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国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朝的那些事儿 【连载】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22:34:35 | 只看该作者
[210]

北平的防御

就在朱棣在宁王处筹划阴谋时,北平也遭到了攻击,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亲自带领五十万南军围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门都修筑了堡垒,并

派兵攻击通州,同时他还在郑坝村设置了九座大营,作为进攻的依托。

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对北平发动了进攻。

此时驻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根据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之类的病,行动不方便

,出入都要人搀扶。在很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废人。但朱棣却十分了解这个外柔内刚的儿子。他相信这个瘸子的内心远比其外表坚强得多,

而他这次将防守北平的任务交给朱高炽,也正说明了对这个儿子的信任。

但信任是一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回事。

事实证明,五十万人攻城绝不是开玩笑的,南军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几十万人像蚂蚁一样往城墙上爬,城内守军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还是

被如此大的阵势吓坏了,正是这一愣神的功夫,战局出现了变化。

顺城门的守军由于准备不足,大部溃散,南军找准机会,猛攻此门,眼看就要攻破,大将梁明赶到,整顿了部队加入防守,而更让人称奇的是

,城内的一群妇女也发挥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砖和瓦片攻击攻城部队,这样看来,板砖拍人之说也算历史悠久,古已有

之。

当然这种攻击行为有多大作用倒很难说,但是起码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气,帮助他们抵挡住了这次进攻,经过激战,围攻顺城门的部队被击

退,北平暂时保住了。

朱高炽的思维远比他的行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这样下去,北平迟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亲回来,必须想别的方法,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大胆

的计划。

此时的李景隆看着这座摇摇欲坠的北平城,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儿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一直都有人说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没有

多大本事。当然纨绔子弟从来都不会承认自己纨绔的。他一直在找机会证明自己。

这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相信只要攻下北平,击败朱棣,就能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让所有的人都承认自己!

事实证明,打仗似乎并不难,眼前的这座城市已经坚守不了多久了,孤城一座还能玩出什么花招,胜利入城的日子不远了.
第二百二十一至第二百二十章
[211]

然而夜晚来临时,战局却出现了他所想不到的变化,城内的北军居然越城而出,分成小队,主动对城外大军发动了偷袭进攻!南军万没料到城

内的孤军竟然还敢主动出击,一时间大乱,为了确保安全,李景隆下令退后十里扎营。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李景隆那么无知胆怯,都督瞿能就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他从纷乱的战局中发现了战机,他准确的判断出北军的夜袭只是掩

人耳目,争取时间,看似混乱的时候正是破城的最好时机!

他仔细观察了城池的防守情况后,认准了张掖门是最弱的一环,率领着自己的数千人猛攻此门,情况确实如他所料,北军确实是虚张声势!在

他的攻击下张掖门的守军纷纷溃退,眼看城门就要被攻破,李景隆却干出了一件为人不耻的事情。

李景隆果然不负其军事白痴的声名,没有辜负朱棣对他突发性弱智的期望,眼看着城门就要攻破,却立刻下令停止攻击,原因很简单,他不想

被人把功劳抢走(景隆忌之)。

有李景隆这样的上司,就是神仙也没有办法打胜仗。

所谓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是有道理的,就在李景隆准备齐集兵力再次进攻时,老天爷出来说话了。

此时正值十一月,气温极低。虽然历时数百年,此地从北平到北京,名字变了多次,但除了沙尘暴日益频繁外,天气是没怎么变的。今天的街

道上不断有化雪车清除道路,行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和防滑鞋上班还要小心翼翼。可当时的南军士兵们要做的却是在冰天雪地中攻城。

而城内的朱高炽虽然没有学过物理,但应该也有不错的自然科学造诣,他让人往城池上不断浇水,待得第二日来看时,北平城已变成了一座冰

城,这一方法似乎也可以用来制造冰雕,简单且实用。

城外士兵们就苦了,别说攻城,眼前的这个大冰砖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望城兴叹。

就在李景隆的愚蠢和老天爷的帮忙下,朱高炽坚守住了城池,并等到了父亲的归来。北平防卫战是李景隆的耻辱,却是朱高炽的机遇,正是这

一战为他争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日后他登上皇位时想必也会感谢李景隆吧。

[212]

朱棣归来

朱棣回来了,此时的朱棣已经不是一个月前的朱棣了。在他的麾下终于聚集了当时最为强悍的朵颜三卫骑兵,对于有了强力外援加盟的优秀将

领朱棣而言,手下士兵的强悍程度是与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成正比的,而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军事蠢材而言,士兵的素质往往只与他本人的逃跑成

功率有关系。虽然朱棣的兵力数量仍然远远不如李景隆,但他明白,所谓五十万军队的统帅李景隆不过是一只外硬内软的鸡蛋,现在他就要把

李景隆这只鸡蛋彻底碾碎!

李景隆的指挥部设在郑村坝(距北京二十公里),他虽然反应迟钝,却也知道朱棣离开北平必有返回的一天,在得到朱棣班师的消息后,他派

部将陈晖率一万骑兵前去阻击,但令陈晖哭笑不得的是,他并没有攻击的具体地点和目标,这是因为派他出去的李景隆也不知道朱棣在哪里!

但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于是陈晖就带着自己的一万部下踏上了漫长的寻人之旅。可是这天寒地冻的时候,能见度又低,去哪里找人呢,陈晖只

好带着自己的部队到处乱转,但陈晖不知道的是,朱棣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向着北平挺进。

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陈晖与朱棣的军队竟然擦肩而过,未曾相遇。但当陈晖经过朱棣曾经的行军路线是,发现了大量的马蹄印和行军痕迹,

终于找到敌人了!陈晖异常兴奋,沿着痕迹一路跟随朱棣的军队,他没有马上动手,而是准备靠近本军大本营后来一个前后夹击。

应该说这个计划本来是不错的,但可惜陈晖不是蓝玉,而朱棣更不是捕鱼尔海边的北元皇帝,就在陈晖发现朱棣后不久,朱棣就察觉到自己被

跟上了,他也没有和陈晖废话,派遣新进的朵颜骑兵去攻击陈晖,这些蒙古人刚收了朱棣的好处,正想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他们三

下五除二,把陈晖的一万士兵全部打垮,陈晖本人算是运气不错,逃了回去。

这一战大大增强了北军的士气,很快北军就到达了李景隆的大本营郑村坝,已经得到消息的李景隆已经整备好了军队,准备迎战他的这位儿时

伙伴。而朱棣也将在这里给他这位纸上谈兵的表侄上一堂真正的军事理论课。

郑村坝之战就此开始,朱棣派出最强的朵颜三卫以中央突破战术直冲南军大营,这些蒙古骑兵果然名不虚传,以万军不当之势连续攻破南军七

营,打得南军四散奔逃,这也深刻地说明,只要给得起价钱,是能够请来好外援的。

[213]

南军虽然惨败,但毕竟实力尚存,在经过一番整顿后,逐渐稳住阵脚,开始与北军作战,几十万人奋死拼命厮杀,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战局陷入僵持状态对朱棣是不利的,因为他并不适合打消耗战,为了能够尽快解决战斗,他向身边的人征求作战意见。

此时一个叫马三保的人明确指出,南军的要害就在于李景隆的中军,只要李景隆移动位置,便可趁其立足未稳之机以奇兵左右夹击,定可获胜。朱棣经过思考,采纳了马三保的意见,并任命马三保为部将,一同参加战斗。此时已经天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亲自带领中军前来作战

,朱棣立刻派出奇兵从其两翼发动猛烈攻击,李景隆果然抵挡不住,败下阵来。

由于双方都损失太大,不久之后达成默契,各自收兵,朱棣借着这个机会安顿好了士兵,准备明天的大战。然而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景

隆远比他想得还要无能,他不但没有军事才能,还胆小如鼠,以往从父亲口中听来的战场惨况,他一直并不在意,但等到自己亲眼见到残酷屠

杀的场面,他才真的被震慑住了。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清谈,这是几十万人的厮杀,是无数生命的毁灭,战争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如兵书上所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

是何等的神气活现!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是不会获胜的,这不是我应该呆的地方。

李景隆打定主意,连夜南逃,按说这也算是保存主力的一种方式,因为估计他确实也打不过朱棣,但此人可恶之处在于,他只顾自己逃跑,却

忘记通知还在围攻北平的士兵!

