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光中学四记 〖转〗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285

帖子

132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23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19:0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光中学四记   剑鸣韩山



(1)翻墙记逸    
        在我念书的时候,中学尚在城郊,再往东就是农田了。皖东丘陵绵延到此,地势开始平缓。往南隐约有山,如老僧入定,当地人叫大横山。西边是明光镇,嘉山县的县城。津浦路擦城而去。城不大,火车夜过,汽笛不绝盈耳。北面有东大塘,碧波荡漾,常有鱼鸥翱翔。当地泉甘,酿泉为酒,远近闻名。校南就是酒厂。大烟囱排气之时,酒香扑怀, 全校皆醺。 校墙有两米高,山石垒就。轻易可翻越。学校从安全考虑,明令禁止爬墙。不过却屡禁不止。究竟为什么?墙东看起来不过是农田,实际上却别有洞天。春风又绿之际,雨后,在沟边河畔常见地衣。洗净,用大火急攻,再加辣椒,便是美味。溪头荠菜,青翠鲜肥,乃包饺子的上等食材。春天的芦蒿芽和芦蒿根,用腊肉一烧,滋味悠长,其中妙处只可意会。豌豆和小麦成熟之际,校长就很头疼,老农又来告状了。 我们当年理科的高考,考的是七门课。除了数理化,门门考的是强记。我天生记性欠佳,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背书。有人说田里背书效果好,于是也学此妙法。放学后,怀揣一本书,如大侠般逾墙而走。越一干沟,便是稻浪滚滚。果然在田间地头,到处是熟悉面孔。有的低头苦思,念念有词,像小和尚念经;有的来回踱步,佐以手势,如老道士作法。夕阳懒洋洋地照在身上,云淡风轻,偶有家雀上下追逐,的确是个好地方! 初秋的田野,静谧安详。间或火车的汽笛,打断纷扰的思绪。周围虽书声不绝,一个哈欠就会打个盹。醒来,一弯新月正照当头,四下里书声不在。唯有秋虫呢哝, 隐隐闻到的是学校食堂的饭香。  

(2) 礼堂记趣
       我外婆家正对中学大门。母亲和几个舅舅都自该中学毕业。三舅曾在学校名列前茅,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大人们对学校的感情,很早就传了下来。文革末期还谈不上教学秩序。五六岁时,我盼着早点上学,经常跟着邻家大姐姐到课堂里听课。学生看着个小萝卜头挺好玩。好在我老实,老师是以前教堂的牧师、邻居,睁只眼闭一只眼,随我。英语课也就教点毛主席万岁什么的,也不需要基础。 中学教学区布局相当简单,四横六纵,绝大多数是教室。灰砖青瓦。教室之间相距甚远。办公室开始是平房,两排教研室相对,中间由过道连接。大门朝西,斜阳下时时飘过长长的身影。由办公室再往西南,就是大礼堂。整个中学里最好玩的地方莫过于此。没人管的时候,在舞台上跑跑跳跳,咚咚有声,就像在演样板戏一般。猛地在舞台上跺上一脚,大可把阶级敌人踹得永世不得翻身。几个孩子上蹿下跳,闹腾正欢的时候,通常就有人来撵了。 中学文艺汇演的时候最热闹。大礼堂里就像戏园子般,谈天说地,家长里短,磕瓜子吐痰,就等帷幕拉开。舞台通常有对联,左联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右联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红纸黑字,虽然不对仗,可是那个年代的标配。一阵锣鼓响亮,跳上几个穿绿军装的红卫兵,来上一段忠字舞。不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姑娘的独唱:"大家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唱得台上台下眼泪汪汪。 忽一日,有人大喊"失火了!"。望南头看去,浓烟滚滚,可了不得了,失火之处正是大礼堂。我那时好像也不怕,跟着邻居一起跑去看热闹。风助火势,火借风威,伴有乒乒乓乓的爆裂声,场面绝对震撼。人们七嘴八舌,有人惋惜那架县城里唯一的钢琴,也有人担心有没有人员受伤。过了好一会,消防车方姗姗而至。杯水车薪,大势早已去了。后来查明是人为纵火。丁大牙与学校有争执,怨气无处可泄,化作烈焰飞腾。在那个年代里,他的大牙没能逃脱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 此后的大礼堂一蹶不振。后来修补了多次,勉强维持了个外观。记得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时,它被隔成多间供伤员养伤。八十年代初,我在那上学的时候,被改成学生宿舍。终我读书之际,一次演出也没在那里搞过。


