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史·诸王传》补正 鑫远宗亲帖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10:5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史·诸王传》补正
《明史》是历代官修纪传体史书中较好的一部,但也同样存在着脱漏和错误。四十余年来,一些明代藩王的陵墓相继被发掘,出土了一批颇有史料价值的墓志等文物资料,为订正《明史·诸王传》中的某些缺载和误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里仅举五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关于晋藩末王的身世
《明史》卷一一六《晋王传》云:“……求桂嗣,李自成陷山西,求桂与秦王存枢并为贼所执,不知所终。”同书卷一○○《诸王世表·晋王表》亦云:“王求桂,穆庶一子,万历三十九年请敕管理府事。四十一年袭封,崇祯末陷于贼”。
明朝始封晋王为恭王朱棡,明太祖第三子。朱求桂是第十任、十一代晋王,父穆王敏淳。穆王卒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求桂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年丧满后袭封。《明史》关于他“不知所终”、“陷于贼”的记载并不准确。1955年11月,山西省文管会在榆次县苏村清理了一座三室并连的明代大墓,从墓志得知,墓主为晋王求桂[1]。据墓志记载,朱求桂于万历四十一年嗣王位后,食禄十七年,于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薨逝,谥“裕王”,五年八月下葬。可见,朱求桂并非末代晋王,他已在明亡前十余年死去,如礼殡葬。
明末被李自成俘获的晋王不是求桂,而是求桂之子审烜。《晋裕王墓志》记载,朱审烜于裕王死前不久的崇祯三年八月被封为晋世子,则末代晋王当是此人。朱审烜被李自成带到北京,但没有随李军败走,而是在清兵入关后投降了清朝。张怡《謏闻续笔》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五月,摄政王多尔衮占领北京后曾令明“德、晋二王左右并座”。《清世祖实录》中有更明确的关于晋王审烜入清的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八月,摄政王多尔衮赐“晋王朱审煊及妃嫔范氏等银两有差”;九月,“摄政和硕睿亲王赏故明晋王朱审煊貂褂一领,貂蟒袍一袭”;次年五月,“赐故明晋王朱审烜银一千两,郡王、公主各五百两”;数日后,又“给故明晋王朱审烜家口月粮”[2]。《清实录》在顺治元年内将朱审烜之“烜”写作“煊”,实系一人。
关于朱审烜的最终结局,《清世祖实录》中未见,清初谈迁《国榷》云:“戊子四月己丑,晋王□□、周王绍□、德王□□同遇害,是日大风。”[3]戊子即清顺治五年(1648年)。早在顺治三年(1646年),由于种种原因,清庭对故明宗藩的政策由笼络变为严酷迫害[4],朱审烜当然也就不可能再长久地维持优裕的生活了。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晋裕王墓清理简报误将晋裕王与晋藩新化恭裕王混为一人,应当纠正。晋裕王是亲王,按明制,封、谥各一字,而新化恭裕王为郡王,封、谥各两字。新化王是晋藩支派,《明史·诸王世表》记载,新化恭裕王名表槏,为晋靖王(朱棡玄孙)之子,其孙新后入袭晋王,郡王封除。新即晋简王,为裕王求桂之曾伯祖。
2.关于鲁王肇煇的年齿及生母
《明史》卷一一六《鲁王传》云:鲁国始封鲁荒王朱檀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死去,“子靖王肇煇,甫弥月。母妃汤,信国公和女,抚育教诲有度,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始得嗣”。但对此《明实录》却有不同的记载,鲁靖王卒于宪宗 成化二年(1466年)七月十五日,当日的《明宪宗实录》附载其小传云:“王,荒王之庶长子也,母妃戈氏。洪武戊辰(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生,岁庚辰(1400年,明惠宗建文二年)册封世子,永乐元年进封鲁王,至是薨,年七十九。讣闻,上辍朝三日,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事,谥日靖。”[5]又查《明太祖实录》记鲁荒王之死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二月,“鲁王檀薨,上第十子也,生两月而受封,幼聪慧好文学,善歌诗,年十五之国,服金石药致毒伤目,至是疾作而薨”[6]。《明实录》的这两条记载与《明史·鲁王传》有较大的出入。
山东邹城文管所收藏的《鲁靖王圹志》提供了重要的旁证材料。该《圹志》云:“王讳肇煇,鲁荒王之子,母戈氏。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生,二十三年五月十三日封为世子,永乐元年二月初二日袭封鲁王,成化二年七月十五日以疾薨,享年七十有九。”此墓志发现于山东邹城云山前官庭村。1970年,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了位于邹城九龙山的鲁荒王陵,陵西六十余米的王妃戈氏墓也同时清理,出土的《鲁王妃圹志》云:“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煇,嗣封鲁王”[7]。