那些攻打北平的仁兄也真是可怜,遇到这么个破天气,又摊上这么个破主帅,岂有不败之理。在城内城外的围攻下,攻城部队全线崩溃。

至此,郑村坝战役以李景隆的彻底失败,朱棣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此战对很多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场战役中,李景隆用实际行动表明了

他的无能名声并非虚传,也算是证明了自己。而朱棣获得了大量生力军并初步确立了战场的主动权。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借助北平防御战的胜利

获得了父亲的重视和喜爱,累积了政治资本。而那位叫马三保的人也因在此战中的优秀表现为朱棣所重用,并引为心腹,此人出生时父母为世

道平和,平安成长之意,曾给他取名为和,又由于他在郑村立下大功,被朱棣赐姓郑,此后他便改名为郑和。

第二次机会

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子澄的耳中,他十分惊慌,因为李景隆是自己推荐的,如果李景隆倒霉,自己也会被拖下水,他经过仔细思考,下定

决心隐瞒真实情况。保住李景隆的指挥位置。

既然已经把宝押在了李景隆身上,就只能和他一起走到黑了,李景隆,我再信你一次!

惨败后的李景隆终于有点清醒了,他算是明白了打仗到底怎么一回事,不是风花雪月,不是夜卧谈兵,而是刀剑刺入身体时那令人毛如悚然的

声音,是四处喷溅的鲜红的血,是垂死士兵声嘶力竭的惨叫声。

李景隆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我真的能够战胜朱棣吗?但是无论他怎么想,只要朝廷没有命令撤换指挥官,他还是几十万

人的统帅。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没有其他办法了,且把死马当活马医吧。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22:05:44 | 只看该作者

[214]

战败之后,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顿自己的部队,并在这里准备下一次的决战。

他很清楚,虽然他可以以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开脱自己,但如果他再次失败,那可就不是常事了。手握几十万重兵却不断输给人数少于自己的北

军,别说回到京城无法交待,就连部下的脸色也是不会好看的。

他毕竟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他还是要面子的。只要击败朱棣,就一定能挽回自己的声誉。

可是击败朱棣又谈何容易,很明显,这位儿时伙伴的军事能力要远远强于自己,手下的士兵虽然不如自己的多,质量却比自己的高,还有那

些杀人不眨眼的蒙古骑兵,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对手,要想击败他,必须寻求帮助。

找谁来帮助自己呢,这个世上有人可以与朱棣匹敌吗?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为他打败朱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确实找对

了人。

李景隆的心里总算是有了底,他开始认真谋划进攻的准备。

其实在李景隆看来,自己打不过朱棣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南军的实力比不上北军。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绝对不

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决心。

此时,胜利的朱棣正面带笑容的庆祝自己的胜利,但他的内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对他而言,每一次战斗都是决战,从他起兵的那

一刻起,自己就已经背上了反贼的罪名。除了那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心腹外,天下是没有几个人支持他的。

面前这些兴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过吗,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在某一个夜晚把自己的脑袋拿去求一个官位,我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我的铁蹄曾踏

遍蒙古,纵横千里,但我并不是皇帝,我可以击败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击败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沦为死囚!

这实在是一笔风险极大的生意,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每一战都可能是最后一战,日复一日的精神压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须不断的以性命相

搏!而这绝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输掉战争还可以回家,实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不得不玩一场绝对不能输的游戏。

[215]

在死神阴影笼罩下的朱棣必须面对新的挑战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经发出了进攻信号,而他一定要去应战,并击败他。对朱棣而言,获得胜利已

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400),李景隆在做好准备后,带领着他的大军出发了,他的目标是白沟河,他将在那里和自己的帮手会合。

他的帮手有两个人,一个是武定侯郭英,另一个是安陆侯吴杰。这两个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即将开始的这场战役中

,他们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郭英和吴杰固然是不错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帮手并不是他们,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准备从德州发动进攻时,朱棣也通过他的情报网络得知了这一军事情报,对于李景隆这样的对手,他并不担心,在他的眼中,李景

隆不过是一头羔羊,还肩负着为他运送军需物品的运输大队长职务。

他轻松的给诸将分配军事任务,而经过前两次的战役,朱棣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他们相信只要跟着朱棣,就不用惧怕任何

敌人。

如以往一样,朱棣还询问了李景隆手下将领的名字,当得知李景隆军的先锋由一个叫平安的人担任时,他的部下惊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贯冷静

的面容上居然闪过了一丝惊慌的表情。

应该说李景隆在这次战役中还是做了几件正确的事情,挑选都督平安为先锋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对于朱棣而言,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敌人。此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他对付朱棣还有一个旁人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曾经是朱棣的部下,

并跟随作战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样,要和这样一个知晓自己底细的人作战,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对手是谁,都必须打下去,打到底。

朱棣率领着他的军队向白沟河挺进,当他们到达预定地点时,李景隆已经和郭英、吴杰会师,正等待着他。

这一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马匹、营帐,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条。人流来往不息,非常壮观。

不壮观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次李景隆也准备拼老本了,他一共带来了六十万人,号称百万,一定要击败朱棣。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这只羊带领的六十万人并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敌人只有平安。

他特地嘱托诸将:平安这小子,原来曾经跟随我作战,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别人都不要管,一定要先把他打败!

其实根本不用朱棣嘱托,因为在得知朱棣大军到来的消息后,平安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锋。

[216]

大战的序幕

北军到达白沟河后,在苏家桥宿营,可是十分不凑巧的是,他们正好遇到了先锋平安的部队。平安应该算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在战斗中从来

都不喊兄弟们上之类的话,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

这次也不例外,他操起长枪以身作则,带头向北军冲去,在上次战役中有良好表现的瞿能父子看见主将冲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紧跟平安发起

了冲锋。他们手下的士兵被这一情景惊呆了,愣神后终于反应过来,领导都冲锋了,小兵怎么能呆着不动!

