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3|回复: 0

谈谈家谱的编修

[复制链接]

858

主题

1310

帖子

6491

积分

管理员

景隆支石跋河宗亲会创建人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491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QQ
发表于 2016-11-10 11: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谈家谱的编修
旧时编修家谱,族中推举修谱委员会担以重任,负责调查和提供本族的人口及族史资料,付与谱师具体编排制作完成。谱师俗称家谱匠,虽然并没有多高的学术水准,但他们专业专行,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编排,一般也不会出现编辑上错误。
现代修谱,由於家谱匠这支专业队伍的消失,只有编写人员自己登表造册,动手写作,然後模仿编辑,努力完成。这些编写人员大部份都是族中一些有文化的老者,热情高涨,其志可嘉,可以看到新编家谱中出了不少精品,而且还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不少编写人员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家谱,缺乏必要的编辑专业知识,编出来的家谱自然也就不太规范。
那麽,家谱要怎样编写才好呢?
一、谱头的编写
家谱主要由卷首族史以及世系图和行传三大部份组成。卷首俗称谱头,一般包括谱序、谱例、图像、题词、族史渊源、族规家训、公文档案、列传、墓志、文丛、祠堂记、辈次字母、目录索引等内容。
一部家谱的编写水准如何,主要就是看谱头写得如何?并不是说有多少名人谱序、多少名人题词、多少帝王图像就是一部好家谱了,这些都是外表而已。实际上,谱头要能清晰地叙述族史渊源,要能妥善地保存族中珍贵的文史资料,要能对家族历史进行科学的考证和论述才是最重要的。
叙述族史渊源的重点,要放在本村族的始迁祖这一段,要从信史上下功夫。弄清楚本支家族的源流和迁徙过程,以及与同宗近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本地区同宗近支之间的关系。此外,如果下一番功夫,能把本县市同姓的族群渊源也认真地梳理一番,让读者在看了你这部家谱的同时,也知道了本县市所有的同姓族群渊源关系,这样的家谱就是扩大了自身价值。

