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代岐阳王李文忠猝死之谜 【转】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8:0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代岐阳王李文忠猝死之谜
贡发芹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春节之前,明朝开国第三名将,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一向身体健壮的李文忠,赋闲在家两年后,不幸染病,卧床不起。春节过后病情日渐加重,皇上朱元璋得知后派太子朱标前往探视,并特遣淮安侯华云龙之子华中督理太医院医生诊断治疗。二月二十七日,朱元璋亲去探望,甥舅叙旧于床前,李文忠因此大为释怀,一时病情颇见好转。不料三天后,这位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近三十年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猛将之一的李文忠突然撒手人寰。消息传出,举朝震悼。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元至元五年(1339年)出生泗州盱眙县太平乡(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大李村)。明太祖朱元璋二姐之子,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父亲李贞赶到滁阳军营,拜见了舅舅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改姓朱,取名文忠。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恢复李氏之姓,更名李文忠。一生战功卓著,为大明王朝开国六公之一。
史载太祖朱元璋得知李文忠病死非常悲伤,罢朝三日,数日不能临事。亲自撰文派遣大臣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诰曰:
“自古帝王创业,必有亲戚子弟委心效顺,以助兴隆之运。故生有爵禄之荣,殁有褒赠之宠。斯古今之彝典也。咨尔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同知军国事李文忠,朕姊氏所生。当朕起兵之初,尔年尚幼,能励志立功,佐朕开拓疆宇,所向克捷,威振尔方。民怀其惠。及天下宁谧,四夷来庭,阙功居多,而小心勤慎,始终如一。其于舅甥之亲,君臣之义,能兼之矣。正期享太平,夫何婴疾长逝,朕其悼焉!生封公,死封王,已著令典。今特追封岐阳王,谥武靖,以慰尔于冥冥。呜呼!尔能笃亲戚之义,成开国之勋,名播四夷,福及后裔,可谓死而不亡者也。“
诰文对李文忠褒奖有加,后又将李文忠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三,即徐达、常遇春之后。
但不知李文忠到底得的什么病?也不知为什么病情已经好转后又突然猝死?正在朝野迷惘之际,朱元璋突然下令削去为李文忠治病的华中爵位,将其家属全部放逐至建昌卫,将其他太医院医生及妻子儿女一百多人斩首。罪名是他们毒死了李文忠。李文忠究竟怎么死的?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被谁毒死的?是不是朱元璋指使的?因而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
观古今中外历史,功臣大多死无葬身之地。功臣出生入死,帮助别人打得天下,一旦功成名就,很快就会成为得天下者的杀戮对象。功臣往往容易居功自傲,不经意间就会轻慢皇上,甚至直接顶撞皇上,或者倚功枉法,民怨沸腾,引起皇上不满;刚刚坐上宝座的皇上最担心就是被功臣取而代之,明朝更是如此。功臣很少善始善终,到洪武二十八年,基本上被朱元璋杀绝,这时朱元璋才觉得朱家天下已经坐稳。坊间长期盛传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故事,功臣除徐达之外,全部被烧死。虽无史料确证,也不符合历史史实,但足以说明朱元璋杀戮本性。
因此,有人猜测,李文忠是被朱元璋吓病的,李文忠病死,其实是朱元璋暗中授意太医下毒,以解后患。
我想,世人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毕竟朱元璋杀戮功臣,在历史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在乎多杀一个李文忠吗?