于是平安的先锋军就如发疯般冲入北军营中,大肆砍杀,往来纵横,大败北军。北军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眼中一向柔弱的南军竟然如此勇猛,

毫无思想准备,纷纷溃退。

刚开战就出现这种情况,是北军没有预料到的,无法之下,他们只得撤退。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是北军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因为另一位将领郭英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郭英从真定出发,比李景隆晚到白沟河,他的军队中虽然没有平安那样的勇将,却携带着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从史料分析,这些火器可以

被埋在土里攻击敌人,那么我们就可以给这种火器一个现代的名字——地雷。

在平安与北军交锋时,郭英并没有闲着,他预计到了北军的行动路线,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当北军被击败并撤退时,他们及

时收到了郭英的这份大礼。

可怜的北军并没有探雷器,也没有所谓的工兵,要想过去,只能拿人来排雷了,于是大家一拥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运气不好,下辈子再

投胎,运气好的算是捡了一条命。史载,此战中燕王朱棣从三骑殿后,我曾一直为朱棣同志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但综合起来看,似

乎并不尽然,此举甚有引人为己排雷的嫌疑。

殿后的朱棣没有被地雷炸,却也有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北军大败,情况混乱,等到休战时已是深夜,伸手不见五指,朱棣竟然迷了路。当然,

在那个地方,是不可能找民警叔叔问路的。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22:10:59 | 只看该作者
[217]

朱棣只好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这个动作似乎并不雅观),找了半天,才弄清楚东南西北,这才灰头土脸的回到自己营中。

回到营里的朱棣越想越气,自出兵以来,如此狼狈不堪还是第一次,愤怒驱使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再像以往一样整顿部队。命令各位

将领立刻整兵准备出战,天明之时,即是决战之日!

李景隆十分兴奋,他终于看到了一次胜利,这说明朱棣也是普通人,他也是可以战胜的,自从战败以来将领们的指责,士兵们的抱怨每时每刻

都缠绕着他,无形的压力使得他抬不起头来,现在洗刷耻辱的时候终于到了。

朱棣,我的光荣在你身上失去,就从你的身上拿回来!

双方在同一个夜晚,准备着同样的事情,擦亮盔甲,磨砺兵器,等待着天明的一刻。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这将是最后一个夜晚,他们不

会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他们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然后拿起刀剑去杀戮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人。

这个夜晚无比漫长,却又极其短暂。

决战的时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朱棣率领着他的全部人马列队走向了战场,在对岸等待他的是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

可怕的平安

战役仍然是由南军发起的,在昨天有着良好的表现的平安和瞿能更是不讲客套,卷袖子操家伙就上,但你若认为此二人有勇无谋,你就错了。

他们冲击的不是北军的正面,而是后翼!

平安和瞿能带着自己的军队绕了很大的一个***,跑到了北军的后面,他们选择的攻击对象是房宽率领的后军。平安一马当先,杀入敌阵,用

长枪横扫北军,先后击伤多名北军大将,竟无人可挡!在这两个狂人的指挥下,房宽军很快崩溃。

朱棣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打乱,在纷乱的局势中,他作出了冷静的判断,要想取胜,唯一的方法就是全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只要中军被击退,

战局就一定会大为改观。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命令大将邱福率军进攻对方中军,邱福领命后奋力攻击李景隆中军,却没有丝毫效果,李景隆的中军巍然不动,在这次战

役中,邱福辜负了朱棣的期望,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让朱棣失望。

[218]

邱福的失败虽然让朱棣有些失望,但并未影响他的计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邱福只是他引开对方注意的一个棋子,那致命的一着将由他

自己去下。

与朱棣交过手的人会发现,此人虽有善战之名,却喜欢用阴招。他很少从正面冲击对手,而是常常从对方的侧翼发动突然攻击。此正是兵法中

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是朱棣指挥艺术中最大的特点。

这次也不例外,就在他对邱福发出进攻中军的命令之后不久,他便亲率大军绕到李景隆军左翼,他将在那里彻底击溃李景隆,在以往的无数次

战役中他都是用类似的手段取得了胜利,他相信,这次也不例外。

可是当他到达敌军左翼准备发动进攻时,却听见了自己后军的嘈杂声,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李景隆军居然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

,在朱棣转向的同时抄了他的侧翼,并发动了进攻。现在北军已陷入苦战。

这下朱棣傻眼了,他万没有想到战局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把李景隆当成了真的白痴,要知道李景隆虽然会出现

间歇性弱智的病状,大部分时间却还是个正常人,他已经在朱棣的这一招上吃了很多亏,无论如何都会长记性的。

此时的朱棣已经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况,他深入敌境,已成为众矢之的。南军已经将他团团围住,只等着拿他邀功请赏。

朱棣的危局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展现了他的勇将风范,等别人来救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救自己。往年征战炼就的真功夫此时派上了用场,朱棣如同困兽

一般,奋死拚杀,他先用弓箭射击敌军,随身携带的箭只射完后,他又抽出随身宝剑,乱砍乱杀,结果连剑也被砍断,座下战马已经换了三匹

,鲜血染红了他的盔甲,他也实在无法支撑下去了。

朱棣明白,继续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定会死无全尸,这么多人围着,即使每人只砍一刀,把自己剁成肉馅包饺子也是绰绰有余的,他决定退回河

堤。

可是仗打到这个地步,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等他千辛万苦到达河堤时,南军大将平安和瞿能也如约赶到,如果不是部下拼死相救,只怕战役

就到此结束了。

眼见战局大好,李景隆发布了命令:全军总攻!

北军只能苦苦支撑,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和后着,而李景隆的大军正向河堤逼近,这是朱棣有生以来最为危急的时刻。眼看九五至

尊的梦想就要破灭,万念俱灰的朱棣似乎已能够感受到冰冷的长枪刺入自己身体时的感觉。

就在最后的时刻,朱棣居然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决定再玩一次花招。

[219]

他不顾危险,骑马跑到河堤的最高处,不断的挥舞马鞭作出召唤人的动作,这似乎有剽窃三国演义中张飞守长坂桥的手法的嫌疑。朱棣这样做

并不是想成为箭靶子,他的行为类似今天街上的流氓打架时那一声吆喝:你小子别走,等我叫人来收拾你!

但这一招是否有用并不决定于朱棣本人,而是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愚蠢程度,他之所以要跑到高处,也正是希望自己的这个举动被此人看见。

这个人就是李景隆,这一次他又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看见朱棣的这一行动后,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即认为北军有埋伏,随即号令南军退后。就趁着这个时机,朱棣终于逃离了河堤,北军也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之机。

李景隆虽然判断错误,但他毕竟仍然占据优势,而此时的朱棣却是真正的叫苦不迭。自从起兵到现在,还未经历过如此惨烈的战役,自己的全

部军队已经投入战场,再也拿不出一兵一卒,而自己本人也已经身被数创,极度疲惫,难道自己长达十余年的准备和隐忍就要到此结束吗?

不会,我绝不甘心!坚持下去,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事情一定会有转机的!

就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朱棣率领他的军队继续与南军血战。

坚持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坚持就一定能够换来胜利吗,从此时的战局来看,朱棣翻盘的机会微乎其微,看来除了指望老天爷帮他外,其他的可

能性都不存在了。

而且如果朱棣真的相信有老天爷的话,他恐怕也不会造反了。

朱棣的厄运还远没有到头,此时的北军虽然处于劣势,但由于其素质较高,一时之间倒也能够形成僵持的局面,然而就在此刻,南军的一名将

领又发动了新的攻势,打破了这个僵局。

大将瞿能是南军中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仅次于平安,而在这场战役中,他更是极其活跃,状态上佳,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他左冲右突,砍

杀了无数北军士兵,勇猛过人。但此人绝非只有匹夫之勇。

在僵持的战局中,他以自己敏锐的直觉察觉到了战机,朱棣已经抵挡不住了,只要再来一次冲击,他就会被完全歼灭!成此大功,舍我其谁!

