱元璋两家之间的姻缘关系。
有关朱、李两家的姻缘,首先从朱元璋的二姐、李贞的夫人谈起,《族谱·历代合葬茔次》有载:

(李贞的夫人)元配也,讳佛女,行二,生于濠粱。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姊,生年失纪,薨于元壬辰年,时年三十有六。子二,长失纪,次讳文忠,封岐阳武靖王。

从上文记载,可知如下信息:朱元璋二姐的乳名叫“佛女”,在姊妹中排行第二,36岁去世。关于她的卒年,有三种说法:
一是“壬辰年”(1352年)。《族谱》两次记载佛女薨于元壬辰年。其中《族谱·二世祖岐阳武靖王》说“壬辰,公主薨,王(李文忠)年甫十一”。李文忠生于1339年,他“年甫十一”时,应加上l1虚岁,当为l349年。故“壬辰年”之说有误。
二是李文忠《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谓“岁癸巳(1353年),先妣去世”。按照道理说,儿子在碑文中记述母亲的年龄,应该是最准确的。但另据李文忠自撰《感怀》诗云“十一亡所恃,哀泪垂荒丘”(收于《族谱》下卷),则其母应为l349年去世。同为李文忠所述,却相差4年之久。因此亦不可信。
三是董伦奉敕撰写《曹国李公歧阳武靖王神道碑铭》,则谓“王十有二岁而公主薨”,据此,李文忠母亲应于I350年去世。另据张绅《岐阳王家庙碑》载:“公主……前陇西二十八年薨。”李贞于1378年去世,以此推算,亦为1350年。上述两文,写于李文忠刚刚去世之际。前者“奉敕”而撰,后者为李文忠的长子“王子羽林左卫指挥佥事(李)景隆与其客白范,叙王世德,嘱绅为文” 其真实性亦有权威性。因此,在以后的《明太祖实录》及明清文献关于李文忠的传记中,均以《曹国李公歧阳武靖王神道碑铭》为准,持“王十有二岁而公主薨”之说。
既然佛女于l350年36岁甍,可得出她生卒年应为l3l5~ l350年。
我们再回到上文中“佛女,行二,生于濠梁”之句。这就是说,朱元璋父母最迟在l3l5年就来到了“濠梁”,在这里生下了“佛女”。
关于李贞与佛女于何年结婚,不见文献记载。但可依据如下两条史料做一推算:
史料一:《族谱·始祖驸马都尉陇西恭献王》云:“元庚午(1330年),六二公(应为七三公)卒,奉母陈氏,迁于凤阳临淮之东乡,以避乱。”
史料二:据李贞20世孙李大赉《明光岐阳李氏家族的源流与现状》一文载:“(李贞)娶亲时已年逾三十……不久,举家迁往燃灯集金桥坎,佛女即从这儿出嫁给李贞。”(收于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
据考证,“凤阳临淮之东乡”与“燃灯集金桥坎”是同一地方,即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元庚午(1330年),李贞父亲去世时,他与母亲兄弟举家迁至“燃灯集金桥坎”,与朱元璋一家同居于此。
因此,第一条史料中的“元庚午……迁于凤阳临淮之东乡”与第二条史料中的“娶亲时已年逾三十”在时间上完全相符。这年,李贞28岁,佛女l6岁。

三   朱、李两家的“父往子交”

据上文,李贞与佛女结婚时,其父李七三已经去世,似乎与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从未见过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朱元璋给李贞下达“令旨”“诰文”中,可找出朱、李两家竟是“父往子交”。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城内就“吴王”位。第二年二月,他以吴王的身份同时下达了两份“令旨”,在追封已故二姐为“孝亲公主”、封姊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的同时,对当年朱、李两家的亲密关系作了如下回忆:

皇帝圣旨, 吴王令旨。……追封故姊朱氏…… 可封孝亲公主, 宜令朱氏。准此。龙凤十一年二月。
皇帝圣旨,吴王令旨。……驸马李贞,年迨耆英,德称乡郡。修孝义于平素,联姻眷于我家。昔居里闬之时,曾有周旋之益。 笃生骥嗣,为我虎臣。……可封恩亲侯、驸马都尉。宜争李贞,准此。( 《族谱》上卷《令旨》)

对于这段“令旨”.李文忠《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亦有载:“乙巳,封恩亲候、驸马都尉。”乙巳,即l365年。
这两段“令旨”,在《实录》中亦有记载.但时间放在洪武元年二月庚午,“令旨”改为“诰书”。这大约是朱元璋称帝后,令翰林院学士们对以前部分“令旨”加以补写的结果。
朱元璋在给李贞的“令旨”中,有“昔居里闬之时,曾有周旋之益”之句,说明朱、李两家曾是邻居关系,李家曾对朱家给予资助。
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达了《授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在诰中对朱、李两家的往事,再次提及:

驸马都尉李贞,年既老成,性唯朴直。在昔, 皇考与其慈父循良相类,意气相孚,结为姻家,其来久矣。(《族谱》上卷,《制诰》)

文献告诉我们:在李贞父亲李七三去世前,朱元璋父亲朱五四不仅就与他相识,而且俩人之间“循良相类,意气相孚”,“其来久矣”。那么,朱五四与李七三是否在“凤阳临淮之东乡”相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李贞父亲去世后,才来到“凤阳临淮之东乡”与佛女结婚。那么,他俩究竟在何时何地相识,而且是“其来久矣”?
有关李贞事迹,康熙《五河县志》卷二有载:“曹公城,在(五河)县治南里六十里,明初曹国公李贞避兵淮西时所筑。”同书卷四还收录了题名为《曹公城》诗一首,因印刷模糊成墨团,只能看清下面少数几个字:“□□□淮□,龙□翊国朝。鸿名县宇宙,□业在□□。□□里□□,□□□□□。□□□马志,善继有□□。”
另外在《重修安徽通志》、光绪《五河县志》中,亦有类似记载。
对于“曹公城”的记载.虽各志所记方位有异,但却指的是同一地方。根据上述记载,2009年11月6日,笔者与安徽社科院历史所刘思祥先生一同前往“曹公城”遗址考察。“曹公城”位于今五河县临北乡尤巷行政村首府墙村民组,距今凤阳县临淮镇约2.5公里。元明时期这里是钟离(临淮)、五河、虹县三县交界处,是地处要冲的交通咽喉。据当地村民说,这是李文忠的家城。城为方形,边长约250米,据说城墙在6O多年前尚有两人多高,如今己夷为平地,只有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才能看出城墙遗址的大致轮廓。紧邻东城墙外,有座“李文忠家庙”(亦称东岳庙),上世纪50年代,庙内物品被清扫一空,“文革”期间,庙被拆除。庙下有古墓(大约是明初时期的墓葬),亦在“文革”中被破坏。如今庙、墓的遗址仍在。总体来看,从遗址上无法找到与李贞有关的实物。
这次考察,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关于“曹公城”的记载,当前仅见于方志中。从现存最早的康熙《五河县志》起.就有“曹公城”的记载,今已延续400余年。虽明代唯一一部《五河县志》已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曹公城”的历史可以提前到明代。
2.从方志所载的“曹公城”,到实地考察时当地民众所说的“李文忠家庙”,可以推断,李文忠家族曾在此居住过。李贞青少年时期的一段史料:“盗贼窃据城府,人民播迁,不能安业”,李贞每见家乡民众广置田宅,扩家添业,笑曰:“此何时也?愿为富家郎耶?”于是“独捐家资,椎牛露酒,会里中豪杰,为保守计”(《明太祖实录》卷一二0)—— 似乎与曹公城有关联。
3.如果说李贞的父亲李七三与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循良相类,意气相孚”、“其来久矣”的地点不在“凤阳临淮之东乡”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就在“曹公城”。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记载:

(朱初一)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朱元璋伯父)迁濠州钟离县,其后先考(朱元璋父亲朱五四)因至钟离同居。先伯(朱五一)娶刘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盱眙,次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朱五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套皆生于五河。

从上文可知,多年来,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直跟随大哥朱五一生活的。但为何兄弟俩在离开盱眙后,朱五一前往钟离,而朱五四却离开了大哥,来到五河,并在此生下重六、重七?只有一个原因:此时朱五四认识了李贞之父李七三,来到五河“曹公城”一带,并在此生下重六、重七;后又迁居至大哥朱五一所居的“钟离之东乡”(即“凤阳临淮之东乡”),兄弟重新相聚,并在此生下朱元璋。
上述虽是笔者的推测,却解开了三个谜团:一是朱元璋《授镇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所云“在昔,皇考与其慈父循良相类,意气相孚,结为姻家.其来久矣”;二是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中的“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三是《族谱·始祖驸马都尉陇西恭献王》所载“元庚午(1330年),六二公(应为七三公)卒,奉母陈氏,迁于凤阳临淮之表乡”,并立即与佛女结婚。上述三大谜团形成了朱、李两家“父往子交”证据链。
证据链还在延续: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钟离先后改称中立、临淮。洪武七年(1374年),析临淮县四个乡置凤阳县;洪武十一年——即李贞去世的那年,“又割虹县南八都益之(凤阳县)”。所谓“虹县南八都”,正是元末重六、重七出生的地方,也是“曹公城”的所在地。明代以前,钟离地处淮南,从未管辖过淮河以北的“虹县南八都”。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将“虹县南八都”划归凤阳县的原因是,将两位哥哥的出生地以及“曹公城”一带划归“肇基之地”凤阳,五年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诏:“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役”。从此,“曹公城”民众永享免除“税粮徭役”的优惠待遇,直到明朝灭亡。(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4 18:30 , Processed in 0.09796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