有一点可以肯定,李文忠生病绝对与朱元璋有关,是被朱元璋吓病的。就是说李文忠因失去舅舅朱元璋的信任,进谏遭舅舅谴责,恐惧忧虑而病。张廷玉《明史》正文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李文忠》中曾点及此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既比较简短含糊,有似乎说明了一切。李文忠病因:因劝朱元璋少杀人,谏朱元璋远征日本,谏朱元璋减裁宦官等。遭到朱元璋的严厉谴责和不满。李文忠感到事态严重,心里害怕,惊吓得病。
实际上,明朝政权初步稳定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大开杀戒,屠戮功臣。农民子弟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要饭花子登上皇帝的宝座,历经千辛万苦,最担心臣下也想觊觎这个位置。天下是朱家的,岂能容忍外姓来分享呢?于是,他寻找借口,采用狠毒的手段,翦除异己。洪武十年(1377年),李文忠和被朱元璋任命为“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事”,执掌国家政、军、纪之大权,形同宰相,位及人臣之极。此举就是为了消弱宰相权力。次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同时,朱元璋借机改革官制,借机废除宰相制度,设置六部,直达皇上,独揽大权。这时,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李文忠对明太祖的这一些做法深感不安。就苦劝朱元璋少杀人:“人才难得。不像路边草割了再生。请陛下多给人开一条自信之路。”引起朱元璋不悦,只冷冷道:“朕知道了。”便将奏章束之高阁。李文忠见没有奏效,随后他又先后上过两次奏章:一谏帝征日本,对外甥这这份奏章,朱元璋不予理睬,但并没有因此迁怒于李文忠。二谏宦者过甚:“陛下鉴前代之失,不准宦官干政,又裁减宦官员缺,真是天纵之圣。但据臣看来,宫中冗员依然过多,有悖于‘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之古训,宜更加裁省。”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追问道:“这话是谁教你的?”不问对错,却追问来源,李文忠大出意外,他不想牵扯他人,就回道:“是臣愚昧,胡乱说的。”李文忠战战兢兢回到家中,没过几天,朱元璋就派武士闯进李府,将李文忠身边的儒士木料全部捉去杀掉。李文忠又恼又惊。
李文忠不知道,他是明朝开国的一群武将中唯一有点文化的人。正史上是这样记载的:“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这是李文忠的最大优点,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最大忧虑。天下太平的关键在于“文治”,而非“武功”。一个大老粗并不可怕,即使他功勋再大,深得人心,但他是不可能做不上皇帝的。如果是一个知识分子就不同了,外表可能很恭顺,但谁能知道他骨子里安的什么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策划得出弑君篡位、改朝换代的巨大阴谋。特别是当这个人既能驰骋沙场,叱咤风云,又是你的至亲的时候,危险系数就更高了。更要命的是这人还兼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兼教育机构),这就意味着他门生故旧越来越多,能争取到一批支持他的知识分子;他广蓄门客,这就意味着还有一批人希望通过他飞黄腾达。任其下去,威胁就会越来越大,这就令朱元璋寝食难安。
特别是要求朱元璋停止杀戮的劝谏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这等于是赤裸裸的邀买人心!指责朱元璋过多杀戮,那就等于李文忠“宽仁爱民”;指责帝朱元璋劳师动众,那就李文忠倡导偃兵息武;指责朱元璋亲近宦者,那就李文忠亲贤能,远小人。这样天下人不都要来感激、爱戴你李文忠了吗?指责朱元璋过于严苛的洪武朝政,是不是期望来一个李文忠的“治世”啊?即使李文忠不是有心的,但事已至此,以朱元璋的为人,李文忠也是活腻了,必死无疑。
只可惜李文忠理解不了在朱元璋的心思,他始终认为舅舅朱元璋被蒙蔽了,他对朱元璋还存有很大幻想。而且,他与舅舅朱元璋的想法截然相反,李文忠对于曾经为之出生入死的大明政权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李文忠认为功臣宿将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也应该一道来守住江山,皇帝朱元璋应当与功臣同享太平之福,这样才深得民心,政权才能得到巩固。李文忠见舅舅朱元璋不断屠戮功臣,非常担心失掉民心,伤及国家元气,危害大明江山。
李文忠思虑再三,决定冒死作第三次苦谏,期望舅舅采纳。