此时战场上的士兵们已经杀红了眼,自天明打到中午,双方队形已经完全混乱,夹杂在一起,仅凭衣着展开激战,完全谈不上什么战术了。

瞿能以其冷静的头脑重新组织了大群士兵,并将他们重新整队编排,他要发动最后的攻势,彻底打败朱棣!在准备妥当后,他大呼灭燕!灭燕!的口号率先向北军发动冲锋,估计队伍中也有人喊同去,同去!他手下的士兵见主帅如此拼命,大受鼓舞,纷纷冒死向敌阵冲去。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22:16:15 | 只看该作者
[220]

瞿能的冲锋彻底打乱了朱棣的防守体系,原本已经十分薄弱的防线又被南军骑兵分割成几段,看来朱棣的天子之路就要到此为止了。

但接下来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件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其诡异之程度实在不能无法用历史规律来解释。

此事发生在瞿能发动冲锋,朱棣军队即将崩溃时,要形容这件事情,我们必须换用《封神榜》或是《西游记》中的语言:本是晴空万里之天,

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咔喳一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

这件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这风早不刮晚不刮,单单就在这个时候刮起来,这么大的战场,刮点什么不好,偏偏就把帅旗刮断了。若非此事载

于正史,也真是让人难以相信。

南军懵了,这个变故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当时的士兵们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朱棣起兵时房上掉两片瓦,都要费尽口舌解释

半天。如今连当打仗的旗帜也被吹断了,就如同做生意的被人砸了招牌,惶恐不安之际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

而朱棣却是大喜过望,他的运气真是太好了,毫无出路之时竟然出现如此转机,其发生概率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买两块钱彩票中五百万巨款。

当然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后来的军事生涯中,他还会再中两次五百万。

朱棣是一个能够抓住战机的人,他趁着南军惊恐不安之时,绕到南军后侧,发动了猛攻,南军惊慌失措之余无力抵挡,全军溃败。朱棣好人做

到底,送佛送上天,借着风势顺便放了一把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在漫天大火之中,北军发动了总攻击。

突然发生的变化,让瞿能大为意外,回眼望去,大本营已经陷入一片火海,士兵们四散奔逃,北军骑兵到处出击追杀逃跑的南军。败局已定,

大势已去,而自己突入敌阵已被重重包围,想要突围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回望一直跟随自己拼杀的儿子,苦笑道:今日即在此地为国尽忠吧。随即率军奋死拚杀,父子俩最终都死于阵中。

南军大败,最能作战的平安也撑不住了,抵挡不住北军的攻势,率军败走,而素来有逃跑传统的李景隆更是二话不说,率大军向南方逃窜,老

前辈郭英也不甘人后,估计他对李景隆失望已极,逃命都不愿意和他一起走,独自向西逃去。

[221]

此战南军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所谓兵败如山倒,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他下令北军全线发动反攻,誓要将南军六十万人全

部一网打尽。按照战场的形势,他本来是很容易达成这个愿望的,但一支军队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美梦。

当朱棣追击时,意外地发现一支士气高昂,未受损失的精锐部队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徐辉祖。徐辉祖怎么会突然率领一

支毫发无损的部队殿后呢,这还要从战前说起。

在此战开始之前,朱允炆曾单独召见徐辉祖,并交给他为大军殿后的任务。因为朱允炆虽将大军交给李景隆,却也对此人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

,为以防万一,他特地让徐辉祖断后。没有想到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辉祖的掩护为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也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沟河战役结束了,在此战中,朱棣战胜了强大的南军,虽然胜得有些侥幸,但毕竟还是胜了,他从此初步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此战的胜

利也使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

而京城的朱允炆应该也从此战中获得了不少教训和经验,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1、李景隆确实是军事蠢材,应该像扔垃圾一样扔掉。2、环

境保护是个大问题,应该多搞点绿化,防止大风扬沙天气的蔓延。3、旗杆应该换成铁制,不可偷工减料。

获得胜利的朱棣带着满身的伤痛和疲惫回到了自己的大营。这实在是他经历过的最为艰苦的战役,若不是那场大风,胜负谁属还很难说,但不

管怎样,他还是赢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终于能够睡个安稳觉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被打败了,是被仅有十余万军队的自己打败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自信

一点点在他的胸中蔓延开来,他甚至开始认为,这个时代就是为自己而设置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他将继续独自表

演,直至走向这条天子之路的终点。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敌手!

就在朱棣为他自己的战绩得意时,李景隆的拙劣表演还没有结束,他抵达德州没多久,北军就追了过来,李景隆二话不说就弃城逃跑,他忠诚

的完成了为朱棣运送军用物质的使命。给北军留下了上百万石粮食。而得到粮食的北军似乎从这位运输大队长身上尝到了甜头,继续追着他不

放,一直追到了济南。

[222]

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

就将占据这个水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楼,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就打两炮过去,到那个时候,南

军就真的回天无力了。

可是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南军的最强主力也已经被击败,谁还能挽救危局呢?

其实朱棣也是这样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几条枪他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还有什么人能抵挡自己呢?他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城内的大明湖钓

鱼了。

到此为止吧,朱棣,上天毕竟还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对手已经到来了,他就在你眼前的这座城市里等待着你!

一个管粮饷的人

在李景隆进行白沟河之战时,一位山东的官员承担了为李景隆大军押运粮饷的任务,他很尽责,粮饷从来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并不能挽救战

役失败的结局。李景隆溃败的时候,他跟随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位长腿主帅。

一路上,他不断的收拢那些被击溃的士兵,并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实在是一种让人很难理解的行为,所谓大厦将倾,独木

难支,而且随着李景隆的溃败,沿路的各府县都闻风而降。江山随时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经开始为自己将来的前途打算了。可是这个人却仍旧

干着这样的工作,其实不只官员和将领们不理解,连他收容的那些士兵们也不理解,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容他们,准备把他们带到哪

里去。

济南他说道,我们要去守卫济南。

主帅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吗?

我是山东参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员,这是我的职责。

这个按时运送粮饷,尽职尽责,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叫做铁铉。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的履历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让人吃惊的事,他是一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洪武年间他由国

子监生直接授官为礼部给事中,建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山东参政。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挑起了那幅谁也不愿承担的重担——挽救国家危亡。

[223]

铁铉并不是那种幼年熟读兵法,闻鸡起舞的游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读好书和做好官。第一次看到战场上血腥屠杀的场面,他也曾

经犹豫和胆怯过,以他的官职,如果愿意投奔朱棣,是能够捞个好前途的。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因为在他的眼中,朱棣并不是什么遭受奸臣迫害,被逼靖难的英雄,而只是一个搅乱太平盛世,图谋不轨的乱臣贼子。他的道德观念使得他无

法去接受这样的一个人成为国家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难了。铁铉虽然是个书生,却也明白战争绝非儿戏,如果选择对抗,他就将面对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统

——朱棣。

拿什么去对抗这个可怕的敌人呢,四书五经?仁义道德?

这些都没有用,但铁铉由他自己的武器,那就是爱国的热情和不屈的信念。

在他组织士兵赶往济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高巍的人,正是此人坚定了他的意志。

高巍,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人,他与铁铉很早就相识,且情谊深重,就在官员们纷纷跑去投靠朱棣时,高巍却从朱棣的属地里逃了出来,他

的目的和铁铉是一致的——以身许国。

铁铉在临邑遇到了这位老相识,两人抱头痛哭,表明心迹,立誓尽责守护济南,至死方休!

