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如何挖掘保护宗族文化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9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9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20:2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如何挖掘保护宗族文化 
             作者;李科才
  近代中国的持续性战乱和“文革”期间的有组织性破坏,使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宗族文化遗产几乎毁损殆尽。百姓迁徙逃难,祠庙损坏坍塌,族谱失落烧毁,由此中华大地出现了很多无根游子甚至无根家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很多人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家族根源,并为此进行寻根溯源、编修宗谱等一系列宗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对此,笔者结合这些年在宗族文化研究、交流中的见闻及心得,特撰文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还望大家不吝补充指正。
一、积极保护
努力搜寻家族内部尚存的一些宗谱、碑记、墓铭、诰敕、手稿、祖像、匾额等家族历史文物,予以妥善保存,对祠堂庙宇、牌坊楼阁等古建筑予以重修抢救。


二、编修宗谱
以原有宗谱、登记资料及其他参考资料为依据,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宗谱的新修、续修工作,并应注意加强宗谱的普及性及可读性,使之世代衔接延续下去。老谱有多种版本的,续修时参考应以最原始、最齐全的版本为佳,并酌情参考其他版本。


三、开展交流
家族内部的交流有助于挖掘家族口传历史,以作研究参考之用。对外,则因积极发布家族讯息,最好进行办网站、出书刊等方式进行宣传,既保存了资料,又能在交流互动中收获更多的家族讯息。


为了更好地挖掘宗族文化,可以通过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和查找文献资料的方式,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内容去查找:
1.宗谱
宗谱是一种记录宗族迁徙、世系字行、家族脉线、人物传记、祠庙墓茔等内容的民间姓氏史书,是研究家族文化最主要的参考资料。除了本家族的宗谱之外,其他同宗旁支或姻亲家族的宗谱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一般保存在图书馆及其他单位或个人手中。
2.地方志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个地区的综合性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全部已有事业、客观条件、社会状况等作如实记载,一般当地的图书馆都能查看到。
3.牌坊、碑记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碑记即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一般收录在宗谱、文集和地方志内。
4.墓表、墓志铭、神道碑
墓表也即墓碑,竖于墓前或墓道内以表彰死者。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神道碑即立在墓道上的石碑,上面记载死者生前事迹,一般都是名贤显宦。这些碑铭的文字资料一般会收录在宗谱、文集、地方志内,实物则除了在墓葬地或博物馆等处之外,往往在农村的井口、池塘边也能见到。
5.行状、逸事状
行状,汉朝称状,元代以后称之行状、行述或事略,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逸事状则只记逸事,富于文学色彩,是行状的一种变体。一般收录在宗谱、文集和地方志内。
6.神主灵位、记生薄
神主灵位系指书写逝者姓名、称谓或书写神仙、佛道、祖师、帝王的名号、封号、庙号等内容,以供人们祭奠的牌位,一般以木质为主。记生薄是???
7.笔记、文集、手稿
笔记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文集是一人或数人作品汇集编成的书籍。手稿则是作者亲手书写在纸张、布帛或者竹简之上的原稿。
8.题跋、像赞、年谱
题,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像赞是指为人物画像或人的相貌所作的赞辞。年谱是以编年体裁按年月日期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著作。题跋、像赞除了实物之外也可能收录在文集、宗谱之内,而年谱则往往是单行本。
9.地契文书、器具号字
地契文书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地契文书往往存在实物,也可能收录在宗谱内。号字是指在农具或其它器具上写字,或记打制年月,或标户主姓名,以志识别。
10.口头传说
一般每个家族都有一些口口相传的讯息流传在族人之间,这包括一些宗族源流、家族字辈、族人轶事等,一般来说这些讯息往往因为口传之误造成可信度上大打折扣,但对于失去宗谱的家族来说无疑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目前总体来说,家族遗产已是凤毛麟角,要想挖掘保护存在很大的困难,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坚持不懈,把这部分遗产能够完整的交到子孙后代手中,以方便将来继续研究考证。
  作者:李科才,华夏李氏网站长  诸暨次坞人,绍兴市家谱协会会员,诸暨市宗谱研究会理事,《诸暨谱牒文化》栏目编辑兼校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5-4 02:21 , Processed in 0.11469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