李文忠感觉一个人势孤力单,作用有限,可能达不到目的。于是决定联络德高望重的开国勋臣一道劝谏。找谁呢?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诚意伯刘基于洪武四年就被朱元璋赐还归家乡 ,刘基从此“还隐山中,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已于洪武八年病死家中。自己是明代开国六公之一,另外五公,副大将、鄂国公常遇春已在洪武二年北伐时病逝军中,其子常茂不足为谋。征西将军、卫国公邓愈已于洪武十年病死。太常寺少卿、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明哲保身。右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不敢上前一步。只有大将军、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可以谋事,但徐达为人向来恭慎,在“帝前恭谨如不能言”。连徐达这样的人臣都胆小怕事,谁还敢出来讲话,还有谁敢站出来附和他谏阻明太祖屠杀功臣这样惊天大事?如今满朝文武,人人自危,自身难保,谁不怕杀头?思来想去,李文忠决定以天下为己任,单枪匹马,拼死一谏,绝不连累他人。
为了这次劝谏,李文忠一夜未能安睡,他写好奏章,坐等上朝。临行之前,嘱托夫人,训教好孩子,成人之后为国出力,才与夫人泣别。李文忠上朝,递上奏章。明太祖打开奏章揽阅,当他看到“叛臣贼子,定诛无宥,惟锻炼攀诬,滥杀无辜,人不自安,伤国元气”几句话时,面色陡变。只见他突然离座,一边指着文忠怒责道:“你小子真是胆大包天,一派胡言乱语。朕斩绝叛逆,错在何处?”一边掷下奏章。李文忠毫无惧色,朗声答道:“陛下杀尽功臣宿将,一旦边关有警,或内有叛乱,那时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愿陛下三思。”这时的朱元璋,已不再是当年滁阳城怜惜爱抚外甥李文忠的舅舅,而是将李文忠看做一个普通臣子的驾驭天下的皇帝,失声怒吼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朕成全你,将你一道杀了,看谁还敢再来噜嗦!”李文忠抗辩道:“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朱元璋喝令武士将李文忠押下监候。
    李文忠劝谏被谴责的事,很快传入宫内。马皇后听了,大吃一惊。朱元璋回宫,只见马皇后闷坐一旁,脸上挂着两行泪水。他见了很是吃惊,忙问道:“皇后有何不快?”皇后回答:“听说陛下要斩文忠,我正为他难过呢?陛下一家亲人几十口,都早已亡故,只留下文忠。听说陛下要杀文忠,妾为他伤心呢!文忠是开国勋臣,又是你的外甥,难道你就不能饶他一命吗?”一席话,说得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他赦免了李文忠死罪,但不准李文忠参与任何事情,李文忠有官无职,闲居在家。李文忠闲居之后,不但整天闷闷不乐,而且一直害怕舅舅朱元璋再次借口兴师问罪。于是李文忠因吓生病。
李文忠得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心里压力太大,担心严州叛降之事败露,这是李文忠一生的最大心病。早年,二十岁李文忠驻守严州,经不住引诱,迷恋上妓女韩氏,并把她街道宅中住宿,闹得满城风雨。当时检校杨宪也在严州,出于职守就将此事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向反对前线将士娶小纳妾,严禁将领出入青楼妓馆,寻花问柳。得知李文忠之事后,朱元璋派人杀掉了韩氏,并把李文忠带到应天问罪。马皇后知道后就劝慰朱元璋说:“小孩子血气方刚,年免首任撺掇。再说,严州邻接敌境,地理位置重要,保儿威震一方,切不可轻易更换镇守将领,损害大将威望。”朱元璋觉得马皇后的建议有道理,就把李文忠训斥了一顿,放回严州继续做主帅。虽然如此,李文忠却吓出一身冷汗,于是心怀鬼胎,担心哪一天会栽了。因此,总是闷闷不乐。这时,他手下的儒士赵伯宗、宋如章趁机劝李文忠:“这次你去应天总算回来了,下次再去可能就难保了,不如早作打算为好。”意思是叫李文忠投降张士诚。李文忠深知朱元璋对部下严厉程度,凡是发现部下违法乱纪的,不管是谁,处罚起来毫不留情。李文忠反复琢磨后开始心动,就派赵伯宗等人亲自到杭州与主将张士诚联络,赵伯宗回来报告一切顺利,李文忠决计叛降。正当他与郎中侯原善、椽史闻遵道商议投降书信时,忽报朱元璋派特使持亲笔信赶到严州,召李文忠回应天。到了应天,朱元璋非常高兴,待之亲切,赐他名马金银,面授攻防机宜。马皇后还召见了李文忠,好生劝慰,殷切关怀,让他出处小心谨慎,安抚好将士和百姓,嘱咐他认真镇守好严州。李文忠回到严州喜忧参半,喜的是舅舅朱元璋人就信任自己,忧的是愧对亲人,担心此事被传扬出去。他非常生气地责问侯原善等人:“我几乎让你们给耽误了,此事现在改怎么办?”侯原善说:“此事好办。达人只要肯饶了我等性命,尚有个处置,只要用个什么法子叫他们两人不说话叫好了。”李文忠心领神会,马上下帖请赵伯宗、宋如章赴宴,把他们灌得酩酊大醉后遣人用船把他们送回家。船至大浪滩,预先安排好人呼船靠近,假托大帅有话吩咐。待船靠岸边,上来两个人,不有分说,就将赵、宋两人捆起来扔进激流之中。
李文忠严州之事,出自明初《国初事迹》一书,该书作者刘辰(1341-1418),曾是李文忠部下,李文忠驻严州时,聘他为幕宾参军事。永乐初,李文忠长子李景言辰知国初事,召至,预修《太祖实录》。《明史·后妃列传、孝慈皇后传》有印证:“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扩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足见此事是可信的。
李文忠有此不可告人的秘密压在心头二十多年,岂能不病?