除了铁铉和高巍外,另一个平凡的官员也因为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这个人叫王省,战争到来之前,他在济阳担任教喻的职务,过着平静的生活。所谓教喻是官方的教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官员。他的日常工

作就是教授学生知识。李景隆溃败之后,他被攻入城中的被军士兵抓获,逼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陈词,北军士兵竟然为他所感动,放

走了他。

但更出人意料的事,他被放走后并未回家继续过自己的日子,而是召集他的学生们,在平日上课的明伦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课。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道:我平时教了你们很多东西,但其中要义你们未必知道,今天我就告诉你们,其中精髓就在于此堂之名明伦二字,请诸

君牢记。说完他便以头撞柱而死。学生们见此惨状嚎啕大哭,上前救护,已然回天乏术。

王省不畏强权,不求苟活,为自己的信念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1:36:36 | 只看该作者
[224]

已经死去的王省和正在赶路的铁铉是相同的人,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奋斗,区别只是在于一个报国无门,一个效力有方而已。

即使你的敌人无比强大,即使你没有好的应对方法,但只要你有敢于面对强敌的决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铁铉和高巍两个人以必死的决心带领一群残兵奔赴济南,可当他们到达济南后,却意外的发现李景隆又吃了一次败仗。原来李景隆一口气逃到

济南后,整顿了部队,此时他的手下还有十几万人。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没有想到朱棣没有留给他这个机会。

朱棣率领大军向李景隆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而李景隆已经被打出了恐朱症,一触即溃,这次他逃得更为彻底,单人匹马跑了回去,把十几万将

士都送给了朱棣。

铁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济南的,他不会想到,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将在这里立下不朽功绩,并为这个城市的人世代传颂。

就在济南城中,铁铉遇到了另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挥使。这位盛庸名中虽有一个庸字,但他本人却绝不昏

庸。相反,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不过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没有用的。

李景隆的逃走对他们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铁铉和盛庸终于可以摆脱这个蹩脚的家伙,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此时的济南城里,挤满了人心惶惶的逃难百姓和打了败仗的残兵败将,治安情况也不好,有战斗力的士兵极度缺乏,铁铉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

烂摊子。而且上天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朱棣已经带领着他的十几万军队准备攻城了。

这又是一场看似胜负悬殊的较量,很多人如果处在书生铁铉的角色上,早就开门投降了,事实摆在那里,李景隆最强大的六十万军队已经被打

垮了,现在城内的不过是些漏网之鱼,而论军事素养,铁铉等人更是无法和朱棣相比。

朱棣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一反常态,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动采取攻势,他把自己的所有军队列队扎营于城下。他已经打败了所有

强大的敌人,拥有了更强的实力,无数的州府都投降于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眼前的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挡住了自己的去

路!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战术,硬拼一下,他要让这座城市彻底屈服于他。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

决心和智慧。

[225]

善守者潜于九地之下

铁铉虽然不是科班出生,不懂得军事,但他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他在严酷的战胜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战争的规律,并最终被推举为济南城

的镇守者。而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盛庸更是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这两个人的组合将在今后数年内让朱棣寝食难安。

朱棣在准备妥当后,派遣士兵向济南发动了进攻,北军日夜攻打,铁铉亲自在城上指挥战斗,身先士卒,他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原本垂头丧气的

士兵们,在这些战败者的眼中,铁铉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在铁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气大振,连续打退朱棣多次进攻,北军在城下

徘徊数日,始终不得门道,每天除了抬回无数具尸体,再无任何进展。

朱棣向来不是一个蛮干的人,他观察了济南的地形后,想出了一条很是毒辣的计策,他决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淹没济南城,并摧毁城内守军的

意志,这一招确实厉害,守军是不可能一边游泳一边打水仗的,而这种人为的灌水法用编织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铁铉并不慌

乱,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眼前的危机,还有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铁铉的计划是这样的,他预备了一千人前去诈降,并希望朱棣单骑入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诚意。他相信,在危急时刻的投降,朱棣是不会

怀疑的。

果然,朱棣上当了,他真的是一个人来的,济南城城门大开,似乎在等待着它的新主人的到来,而实际上,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是铁铉张开的一

口麻袋,正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就在朱棣骑马即将进入城内时,城内忽热有人叫了一声:千岁!这正是行动的暗号,叫声未绝,麻袋已经收口,从城门上突然降下类似武侠

片中机关的铁板,意图将朱棣困在城内。

这算得上是一个极为精妙的设计,可惜,那位操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点,铁板没有隔住朱棣,却正好打在他的马头上。朱棣被这道天降铁板搞

懵了,他慌不择路,立刻换了一匹马逃命去了。

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气恼,他难得信一回别人,却被欺骗了,他那并不纯洁的心灵受到了铁铉无情的伤害,于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济南城

,但济南仍旧防守严密,朱棣一连打了三个月,都没有任何进展。

[226]

为了打破僵局,朱棣决定使用他最后的秘密武器——大炮,明代的大炮已经广泛应用于战场,在靖难之战中,南北两军都使用这种武器,但总体

而言,北军使用的频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北军以骑兵为主,而朱棣的战术是突袭,这样的战术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

随时带着这些动辄几百公斤重的大家伙。但现在既然是攻城战,大炮就派得上用场了。

这下铁铉终于要面对他镇守济南以来最大的危机了,当时铁铉的手中没有火箭炮,凭着火铳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毁对方的炮兵阵地的,他只能

眼睁睁的看着北军士兵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装填弹药,然后点燃引线,把特制的礼物——各种大铁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给自己。

当然了,能人总是能够从没有办法的地方想出办法来的,如果铁铉真的无计可施,让北军就此攻破城池,相信济南城内就不会到今天还有纪念

他的铁公祠了。顺便说一句,我也曾经去拜过,因为即使单凭他处理这次炮轰济南的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智慧,他也有资格被后人崇拜了。

正当朱棣准备好大炮和弹药准备炮轰济南城时,城头上出现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他立刻下令不许开炮,因为当他看到城头上铁铉挂出来的那

些东西时,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济南只是小事情,要是开炮把这些玩意打坏,那才真是大麻烦。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铁铉手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而且即使有什么值钱的玩意,只要开炮打进城去,所有的一

切都将归自己所有了,还忌讳什么呢?

事情滑稽就滑稽在这里,铁铉挂出的这些玩意一点不值钱,但却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开炮的。原来铁铉找人连夜做了十几个

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几个大字,挂在城墙的四周。

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弹衣还顶用,朱棣在城下气急败坏,破口大骂,但就是不敢动真格的,而这一切都早在铁铉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朱棣不敢干的,他敢对皇帝无礼,敢瞧不起皇帝,还敢公开造反,而这些木牌不过是用普通的木头写上几个字而

已,为什么铁铉断定朱棣绝对不敢损坏这些木牌呢?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21:43:58 | 只看该作者
[227]

如果说当时有心理战的话,那么铁铉应该就是其中高手,他准确地抓住了朱棣的弱点。朱棣弱点并不多,但确实是有的。他的弱点就是出兵的

理由。

虽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贼,但是朱棣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这个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遗训,所谓藩王靖难,扫除奸臣

是也。其实也就是用老子来压孙子。可是现在铁铉挂出这些自己父亲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话,岂不是连老爹的神位也敢毁?

