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是安徽省滁州市所辖的县级市。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自秦朝以来2000余年中,大多是盱眙县的属地。直到1932年11月,才将盱眙(主要是盱眙县)、定远、滁县、来安4县交界处一带划出,设立“嘉山县”。1994年5月31日,“嘉山县”改称“明光市”。 “明光”地名相传与朱元璋的出生地有关,其实她与岐阳李氏家族有着更为深厚的联系。本文将对“明光”地名作一考探,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 从《孝陵碑》、《明太祖实录》中的“有光烛天”、“红光满室”谈起
有关明光地名,来自于朱元璋出生时的“圣瑞”之象。 最早记录朱元璋出生时有“明光”者,见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在南京明孝陵《孝陵神功圣德碑》一文中,在记述父亲出生时所发生的“圣瑞”:
皇曾祖熙祖裕皇帝居泗州,皇祖仁祖淳皇帝居濠州,皇考生焉。……及诞之夕,有光烛天。 [1] 永乐九年刊印的《明太祖实录》,对《孝陵碑》中“有光烛天”4字作了更细致的描述:
高皇帝……濠之钟离东乡人也……上生,红光满室……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咸异之。 [2]
《实录》告诉我们:所谓“有光烛天”,是发生在朱元璋自己家中的“红光满室”。 上述“有光烛天”、“红光满室”发生地,《孝陵碑》说在“濠州”,《明太祖实录》说在“濠之钟离东乡”。元代,钟离是濠州的“附郭”属县,洪武初年,钟离先后改称中立县、临淮县。洪武七年(1374),析临淮县4乡置凤阳县;濠州亦几经改名,称凤阳府。清乾隆十九年(1751),凤阳、临淮合并,称凤阳县,并延续至今。因此,“有光烛天”、“红光满室”应发生在今天的凤阳县。 然而正是出自这两部皇家正史的记述,成为“明光”地名的发端。 二 明代关于朱元璋出生时“赤光耀其祥”的记载
朱元璋去世后,《孝陵碑》中的“有光烛天”、《明太祖实录》中的“红光满室”——即所谓“赤光耀其祥”,成了明代宣扬开国皇帝出生时“圣瑞”之象的经典,被明代官方私家史籍广泛转载。然而,究其本身,就是一种荒诞之说,一旦传入社会,就会产生诸多“变异”。大致可分两大类: 第一类,发生地在“盱眙县”——笔者且称“盱眙说”。 1、文林《琅琊漫抄》:“太祖高皇帝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云生时夜晦,惟庙有火光。” [3]
[1] 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孝陵博物馆编:《明孝陵志新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257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第1-2页。
[3] [明]文林:《琅琊漫抄》,《说郛三种》第九册《说郛续四六卷·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812页。 2、皇甫录《皇明纪略》转录了《琅琊漫抄》,与上文相同。 [1] 3、王文禄《龙兴慈记》:(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云太祖始诞,屋上红光烛天,皇觉寺僧望见惊疑回禄也,明发扣问,告以诞。” [2] 4、郎瑛《七修类稿》:太祖龙飞之地,旧有二郎庙一所,当时仁祖寓居其侧。太祖生时,邻里远望火光烛天,至晓视之,庙徙东北百余步矣” [3]“盱眙说”特点如下: 其一,“盱眙说”最早刊于弘治年间的《琅琊漫抄》,距朱元璋去世已百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其评价极低:“是书杂记琐闻逸事……无甚可采”,书中有些内容甚至“唐宋不辨”。 [4] 其二,“盱眙说”均与“寺庙”有关。第1、2两篇,说朱元璋出生于“土地庙”内,出生时“庙有火光”。第3篇说是朱元璋出生于自己家中时,被“皇觉寺”的僧人发现。第4篇说朱元璋出生于“二郎庙”“其侧”,第二天清晨则“庙徙东北百余步矣”。 其三,上述4文以《龙兴慈记》漏洞最大: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而“皇觉寺”位于“钟离太平乡”(今凤阳明皇陵北侧附近),两地直线距离近百里,“屋上红光烛天”如何被百里之外的皇觉寺僧人发现、并于第二天“扣问、告以诞”? 第二类,发生地在“濠梁”、“濠州”、“钟离”、“钟离之东乡”等——笔者且称“凤阳说”。 1、《皇明本纪》(作者佚名):“大明太祖高皇帝,濠梁人也……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满室。每一岁间,家内必数次夜惊,似有火。急起视之,惟堂前供养之灯,他无火。” [5]2、《皇明小史》(作者佚名):“高皇帝先世为句容县朱家巷人。适其大父熙祖始迁于泗州,及皇考仁祖又迁于濠州之西乡……上既生……自此空中常有神光,每将卧,烁如焚,以为失火,亟起视之,无有也。如是者月余旬日。” [6] 3、张定《在田录》:“高皇(朱元璋),泗州人,居钟离乡。 [7]……生太祖之夕,邻里中只闻上皇屋上霹雳一声,启户视之,但见红光屯聚……(皇觉)寺僧高彬于是夜梦上皇屋民火发,烟焰冲天…… [8]4、吴朴《龙飞纪略》:“帝生于濠州,龙光烨炎,人咸惊异。” [9] 5、郑晓《郑端简公徵吾录》:“高皇帝,濠州钟离人……上生,赤光满室,里中人皆见朱氏庐有光属天,夜起呼朱氏且火起,及至,无有也。” [10]6、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与吴朴《龙飞纪略》所载相同。 [11]7、陈建《皇明资治通纪》:“遂娠焉,及旦有光烛天,照耀千里……自是堂中常有神光,每晌晦将卧,忽灼烁如焚,家人虑失火,亟起视之,惟堂前供佛之灯耳。” [12]8、陈建《皇明从信录》:“室中常有异光,每晌晦将寐,忽灼烁如焚。家人疑火,走护之,竞无所见。” [13] 9、陈建《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补标题评断实纪》:“及诞,火光烛天。自后室光每夜如焚,邻人屡
[1] [明]皇甫录:《皇明纪略》,《丛书集成新编》第8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影印本,第253页。
[2]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明]沈节甫《纪录汇编》卷十三,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6年影印本,第125页。
[3] [郎瑛著、安越点校:《七修类稿》卷七《红罗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76-77页。
[4] 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七,子部,杂家类存目四。
[5] 《皇明本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6册,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第117页。
[6] 《皇明小史摘抄》卷之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6册,第32页。
[7] 泗州并无钟离乡。《在田录》所说的出生地在皇觉寺附近,而皇觉寺位于钟离之西乡。因此,张定《在田录》所谓“泗州人,居钟离乡”,实际上是生于“凤阳”的变种。
[8] [明]张定:《在田录》,《说郛三种》第9册《说郛续四六卷•卷五》,第209页。
[9] [明]吴朴:《龙飞纪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9册,第417页。
[10] [明]郑晓:《郑端简公徵吾录》上卷《孝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册,第2页。
[11] [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一《太祖高皇帝纪》,《续修四库全书》,第357册,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8页。
[12] [明]陈建:《皇明资治通纪》卷一,嘉靖乙卯(1555)年刻本。
[13] [明]陈建《皇明从信录》卷一《太祖高皇帝纪》,《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史部,第1册,第10页。 11、陈建《皇明通纪集要》:“有光烛天,照耀千里……自是室中常有异光,每晌晦将寐,忽灼烁如焚。家人疑火,走护之,竞无所见。” [3]12、薛应旂《甲子会纪》:“是年(1328)九月丁丑,红光烛天,我太祖生于濠梁之钟离乡。” [4]13、薛应旂《宋元通鉴》:“是夕,红光烛天,我大明太祖高皇帝诞生于濠梁之钟离乡。” [5]14、薛应旂《宪章录》:“帝濠州钟离东乡人……是夕,赤光满室,上烛于天,里中人皆见之,竞呼朱氏火起,相率救护,及至,无有。” [6]15、雷礼《皇明大政记》:“太祖高皇帝龙兴濠梁,帝濠州钟离东乡人……是夕,赤光满室,上烛于天。里人皆见之,竞呼朱氏起火,相率救护,及至,无有也。” [7] 16、高岱《鸿猷录》:“高皇帝诞生之夕,红光烛天,里中人疑失火……自是室中常常有异光,迫视之,无所见。” [8]17、王世贞《新刻明朝通纪会纂》:“太祖高皇帝,朱姓,讳元璋,字国瑞,濠州人……及诞,有光烛天……室中常有异光,邻人疑火,往救无所见。” [9] 18、邓元锡《皇明书》:“上生产,室中煌光烛天。” [10] 19、刘振《识大录》:“太祖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人……帝生……赤光烛天,里中皆惊‘朱氏火’,竞来救之,则无所见。” [11] 20、涂山《新刻明政统宗》:“仁祖及太后徙濠,生帝于天历戊辰……其夕,赤光烛天,照耀千里……室中嗣是常有神光,灼烁如焚,望者疑火,起护之,卒无所见。” [12] 21、李良翰《皇朝历朝功德捷录注释题评》:“赤光耀其祥,帝生日,是夕,赤光满室,上烛于天,里中人见之,竞呼火起,至家无有也。” [13]22、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帝濠州钟离东乡人……是夕,赤光满室,上烛于天,里中人见之,竞呼火起,及至无有也。” [14]23、张铨《国史纪闻》:朱元璋生于“钟离之东乡……生之夕,赤光烛天,里中人竞呼朱家起火,相率救之,及至无有也。” [15]24、徐学聚《国朝典汇》:“是夕,赤光满室,上烛于天,里中人见之,竞呼朱氏起火,相率救护,及至无有也。” [16] 25、钟惺《通纪纂》:“太祖高皇帝,朱姓,讳元璋,字国瑞,濠州人……及诞,有光烛天……自是室中常有异光,家人疑火往救,竟无所见。” [17]26、黄瑜《双槐岁抄》:“初,皇考仁祖淳皇帝居濠州之钟离东乡……及诞,有红光烛天,照映千里。