综上,李文忠生病绝对与朱元璋有关。
接下来,可以判断李文忠猝死为朱元璋暗中派人下毒害死是顺理成章的。有了上述诸多的新恨旧怨,朱元璋早就想置李文忠于死地。处死李文忠可以说是朱元璋既定之事,关键是如何处死李文忠,是明处还是暗处。暗处明显优于明处,所以朱元璋一直在等待时机,寻找方式。
可以说李文忠生病而且病重给朱元璋置其于死地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所有功臣都不需要了,不仅如此,他还觉得,功臣们喜欢挑刺,指指点点,非常碍眼,必须暂斩尽杀绝,才能稳固朱家天下。《韩非子·内储说左下》曰:“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的更具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史规律,外甥李文忠也不例外。
最关键的一点是李文忠不同于其他功臣,他已是朱元璋真正的心腹之患。徐达、蓝玉等人即使功勋再大,但假如敢于谋朝篡位的话,肯定要背上叛臣逆贼的沉重包袱,成为“乱臣贼子”,天下共讨之,许多野心家最后都是这样失败的;就是一时成功,政权也是脆弱和不稳固的。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如果不能为自己存在找到道义上的充足理由的话,很快就会失败的,曹魏、司马氏都充分的验证了这一点。而李文忠不同,他与明太祖朱元璋有血肉联系,还是皇帝的养子。“干儿子就是穿着衣服出生的儿子”,在必要的时候,中国人也是可以承认这句话的。如果朱元璋百年之后,他的儿子或是孙子被定义为昌邑王一类角色(假如李文忠成功了,当然应由李文忠的史官来定义),那么李文忠作为近支,自然是“众望所归”,为何不可以恢复养子身份,重新改姓“朱”氏,继承皇帝朱元璋的香火呢?这样做甚至不能称为“谋反”。与理有依,与史有据,后唐明宗李嗣源不就是以李克用义子身份承继大统的吗?作为皇帝,有的时候最需要提防的就是自己的亲人。  
李文忠生病两年之后,已经好转,又突然莫名其妙病故,别人投毒是可以成立了。谁投毒呢,可能就在朱元璋处斩的太医院医生及妻子儿女一百多人之中。应当说,这些人没人敢投毒,一定是受人指使,以李文忠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当时满朝文武,没人敢对他投毒,真正敢暗中安排人投毒的也只有皇帝舅舅朱元璋。满朝文武没有人与李文忠是死对头,没有人想置李文忠于死地,没有人敢置李文忠于死地,只有皇帝舅舅朱元璋要置其于死地,敢置其于死地,而且必须置其于死地。所以,李文忠是被朱元璋毒死是顺理成章的。历史上王世贞《史乘考误卷一》、钱谦益《太祖实录辩证卷五》、潘章《国史考异卷二》都这样认为的,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也是对此事持肯定意见的。
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斩的太医院医生及妻子儿女一百多人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古代皇帝惯用伎俩,杀人灭口,欲盖弥彰。朱元璋可不想落下个毒死外甥的罪名,那就只能冤死太医院医生及妻子儿女一百多人了。
李文忠死后两年,朱元璋在给李文忠儿子李景隆李峰曹国公的诰书中写道:“前朕姊之子李文忠,朕命居群将之列,功至公位。呜呼,非智非谦,几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终。”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李文忠早死,不是因他身体得病而是因为他“非智非谦,几累社稷”,人已死两年,仍旧令朱元璋不满,可见是该死,生病不死,只能变通方式处死,这个方式就是投毒。因为朱元璋曾赐予李文忠世券:“兹与尔誓:如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如选择正常途径处死李文忠回非常麻烦,投毒为最佳方案。
当然,朱元璋对李文忠还是很好的,死后大加追封,不但追封李文忠自己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又追封三世王爵,三代祖考皆封王,三代祖妣皆封王夫人。李文忠之父李贞已先死,追赠为陇西王,谥号恭献。哀荣之至,无人能出其右。给了李氏一家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明一朝,李家始终恩宠不断。毕竟是亲人,人一死,政治威胁不复存在,自然就想起了死者往夕的好处,心中肯定也是哀恸不已了,这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也是皇帝统治天下必须采取的笼络人心的手段。不过,李文忠死后,葬钟山之阴,即今蒋王庙。墓前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神道碑,还有华表、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等石刻,神道石刻之中,有一匹已经凿出轮廓但尚没有雕成的石马弃置一旁,说明丧事办得何非常草率。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态度,也是可以说是朱元璋警示朝中其他官员的一个方式。
综上,明代岐阳王李文忠猝死之谜似乎已经解开,应当认定为舅舅朱元璋毒杀。选择毒杀不会株连,不会引起朝野震动,乃上上妙策。
当然,有也有人认为,朱元璋没有毒杀外甥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他一生中除了马皇后之外最亲之人,而且早已罢兵在家,与世无争,不再过问政事了,患又何在?朱元璋对李文忠“自幼抚育,视同己子,教以文艺,习以弓马”,曾高度评价自已与李文忠的亲密关系:“以分则君臣也,以亲则舅甥也,以恩则父子也。”褒奖李文忠“惟慎可以奉职,惟勤可以处事,惟公可以律己”。朱元璋曾认为二姐“皇姊孝亲公主,以淑厚之德,孝于亲,抚于弟”、“以淑厚之德,事亲以孝,抚弟以慈”,称姐夫李贞“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故有资助,虽歉不荒”,料想也不至于加害于文忠。
这种认识不符合历史规律和朱元璋的特别心思。朱元璋毒杀岐阳王应当是顺理成章的。
2014年3月24- 4月2日初稿于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3 06:53 , Processed in 0.10077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