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氏寻根问祖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0 10:1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氏寻根问祖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3-02-09  木立  
[url=]+ 关注[/url]
[url=]献花(1)[/url]


  一 李氏的起源
中国李姓人口已超过一亿,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4%,为世界第一大姓。如果加上少数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华裔李姓,李姓总人数达1亿两千余万,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在众多的李姓家族中,并非都是同根同氏,总的看来可分为三种情况,有出自黄帝裔孙皋陶的“理姓”,有出自皋陶裔孙李利贞的十八子李姓,因为古时候“理 ”“李”同音通用,后都从李。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韩诗外传》记为“里克”。这一支系是李姓的主干;另有其他姓氏、其他民族的姓氏改为姓李的;还有历代皇帝赐姓李的。所以,李姓族人寻根问祖时,要搞清楚自己的家史。
出自黄帝裔孙皋陶的李姓:李姓的血缘祖名叫皋陶。相传,黄帝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于偃地(今山东曲阜),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所以被赐为偃姓。《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其长子伯益又被赐为嬴姓,《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所以又说李姓出自于嬴姓。帝尧时,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法官)的职务。并主持制定了墨、劓、剩、宫、大辟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历经虞,夏,商三个朝代,以官为氏,称“理”氏。至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溺于女色。皋陶的后代有个叫理徵的因执法刚正不阿,直言规劝纣王被纣王迫害致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年幼的儿子理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隐居。因为逃途中曾经躲避在李子林内,并且以李子充饥,才得以保全性命;又因避免株连后代,改“理”为“李”。叫李利贞。李利贞就是木子李的第一人。从此,李利贞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开始繁衍李姓这个大家族,李姓的每一个支系就好像大树的一枝,李姓成员就好比大树的小枝。都在不断的发出新枝叶,不断地发展壮大。这支李姓占李姓总人口的90%以上。以得姓祖李利贞为一世,至今已传一百余代,有些分支已传至120余代。
有些李姓出自他族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后,北方连年战乱,外族不断进入中原,中原百姓中不断融入了匈奴人和鲜卑族人的基因,融入中原的主要民族有沙陀回纥 契丹 高车 吐蕃 西域各民族等以及犹太人 波斯人 安息人 朝鲜人 等外国人,北宋西夏国的党项族 金国的女真族 明清的蒙古族满洲人吐蕃人等,这些外族人在长期与汉族人混居中不断得到汉化改姓,有好多人改为李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少数民族中的复姓为汉姓李,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大都是在漫长的民族大融合中改姓李的。
11世纪中叶或后叶,犹太人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取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
回族李姓:七世纪以来,有些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定居;十三世纪开始,又有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奥拉波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相出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分布很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如五代前的蜀词人李珣,他的先祖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住梓州,即今四川省的三台。
在福建闽南一带有一望族李林氏,是明代时福建泉州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祸的缘故改姓为李,有《清源林李宗谱》,他们与林氏同奉文财神比干为始祖.
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姓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代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单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外,还有李姓人改从其他姓氏的:如唐昭宗后裔迁江苏徐州地区一支,开基祖李正居的第三代孙有李劳出从石马固马家窑马姓,李迪出从北直刘姓。据家谱记载,李正居是元末带刀武校尉。有恭、斌、谨、让、武五子,第四子让在反元建明中有功,被封世袭锦衣卫千户,后有六代七人世袭。清代的状元李蟠,太子少保、两江总督、兵部尚书李卫,民国年间的福建督军李厚基,抗日民族英雄李云龙等都是李正居之后。
出自皇帝赐姓的李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郭氏、弘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等16氏,因立功被赐国姓李氏。如李嘉庆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1u)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李茂勋回鹘(即回纥)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等等。
姓与氏的统一:先秦时期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落都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大多是因职位、或封地的地名所得。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
二 郡望与堂号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指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隋唐时代,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李昙公系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侯,秦统一中国后为封为司徒,死后葬柏人城西、现河北隆尧境内。李昙生四子,李崇为其长子;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李玑乃李昙公四子,李牧乃李昙公之孙);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及孝感、汉川、汉阳、黄陂一部,辖区涉及今孝感地区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梁 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龙门郡: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后又再改为西龙门郡。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江油县所隶之西龙门郡改名为西龙门州。