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朱棣何尝不知道这些所谓神牌可能是铁铉派人上山砍了木头下来,找几个测字先生写的,有何神圣性可言。但奇怪就奇怪

在这里,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是假的,可就是没人敢动手去砸了它。而朱棣这种既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里也被铁铉充分利用,弄出了这么一幕

滑稽戏。

城下的朱棣大炮齐备,兵马强壮,只要命令开始攻击,济南唾手可得,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难发,就是不敢开炮。城上的铁铉得意洋洋,敲打

着那些昨天可能还是山中林木的所谓神牌,以挑衅的眼光看着下面的朱棣,就差喊出向我开炮这样的豪言壮语,那意思似乎是说:有种你就

开炮啊!

朱棣没种开炮,只好收兵回营,这应该是朱棣军事生涯中最为窝囊和郁闷的一天。

这一幕后来被很多电视剧引用,皆未注明转载,在此本人也为铁铉先生申明一下,此举为铁铉先生原创,他的智慧和这种玩弄敌军于股掌之间

的气魄确实值得我们景仰。

朱棣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对手的强大,一群残兵败将,一个没有打过仗的书生,一座似乎踢一脚就会落下几块砖头的城池,居然挡住了自己。而

这也是他开战的第一次失败。

看来上天是不会让我一个人来主宰这个时代的,我失败了,济南并不属于我,至少现在不是,还是班师回去吧。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吗,城中的铁铉敏锐地发觉了朱棣撤退的迹象,他和盛庸率军追击,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朱棣慌不择路,一退几百

里。铁铉趁势进攻,收复德州。

铁铉和盛庸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敢于迎战强大的朱棣,并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信念获得了济南守备战的胜利,为下一步的反攻争取

了时间,可谓挽狂澜于既倒。而铁铉也因他在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作为一位传奇人物为济南人所铭记。

[228]

此战的胜利给长期以来郁闷无比的建文帝带来了一丝曙光,他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之后又让他担任了兵部尚书,这位并非干军事出身的书

生能够担任最高军事长官,实在要感谢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动和李景隆的愚蠢无知。

而建文帝终于也做出了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他撤换了李景隆总司令的职务,并将此职授予盛庸,事实证明,在当时,盛庸确实是这个职务最

适合的人选。

同时,逃跑比赛冠军李景隆一溜烟回到了京城,这位仁兄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出师时候的六十万大军输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了他本人光着屁

股跑回来,连当初保举他的黄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黄子澄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便联同御史大夫练子宁和御史叶希贤向建文

帝慷慨陈词:立斩李景隆!

但是建文帝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拒绝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亲戚,建文帝一向以慈悲为怀,具有博爱精神,对造自己反的叔叔

都关爱有加,更何况是一个打了败仗的表亲。而且在他看来,李景隆打败仗已经是即成事实,杀掉他没有多大用处,养着他也不过每年多废点

粮食,何必一定要取人性命呢?

但是建文帝错了,他不会想到这个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其实还有着第二个身份,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对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不管怎样,南军方面终于从开战后的一头雾水,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他们确实找到了能够对付朱棣的将领,并开始积聚反攻的力量。

经过休整后,重新布置的南军准备向朱棣发动反攻,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将不再出现,朱棣将面对由新一代的优秀将领组成的南军最

强阵容,也将迎来他人生中最为惨痛的失败。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准备北伐后,他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开始了进攻。

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朱棣向南军重兵驻守的沧州发动进攻,歼灭数万南军,并俘获大将徐凯,之后朱棣马不停蹄,继续发动猛烈进攻,

攻克德州、济宁、临清等地。

此时的统帅盛庸在得知朱棣先发制人后,准确地判断了形势,并准备转攻为守,吸引北军前进,他明白小打小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与朱棣的

决战是在所难免了。

[229]

他在仔细勘查地形后,选定了决战的战场——东昌,这里即将成为北军的集体公墓。

为了吸引朱棣前来决战,盛庸放弃了很多城市,避其锋芒,他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军队节节后退,以引诱朱棣继续前进。他相信,济南的失败

必然会使得朱棣更具有进攻性,也更容易掉进自己布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计是正确的,此时的朱棣确实有着比以往更强的进攻欲望,济南的失败让他寝食难安,特别是铁铉使用挂神牌这样的手段逼退自己更

是让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觉。但他还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铁铉再聪明,那也只是防守的本事而已。真正决定战场胜负的还是进攻。

若论进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与自己匹敌!

他并非没有察觉到盛庸的企图,但他有着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时,已经投身军伍,得到过无数名将的指点,经历过战场的血腥厮杀,他战胜

了无数可怕的敌人,有着充足的战斗经验,南军的那些将领,不是太老,就是太嫩,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对手。

在南军中堪称自己敌手的只有一个平安,此人确实是一个劲敌,如果他成为南军统帅,倒真是难以对付,但可喜的是朱允炆似乎又犯了一个错

误,他任命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挥位置,让平安做了盛庸的副手。

他也曾事先探查过敌军主帅盛庸的情况,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并没有什么耀人的功绩,原先只不过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个弱点,

那就是不善于指挥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中的主力兵种,以往在对付外来游牧民族入侵时,骑兵是最主要的军事依靠。而在朱棣的那个时代,南北军中公认

最为优秀的骑兵将领恰恰是朱棣本人。他曾亲率大军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累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还有着足以自傲的指挥能力和强壮的士

兵,而对手却只是自己手下败将的部下,与自己相比,盛庸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

在朱棣看来,这场战役是没有悬念的,他坚信在面对面的交锋中,精锐的北军骑兵将摧枯拉朽般把敌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将注定是战役最后的

胜利者。

不过事实证明,每个人固然有自己的短处,但也必然有着自己的长处。盛庸虽然没有朱棣那样优秀的骑兵指挥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长指挥的

兵种。

[230]

朱棣的大军仍在前进,同年十二月份,北军先后攻占了东阿,东平等地,不断向盛庸预先设计的战场——东昌前进。

在离东昌不远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将孙霖带领的前锋部队,似乎与他所预想的一样,盛庸的军队不堪一击,他没有费多大工夫就击

溃了对手。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将和李景隆一样,败在他的手下,然后灰溜溜的逃回去。意气风发的朱棣终于摆脱了济南作战的阴影,他率

领着十余万大军抵达了最终的决战地点——东昌。

盛庸正在这里等待着他,说起盛庸这个人还真是有几分传奇色彩,明史盛庸传第一句话就是:盛庸,不知何许人也。看似滑稽的语言说明这是

一个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黑户,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过很多败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当参将,经历了真定之败,然后随着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转而跟随李景隆。应该说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还是

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打败仗后如何逃跑、如何选择逃跑路线,如何收拾残兵败将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战役里,他已经习惯了战败者的角色,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过自己前两年的军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从真定

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济南,一直以来他都被像赶鸭子一样赶来赶去。

对于盛庸来说,所谓军人的尊严在他那里不过是一句笑话而已,失败、逃亡、再失败、再逃亡,如同丧家之犬一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当然,如果盛庸就这样混下去,那么在历史上也就不会有盛庸传了,他在历史中最多会留下一句诸如某将名盛庸被斩于某役中的记载。后来的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虽然他没有跟对领导,但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学到的绝不仅仅是逃跑,失败磨砺了他的

心,而他从失败中获得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他终于可以从旁人质疑责怪的眼光中站起来,大声说道:胜利终归是会属于我的!