中国人乐於追根溯源,非要将祖源追到黄帝炎帝,方才满意。家谱又多奉帝王圣贤为祖,竭力光耀门面之能事。事实上,远祖的世系绝大部分都是後人串联起来的,从家谱上看,大家都是帝王将相圣人贤哲的後代,那麽,当年千千万万小老百姓的後代到哪里去了呢?所谓炎黄子孙,只能说明我们都是炎黄部落的後裔,怎麽可能全部落实到黄帝、炎帝二个人头上呢?所以说,远祖的世系并不可靠,只要知道一个姓源就行了。
叙述族史渊源,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家谱最靠谱,别人的家谱都不靠谱。要说准确,本族始迁祖开始应该是准确的,而始迁祖以前的许多东西可能存在错误,或移花接木,或攀龙附凤,甚至重金购买谱头等等。不过错误的东西都经不起考证,稍一推敲,就会纰漏百出。
保存宗族的历史文化资料是家谱的主要责任之一。先人们留下来的片言只语有很多都是弥足珍贵的,一段段文章,一首首诗词最值得我们子孙後代诵读和回味。一部家谱就好像一个家族的档案库,许多正史中找不到的资料,可能就隐藏在家谱之中。旧谱的资料要整理,新谱的资料更要充实。如果新修家谱仅仅是延长了世系图和行传的篇幅,那就太不够了。我们现在条件优越,资讯畅通,可以挖掘出更多更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料,为後人扩大这个小小的档案库,这是多麽好的事情啊!
二、世系图的编排
世系图遵照欧苏遗式,五世一图,转而九世,承前启後,经纬分明,这个格式还是比较好的。如果过多的世次挤於一图,上半页就显得太空白了。而且一旦增加世次,字体就会变小,老百姓看的就是一个名字,名字怎麽能太小呢?
现在男女平等,女儿也上世系图了,否则于法、于理、於情都说不过去。但是有的家谱仍然不写媳妇的名字,这就不是完整的男女平等了,旧谱也会写上配某氏呢,怎麽能为了节省篇幅而歧视媳妇呢?现在独生女儿很多,女婿的身份实际上和媳妇一样,名字也要写在世系图女儿旁边的位置。至於她们的子女,那就要看随父姓还是承母姓了。
所谓五世一图,转而九世,就是转到下一个五世。那麽下一个五世又在哪里呢?旧谱中只写了启後二个字,启後在哪里呢?也许就在几页之後,也许要翻几十页、几百页,也许还在另一册家谱中,找起来既麻烦又费时。同样,往上查找也是如此,一时真不知道在哪里了?内行人查起来都极不方便,何况普通人群呢?这就是旧谱最大的缺点了。
我们今天编写新谱,为什麽不能注明上接哪一页,下转哪一页,真正的做到承前启後,使查阅者能够非常快捷地上下求索呢?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吗?为什麽许多人都不做呢?
还有居住地,历代迁居出外的很多,不管是一家还是一人,在世系图中都要一一注明,要使查阅者能够一目了然,就算现在联系不上,也要给後人留下寻访的线索。
三、行传的编排
旧谱行传的格式分上下两栏,上栏写某某公之子,下栏才是本人的主体内容。把父亲写在上栏,是出於尊重之意。新谱如果要改革的话,是不是可以设计得更直观一些,把本人写在上栏呢,因为本人才是主体啊,“某某公之子”只是表明本人的身份出处,不是行传的主体。现在封建意识消除了,我们叙述一个人,就要先说这个人的名字,在家谱排行中则是先写字第和名字,再说这个人是某某之子,这样更符合叙事体例。所以说,如果设计两栏的话,把字第和名字放在首栏,这样突出了主体位置,查阅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古人非常科学地发明了字第的方式,行传按照字第次序编排,便於排辈次,更便於在家谱上查找。
一个普通人的行传无非就是本人生卒年月日,配偶生卒年月日,以及子女情况,旧谱还要写上墓葬地。因为旧谱对於某些迁居情况不是写得很详细,墓葬地倒是可以帮助我们辨识迁居地。现在没有必要再写墓葬地了,但一定要写好迁居地。写迁居地要写位址全称,不能只写一个简单的村名,而且要写上迁居年代,如果能加上迁居原因,那就更好了。也可以专门写一篇外迁分支记,以便後人能够更加集中地弄清全族历代分迁情况。
四、目录和索引
目录和索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一部家谱就好像一本字典,字典如果没有检字表,怎麽查字呢?同样道理,一部家谱如果没有好的目录和索引,就是一种缺陷。
旧谱中虽然也有目录,但是没有注明相应的页码,查找起来仍然费事。新修家谱不但要有总目录,而且要有每册的详细目录。世系图的详细目录至少要包括各阶段世系图的相应页码和各房派的相应页码,附上部份人名那就更详细了。行传本身就是按照字第次序排列的,目录也不必复杂,如果附上一张“出生年代辈次查阅表”,就好像又增加了一条查阅的捷径。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目录,目的为了使读者能够快速地查询和访问书中的资讯。因此,根据一定需要,把书刊中的条目按次序重新排列,标明出处页码,制成索引,就好像用绳索作为牵引一样。使用索引可以大大加快查询速度,方便之极。家谱中人名成千上万,如果不知道这个人的辈次和出生年月,查找起来如同大海捞针,特别是在世系图中,也许只有慢慢地翻页了,一不留神跳过去了,说不定又要重翻。
我们编一份人名索引,按照人名首字的笔划顺序,进行规范的排列,使用起来就能像查字典一样,得心应手,既快捷方便又准确无误。虽然编者一时辛劳,可是节省了读者多少时间呵!人口越多的家谱,索引的作用也就越大,尽管编者付出的辛劳也将更大,却为子孙後代永远地制造了方便,这难道不值得吗?早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江苏《毗陵庄氏宗谱》就有了一份新式的检字表,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家谱编写者,难道能因为怕麻烦就可以偷懒吗?
五、文体和文本
旧谱都是文言体,现在应该使用现代白话语体,不必仿古。当然也不能太直白太土俗,毕竟家谱是特殊的载体,是比较严肃的传统文化,但一定要让普通读者能够看懂。
家谱到底用什麽文本呢?有人认为必须是直排本、繁体字加上宣纸印刷才是家谱,其实,无论是直排繁体还是横排简体,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这都是外表,重要的还是内涵。
笔者倾向于横排简体,道理很简单,家谱不仅是谱,主要还是书,书是供人阅读查询的,而不是摆在架子上供人欣赏的装饰品。从阅读方面考虑,横排简体毕竟比直排繁体优越得多,何况历史在前进,我们总不能放弃科学的方法回到旧的时代吧,过去所有书籍都是直排繁体,包括国史和县志,现在的国史和县志还用直排繁体吗?显然不是。想想更古老的时代,先人们用的是竹简,我们总不能退到二千年前的竹简时代吧。
