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孝聪:中国古代舆图的编绘、类型、收藏和研究利用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12:3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孝聪:中国古代舆图的编绘、类型、收藏和研究利用2015-06-09 禹迹历史地理学社 [url=]天健文史社[/url]

今天主要是讲中国古代舆图是如何编绘的?古代舆图的类型及收藏地,以及如何使用古代舆图等问题,讲我自己的研究经验。
首先,我是如何开始研究古代舆图的,这主要得益于我的老师侯仁之先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启动时,我开始随侯先生参与城市图组的编绘,一直做了28年。我在编图的时候,侯先生就说,不仅要看古代历史文献资料(传世文献),还要注意当时人所绘的图(主要是明清时期)。后来我有机会到荷兰莱顿大学进修一年,之后到大英图书馆工作一年。当时,我带了两个研究题目,一个题目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西方城市规划的差别研究,另一个题目是调查流散在欧洲的中国古地图。这是我接触海外中国古地图的开始,一做就接近30年。下面就重点讲几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王朝时代舆图的编绘与收贮
(一)地图是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象征,古代的地图一般是由官署掌管
地图是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的象征,古代舆图一般由官方来掌管。从文献来看,“汉高祖入咸阳,萧何先收秦图籍以知天下扼塞广远”,“图”就是版图、地图,“籍”就是人口、户籍。得到秦国的图籍,就能知道秦王朝疆域内的地理形势与人口、户籍分布情况。到了西汉,“淮南王刘安击闽越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淮南王也是先查阅地图,来了解当地的山川与要塞形势。到了后汉,“南匈奴求内附,密遣汉人郭衡奉匈奴地图”,绘有漠南漠北的地理形势,表达归附的诚意。至于荆轲刺秦王、张松献地图等故事,都与地图有关系。“唐平西域,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康国”就是今天的中亚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当时粟特人到中原来,唐朝要了解他们的风俗、物产情况,需要画图。
马王堆出土汉代地图
“北宋嘉祐元年,辽萧扈来贺正,言阳武寨、天池庙侵北界,诏馆伴使王洙持图道本末”。北宋与辽以白沟为界,辽国使节萧扈元旦时来宋贺正,对宋廷说,宋把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建在辽界,当时宋仁宗派馆伴使王洙持地图来道本末。
这些例子都说明地图与国家的领土、主权、军事、外交有密切关系,地图之得失,常关系土地之得失。
(二)历代地方各级官府绘制地图三年或五年一造送的制度
地图作为国家档案来收藏,是怎么画的?不可能找人直接画全国地图,而是由历代地方政府分别绘图逐级上报,然后合成编绘。《唐六典》卷五《兵部》记载:“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天下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数。辨其邦国都鄙之远迩,及四夷归化者。凡地图委州府三年一造,与版籍皆上省”。职方郎中、员外郎执掌全国地图的生产与管理。各州、各府、各县分别绘制各自所辖地区的地图,包括四至八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范围,然后和各辖区的户籍资料一并上报。
地图报上来后,存在哪里?《宋会要·职官》六之三:“(景德)四年七月,诏诸路转运各上所部山川形势,地里远近、朝廷屯戍军马、支移租赋之数,召翰林画工为图,纳枢密院,以备检阅”。宋代转运使除了执掌监察外,主要管财赋上计,报上来后,由翰林院画匠负责编绘全国地图,然后交给枢密院,以备检阅。这些地图都由官方负责绘制与管理,因此称官绘本地图。相对而言,民间所绘地图称坊间本地图。
我们看清代,乾隆二十九年《大清会典》卷五兵部职方清吏司掌天下舆图。另外在《大清会典》卷六十三,兵部职方清吏司,收录了康熙六十年刻本皇舆全览图,二十四幅。其中在这二十四幅的目录中,清有一个总图,相当于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大清皇舆全图。然后是,按它的十八省,和其他政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还有长城以外的内蒙古扎萨克诸部落全图,喀尔喀部落全图,青海四部落全图(其时青海归蒙古掌管),西域全图,西藏四部落全图。当时已经确立了画图时的图例,路府州县都用不同的符号。可见我国在古地图的绘制上,走得比较靠前,而且是很规范的。