(3) 扫地记烦
       汉语真是神奇的语言,要简可简,要繁可繁。许多词含义深刻。本义与引申义常常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比如洗澡,杨季康先生洋洋洒洒以此写了本长篇小说,精彩绝伦;比如前几年流行的正衣冠,照镜子,其中素材,估计可供拍成很多很好的电影。(洗澡)发生时我还没出生,"正衣冠,照镜子"如今离我太远,这里我就说说扫地。我经常扫地。但有两个学期,扫地扫得如此认真,以致于终身难忘。 那是在初三,班主任高老师很重视学生品行的培养,他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据说典出《后汉书》。引申做事得认真,由小看老,由小知大。扫地看似简单,一旦认真,就不再简单了。于是每周一次的扫地,变成不折不扣的羯磨。标准程序是:去井边提水,把板凳放到课桌上,洒水,扫地,再扫走廊和周围的地面。放下凳子,抹桌子。次序错了,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先抹桌子再扫走廊,灰尘又会飞到桌子上去。这么说来,扫地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小觑不得。高老师检查的时候也很简单,走廊前的泥地是不是扫得发青啊?讲台有没有落灰啊?有一次,我觉得我这个小组已经做得很到家了。没想到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双干净的白手套,那时刻马上就傻了。高老师微笑着,摸摸教室的门那,窗台呀。拍了拍手套上的灰,得,我们得再扫一个星期。有没有什么达标的好办法呢?我当时没想到。最后靠多打水,把扫地变成洗地,也就完成了任务。一轮到我这个小组值日,我就盼着下雨,下雨了,就不再有灰尘的问题。 后来终于查了《后汉书》。找到了这个该死的"一屋不扫"的典故。人家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原来陈大人小时根本不屑于扫地。意思全反了! 三十多年过去,有时候在梦中仍然会梦到扫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终得经得起磨练。 今天,你的地扫干净了吗?  

(4) 高考记惑
        知了又叫了。三十多年前,我在一篇作文里这么写道。知了叫时正值盛夏,一年一度的高考时刻。知了声急,考生心急。 现在的孩子恐怕无法想像三十年前父辈面临的压力。考取意味着从此脱去农袍,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考生肩负着父母、甚至是全家的期望。家贫,可能只能负担一个出去念书。我记得高三的教室,永远有人在苦读。即便熄灯后,教室里依旧烛光摇曳,堆积如山的书桌后埋着的是张张疲倦的脸。清早麻麻亮,校园里的树下、沟岸,总有早起的读书人。那时的流行歌曲唱的也都是"沿着田间蜿蜒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奋发图强的年代.梧桐花开,空气弥漫着幽幽药香。七月初,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那时候,没有空调和电扇,每年都传说着多少人在考场上中暑的故事。考场很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一大桶绿豆汤。考点有医护人员待命。我记得我的考座临近窗口,多少有点凉意。老师有意无意的安排也许会给我的高考成绩加上一分呢! 鞭炮响过,腰鼓声歇。接到通知书的,欢天喜地。没有收到的,继续焦急地等待。有一位同学,非常优秀,成绩远远超过本科线。可是他的通知天天等不到。记得我已经开学一个月了,有一天半夜,他来敲我寝室的门。原来他等到了结果,是个中专。尽管与期望有天壤之别,终于可以有书念了!接到通知书已经很晚了,为不错过报名时间,他父子赶了一天的路,才来到省城。那一夜,他们没睡,我也没睡好,真为他激动!也有同学,连续复读很多年才考上,被人起了绰号叫"苦菜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去了,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是花朵从此绽放。过不去的,如今年近半百,许多人还得出卖体力,远赴他乡打工,日子过得艰辛。 三十年后,独木桥变成了高速路,念大学基本不是问题。然而,我却为那些来自小城镇、农家的孩子担心。以后会怎么样?城里房价高涨。长安米贵,农家的孩子,还能象千百年来一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吗?大城市如今是越来越远了。


安徽省明光中学   汪道涵题
举报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498039)]
作者:剑鸣韩山
故乡西北有丘,曰韩大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114

主题

285

帖子

132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23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4 19:19:47 | 只看该作者
送别2016
一个不眠夜,忽然想写点什么。

高考后的某一天,有个兄弟要南下池州求学。几个年轻人谈理想谈友情,彻夜不眠。清晨在火车站送别。蒸汽机车开来的时候,耳鼓充满了轰鸣,铁轨在颤动。蒸汽铺天盖地,送别的味道就是带着焦炭味儿的水蒸汽.....大学毕业,各奔东西。这次分别是在北京的玉泉路。邻舍的老吉他弹了一夜,空气中弥漫着燕京啤酒的味道。“校园的钟声叮当叮当,交织过多少美梦...”分别的声响是杨庆煌凄惶的歌声。

再后来的送别,又是在故乡的站台。我挤上北去的列车,去赶次日远赴澳洲的航班。列车缓缓启动,看到母亲的黄头巾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含满了泪水。送别的颜色是妈妈的黄头巾。谁也不曾想再见面是八年之后.....

曾经有过多少次分别,跟朋友,跟父母,跟妻子,将来还会跟子女。人来到世上,有聚就有散,有合就有分。聚散依依,黯然销魂。一份牵挂,两地相思,自小站始,不知何所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4-28 04:32 , Processed in 0.0996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