还有,家谱中要用到很多数位,阿拉伯数字比中文数位简洁得多,横排本可以很自然地使用阿拉伯数字,直排本一般只能用中文数位,而中文数位无论是输入还是阅读,都不大方便。
世系图比较特殊,可以仿照现代图表格式,横竖结合,世次从上到下,名讳从左到右,这样看起来既清晰又直观。还有,世系图每图都标明世次,这样对查阅者尤其是陌生查阅者来说,更有利於横向对照。
要说查找方便,最方便莫过於电脑了。现在是数位化时代,以後更是,人人都离不开电脑。制作一张家谱光碟也不难,将家谱文档拷贝到电脑中,滑鼠随便点点,几秒钟就可以找到所需的资料。一套纸质家谱特别是大型家谱成本较大,也不可能家家拥有,而一张电子版的成本非常便宜,复制也挺容易,可以广泛普及。家家户户都有家谱,家谱的的意义和作用就更大了。
顺便说几个小问题,一是无论直排还是横排,格式都要统一,最忌讳直排中插入横排,繁体中混杂简体,且不说不合规范,看起来更是非常别扭。二是名和姓不要混淆,主要是在单名的情况下,不能把姓氏连带进去,因为家谱的姓氏已经书写在封面上了,世系图和行传中就不再写姓氏了。单名就写一个字,为什麽要把姓氏带进去呢?历朝历代都有单名,旧谱中就很规范,从不把单名带姓,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一视同仁。现在有许多新修家谱都出现这种不规范的情况,单名者连名带姓,那不是重叠了吗?
还有称呼问题,这里主要说的是二个字:“公”和“氏”,这都是旧时代的称呼,在新谱中是不是可以改革呢?省去一个公可以省去许多累赘,省去一个氏又可以写出女子的全名,这不更好吗?
六、新旧谱的衔接
凡修谱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旧谱已佚,或者基本已佚,需要从头编写,这就不存在衔接的问题了。另一种是旧谱尚在,或者大部份尚在,那麽就是续修宗谱了。
续修离不开衔接,现在有一种衔接法,是把旧谱页面复印下来,再把新增几代人的世系图和行传另行制成新谱图传,所谓先旧後新。理由是保存旧谱的原汁原味,以前归以前,现在归现在。实际上这不是衔接,恰恰是割断了历史,一部宗谱以前已经续修过多少次,每一次续修都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只不过衔接的内容一次比一次多罢了。难道每续修一次,都要割断一次吗?那岂不是将家谱变得七零八碎了吗?试问这部家谱还成什麽样子呢?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也有人说,可以定下一个界限,第几世以前不动,第几世以後重写。但这只适宜於小族家谱,大族不行。因为一个大的村族中,七八代同堂,同一世的人出生年月相隔很远,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也有,所以也不能以世次为界。
另一种衔接法实际上就是历代修谱所沿用的传统衔接法,保存旧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新旧内容并不分割,而是又一次新的组合。
那麽究竟怎麽样做呢?首先要自己定一个目标,确定这次家谱能达到什麽样的要求?最好是把旧谱内容重新列印,新谱内容穿插和继续,完成新的组合,而且要把旧谱中的文字全部加以断句标点,并附上注释。特别是古地名要注,可能混淆的地名要注,年代时间都要注。这个工程量很大,大型家谱几十册,甚至上百册,断句标点也要有人去做,不小心还会出现新的错误,需要仔细校对才行。
如果简单一点,在卷首加点新的东西,把旧谱扫描(复印),再加新谱,这就省力多了,旧谱内容也就用不着校对了。但世系图和行传的衔接部份不能各行其是,因为旧谱的後几代图传在当年不可能完整,现在必须要在相应的地方插进去,而不是将新增的内容从整本开始。
七、旧谱谬误的改正
由於旧时资讯闭塞,参考资料又不大流通,编修者的水准也有高有低,因此我们看旧谱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错误,甚至很多错误,这毫不奇怪。有人认为旧谱是祖宗的东西,绝对不能改动,只有任其错误下去,这是尊重祖宗吗?
其实古人也不这样认为,古代修谱时,常有学者跋山涉水,远道寻访,精心考究,去伪存真。先人写错了,情有可原,现在资料充足,条件优越,我们为什麽不能改正呢,知错不改就是偷懒,就是胆怯,就是对子孙後代的不负责任。
所以说,在编修新谱的时候,如果发现错误的地方,就要实事求是地改正,不能让错误的东西永远流传下去。当然也不宜把旧的文字轻易删弃,那样会有失去原始资料的风险,使後人无法再来甄别和研究。因为你也有改错的可能,除非旧谱上的错误非常明显,新的观点非常确定时,你才可以删去。一般不能确定时,最妥当的办法是保留原文,新添注解,或者写出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也给後人留下了继续探索的余地,避免了主观武断和越修越错的现象。
可以这样说,如果一部家谱没有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那麽这部家谱也就没有进步。
八、通谱和谱名
把家谱编成通谱,通县、通省、通全国,甚至通到海外,写得好吗?我认为只要把同姓的系统脉络写清就行了,一个村或者同一支派内的几个村通谱足够了,最多也就通个县。就算你有通天本领,追求通天通地,且不说品质如何?只说一个字第编到几千几万几百万号,不是自找麻烦吗?编写的人累,查阅的人累,大家都累啊!
每部家谱都有谱名,谱名有繁简之分,有的只写《某氏宗谱》,有的写《某县某氏宗谱》,有的写明《某县某地某氏宗谱》。应该说,最後一种写法比较完整。比如在诸暨,如果只写《暨阳某氏宗谱》,其实是不完整的,因为一个村族不能代表整个诸暨,读者在谱名上也看不出你是这个姓氏的哪一支?何必号称暨阳呢?
现在新家谱的编修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提倡新式,但不强求统一,事实上也统一不了。大家可以探索,可以创新,但是归根到底一句话,新编家谱一定要做到务实,不要尚虚。此外,为了照顾普通群体的怀旧情结,也免不了折衷。比如说,慎终追远,横排直排,都可以。说到横排直排,或者经费允许的话,可以做二个版本,适合於不同的人群。
其实,笔者也是改革开放後的谱二代,以上所述,远远不够成熟,仅仅是以一己之见,抛砖引玉罢了,但我真诚地希望借此机会,获得大家多多指教,以求共同进步。     966892的日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19 07:46 , Processed in 0.13544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