从此可以看出,这十三望不可能代表所有的李姓。如李姓郡望还有:汉中、代北、鸡田、柳城、高丽等等。
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什么是堂号?简单地说,堂号就是姓氏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族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文革前,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由于社会的变迁,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一些家族成员从祖居地迁居外地,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成为新的宗派。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家族用品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尊祖敬宗的族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是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李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个分支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1  以所在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
2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如“笃谊堂” "、“五经堂”等。
3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恶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等。
4 以祖先名号职业等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作为本族的祠堂,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另有“谪仙堂”“太白堂”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 陇西堂与陇西
陇西:在古代指陇山(六盘山)以西的地方。又称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穆公称霸西戎,将今天甘肃省的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陇西郡是甘肃最早的行政建制。值得注意的是,今陇西县只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并不是陇西李氏的发源地。有大量历史事实证明,陇西李氏的发源地在今甘肃省的临洮。
《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因此来看,今陇西县就是汉代的襄武县,虽然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陇西郡治,但并不是史籍记载中李氏扎根的陇西狄道。著名史学家史念海说:“天下李氏出狄道”。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而取名。是以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两位重要人物。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后裔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奉李姓为国姓。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修陇西堂供奉李氏先祖,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他姓也附会与李。
四寻根问祖不要只看班辈
班辈又称字辈,是一个宗族指定的世代延续的取名派语,又称、辈份、辈序、派语、字派、班行、排行、班次派引、派序、排行歌、排行诗、派行诗、派辈字,鸿排诗、字辈谱等。字辈派语通常是一些寓意深刻的四言诗、五言诗或七言诗。它在研究姓族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前李氏没有正规的班辈记载,宋代有个别的支系开始出现了派辈,清末家谱有辈派的较为普遍。但仍有大多数李氏支系不按班辈起名。如唐昭宗后裔江苏徐州李氏一支,唐末李仲及其他王子,与908年二月被朱全忠指使他人杀害后,其妻赵氏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李瑞,来到河北省真定府,隐居在娘家,将李瑞的名字改为赵瑞,赵氏临终前才告诉李瑞实情,后来李瑞才改赵姓李。元大德五年,七公李正居是带刀武校尉,带兵压徭役,自河北省真定府置真定县,迁今江苏省丰县李新集居住,清雍正五年修叙徐州李氏族谱时还没有统一的班辈。
据传,因自明代辈辈有在京为官的宗亲,族人们怕受牵连,不敢修叙通谱,有好多分支不敢说自己是徐州李氏。另传,从山东临沂堰上(明清曾名范家岗、堰上屯、野蕉坡、李家湾、小燕村)迁安徽宿州的二支后人,在清******入进士升官后,带车马回老家祭祖,被堰上的族人以不是本家为由拒之门外。
李氏自利贞祖得姓至今已两千余年,世传百余代,历经多次朝代更替。因灾荒战乱等原因,好多宗亲流离失所,家谱丢失。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期间,又把仅有的家谱大都毁掉。有的宗亲隐姓改名,数代不敢公开自己的祖籍及身份;再就是自古就有同胞兄弟不用相同班辈起名的先例。好多家谱只记乳名,一般的族人有乳名、有字,好多族人还有号、有笔名、有职业号、有别人给呼的外号等,家谱中不可能记得非常详细。即使有宗排的班辈,也只是有宗谱的人或记忆好的人才知道,多数平民百姓为生计,只知道自己上下两代人的名讳,根本无精力去关心自己的家族史。因而就好像明初山西大槐树移民一样,有好多传说越传越离谱,有的宗支迁移几个地方,后代就记不准自己的根祖在哪里了,字辈也就失传了。
我几十年对家谱进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看到了全国好多宗亲的家谱,实际上清代以前的家谱上大都是记录的乳名,很少一部分涉及到字、号的,大都没有什么班辈。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处于对自己先祖的尊重,一般情况下宗亲们都不叫先祖的名讳,家族里掌管家谱的族长,除了逢年过节及修续家谱外,一般情况下也不随意把家谱拿出来看,因而知道家谱内容的人很少。所以当今寻根问祖,要对自己的家族历史综合考虑。如家谱中记录的内容,祖林里的碑文,家族的名胜古迹,祭祖用的牌位,家族中历代口传的信息,如迁徙年代,迁徙原因,先祖的职业,兄弟排行,近支名人等等。不要一味的去看什么字辈。
五 山西大槐树移民
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地方志中有详细记载。如在地方志《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的事实。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元至正四年(1344年)两淮发生灾荒,百姓大批逃亡,造成了“百里无几家,但见风尘起”的局面。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在山东大部地区还流传着燕王扫北的传说,造成了地无人种的局面。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移民时,洪洞县实际上成了中转站。移民令颁布后,大多数国民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或逃或躲,迟迟不动。于是官府使用了骗术,放风说皇上对洪洞县的人农民特别开恩,洪洞县的人不在移民之列,其他县凡是符合条件的都要迁移。于是出现了其他府县的人民大量转移到洪洞县的局面,后来官府在洪洞县周围布下天罗地网,所有的人只准进不准出,大批的移民便很快集结起来。