二、用康熙朝(1662-1722)档案探索舆图的绘制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古代舆图有哪些?唐、宋、元和更早时期的地图我们基本都看不到了。明朝留存下来地图也不大能看到。清朝地图数量很多。我们以康熙朝的档案来说。
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它收藏了很大的一个折子,叫天下舆图总阁,也就是说类似于档案馆的资料汇编。这个里面抄录了从康熙时期从外面传进来的内务府造办处所制作的各份地图。这个系列的地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熙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为编纂大清地理志,他下了一个诏谕要求各省呈送地图。呈送上来的地图之一有山东总督印章,是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外进。这是第一阶段。那么第一阶段什么样子?我们举两个例子。很容易发现,当时的广东省图和广州府图,其上全是中国山水画的画风而没有经纬网。它的目的是要让康熙皇帝知道,你这个省,它的四至八到,东西南北边到哪儿。然后广州府图,它有有多少县?每个县的官员和他们的岁入、人口多少?为第一阶段。再看第二阶段。在我们的天下舆地图里面,就发现康熙后期的从外面进来的带度数的图。是带什么度数的地图?带经纬度。你看它是这样写的:“康熙四十九年七月初三日,奉旨交来有度数的纸地全图一张。”这是山西送来有度数的,然后山东,江南,江西,浙江,湖广先后送达,最后我们看到,云南,四川也送来了,其中四川地图是年羹尧送的。

(一)第一阶段:自康熙二十四至二十八年(1685-1689)为编制《大清一统志》谕各省呈送的地图
奏折上说:“外进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总图各一张,广东总图二张”,刚好覆盖长城关内的15省,与康熙版《大清一统志》配套。采用平立面形象画法,山、城市是立面形象画法、水是平面画法,海水画的很细,有四至八到,每个府州县城城圈外面都写着。县城要写到省城有多远,省城要写到京城多远。府图(左侧)要画府所辖州、县,并配文字,文字包括天文分野,及州县沿革、辖境山川形胜,这批地图没有经纬度。
(二)第二阶段:自康熙四十七至五十七年(1708-1718)皇舆全览图的测绘
带有经纬度的地图出现在康熙四十七年后。康熙时期曾经有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与制图,编出《皇舆全览图》。半个月前,习近平主席访问德国,默克尔总理送给习主席一张1735年德国所绘中国地图,该图的资料即来源于康熙《皇舆全览图》(1708-1717年间编绘),印本传到欧洲,先是法国人唐维尔1733年据《皇舆全图》编成中国分省图在法国出版,然后是德国。
康熙四十七年到五十七年,由欧洲传教士和中国官员一起做大地测量,这项工程的起因是什么?1689年,清朝与沙俄军队在外兴安岭到黑龙江雅克萨之间有一场战争,中国军队胜利。之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其中,涉及中俄划界问题。中国地图是形象画法,没有界线,只有四至八到,说不清楚。
当时,康熙对中国舆图之不精确非常失望,派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作为特使返回法国,请法王路易十四派一些懂得天文历法、绘图的人员来中国,采用西方的测量技术绘制全国地图。白晋回到巴黎后,晋见法王路易十四,然后带雷孝思(Jean Baptiste Regis)﹑杜德美(Petrus Jartoux)、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等人返回中国,这些传教士后来都参与了康熙组织的全国测绘。
康熙皇舆全览图
三、雍正时期(1723-1735)的全国舆图和档案
雍正时期,他的制图有哪些特点呢?第一点,你先看看上图,会发现康熙《皇舆全图》上有空白,湖南的西部就是湘区苗疆,因为当时土司不让进,后来怎么办呢?只有在雍正的时候,改土归流,改土归流之后,这个空白,在雍正地图里体现,这个才是全图。所以,雍正的全国舆图比康熙的全国舆图有所改进和增加,主要是开辟苗疆,填补了康熙图的空白。改土归流以后,他的流官,新设的一些个府、州、县都填进去了。第二,雍正的一些小幅的或者是单幅的一些全国地图,就是康熙时期没有见到的。第三,在《清实录》里写道雍正皇帝把康熙皇帝《皇舆全览图》的印本分赐给各地的督抚,让他们看、收藏,以明示大清的疆土。