观者异之,骇声如雷……邻有二郎神庙,其夜火光照耀……自是室中常有神光,每晌晦将卧,忽煜爚若焚,家人虑失火,亟起视之,惟堂前供神之灯耳。” [18]
[1] [明]陈建《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补标题评断实纪》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2册,第16页。
[2] [明]陈建《皇明十六朝广汇纪》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2册,第16页。
[3] [明]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4册,第12页。
[4] [明] 薛应旂:《甲子会纪》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册,第341页。
[5] [明] 薛应旂:《宋元通鉴》卷一四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册,第156页。
[6] [明] 薛应旂:《宪章录》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册,第379页。
[7] [明] 雷礼:《皇明大政记》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353册,史部,第305页。
[8] [明] 高岱:《鸿猷录》卷一《龙飞淮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册,第6页。
[9] [明]王世贞:《新刻明朝通纪会纂》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3册,第6页。
[10] [明]邓元锡:《皇明书》卷一《太祖高皇帝》,《续修四库全书》,第315册,史部,别史类,第504页。
[11] [明] 刘振:《识大录》卷一《帝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35册,第1页。
[12] [明]涂山辑:《新刻明政统宗》,《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册,第122页。
[13] [明]李良翰:《皇朝历朝功德捷录注释题评》,《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2册,第647页。
[14] [明]谭希思:《明大政纂要》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4册,第339页。
[15] [明]张铨:《国史纪闻》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册,第8页。
[16]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开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64册。第210页。
[17] [明]钟惺:《通纪纂》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4册,第3页。
[18] [黄瑜撰、魏连科点校:《双槐岁抄》,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页。 “凤阳说”特点如下: 其一,“凤阳说”的“赤光耀其祥”,均发生在“室”中——即朱元璋的家中。 其二,其事迹发生的全过程,大多可用如下“关键词”来串联:“赤光满室”、“火光烛天”、“里人相救”、“及至无有也”。 其三,“凤阳说”大致遵从《孝陵碑》、《明太祖实录》的记载。 纵观“凤阳说”与“盱眙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作者的知名度上,“凤阳说”一直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声音,自明初就出现,贯穿整个明朝。 在此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凤阳说”还是“盱眙说”,均没有出现“明光”这一地名。 三 “明光”一词,最初以“山”之称谓出现,仅载于当地的方志中
“明光”一词,最初以“山”之称谓出现的,载于正德《盱眙县志》:
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我)太祖高皇帝(生寓于木场津里,出《天潢玉牒》,其五色旺)气,常见此山,(故人因以为山名)。 [1]
《盱眙县志》刊印于正德十三年(1518)。从目前存世的史料来看,“明光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公元1518年。文中说朱元璋“生寓于木场津里,出《天潢玉牒》”,查解缙《天潢玉牒》,只云朱元璋“龙飞濠梁”,无“生寓于木场津里”之说。 另外,在正德《盱眙县志》中,记录了盱眙县有12个“集”,其中“明光集”位列第8:
可见明光集是因山而名。 到了万历年间,“明光集”又改为“明光镇”:
红庙镇、明光镇,居民各五六十家,且有太祖降生胜迹,宜改为镇。 [3]
“明光山”之名的出现,有如下特征: (一)前文已述,在明朝277年的公私史籍中,“凤阳说”的“赤光耀其祥”均发生在朱元璋家中;“盱眙说”的“庙徙东北百余步”,均发生于寺内、寺庙旁。无论是“凤阳说”还是“盱眙说”,均无“明光山”的记载。 (二)如果这座呈现大明开国皇帝出生时的“圣瑞”——“明光山”确有其名的话,会在明初“地理志”留有记录。查景泰七年(1456)成书的《寰宇通志》、天顺五年(1461)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以及弘治元年(1488)成书的《中都志》,均无。 (三)关于“明光山”的由来,正德《盱眙县志》说的非常清楚:“故人因以为山名”——是当地人看见了“五色旺气,常见此山”而命名的,并非是朱元璋的赐名。 自“明光山”出现以后,在浩瀚的明代史籍中,仅被以下几部方志收录: 1、正德《南畿志》:“明光山,在县西南,我圣祖生时,常有五色旺气,故名。” [4]2、嘉靖《泗志备遗》:与正德《盱眙县志》记载相同。 [5]
[1] [明]李天畀修、陈惟渊纂:《盱眙县志》卷上,括号内文字原缺佚,据袁淮修、侯廷训纂:《泗志备遗》填补。
[2] [明]李天畀修、陈惟渊纂:《盱眙县志》卷上。
[3] [明]曾惟诚纂修:《帝乡纪略》卷三,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影印本,民国七十四年(1985),第256页。
[4] [明]闻人诠修、陈沂纂:《南畿志》卷八《凤阳府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0册,第233页。
[5] [明]袁淮修、侯廷训纂:《泗志备遗》卷上。 3、万历《帝里盱眙县志》:“明光山……《泗州志》云,太祖高皇帝生寓之处,出《天潢玉牒》,其五色旺气常见故名。” [1]文中所说的《泗州志》,指正德十六年汪应轸纂修的《泗州志》,今佚。 4、万历《帝乡纪略》:“明光山。以我□□(太祖)降诞于此,五色旺气常见山上,故名。” [2]由此可见,“明光山”地名仅出现于明正德年间以后的几部泗州盱眙方志中,是正德年间当地官员根据《孝陵碑》中的“有光烛天”、《明太祖实录》中的“红光满室”以及流传于当时社会上的“赤光耀其祥”——“小道”之说,编造出来的。它仅被泗州盱眙当地人所承认、仅限于在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编造“明光山”的目的只有一条:把朱元璋的出生地从“濠州”、“钟离之东乡”,移至“盱眙县”的“木场津里”。
四 朱元璋出生地与“明光山”
自正德《盱眙县志》记载朱元璋“生寓于木场津里”后,“木场津里”从此成为泗州盱眙官员认定的出生地:
“我太祖高皇帝诞生,实寓于盱眙木场津里。”“盱眙之木场津里,实我仁祖所居,是生太祖高皇帝。” [1] 臣因历览泗州并盱眙图志,惟于明光山下略云:我太祖之生,在木场津里而已。 [2]
《帝乡纪略》所说的“历览泗州并盱眙图志”,除嘉靖《泗志备遗》外,应指如下三部方志:天顺《盱眙县志》(今佚)、正德十三年刊印的《盱眙县志》、正德十六年刊印的《泗州志》(今佚)。 [3]可见,在嘉靖年间以前,盱眙官员们一直把“木场津里”当作是朱元璋的出生地,它在哪里呢? 据弘治《中都志》载:“津里河,在太平乡,发源嘉山,北通淮(河)。木场河,在太平乡,发源嘉山,北通淮(河)。” [4]正德《南畿志》曰:“木场河、津里河,俱在太平乡,发源嘉山,北通淮(河)。” [5]万历《帝乡纪略》亦曰:“(县治)西南七十里,津里河,木场河,其源俱自嘉山,流入太平乡,北至两河口入淮,可通舟楫。” [6]以上三部方志均说“津里河、木场河”在太平乡。 由此判断,“木场津里”亦在太平乡,它离县治有多远呢? 万历《帝乡纪略》曰: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明光山”在灵迹乡,在县治西南一百里;“木场津里”在太平乡,在县治西或西南“七十里”到“八十里”。灵迹乡的“明光山”与太平乡的“木场津里”两地相距约“二十里”地。 在太平乡的“木场津里”,在一个叫做“津里镇”的地方,是朱元璋外公扬王陈公在盱眙的住地:“王(陈公)归维扬,不乐为军伍,避去盱眙津里镇,择地而居,以巫术行” [8]。朱元璋的母亲陈氏未婚前亦住在这里。陈公死后,埋葬于太平乡津里镇牧羊山之西北,史称“扬王坟”。另据《朱氏世德碑》载,朱元璋的大哥也出生在这里:“长兄讳某,生于津律(里)镇”。
[1] 见[明]袁淮修、侯廷训纂:《泗志备遗》卷首两篇“序”文。
[2] [明]曾惟诚纂修:《帝乡纪略》卷一,第47页。