盛庸曾多次在阵中看到过朱棣的身影,朱棣那快速的进攻和突破,选择时机的突然性和准确的战场判断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当他

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领他的精锐骑兵来往纵横,无人可挡的雄姿时,他都会产生无尽的感慨和疑问:这个人是可以战胜的吗?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2:01:26 | 只看该作者
[301]

陈祖义有了兵(海盗),便经常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干起老本行——抢劫,这也很正常,他手下的都是海盗,海盗不去打劫还能干啥,周围的国

家深受其害,但由于这些国家都很弱小,也奈何不得陈祖义。

就这样,陈祖义的胆子和胃口都越来越大,逐渐演变到专门打劫大船,商船,猖獗了很多年,直到他遇到了郑和。

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开过三佛齐时,刚好撞到陈祖义,郑和对此人也早有耳闻,便做好了战斗准备,而陈祖义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

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向郑和投降。

要知道,陈祖义虽然贪婪,但却绝不是个疯子,他能够混到国王的位置(实际只是一个小部落),也是不容易的,看着那些堪称庞然大物的战

船和黑洞洞的炮口,但凡神智清醒的人都不会甘愿当炮灰的。

但海盗毕竟是海盗,陈祖义的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郑和船上的那些金银财宝是最大的诱惑,在陈祖义看来只要干成了这一票,今后就一辈

子吃穿不愁了。

但要怎么干呢,硬拼肯定是不行了,那就智取!

陈祖义决定利用假投降麻痹郑和,然后召集大批海盗趁官军不备突袭郑和旗舰,控制中枢打乱明军部署,各个击破。

应该说这算是个不错的计划,就陈祖义的实力而言,他也只能选择这样的计划,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他信心满满地开始布置各项抢劫前的准

备工作。

在陈祖义看来,郑和是一只羊,一只能够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肥羊。

很快就要发财了。

陈祖义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打劫任务,四处寻找同伙,七拼八凑之下,居然也被他找到了五千多人,战船二十余艘,于是他带领属下踌躇满志地

向明军战船逼近,准备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不出陈祖义所料,明军船队毫无动静,连船上的哨兵也比平日要少,陈祖义大喜,命令手下海盗发动进攻,然而就在此时,明军船队突然杀声

四起,火炮齐鸣,陈祖义的船队被分割包围,成了大炮的靶子。目瞪口呆的海盗们黄粱美梦还没有醒,就去了黄泉。

陈祖义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中了明军的埋伏,这下是彻底完蛋了。

训练有素的明军给这些纪律松散的海盗们上了一堂军事训练课,他们迅速解决了战斗,全歼海盗五千余人,击沉敌船十余艘,并俘获多艘,而

此次行动的组织者陈祖义也被活捉。

[302]

陈祖义做梦也想不到,那个一脸和气接受他投降的郑和突然从肥羊变成了猛虎,他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其实陈祖义之前之所以会认为自己必胜无疑,一方面是出于自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不了解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能陈祖义是在三佛齐呆久了,还当上了部落头,每天被一群人当主子贡着,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其实从两个人的身份就可以看出来,陈祖

义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才逃出来的一般犯人,而郑和却是千里挑一的佼佼者!

陈祖义长期以来带着他的海盗部下打劫船只,最多也就指挥几千人,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他似乎天真的以为打仗就这么简单,这个叫郑和的

人也必然会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而郑和从十一岁起就已经从军,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在朱棣手下身经百战,参加的都是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大战役,还曾经和那个时代最优

秀的将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上阵交锋,那些超级猛人都奈何不了他,何况小小的海盗头陈祖义。

陈祖义的这些花招根本逃不过郑和的眼睛,郑和之所以没有立刻揭穿陈祖义,是因为他决定将计就计,设置一个更好的圈套让陈祖义跳进去,

等到他把四周的海盗都找来,才方便一网打尽。此外,在郑和看来,活捉陈祖义很有必要,因为这个人将来可以派上用场。至于派上什么用场

,我们下面会介绍。

在清除了这些海盗后,郑和继续扬帆向祖国挺进,永乐五年(1407)九月,郑和光荣完成使命,回到了京城,并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接见。

此时,陈祖义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由于他本就是逃犯,又干过海盗,为纪念此次航海使命的完成和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朱棣下令当着各国

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这么看来,陈祖义多少也算为宣传事业做出了点贡献。

这次创造历史的远航虽然没有找到建文帝,却带来了一大堆西洋各国的使者,这些使者见证了大明的强盛,十分景仰,纷纷向大明朝贡,而朱

棣也终于体会到了君临万邦的滋味。

国家强盛就是好啊,感觉实在不错。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303]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

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

、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一些小事,如下:

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

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

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

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

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

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304]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

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

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

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

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

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

,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

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可是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朝圣。这也成为了在他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但他相

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21:43:46 | 只看该作者
[305]

可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这

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郑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无人理会,无任何用处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养老这条路了。

幼年的梦想终归还是没能实现啊,永乐皇帝已经去世了,远航也就此结束了吧!

上天终究没有再次打击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给了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让人去寻找郑和,并亲自召见了他,告诉他:立刻组织远航,再下西洋!

此时距离上次航行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很多准备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艰巨,但郑和仍然十分兴奋,他认为,新皇帝会继续永乐大帝

的遗志,不断继续下西洋的航程。

事实证明,郑和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次远航有着另外的目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并非一系列航海活动的开始,恰恰

相反,是结束。

朱瞻基为什么要重新启动航海计划呢,我引用他诏书上的一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太宗文皇帝(朱棣、爷爷)、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爹)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

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

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看明白了吧,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后,经过几年时间,稳固了皇位,终于也动起了君临万邦的念头,但问题

在于,万邦比较远,还不通公路,你要让人家来朝贡,先得告诉人家才行。想来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郑和,目的也很明确:告诉所有的人

,皇帝轮流坐,终于到我朱瞻基了!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时的郑和是幸福的,他终于从众人的冷落中走了出来,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作为皇帝的臣子,郑和的第一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交给他的重任,而他那强烈的愿望只能埋藏在心底,从几岁的顽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一直

在等待着,现在是时候了。

[306]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郑和又一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随自己二十余年的属下和老船工,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出航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经

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

他回望了不断远去而模糊的大陆海岸线一眼,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喜悦,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了,前往异国的彼岸,和从前六次一样。

但郑和想不到的是,这次回望将是他投向祖国的最后一瞥,他永远也无法回来了。

最后的归宿

郑和的船队越过马六甲海峡,将消息传递给各个国家,然后穿越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郑和几十年来日思夜想的地方——麦加。

伊斯兰教派有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麦加是第一圣地,伟大的穆罕默德就在这里创建了伊斯兰教。穆斯林一生最大

的荣耀就是到此地朝圣。

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什么出身,也不管你坐船、坐车、还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一丝的可能性,就一定会来到这里,向圣石和真主

安拉吐露你的心声。

郑和终于来到这个地方,虽然他是一个优秀的航海家,虽然他是一个开创历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一个普通而虔诚的穆斯林。

他终于来到了这片梦想中的地方,他终于触摸到了那神圣的圣石,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次长达五十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梦想开始,五十年后,梦想实现。这正是郑和那传奇一生的轨迹。

从幸福的幼年到苦难的童年,再到风云变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经历残酷的战场厮杀,尔虞我诈的权谋诡计,还有那

浩瀚大海上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无数次的考验和折磨终于都挺过来了。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已别无所求。

朝圣之后,船队开始归航,使命已经完成,梦想也已实现,是时候回家了。

但郑和却再也回不去了。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当船只到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的

