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善长后裔之迷

[复制链接]

864

主题

1316

帖子

654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54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6:5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政协办   作者:熊明陶、石家红

凤阳出了个和尚皇帝朱元璋,定远出了个白衣丞相李善长;白衣士子扶助乞讨和尚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开国皇帝提拔白衣士子当上开国丞相。君臣推心置腹,精诚合作,打下了明朝初期的建国基础,为大明一统山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惟予不信,请看主要历史事实。

一是李善长帮助朱元璋克服了出身孤儿、和尚、乞丐的自卑心理,树立了夺取江山的帝王思想。

二是李善长身任朱元璋掌书记(相当于管理内外秘书长),画馈饷,任参谋,预机划,考察官吏,量材使用,调和新旧将领猜忌、摩擦,互相劝说,委曲调护,多方维持内部团结,树立朱元璋在军中的绝对威信。

三是郭子兴听信谗言,剥夺朱元璋军权,又欲收服李善长为已所用,善长泣涕自诉,固谢弗往,并说服子兴归还元璋军权。

四是朱元璋攻太平时,善长事先写好军队入城安民告示,张贴大街小巷,一卒违令,当众立斩,从此无敢犯者,全城肃然。将取镇江前,善长为元璋设计:元璋召集诸将开会,故意发怒,要处分以往诸将驭下不严的错误,善长力救得解。镇江下,民不知兵。以后军机进退,赏罚章程,皆决善长。

五是朱元璋称吴王,内外军政诏书、规章、制度、法令、官爵以及诸王、后妃礼仪等等皆由善长制定、裁决,又与刘基制定各种法律,颁示中外。李善长为明王朝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六是朱元璋亲征在外,专委善长留守,听从便宜行事,使元璋无后顾之忧。徐达率军北征,善长后方供给,从不缺乏,保证灭元战争胜利。

七是善长监修元史,编写祖训和大明集礼诸书,制定天下狱渎神氏封号,封建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悉委善长议行。八是李善长任中都城、皇陵总监,安置江南富民十四万充实濠州各县落户安家。善长与总指挥江阴侯吴良从全国1300多个府县,征调民夫、工匠、军队一百多万人,在朱元璋老家凤阳,新建一座“超南胜北”(超过南京,胜过北京)的“中都城”,堪称中国有史有来的皇宫第一。

综上功绩,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认为,李善长虽无南征北讨战功,“然事联久,处理军国大事,治理后方一切政务,制定国家各种管理制度,功劳最大”。进直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卷,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封公六人,而善长第一,制词比之萧何。

就是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开国丞相李善长,荣耀20年即洪武二十三年,70多岁的李善长却与妻女弟侄70余口,一起被冤斩,故居被抄毁。从此以后,李善长的故居与后裔成为未解之谜。

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明、清旧志与故老传说:“李善长家住簧学巷。”查明史善长本传:洪武四年,善长有病致仕退休,朱元璋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150,给佃户1500家,仪仗200家。元末明初,濠州下属临淮(今临淮关)、临濠(今定远)两县(当时无凤阳建置)。所赐田产、守冢户、佃户、仪仗户当在定远,此故居也当在簧学巷内。簧学巷在定城南边,西从丁字街,东至东城墙,北靠东后街,南临小南门,东西长约二里,南北宽约一里,在此方圆约四里的地方,何处是李善长故居遗址呢?明朝嘉靖时,邢部尚书王世贞的一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佐证。诗题是《过定远问功臣遗址》,诗云:“甲第杳非故,子城余至今。烧痕寒不泯,沙色昼常阴。无复风云迹,偶然天地心。孝陵回首外,紫气一何深。”

一从诗题看,“过定远”是指经过定远县城,并不是定远县境;“问”是指访问定城知情人员;“功臣遗址”是指居住定城的明朝开国功臣遗迹。

二从李、胡二家均住定城看,据明、清旧志记载,居住定城除李善长外,还有当过权相的胡惟庸。王世贞是明朝大官身份,时近知情,深知胡惟庸谋反有据,李善长被诛含冤,根本不会写诗凭吊胡惟庸。