拿《明实录》与戈氏、朱肇煇二人墓志对勘,我们可以发现,《明史·鲁王传》中关于靖王的记载明显有误。其一,鲁靖王朱肇煇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当其父荒王死时即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已经一岁有半,按当时的习惯应算两岁,而不是“甫弥月”。其二,肇煇的生母为戈氏,而非汤氏。据明《东瓯襄武王汤公圹志》云,汤氏为信国公、追赠东瓯襄武王汤和之次女,聘为鲁王妃[8];戈氏可能原是侧室或媵妾,于丈夫死后封王妃,承担起抚育肇煇的重任,据戈氏《圹志》记载,她死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十月初九日,享年七十有二。
关于肇煇受封世子的时间,其墓志云在洪武二十三年,而《明宪宗实录》则云在庚辰年,即建文二年,前后相差十年。查《明太祖实录》二十三年未有册封鲁世子的记载,结合明代亲王世子受封年龄来考察,《明宪宗实录》的记载应是正确的。又,明成祖“靖难”成功后革除建文纪元,而将洪武纪元顺延至三十五年,庚辰年又为洪武三十三年,如此,则《鲁靖王墓志》中“二十三年”或系“三十三年”之误写。
3.关于宁王宸濠生母的身份
朱宸濠为第四任、第五代宁王,宁国始封献王朱权之玄孙,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起兵谋反,仅四十余日即被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等击败,次年十二月被赐死,宁国封除。《明史》卷一一七,《宁王传》云:“……上高王宸濠嗣,其母,故娼也”。
宸濠之父朱觐钧为第四代宁王,即宁康王,卒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六月廿九日,其原配王妃徐氏,为南城兵马副指挥同知徐洪之女。觐钧生一子二女,子即宸濠,生母冯氏,称“宁康王次妃”。冯氏墓志1962年在江西南昌市郊梅岭山麓发现,这里在明代称“梅岭青岚”。《冯氏墓志》记载,冯氏为“耆民冯忠之女,弘治十三年(1500年)七月十七日封为宁康王次妃,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初六日以疾薨,享年六十有二”[9]。又清修《朱氏八支宗谱》云,冯氏曾先于弘治十一年七月受封“夫人”。
关于宸濠生母的身世,《冯氏墓志》提供了与《明史》有异的另外一说。《明武宗实录》中没有冯妃小传,同书记宸濠谋反时曾涉及到其母妃云:“西山青岚龙口穴,先朝所禁者,濠获以葬其母。”[10]但并未涉及其出身。此外,废宸濠为庶人的诏书以及宸濠被擒后《明武宗实录》附载其妃娄氏小传中也都没有谈到冯氏曾为娼。
宸濠生母为娼之说见于明人私家记载。郑晓《今言》称:“宁庶人者,康王庶子,其母冯针儿,故娼也。”何乔远《名山藏》亦云:“宸濠立,是为宁庶人。庶人母冯针儿,故娼也。”[11]可见《明史》“故娼也”之说是有所本的。至于圹志“耆民女”之说虽缺乏佐证,但仍可备一说。因此,宁康王次妃、嗣宁王生母的身世,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故娼”与“耆民之女”二说似可并存。不过从冯氏在丈夫死后、儿子成为唯一合法王位继承人时才得封“夫人”、尔后进位次妃来看,她出身低微是无可置疑的。
4.关于益定王由木及益藩诸王
《明史》卷一一九《益王传》云:“益端王祐槟,宪宗第六子。弘治八年(1495年)之藩建昌(今江西南城),故荆邸也。性俭约,巾服浣至再,日一素食。好书史,爱民重士,无所侵扰,嘉靖十八年(1539年)薨。子庄王厚烨嗣,性朴素,外物无所嗜,三十五年(1556年)薨,无子。弟恭王厚炫嗣,自奉益俭,辞禄二千石,万历五年(1578年)薨。孙宣王翊鈏嗣,嗜结客,厚炫所积府藏悉斥以招宾从,通聘问于诸藩,不数年顿尽,三十一年(1603年)薨。子敬王常嗣,四十三年(1615年)薨。子由本嗣,国亡窜闽中”。
《明史·益王传》说益藩末王名由本,明亡后逃往福建。同书卷一○四《诸王世表·益王表》亦云:“王由本,敬庶三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以镇国将军进封嘉善王,三十九年(1611年)改封世子,四十五年(1617年)袭封。”关于益末王,清修《建昌府志》有不同记载,该书卷六云:“益定王朱由木,号正寰,《明史》木作本,敬庶三子,万历三十五年以镇国将军进封世子,四十五年袭,崇祯七年(1634年)薨,谥曰定,子慈炱袭”;“益末王朱慈炱,号涵素,益府《世系》,定嫡一子,崇祯九年(1636年)袭封。乙酉(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走闽,复入粤,次年死”。这两种不同的文献对于益府末王的名讳、在位时间的记载迥异。