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

的人。

[307]

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

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古里成为了郑和最后到达的地方,似乎是一种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达这里,意气风发之余,立下了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豪言壮

语。二十年后,他心满意足的在这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郑和,再看一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归宿,你永远属于那里。

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十多年后,一支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又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伽马。

这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所谓的财宝,当他们得知这里盛产香料、丝绸时,欣喜若狂,这下真的要发财了。

找到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地方后,达-伽马十分得意,便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根标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根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

在别人的土地上树立自己的主权,这是什么逻辑?其实也不用奇怪,这位达-伽马在他的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竖了类似的标柱,用这种乱搭乱

建的方式去树立他所谓的主权,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逻辑。

然而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一座

丰碑。

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22:23:09 | 只看该作者
[308]

威震天下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

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它国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一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强大。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为了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国家再也不来朝贡

,甚至断绝了联系。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

贡、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纱罗、金银、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国家不强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为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

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一直未变。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国家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国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满剌加、苏禄、

古麻剌朗国每次来到中国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国家元首访问,呆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一两个月,

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309]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中国,

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而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贵为一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年大明之吸引力。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山南、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到中国朝贡,其中中山最强,也是最先来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

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子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而亚洲另一个国家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近现代与中国打过许多交道的日本。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乐元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当时朝贡国家很多,大都平安无事,

可偏偏日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政府是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日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们竟然私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它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

海关和工商局的讲法,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禁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

违禁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一下。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日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险,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

(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我们在上文中并没有说日本国王或是日本天皇,而是用了一个词——实际统治者。因为之后我们还要和这个叫日

本的国家打很多交道,这里就先解释一下这样称呼的原因,下面我们将暂时离开明朝,进入日本历史。

在日本,天皇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天皇实际统治的时间并不长,真正的实权往往掌控在拥有土地和士兵的大臣手上,他们才是这个国

家真正的统治者。到了公元十三世纪,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个倾向进一步深化。

[310]

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源平合战,源平两家都是日本著名的武士家族,当时源氏的领军人物源赖朝在他的弟弟,日本第一传奇人物源义

经的帮助下打败了平氏,获得了日本的统治权。

源赖朝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后来的德川家康一直奉此人为偶像,他为了更好的控制政权,在京都之外建立了幕府,作为武士统治的基

地。由于幕府建在镰仓,日本史称镰仓幕府。源赖朝还给了自己一个特别的封号——征夷大将军,这就是后来日本历史上所谓幕府将军的来历。

而那位永乐年间来朝贡的源道义就是当时的日本将军,当然,在明朝和之后的清朝史书中都是找不到日本将军这个称呼的,对于这个来历复杂

,不清不楚的将军,中国史书全部统称日本王,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名分再怎么乱、怎么复杂,那也是日本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日本的国家政治和发布政令(包括发动侵略战争)都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将军或实权大臣(如丰臣秀吉就不是将军,而

是关白)主使的。

当然了,近现代发动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的那几位仁兄除外(明治维新之后,天皇已经掌握了实权)。

但在当时,在强大的明朝面前,日本还是表现得比较友好的,虽然这种友好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

永乐三年(1405),日本国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此时中国沿海一带已经出现较多倭寇,他们经常四处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朱棣大发雷霆,

他严厉质问日本使臣,并让他带话回去,要日本国王(将军)好好管管这件事情。这番辞令换成今天的外交语言来说,应该是,如果日本不管

,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将由日方负责等等。如果按照朱棣的性格直说,那就是,如果你不管,我替你管。

当时的日本将军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朱棣这番话的含义,便马上发兵,剿灭了那些作乱的人,并把其中带头的二十个人押送到了中国,朱棣十

分满意,他也给足了日本将军面子,又让他们把这些人押回日本自己处置。

可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使臣走到宁波时,觉得这些人带来带去太麻烦,占位置不说还费粮食,就地把他们解决了,还是用比较特别的方式

—“
蒸杀之

从此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是很识时务的。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21:53:25 | 只看该作者
[311]

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明朝派遣使臣去日本,日本将军竟然私自扣押明朝使臣,此后,日本停止向明朝朝贡,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总体而言,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与明朝的关系都是极为融洽的,而在明帝国的西北部,西域各国也与明朝恢复了联系,并开始向明朝朝贡。

此时的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并有朝鲜、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

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如此辽阔之疆域,如此强大之影响力,当时的大明已经成为堪与汉唐媲美的强大帝国。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

我是大明的子民。

帝国边疆风云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

安南(今越南),又称交阯,汉唐时为中国的一部分,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但仍然是中

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功,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

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然而在建文帝时期,安南的平静被打破了,它的国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一无所知。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的发现,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

,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

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一圈,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

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

[312]

永乐二年,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

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自后他改名为胡一元,并传位给他的儿子胡(上大下互),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裴伯耆实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说得深泪俱下,还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伏愿兴吊

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因为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

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辞就发兵的。于是,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

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现任安南国王

大权已经在握,自然会否认陈天平的说法,真伪如何判定呢?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万一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

回国,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这真是一个政治难题啊。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样来到明朝

京城,向朱棣朝贡,但他们绝没有想到,一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313]

使臣们来到宫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么?

此时陈天平应声站了出来,看着安南来的使臣们。

使臣们看清来人后,大惊失色,出于习惯立刻下拜,有的还痛哭流涕。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气愤,他站出来斥责使臣们明知现任国王是篡权贼子,却为虎作伥,不配为人臣。他的几句话击中了使臣们的要害,安南

使臣们惶恐不安,无以应对。

老到的朱棣立刻从这一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拍案而起,厉声斥责安南使臣串通蒙蔽大明,对篡国奸臣却不闻不问的恶劣行径。

在搞清事情经过后,朱棣立刻发布诏书,对现任安南国王胡(上大下互)进行严厉指责,并表示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复,就

要他好看。

朱棣的这一番狠话很见成效,安南现任胡氏国王的答复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在答复的书信中,这位国王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表示自

己不过是临时占个位置而已,国号纪年都没敢改,现在已经把位置空了出来,诚心诚意等待陈天平回国继承王位。

这个回答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也宽容的表示,如果能够照做,不但不会追究他的责任,还会给他分封土地。

然后,朱棣立刻安排陈天平回国。

话虽这样说,但朱棣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他深知口头协议和文书都是信不过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经历),因为当年他自己就从来没有遵守过

这些东西。

为保障事情的顺利进行,他安排使臣和广西将军黄中率领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按照朱棣的设想,陈天平继位之事已是万无一失。

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耸人听闻。

黄中护送陈天平到了安南之后,安南军竟然设置伏兵在黄中眼皮底下杀害了陈天平,还顺道杀掉了明朝使臣,封锁道路,阻止明军前进。

消息传到了京城之后,朱棣被激怒了,被真正的激怒了。

真是胆大包天!

阳奉阴违也就罢了,竟然敢当着明军杀掉王位继承人,连大明派去的使臣都一齐杀掉!

不报此仇,大明何用!养兵何用!

安南平定战

杀掉了陈天平,胡氏父子安心了,陈氏的后人全部被杀掉了,还顺便干掉了明朝使臣,他虽然知道明朝一定会来找他算账,但他也早已安排好

了军队防御,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关卡。

只要占据有利地势,再拖上了几年,明朝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胡氏父子的如意算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20 02:36 , Processed in 0.1348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