当时的洪洞县城北有个贾家村,村中有个广济寺,寺旁有课大槐树,树上有好多老鹤窝。政府在这里设局住员,登记移民,发个凭证及川资,编队遣送各地。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就是说,移民并非情愿,是被迫离开家园。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移民们在离开家园的时候,是呼爹叫娘,依依惜别,人们离开自己的家乡后,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回家无望,当时的大槐树和老鹤窝以及凄惨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移民们的心里,世代流传,直到今天。山西大槐树移民对明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当时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涉及现在的滕县、肥城、益都、聊城、兖州、汶上、曹县、潍坊、邹平、武城、嘉祥、商河、定陶、沂水、金乡等59个县(市)。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只是一个移民的中转站,并不是所有移民的祖先都住在那个地方!另一方面,好多谱上记录的是大槐树上老鹤窝或老鸪窝,这说明当时的大槐树上确实有老鹤窝或老鸪窝。有些传说在喜鹊窝迁来的宗亲要注意了。根据明崇祯年间江苏徐州李氏族谱记载,喜鹊窝在今江苏丰县境内的华山南部。那里是唐昭宗后裔、江苏徐州李氏的发源地,江苏徐州李氏的二世祖五兄弟至今还在那里安息!明代举人李向阳,于崇祯八年在江苏徐州李氏族谱的《原统两莹赋文》中写道:两莹者,李姓之隶于明家于徐 派分族众之始也 一名程子院 代无稽一名喜鹊窝  五祖......派分族众之始也......喜鹊窝七亩余......碑额程子院曰李氏祖茔;喜鹊窝曰李氏五祖之祖茔围树草焉 祖宗依然。
六 地名的变迁
地名在修续家谱、寻根问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家谱中大都记载了自己的祖先何时何原因从何地迁往何地居住。但在修续家谱时,发现原来家谱上记载的地名查不到了。这给修叙家谱带来了好大的难度。据传,今山东临沂堰西村,元末明初叫范家岗,因范姓人有犯王法者被抄家,后土地荒芜,至今堰西村的土地上还留有范家汪及范家林。堰上李氏开基祖李鹤带兵来屯田时,改为堰上屯此(地有涑河自北向南穿过)。后有人称小燕(堰)村。因迁来的时候土地荒芜,茅草遍地,地势东高西低,人们称此地为野蕉坡。后因住在涑河湾内,又因族人们怀念自己的先祖,称自己住在李家湾。至今堰上还作为一个行政区划为堰上管理区,下辖七个村庄。堰上原指今堰东堰西两个行政村,是建国以后才分开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堰东的人去世了,还到堰西的土地庙里来报道,也就是民俗中的泼汤。
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名也会因各种原因在变换。尤其是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国各个城市甚至好多农村都在搞统一规划建设,城市的街道被合并了,好多村庄消失了,好多古老建筑不存在了,有的河流改道了,有的山岭被吃掉了。所以家谱上记载的祖居地现在找不到了。
因此,当今的专家学者们把老地名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记载了一个地方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刘保全说,地名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人类灵性对地理实体的感悟和寄托,并且经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领域相联系。同时,地名又是最脆弱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随时被更改而淡出人们的记忆。中华地名的命名理念和原则也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和风格在世界地名文化中独树一帜。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作璋说,它们(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如果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街巷、老建筑消失了,因此而生的特色地名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意义。当城市的发展,造成这些历史建筑的消失,再重修或者硬性保留这些地名,或许就显得很牵强。地名是城市的一种符号,没有了载体,这种符号就是虚的。我们在修续自己的家谱时,要看历史,要查地名志,要不耻下问,要综合分析,以尽最大可能的找到祖先的原居住地。
现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对传统地名进行保护,并进行研究存档,荷兰正在建立地名数据库,奥地利、东欧各国对十二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研究,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发布的九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我国已于2005年开始进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各地专家学者也纷纷呼吁通过立法等有效手段来保护老地名。以苏州、南京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相继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使得老地名的保护有法可依。
另外,不同时期修续的家谱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宗族的不同支系因居住的地点不同,对家谱的命名就不同,如江苏徐州李氏因开基祖自元末明前来丰县李新集村,后迁往各地的好多,所以各个支房在修续家谱时所用的谱名就有所不同,有叫《古丰李氏家谱》的、有叫《彭城李氏家谱》的、还有的叫《古彭李氏家谱》、《徐州李氏族谱》等。从丰县六十六楼出住山东临沂堰上一支的就说自己是状元李或徐州李,从堰上出住安徽宿州的一支新起堂号《谪仙堂》等等。
综上所述,寻根问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慎之又慎,要多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多搜集一些地方史志记载,多搜集一些宗谱资料,要对自己的先祖负责,对自己的族人负责,要开放思想,要对先人们留下来的家谱资料、祖林碑文、口传信息等多方位的考察论证,尽可能的达到准确无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7-4 14:49:54 | 只看该作者
寻根问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慎之又慎,要多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多搜集一些地方史志记载,多搜集一些宗谱资料,要对自己的先祖负责,对自己的族人负责,要开放思想,要对先人们留下来的家谱资料、祖林碑文、口传信息等多方位的考察论证,尽可能的达到准确无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29 06:15 , Processed in 0.1597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