1982年3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南城清理了益王朱由木及其元妃黄氏(卒于天启五年,1625年)、待追封次妃王氏的合葬墓[12],出土的三方圹志解决了史籍留下的疑问。翰林院撰写的益王圹志文谥号处留缺,二妃墓志则称其为“先王”,据此可知墓主下葬时尚未得谥,但益王圹志却明确镌有“王讳由木,于端王为六世孙”等字,据此可以肯定《明史》“由本”之名系误载。又圹志云:朱由木生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崇祯某年(志文残缺),某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合葬。另据保存完好的王妃墓志记载,她在朱由木死后“丧过乎哀”,“遂于今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十月初八日寅时,后先王二百六日而薨”。据此志文推算,朱由木当卒于崇祯七年三月,以陈垣先生《二十史朔闰表》核准,当为三月初十日。
益王墓志证明,朱由木已先于明亡前十年以寿终,而并非“国亡窜闽中”,明亡时在位的末代益王是由木之子,即以“益世子”身份题立圹志的朱慈炱。朱由木圹志记载,墓主有七个儿子,另结合两妃残圹志体例推断,慈炱应为嫡出长子。《建昌府志》关于由木、慈炱父子的记载是基本正确的。末王慈炱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后“捐赀募士,以建昌起”[13],举义抗清,后入福建投奔隆武帝,再随其残部逃至广东,隆武二年(1646年)在广州被清兵杀害。《清世祖实录》在记广州被杀明诸宗室时有“益王思”之名[14],应即慈炱。
关于益定王朱由木,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由木”并非其本名。明代宗室命名有一定规则,太祖诸子自太子以下每府各赐二十字为行辈用字,自太祖孙辈起每辈用一字为名上一字,其下一字则必用五行偏旁,取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之意,世代相传。益定王为燕系第十一辈即“由”字辈,其名下一字当为“木”旁某字,按惯例不应直接用五行字。1979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南城清理了定王祖父宣王翊鈏的墓[15],据出土的《益宣王墓志》云,益宣王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二月二十五日,有十八子、十四孙,长子即益世子(后来的敬王)常,“世子之子名由校,实元孙也”。如此,则“由校”即“由木”之本名。益宣王死后两年多,即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当朝皇太子之长子(神宗长孙,即熹宗)诞生,次年二月初三日以皇长孙百日诏告天下臣民并朝鲜,二十五日皇长孙命名为由校[16]。益藩之由校大约在此时即以卑避尊,不敢再用本名,只好去“交”存“木”,名“由木”,尽管他已经十九岁。
益藩共七王,传七世,其世系如下:
历代益王墓皆在江西南城,除宣王、定王外,端王、庄王二人的墓葬也已经清理发掘[17],其余几座王陵大多已遭破坏。历代益王墓的清理发掘,特别是诸王墓志的出土,为我们研究益藩诸王家族史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完全可以重写一篇更充实的《益王传》。现仅据四王墓志,将历代益王生卒及其妻、子情况简述如下:
益端王朱祐槟,宪宗庶六子,母庄懿德妃张氏。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封益王,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薨。王妃彭氏。生四子二女。
益庄王朱厚烨,端王嫡长子,母妃彭氏。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一日,正德四年(1509年)封益世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二月十二日袭封益王,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二日薨。王妃王氏,继妃万氏。无嗣。
益恭王朱厚炫,端王嫡次子,母妃彭氏。原封崇仁王,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继兄庄王嗣益王位。王妃吴氏。子五人。
追封益昭王朱载增,恭王嫡长子,母妃吴氏。原封崇仁王长子,卒于父袭王位前。王妃郑氏。
益宣王朱翊鈏,昭王嫡长子,母妃郑氏。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二十三日,初封崇仁王长孙,恭王即位后封益世孙,万历八年(1580年)六月初十日袭封益王。万历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薨。王妃李氏、继妃孙氏、次妃李氏。子十八人(《明史·诸王世表》作十九人)。
益敬王朱常,宣王嫡次子(《益宣王墓志》称为嫡长子,实际长子早夭未计入,此从《诸王世表》),母妃孙氏。卒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子十一人。王妃黄氏,次妃颜氏。
益定王朱由木,敬王庶三子(《益宣王墓志》称为“元孙”),母妃颜氏,余俱见前。
益末王朱慈炱,定王嫡长子,母妃黄氏,余俱见前。《罪惟录》云其世子后投奔永历帝。
5.关于福王常洵的谥号
福王常洵,明神宗第三子,是晚明宫廷斗争的核心人物之一,又因贪婪成性,故颇为时论所讥。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常洵被杀。《明史》中的《诸王传》、《诸王世表》都称之为“福恭王”,可知其谥曰“恭”。清初计六奇《明季南略》记载,福王由崧称帝南京后追尊先人时亦云:“尊福恭王为恭皇帝,王妃曰孝诚皇后,生母邹氏曰仁寿皇太后……。”[18]看来常洵的谥号在清初似无疑问。