[3] 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388-389页。
[4] [明]柳瑛纂:《中都志》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6册,第145页。
[5] [明]闻人诠修、陈沂纂:《南畿志》卷八《凤阳府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0册,第233页。
[6] [明]曾惟诚纂修:《帝乡纪略》卷三“山川”,第228页。
[8] 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大明追崇扬王神道碑铭》,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第354页。 正因为在盱眙县太平乡“木场津里”一带,有着关于朱元璋先人们的诸多信息,所以在正德年间,《盱眙县志》将朱元璋的出生地定于“木场津里”。 “津里镇”是个确切地名,而“木场津里”仅是一个地域名称,其范围应该在明代盱眙县太平乡木场河、津里河一带,那么“木场津里”与“津里镇”是否为同一个地方呢?《帝乡纪略》对“津里镇”的地理位置有载:
可见“木场津里”与“津里镇”均在盱眙县城“西南八十里”。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木场津里”与“津里镇”虽是不同地名,但两者之间相距很近,几乎是指同一个地方。 关于“津里镇”的地名,至今仍存留,距离今天的明光市“东北35公里”,“因靠七里湖,又称津里及津泥。元明之际,即有集镇”。 [2]——如果按照今人所说,明光山就位于今天的明光市区的话,那么明光山与“木场津里”——“朱元璋出生地”之间的距离约30公里左右。 如此一来,正德《盱眙县志》出现了三个问题:1、朱元璋的出生地“木场津里”,是个十分含糊的地方,虽说它肯定在“津里镇”附近,但没有确定准确的地点。可见嘉靖以前的泗州盱眙官员对朱元璋出生地最初仅提供一个大致方位。2、“明光山”的位置,如果说就在今天的“明光市区”的话,与“木场津里”相距“二十里”(按照现在的说法约为30公里左右),似乎“出生地”与“明光山”之间的距离太远了。笔者不禁要问:在“木场津里”一带亦有不少山峦,如“扬王坟”所在的“牧羊山”,距离津里镇仅有“四五华里” [3],为何近处的“牧羊山”不见“五色旺气”,倒是把“二十里”(实际约为30公里)外的“明光山”照亮了,哪有照远不照近的道理?3、木场津里距盱眙县治约八十里,而距临淮县治(即元代的钟离县治)有一百多里,这里称“钟离之东乡”似乎不妥。 嘉靖七年(1528),泗州通判侯廷训大约发现了上述三个尴尬,经过“经心考证”后,将朱元璋的所谓出生地从“木场津里”,向西移动约30公里,迁至“盱眙太平乡赵郢二郎庙,即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办事处赵府村” [4]——不仅地点确切,而且把周围的“二郎庙”、“红罗幛”、“明光山”等位置一一标明。有关“西迁”的理由,笔者已在《明代以来朱元璋出生地“二说”始末考述》一文中阐述,此处不赘。 “前有明光山,后有红庙” [5]——自嘉靖七年起,泗州盱眙官员将朱元璋的所谓出生地从原来的“木场津里”移至明光山与红庙之间。这样一来,朱元璋的出生地与“明光山”之间仅有数公里之遥,大大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一个漏洞堵住了,另一个漏洞又出现了,那就是“明光集”在哪里?红罗幛在哪里? 1、《帝里盱眙县志》的说法:
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今木场津里之间。《泗州志》云,太祖高皇帝生寓之处,出天潢玉牒,其五色旺气常见,故名。今其下明光集,民居甚众。 红罗幛,水名也,县西七十里,池河之裔,太祖生时,于此中取水浴澡,有红罗一幅浮来…… [6]
——《帝里盱眙县志》记载有3处相互物抵牾之处:其一、明光山既在灵迹乡内,又为何出现
[2] 《嘉山县志》,安徽,黄山书社,1993,第62页。
[3] 据许永宁、武佩河《帝乡传奇》说:“牧羊山,又名官山。距朱元璋出生地赵郢五、六十华里;距(朱元璋)母亲的娘家津里古镇只隔一个七里湖,相距四五华里。”收于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第427页。
[4] 许永宁、武佩河《帝乡传奇》,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北京,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第419页。
[5] [明]袁淮修、侯廷训纂:《泗志备遗》卷上。
[6] [明]李上元、丁汝彦修,戴任等纂:《帝里盱眙县志》卷一“圣迹志”。
[7] [明]李上元、丁汝彦修,戴任等纂:《帝里盱眙县志》卷三“建置志”。 于太平乡的“木场津里之间”?其二、明光山与明光集之间相距十里。其三,红罗幛在“县西七十里”,不仅方向不对(一为“西南”,一为“西”),而且与明光山、明光集相距三四十里地。 2、《帝乡纪略》的说法:
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又有明光集,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1]