中国舆图研究不能仅就图说图,还需要结合档案来探讨。现代图书馆文献分类按照西方科学门类划分,这对西方文献而言有道理。而中国古代文献是按经史子集分类,图书分类中的图文合一。可是如今,图书馆、档案馆里文字归文字类,图归图类,舆图与文字就分离了。我这二十八年来,主要做的事,就是把地图和文档对应起来,才能知道地图是哪一年绘制的,绘制的背景是什么。我找出了一个文献,档案里面,雍正五年九月二十日郎中海望亲奉上谕,说,皇上要求着将十五省的地图画一块,府内单画江河水路,不画山。是吧,有这个河,没有山,编外也不用画,所以,这张图我们就对上了。题字,这个字,比前面要粗壮一些。我不知道雍正是不是一个像我一样近视,那么这个字写大一点,写得清楚一点,用毛边纸叠成四格。然后他说再画十五省的舆图一张,府县内也不要画山,单画江河,其编外,就是长城以内的编外,山河都要画,照旧写满汉字,长城以内汉字,长城以外要写满文。那么,我们看看这张图,长城以外,既要画水,也要画山,全部是满文,就是这幅图。但你要知道,雍正是一个非常仔细的人,他看过他说,四川省内有东川府,乌蒙土府、镇雄土府,这三个府已经有旨着分入云南,怎么还划在四川?今可细细查明,画图时将此三省录在云南省内。你就知道这个图是皇帝每一幅都要看。历史地理的学者,一度有争议,康熙五年,江南布政使分为江苏布政使和安徽布政使两部分,到底这个省是怎么划分的呢?你除了文字还有什么办法,看地图对不对,图是当时画的,所以图的那种史料价值,非常大。
雍正朝还在康熙实测《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绘制若干幅大尺寸地图,这张图不仅画了亚洲,已经到里海,黑海,巴伦支海都划出来了。2012年,东北师大组织召开“文本、记忆、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Laura Hostetler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从康熙、乾隆地图看中国的对外扩张》,我做了回应,指出当时绘图的功能与目的,并不是领土向黑海、里海扩张的意图。雍正中叶,中俄在恰克图谈判分界和贸易,雍正帝要求传教士描绘从俄国喀山到恰克图的道路,以了解俄国人是走哪条道路来的,因此这张地图表现俄国欧洲部分。雍正时期编制的皇舆全图采用方格网画法,墨绘设色,满文标签。绘制技术用方格网取代桑逊投影的经纬网,技术较康熙图后退,不是真正的实测地图。
乾隆皇舆全览图(十三排内府舆图)
四、清廷编制舆图的收藏与流散
(一)清廷编制舆图的收藏
1. 军机处档案中的舆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保存着军机处舆图448件,主要是在奏折中配有地图。地方地图造送至中央,清廷有一个制度,所有的地图递上来,呈送两套。一套由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画工摹绘一本,清朝档案中称“录副”,然后送存军机处及皇帝,称为“留中”;还有一个副本转内阁大库保存。
2. 内务府档案中的舆图
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绘制或贮存的舆图档,是地方各省、各府呈送的大图。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有1943件舆图,清乾隆时期编《萝图荟萃》编目,分天文、舆地、江海、河道、武功、巡幸、名胜、瑞应、效贡、盐务、寺庙、山陵、风水等13大类。
3. 内阁档案中的舆图
主要为各省督抚的题本,以及随题本进呈的各种舆图。题本经内阁典籍厅官员批红后,则称为“红本”。宣统元年(1909)设立京师图书馆,从内阁大库红本中检出明、清旧本舆图一百余种,转交京师图书馆庋藏,1933年故宫博物馆藏品南迁,1949年被运往台湾,即今台北故宫博物院部分藏图。
4. 兵部、外交部档案中的舆图
兵部档案中除文件外,尚有修筑各地炮台、军港之工程图等舆图资料。外交部档案中则包括19世纪中叶清廷与外国签约、划分租界、边界谈判之边界图等。这批地图也主要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清宫廷舆图档案的流散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沿海官府档案遭劫掠,流出国门。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舆图有些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华英军司令高夫(Hugh Gough)的后人所捐;还有一批在英国公共档案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劫掠广东总督府的档案。