1924年,福王朱常洵的墓志在河南孟津被盗出土,1986年此志为孟津县文管会征集[19]。圹志榜题“大明福忠王圹志”,志文云:“王讳常洵,乃神宗显皇帝之第三子,母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郑氏。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日生,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册封为福王,四十二年(1614年)三月二十四日之国河南河南府。……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民军逃窜,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二十一日遂死难焉。一时宫眷内官相率赴义,冒刃投缳者百余人。王享年五十六岁,妃邹氏,子一人。讣闻,上辍朝三日,特遣戚监科诸臣诣府察勘,予祭葬从优,一切丧礼视诸藩倍厚,赐谥曰忠。……以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八日葬于邙山之原。”《福忠王圹志》谓常洵益曰“忠”,与史书所记不同。谥法乃国家大典,圹志虽多谀文,但断不敢任意改谥,所以常洵之谥当以“忠”为是,“恭王”或系由南明追封“恭皇帝”讹传而来。
没有明确的记载,该《传》云,福王被杀后,“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虀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两人即其旁自缢死”[23]。看来,这个疑问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更多的资料发现。
从以上诸项考补中我们可以看出,《明史·诸王传》误载和缺载大多发生于明末诸王中,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史料不足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其一是晚明官私史书的缺乏。嘉靖万历时期,一些士大夫私修国史,其中虽有规模较大者,如徐学聚的《国朝典汇》、何乔远的《名山藏》等,但这些史书叙事多止于嘉、隆、万三朝。另外更重要的是,崇祯朝没有正规的《实录》,史语所校印本《明实录》的“附录”收有三种崇祯朝史料,其中《明□宗□皇帝实录》只有天启七年九月至十二月;《崇祯长编》六十六卷起于天启七年八月,止于崇祯五年十二月,另附《痛史》本《崇祯长编》两卷,起于崇祯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三月,都不完整;再有《崇祯实录·怀宗端皇帝实录》十七卷,崇祯十七年年各一卷,则又过于疏略。这种基本史料的匮乏为修治《明史》者带来了困难。因此,崇祯朝袭封诸王,如晋王审烜、德王由、益王慈炱、衡王由棷等多被漏载,他们的父兄被误指为该藩末代王。
其二是清初形成、编辑的一些史料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众多的私家记载多在禁毁之列,收藏已冒风险,更不可能备史馆存查。官修《清实录》在对待故明诸藩王问题上则多有忌讳之辞和误记、漏记。以两次大规模集中屠杀故明藩王为例,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查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于是“鲁王等十一人伏诛”[24],但这十一人到底都是谁,却没有具列。第二次是这年岁末,广州被攻克,随唐王聿(绍武帝)逃至广州的诸王差不多全被屠杀;次年二月,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奏报:“广州府为唐王朱聿钊弟聿鐭僭号绍武,署两广总督事佟养甲、署提督李成栋帅师进剿,斩聿鐭并伪周王肃、益王思、辽王术雅、邓王器檙、钜野王寿锄、通山王蕴钺、高密王弘椅、仁化王慈魶、鄢陵王肃汭、南安王企垅、周王世子恭棎、辽王世子俨鐐、宗姓由梧、慈,获伪王及文武官员印记共三百九十颗,广郡悉平。”[25]以《明史》之《诸王传》、《诸王世表》等文献考之,这篇奏疏对于被杀诸王的封爵、名讳错写甚多[26]。到《明史》定稿时,清政府对大肆屠杀明宗藩的历史极力掩饰,史官们因而也不敢去详辨史料,甚至对那些见诸本朝《实录》先降后杀的故明诸藩也不予记载。于是明诸末代藩王的结局,不是说被李自成、张献忠所杀,便是以“被执”、“降于我大清”甚至“不知所终”等词为归结。
墓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它准确地提供了墓主的生卒年月和生平简历,据此足以补史传之缺误。明末一些藩王身世之谜,如查继佐《罪惟录》中“韩王本铉”的身世问题,《清世祖实录》中被杀之鲁王与《明史·诸王传》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破兖州时“被执死”的鲁王以派及南明鲁监国以海三者的关系等,都可以借助于这些人本身或与之有关的墓志资料来破解。当然,墓志也有它的缺陷,最显著的莫过于谀辞充溢,这在前引《福忠王圹志》时已作了说明。这就要求我们在引用墓志时要慎重,务必佐以其它史料。另外,就笔者所知的明代宗藩圹志来看,所称墓主之齿序大多不是自然齿序。夭亡之子不被序齿,这种现象在前面益藩诸王事实考订时已涉及到,又比如湖北江陵出土的《辽简王圹志》称朱植为明太祖第十四子[27]、宁夏同心出土的《庆靖王圹志》称朱为太祖第十五子[28]、江西新建出土的《宁献王圹志》称朱权为太祖第十六子[29]等,这三人实际应为明太祖之第十五、十六、十七子,三方圹志均未将早夭之太祖第九子赵王朱杞序齿。由此看来,在明代宗藩圹志中夭亡者不序齿似乎是通例,但明历朝《实录》对于夭亡皇子序齿与否却是体例不一。因此,要考察明代帝王及其子孙的自然齿序、实际生育状况,并不能单凭墓志,还应与《明史》之《诸王传》、《诸王世表》及有关文献互校。