——这就是说,“明光山”与“明光集”两者相距又变成了二十里。 3、康熙《盱眙县志》与《帝乡纪略》的说法完全相同:
“明光山,县西南百里”;“明光集,离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 [2]
4、光绪《盱眙县志稿》亦与《帝乡纪略》的说法完全相同:
“明光山,县西南一百里”;“明光集,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3]
1993年夏,我专程前往嘉山县参观学习,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徐国柱接待了我。在驱车路过市区内的一个坡地时,徐对我说,这就是“明光山”。我说,这是一个“土岗子”,不仔细看一点也看不出来,哪能称之为山?徐答,就是这样高。我查了一下1993年版《嘉山县志》,明光山的海拔高度仅为77.0米,在全县342座“山脉”中,除有94座未标高度外,其高度要排在200名以后,是一座很小的“山”,它就在明光市区内。对此,笔者不能不提出如下问题:今天的“明光山”就是明清的那座“明光山”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自明万历到清光绪长达近300年中,方志均说“明光山”与“明光集”相距“二十里”,难道古人(修志者肯定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文人)全都搞错了吗? 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就在于嘉靖七年侯廷训将朱元璋的所谓出生地从“木场津里”,向西移至“二十里”(实际约为30公里)外的“赵郢二郎庙”。明朝泗州盱眙官员为了掩盖这一“西迁”,又兼顾正德《盱眙县志》与嘉靖《泗志备遗》两种的矛盾说法,从而产生上述“二十里”的“漏洞”。清人修志时未作思索,按本照抄,使这一“漏洞”得以延续。 到了清代,《江南通志》、《肇域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重修安徽通志》等,均不载“明光山”,只有本地的方志继续沿袭明代“明光山”的说法。
五、李贞、李文忠与“明光山”、“灵迹乡”
李贞,朱元璋的二姐夫;李文忠,李贞的次子,朱元璋的外甥。 李氏家族于南宋时定居于泗州盱眙,李贞的曾祖叫“五二公”,祖父叫“六二公”,父亲叫“七三公”,“居泗州盱眙县之明光集”。 [4]七三公有五子,李贞为长子,生于“大德癸卯”(即大德七年,1303)。元庚午(即天历三年,1330),七三公去世,李贞带着母亲“迁于凤阳临淮之东乡” [5]。在这里,李贞与朱元璋的二姐成婚。龙凤十一年,朱元璋封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时,对当年“临淮之东乡”的岁月,有如下记述:
[1] [明]曾惟诚纂修:《帝乡纪略》卷一,第43页。
[2] [清]朱弘祚修、周洙纂:《盱眙县志》卷五“山川”、“盱眙境内总图”。
[3] [清]王锡元等纂:《盱眙县志稿》卷二,第118页;卷三,第230页。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59年(1970)影印本。
[4] 见[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上卷,《歧阳王像册小引附》;李文忠《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载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第396页。
[5] [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中卷,《始祖驸马都尉陇西恭献王》。
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孝亲公主驸马李贞,年迨耆英,德称乡郡,修孝义于平素,联姻眷于我家。昔居里闬之时,曾有周旋之益…… [1]
可见,在朱家与李贞同居“临淮之东乡”之时,曾得李贞的资助。 “临淮之东乡”在何处?李贞二十世孙李大赉《明光岐阳李氏家族的源流与现状》一文,给了我们答案:“……举家迁往燃灯集金桥坎,佛女(朱元璋二姐)即从这儿嫁给李贞,婚后一子夭折,元至元五年(1339)生李文忠。” [2]据此,“临淮之东乡”就是明代临淮县“燃灯集金桥坎”,即今天的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 关于朱元璋二姐事迹,《李氏族谱·中卷·历代合葬茔次》有载:“讳佛女,行二,生于濠梁……生年失纪,薨于元壬辰年(1352),时年三十有六,子二,长失纪,次讳(李)文忠。” 李文忠出生时,亦有“灵迹”,竟与朱元璋出生时的“赤光耀其祥”如同一辙:
生时,屋上灼灼有光,见者疑火发。及至,觉异香满室,识者已知其不凡矣。 [3]