清朝宣统二年(1910)为推进新政,张之洞等人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筹备之初,即议定以翰林院藏本为基础典藏,其中特别从内阁大库红本中选取多种,转交京师图书馆(后改名北京图书馆)。
1911年辛亥革命,废黜帝制,截止1924年,溥仪出宫前,曾陆续盗走部分珍籍、舆图。
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战火即将烧向北京,恐故宫国宝文物再遭劫掠,选取精品装箱分五批运至南京,抗战爆发后再转往四川、贵州暂存。抗战胜利后,运返南京。1948年底,故宫文物、典籍和原北平图书馆藏内阁大库舆图再运往台湾。
北平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也一直在整理文献和舆图。1949年原宫廷各处档案及内务府造办处所藏舆图已收入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
五、保存明清档案与古旧地图相对丰富的机构
根据我的研究所见,主要有以下机构保存明清档案与古旧地图相对丰富: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原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贮藏舆图;2)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1950年后新购置散落民间的明清舆图;3)大连图书馆(辽宁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从意大利驻北京公使罗斯(Giuseppe Ros)手中购得;4)故宫博物院(台北):内阁大库红本中捡出明、清旧本舆图,先转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后被运往台湾,以及军机处档案中属于录副留中的部分舆图均存台北故宫博物院;5)“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台湾):自20世纪陆续购得清廷内阁档案及舆图;6)“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档案馆(台湾):接收保管经济部旧档案中的清朝末年至1949年间之旧地图;7)海外主要收藏中国古舆图的图书馆或机构: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图书馆、德国普鲁士文化财图书馆、意大利地理学会以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洋文库、内阁大库公文书馆等。

六、古代中国地图风格
中国古代地图有四种风格:形象画法、符号法、投影经纬法、计里画方。形象画法,以《江西十三府图说》为例,山脉用青绿山水画法,很漂亮,有相对位置,如结合文献,研究当时府境所管辖县,是第一手资料。符号法,现代地图主要采用符号来表达,二千年前的天水放马滩秦地图就采用了符号法,在木板上运用线条表示山、水。计里画方法是中国古代绘图的常用方法,中国本土的测绘是用方格表示,如一个县作图十里一方,再大一些,一个府州用百里一方,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表示法。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康熙时期开始采用投影经纬法,用经纬线控制坐标制图。到了清同治时期,开始把经纬网和方格网套在一起作图,称为实用网格法。
江西十三府图说
七、鉴定中文古地图绘制时代的几种方法
(一)沿革地理知识
考察皇朝等级制度造成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城市级别的升降。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一套“泉州府图说”图册,其中一幅图中的岛上标出“中左千户所”,即今厦门,而厦门之称最早是清初,所以通过政区设置与名称变化,可判定该图册的绘制时代是明代。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出一份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明、清地方省、府州、厅、县、卫所的建置升降时间表与称谓表,审图时据以核查。
这种判识法的不足是,中国疆域辽阔,建置政令的颁布远非一日或数日所能到达,因而,如若没有全国一统志书或地方志的刊行,行政建置的变化很难为全国所知。反映在地图上,则往往是内地州县升降的最新信息已经表现,而某些边陲省份仍然沿用旧的称谓与建置。这种情况,虽能判断成图的时间,却不能说图面表现的是哪个时期的行政建置。
(二)用避讳制度考察