三从诗义看:昔日繁华甲第没有了,现在只看见大城内的一座小城了;被火烧毁的墙壁还残留着痕迹,在寒风中尚未泯灭;用细沙铺筑成的走道已经铺满青苔,长满蓬草,即使在白天也给人阴森森的感觉。回想李善长与朱元璋第一次相见,就像腾龙、飞凤在风云中相会一样,现在这种君臣盛会已经绝迹了。这句诗的背景是:元顺帝至正十三年秋十月,朱元璋略地定远,进军滁州途中,李善长迎谒。元璋知悉善长是定远长者,从容询问今后去向,善长开导说:“古时秦朝大乱,汉高祖刘邦起兵时不过是一个布衣,然而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好杀人,五年时间,亡秦灭楚,开创了汉朝第一代帝业。今天元代朝纲紊乱,天下已经土崩瓦解,不可收拾。明公家住濠州,距离汉高祖家乡沛县不远,淮河南北沛、濠的山川、王气一脉相连,古时刘邦开创的帝业,今天临到明公的身上。”李善长这一番话正说到朱元璋的心坎上,既医治了他长期存在的心病——出身卑微;又指明了他学习的榜样——刘邦,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帝业。“偶然”对“必然”而言,“天地心”是暗指洪武皇帝的“心机”。这句诗的背景是: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官爵如故。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春,过去十年的胡案忽然牵连到李善长身上。与其同时,有言星象告警,占卜结果,当死大臣消灾,于是朱元璋乘机诛杀李善长祭天。这是“偶然”心血来潮呢?还是“天地之心”不可测呢?诗写至此,王世贞回首南望,只见孝陵(朱元璋陵墓)卫上的紫气(天子气)深沉,令人不测深浅。

四从写诗时间看。洪武二十三年(1390)至嘉靖年间(1522—1565)大约120多年,王世贞访问李善长故居,还能亲见抛弃荒芜的故居遗迹,其中子城、烧痕、沙草等历历在目,所记不虚。五从王世贞其人写诗动机看。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太仓人,少有才名,十九岁中进士,不附严嵩权贵党羽,结怨于严嵩。其父王忬官封右都御史,被严嵩陷害下狱,世贞解官求救未成,结果,父被冤死。世贞积愤于心,未能渲泄。因事过定,想起善长冤案与父冤死相似,写诗凭吊李善长,借此抒发其父之冤情以对嘉靖皇朝的不满。由此可以确认,现在定城南方、簧学巷南的定远第一中学和曲阳市场约百亩范围即是李善长故居的遗址,子城仍然矗立在东南角南宋城墙的墙基上,东西长约百米,南北宽约30米,直径高约15米,只有一座巽风阁孤高特立,翘首四望,似向后人诉说着六百年的历史沧桑。

李善长70余口被杀后,其子李祺因尚公主,得到朱元璋“恩准”,与公主长期幽禁至死。李祺二子李芳、李茂年幼,得不连坐。后李芳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为旗千卫镇抚,罢去世袭。由此可知,李善长死后留有子孙,并未斩尽杀绝。可是笔者多年来走访三和李、大桥李、九梓李等多处李姓聚居地区,均与李善长家无关,考查有关李善长史地资料,也无着落,认为李善长后裔断绝了。

谁知2007年5月,云南省临沧市李景煜先生等两人来到定远,称为李善长后裔,特来寻根觅宗,访居查墓。据李景煜先生介绍:临沧市有个善长村,与缅甸接壤,临江沿谷有一百多户人家,上千人口,家家供奉李善长牌位。本族李姓有一部明、清留传下去的宗谱,记录31代的发展衍变情况,其始祖是李茂。谱书叙述:李善长家族70余口被杀,其子李祺与妻公主被幽禁死,祺子李芳、李茂因年幼免坐。黔宁王沐英为报答李善长教导之恩,乞求太祖准领李祺次子李茂扶养。后李茂官至临沧旗千卫镇抚,家于临沧。谱序与史传基本符合,可实正史缺失与当时特情。

一是李茂年幼免坐,与后任旗千卫镇抚一致。

二是从临沧既与缅甸交界,当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设立千户卫军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才称“旗”。可知李茂任旗千卫镇抚在云南边界比较合理。

三是沐英与李善长同乡(沐英故居在定远严桥乡官塘沐),同时投奔朱元璋。当时是成年士子李善长在掌书记,沐英是7岁儿童,朱元璋收为养子。从在滁州开始,李善长就兼任朱元璋家庭教师,沐英陪同元璋长子朱标、外甥李文忠、侄儿朱文正跟随李善长学习一直到17岁出征,素有师生之谊,扶养善长孙子是合乎情理的。

四是沐英与朱元璋既有父子之情份,又有依托镇守云南边疆之重任,请求收养李茂是有资格获得朱元璋批准的。

五是李景煜先生是史志研究工作者,曾任云南省志编辑、临沧市编辑室主任,对地方志很有造诣,特别对李氏家族源渊采访多处,研究多年,他所提供的资料是比较可信的。

综上所述,李善长定远故居遗址落实了,后裔子孙找着了,屈死的冤魂应该安息了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11-1 07:57 , Processed in 0.0943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