李文忠于至元五年(1339)出世的当年,朱元璋一家已经迁徙至“钟离之西乡……太平乡之孤庄村” [4]。李贞“居(临淮)东乡,不期年,母与弟皆卒。又数月,公主薨,众子皆卒,烽火日近,人民流徙,王(李贞)提幼子(李文忠)避地他方。亲戚散亡,独父子二人牵衣负米,饥寒逼迫,危若朝露。闻高皇帝(朱元璋)驻兵滁阳” [5],于至正十四年十一月往滁州投奔,父子二人开始了军旅生涯。 李贞虽是盱眙人,却在“临淮之东乡”与朱元璋二姐成婚,并在那里住了较长时间,故《大明一统志》误将李贞当作“临淮人”。 [6]至正十三年,朱元璋二姐去世,葬于“临淮之东乡”。至正二十五年二月,已是吴王的朱元璋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 [7]吴元年(1367)九月,张士诚被灭,李文忠便“乞归改葬” [8],将葬于“临淮之东乡”“金桥坎”的母亲“还葬于先陇” [9]——迁至今天的“明光市明东办事处东部大李村口”。 李文忠母亲去世那年,他已十一二岁。此时的李家,在元末战乱灾荒中已是一贫如洗。“家贫无束脩,八岁惟饭牛。十一亡所恃,哀泪垂荒丘,十四值兵燹,随父东西游。残生若朝露,日夜生悲愁” [10]——李文忠在《感怀》一诗中,叙述了当年李家的艰辛窘迫。可以想象,李文忠母亲最初的坟墓“只不过是草草埋葬而已”。为了弥补未尽的人子之道,李文忠专程返回家乡,将母亲的坟冢从“金桥坎”迁至“明光集”,与李氏先辈们葬在一起。 洪武十一年十月庚戌,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去世,其灵柩返回盱眙,与妻子(洪武五年追册为“曹国长公主”)合葬在一起。李贞被追封为“陇西王,谥恭献”。坟称“曹国长公主墓”,当地人俗称“曹姑坟”。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曹姑坟”被破坏。1969年2月,安徽省考古所对该墓进行了清理,“西后室应是墓主人李贞的置棺之处,但棺木及骨骼已腐朽无存……。东后室内发现残朽的棺木两块,未见遗骨……从玉碑上的文字‘吴孝亲公主朱氏之柩’证实,此室应是李贞之妻朱
[1] [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上卷,“令旨”。
[2] 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第337页。
[3] [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中卷,《二世岐阳武靖王》。
[4] 据天启《凤阳新书》卷二《刘继祖传》:“至元四年(1338)(朱元璋一家)乃徙居钟离之西乡;五年,又迁于太平乡之孤庄村。”
[5] [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中卷,《始祖驸马都尉陇西恭献王》。
[6] 《大明一统志》卷七《凤阳府》,文渊阁《四库全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原文电子版,史部,SK224。
[7] [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上卷,《令旨》。
[8] [明]张绅:《岐阳王家庙碑》,收于[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下卷。
[9]《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0载:“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封贞为恩亲侯。初,贞将避兵淮东,而皇姊薨权厝里中。及是,上念之不已,追封为孝亲公主。敕有司其丧礼,还葬于先陇,贞时在杭。”可见这次迁葬,李贞未去。另外,这次迁坟应在吴元年,而《实录》误记为“洪武元年”。
[10] [清]李延基等纂修:《李氏族谱》,下卷,《岐阳武靖王诗·感怀》。 氏置棺之处” [1]。“吴孝亲公主朱氏之柩”玉碑是吴元年李文忠迁葬时置于墓中的。 在大致了解李贞父子与家乡盱眙的关系后,便衍生出两个话题:
(一)今天的“明光山”就是明初的“斗光山” 关于李贞夫妇墓的埋葬地,有4种说法: 1、李文忠《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归葬盱眙县灵迹乡冷水涧之原。” [2] 2、唐之淳《<南涧书屋诗>序》:“南涧者,我陇西李恭献王之墓之原也。” [3]3、《明太祖实录》卷一二0:“葬于盱眙县灵迹乡斗光山之原,从长公主兆。” 4、《李氏族谱·中卷·始祖驸马都尉陇西恭献王》:“赐地合葬凤阳盱眙县灵迹乡一图壬山丙向之原。” 上述4种不同地名,实指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今“明光市明东办事处东部大李村口”。 查明清盱眙方志,未见关于“斗光山”的记载。 “冷水涧”与“南涧”,应指同一“涧水”,即今曹姑坟南面的小河,它自东南而来,流向西北,汇入池河——可见它是“池河”的支流。京沪铁路(在曹姑坟之西南约300米)沿“涧”而建。 “壬山丙向”是“风水二十四山向”的其中一“向”。八卦中的每一卦位可细分为三个方向,如:代表北方的“坎”卦,分成“壬”、“子”、“癸”三个方向;代表南方的“离”卦,分成“丙”、“午”、“丁”三个方向。“八卦”共可分为“二十四向”。 那么,“壬山”指的是哪一座山呢?笔者认为:它就是今天的“明光山”,理由有三: 1、根据许永宁、许可绘制的《圣迹遗址分布图》 [4]:“明光山”在“曹姑坟”的正北略偏西方向,为“壬”;“曹姑坟”在“明光山”的正南偏东方向,为“丙”。 