审查图内是否有因避讳而改写或缺笔的文字,而判识地图绘制的时间上限。此方法的局限在于,中国历朝历代的避讳制度并不总是那么严格。仅就明清两朝为例,明朝前期避讳之法甚疏,万历以后稍密;清朝雍、乾之世避讳至严,许多地名皆改于此时。如:雍正帝名讳“胤禛”,凡涉真字就改名,真定、真阳、仪真一律改作正定、正阳和仪徵。乾隆帝名讳“弘历”,凡“弘”改作宏,或缺笔。道光帝名讳“旻宁”,比如北京“广宁门”就改名“广安门”,“宁”字皆改写“甯”或缺笔以避讳。道光咸丰以后,讳例渐宽。
(三)依靠历史地理学的知识来推考
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也可以判定地图年代,如我在大英图书馆工作时有一批运河、黄河地图,无法判定年代。根据自然地理知识,河流的自然特性是:顺直河道→曲流→裁弯取直→顺直河道与牛轭湖并存。例如:有几张黄河河道地图,对照文献,文献上说:“嘉庆八年(1803)吴璥出督南河,将阜宁县黄泥嘴两湾相对处,挑挖引河,使之取直而行,自必湍流迅注。又吉家浦、于家港、倪家滩、宋家尖等处,挺出滩咀,溜行纡缓,亦应挑切顺势,庶可迅流舒展。”因此,可判定地图绘制时代的次序:黄河曲流→嘉庆八年裁弯取直→牛轭湖。
总而言之,判识无题款的中国地图的绘制年代,应综合上述几种方法,并观察图的整体风格、款式、色泽等等,方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八、怎样研究和利用古地图
疆域总图反映中国人的视野。以《大明混一图》为例,这是一幅明代绘的世界地图,着重表现大明王朝疆域,兼及域外的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广大地区。2008年在南京大学举办的“中古时代东亚的舆图与世界地理知识——以大明混一图及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上,就重点讨论这张地图。这张图传入日本、朝鲜,摹绘本很多,如朝鲜权近、李荟所摹《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关于《大明混一图》,我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地图的形式或内容,都明显承袭蒙元时代留下的舆图,表现的是蒙元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念,是根据元朝留下的混一图做了文字方面的修改,也可能就是一幅摹绘图。关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来龙去脉,一般认为是朝鲜人据元朝李泽民1330年所绘《声教广被图》和清浚1370年《混一疆理图》混编而成;去年,汪前进写了一篇文章,根据韩国的文献,发现在《朝鲜实录》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朝鲜准备迁都,下令根据大明王朝图混编,目的是借鉴和参考定都。再来看明代成化年间(明前中期)所绘地图(收藏于辽宁博物馆),疆域范围并没有那么大,最西只到今甘肃一带,北方是秦汉长城,反映着一种华夷、胡汉的观念。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大家目前主要看到的是明、清朝官绘本省、府、州、县地图,明朝地图很少贴签,而清朝地图很多贴签,有其特殊的作用。明清海防图类型及海洋疆界表示法有不同的地方。古代的路程图反映古今交通道路的传承与变迁,唐宋时期有专门的驿站制度,蒙元时代全国遍设站赤(驿站)达1500余处,不仅有水站、陆驿之分,而且辅之以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一设,由当地州县官就近提调。通过中国古代河工水利图,可以看到清朝如何对待黄河与漕运。
结语
对古代舆图的判识一定要结合档案和传世文献来研究,不能仅凭地图来描述,这是我30年研究的经验。17、18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值明朝末叶与清朝初建,是两个王朝交替的时代,也是西方传教士将地球观、世界海陆观念传入东方的时代。传世至今的明、清舆图亦反映了两个王朝交替时期,地图绘制的不同目的与内容,以及受到的外来影响。

(2015年6月1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李孝聪教授在四川大学举办讲座“中国古代舆图的编绘、类型、收藏和研究利用”,本文为禹迹历史地理学社对讲座内容的整理稿)

整理:张颖,江震,徐阳,肖敏,刘翔宇,付丽慧,戴奕纯,龚应俊
校对:龚应俊


来源:禹迹历史地理学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2 23:29 , Processed in 0.11209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