注释:
[1]郭勇等:《明晋裕王墓的清理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2]《清世祖实录》卷七,顺治元年八月壬戌;卷八,顺治元年九月戊戌;卷十六,顺治二年五月已丑、五月丁酉。
[3]清·谈迁:《国榷》卷一○四,弘光元年。
[4]郑克晟:《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载《清王朝的建立、阶层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明宪宗实录》卷三二,成化二年七月甲申。
[6]《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八,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庚戌。
[7]山东省博物馆:《发掘明朱檀墓纪实》,《文物》1972年第5期。
[8]此圹志见蚌埠市博物展览馆《明汤和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2期。
[9]郭远谓:《南昌明宁康王次妃冯氏墓》,《考古》1964年第4期。
[10]《明武宗实录》卷一七五,正德十四年六月丙子。
[11]明·郑晓:《今言》卷一;明·何乔远:《名山藏》卷三七《分藩记二》。
[12]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2期。
[13]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四,“益王”。
[14]《清世祖实录》卷三○,顺治四年二月乙未。
[15]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文物》1982年第8期。
[16]《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八,万历三十四年二月壬寅、甲子。
[17]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祐槟墓发掘报告》,《文物》1973年第3期;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文物》,《文物》1959年第1期;陈文华:《江西南城明代朱厚烨墓发掘简报》,载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考古资料汇编·封建社会部分(下)》,1977年内部刊印。益恭王墓志1987年发现,见1988年第13期《中国文物报》,但志文未公布。
[18]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二,“追尊帝后”。
[19]李献奇等:《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20]清·文秉:《烈皇小识》卷七。
[21]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一七,“李自成陷河南府”。
[22]清·吴伟业:《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
[23]《明史》卷一二○,《福恭王传》。
[24]《清世祖实录》卷二六,顺治三年五月壬戌。
[25]《清世祖实录》卷三○,顺治四年二月乙未。
[26]唐王聿键误写作聿钊,其弟聿误写为聿鐭;周王肃、周王世子恭棎应为周藩东会王肃、东会王长子恭棎;益王思应为益王慈炱;辽王术雅、辽王世子俨鐐应为废辽藩长阳王术雅、长阳王长子俨鐐;邓王器檙应为唐藩德安王器檙;钜野王寿锄应为鲁藩故钜野王位下某爵寿锄;通山王蕴钺应为楚藩通山王位下某爵蕴钺;高密王弘椅应为鲁藩故高密王位下某爵弘椅;南安王企垅应为岷藩废南安王彦泥之玄孙企。
[27]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江陵八岭山明代辽简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8期。
[28]牛达生:《宁夏同心县出土明庆王圹志》,《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该文认为以朱为皇十五子是“靖难之变”的产物。
[29]陈文华:《江西新建明朱权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4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29 23:15 , Processed in 0.0973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