对照“明光山”的位置,“曹姑坟”可称为标准的“壬山丙向”。从风水角度来看,在“曹国坟”的四周,只有“明光山”能称作是它的“主山”——“壬山”。 2、1969年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两位专家对“曹姑坟”进行了清理,该墓为“南北向” [5]。从而在墓向上证实了“曹姑坟”“壬山丙向”之说,证明了“明光山”是“曹姑坟”的风水主山。 3、“斗光山”顾名思义,“斗”用于此处,是指“北方”之意。“光”者,应指明亮、发光之意。 李文忠在撰写《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时,仅说“冷水涧”而未提“斗光山”。“斗光山”之名仅出现永乐年间修纂《明太祖实录》,应与朱元璋二姐生下李文忠时“屋上灼灼有光,见者疑火发,及至,觉异香满室,识者已知其不凡矣”有关。后来,“曹姑坟”营建后,总要为该坟的风水主山起一个吉祥的名字,于是“斗光山”脱颖而出。笔者认为,该山最早出现于李贞去世、与曹国长公主合葬后的洪武十七年。“斗光山”之名,与李文忠出生时的“灵迹”有关,与“曹姑坟”的风水布局有关。 正德《盱眙县志》为了把朱元璋出生地移至盱眙县,借用了李文忠的出生地“斗光山”、并改为“明光山”——因为舅甥二人出生时均有“光”、“火”、“香”之神道之说。于是“斗光山”仅存100余年,便从此销声匿迹了。
(二)“灵迹乡”与“感应乡”地域相连,同时出现于明初,并非巧合 “灵迹乡”成为明代盱眙县最著名的“乡”,它与“二郎庙”、“红罗幛”、“香花涧”等成为朱元璋出生地的“圣瑞”之地。 “灵迹乡”之名,最早出现在李文忠于洪武十四年撰写的《先考陇西恭献王圹志》中。永乐年间刊印的《明太祖实录·李贞传》亦载“灵迹乡”。然而这两条史料均未载“灵迹乡”于何时正式设置,故笔者只能作如下推测:
[1] 李汪晴《明代李贞夫妇墓》,收于安徽省明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明光历史文化集成》,广东,珠江文艺出版社,2006,第423页。
[2] 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第396页。
[3] [明]唐之淳《唐愚士诗》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集部,SK419。
[4] 许永宁主编:《明光出了个朱元璋》,第476页。
[5] 李汪晴《明代李贞夫妇墓》,安徽省明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明光历史文化集成》,第422页。 前文已述,李贞是盱眙县灵迹乡人,后至“临淮县东乡”与朱元璋二姐成婚,并在此住了一段时间。这里的“临淮县”是明朝的地名,在元朝时称“钟离县”。因此,“钟离之东乡”亦可称“临淮县东乡”。 据刘思祥先生考证,李贞所居住的“临淮县东乡”,即“临淮县感应乡”,朱元璋就出生在感应乡燃灯寺附近的金桥坎。 “盱眙县灵迹乡”与“临淮县感应乡”不仅地域相联,而且其名称均与“圣贤”有关。 先看“灵迹”,用于地名,是因为这里有神灵的遗迹、或是圣贤的事迹。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所作《古风》之四三:“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再看“感应”,它实际上是“天人感应”的代称。董仲舒认为,天与人能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朱元璋深信“天人感应”,他说:“自古帝王之兴,皆祖宗积德厚深,格于皇天,钟吉聚庆,乃生帝王,以主天下,传世无极。朕仰承天命,抚驭万方,实由我祖考以来积德所致。” [1]又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朕承天命,以典神天,实由祖宗积德累善所致。” [2]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是祖宗积德的结果。 在中国地名志中,称“感应乡”者极少,称“灵迹乡”者则更是凤毛麟角。更加神奇地是,“灵迹乡”与“感应乡”同时出现于洪武年间,且两地接壤——西为“感应乡”,东为“灵迹乡”,且分于两县——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例。因此,我们只能得出如下结论: 临淮县的“感应乡”与盱眙县的“灵迹乡”是于洪武初年同时命名的。其意为:“感应乡”是朱元璋的出生地,表示天人感应,降下圣主;“灵迹乡”是李贞夫妇的墓地,表示这里曾是圣贤们(朱元璋二姐及李贞、李文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灵迹。
[1]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二月癸亥条,第1913页。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八,洪武二二年十一月己卯条,第2968页。
未完待续,未经本人同意,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