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9|回复: 1

明光岐阳李氏家族的源流与现状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969

帖子

299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95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发表于 2017-1-26 21: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光岐阳李氏家族的源流与现状

   元大德年间,在池水之东韩山南麓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脊,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名叫太平乡①,虽已形成三六九日的集市贸易,但在那天灾人祸连年的年代,人口並不稠密。就在这山清水美钟灵毓秀的地方,住着几户李姓人家,一户李贞,相传南宋时祖辈就居住在这里,往上没有史料可以查考他们的名讳,只是用两个数字来表明他们是第几代和行几。由此,还可以上溯到春秋时的老聃李耳,但非翔实可靠,因此后来李贞的后裔---岐阳李氏族人都把他称为“始祖”或“一世祖”。
    李贞生于元大德六年,由于灾祸频仍民不聊生,娶亲时已逾三十。妻室朱姓名佛女(一说生于九月初九故名重阳姑),是原来住在抹山北朱家的女儿。朱家生有四子二女,佛女是第二女,第四子名朱元璋,就是后来的明太祖。不久,举家迁往燃灯集金桥坎,佛女即从这儿出嫁给李贞,婚后生一子夭折,元至正五年生李文忠。
    元至正十四年(1354)五月,朱元璋在郭子兴起义军中任总管。七月,攻克滁州。这时佛女已经去世,李贞携子李文忠转侧于乱军中已二年,数次濒临于死亡,闻朱元璋在滁州,往投。朱元璋甚喜而收留他父子,“每出征必令李贞居守”,后来李文忠“率师讨伐方国珍,驻守严州(辖今浙江建德、淳安、桐庐一带)屡以征伐事出,贞代留后事。文忠克庐州,以所俘卒送严州,时州空虚,俘卒谋叛,贞大飨其众,醉而缚之,以归应天(今南京),太祖嘉之,授官如其子”(《盱眙县志》)。可见,李贞从至正十四年一直随朱元璋、李文忠担任军中留守,而且屡立战功,因而不断受到封赏。洪武初,加封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加授“镇国上将军”,晋封“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月十二日“薨于京师(今南京)之赐第,享年七十有六,车驾临奠,翌日颁诰命,追封陇西王,谥恭献,卜以是年十二月庚申,归葬盱眙县灵迹乡冷水涧之原”。(以上引文见1968年曹国坟出土的《陇西恭献王圹志》。
    李文忠是岐阳李氏家族的第二代祖先,族人称为“二世祖”,是朱元璋二姐佛女(封曹国长公主)之子,佛女殁时李文忠只十二岁,李贞原由房屋田地都被他“倾产以分给族众”(引自《武靖王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战乱年月家徒四壁,故随父“转徙于乱军中,闻太祖在滁阳,急赴之”。元至正十四年“谒太祖牵其衣,太祖曰:外甥见舅如见娘也,抚为子,命姓朱”(《年谱》)。李文忠在他的遗著《感怀》一诗中也写到“.....十四值兵燹,随父东西游.....幸遇圣明主,训教知谋猷,爱育如亲生,沉恩何以酬,十八总众兵,受策驰貔貅.....”。元至正十七年,李文忠十九岁,即以舍人统帐前亲兵授应常遇春攻克池州,并击败骁将余蛮子等。从此李文忠开始了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活。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龙凤十一年)二月,张世城大将李伯升以二十五万人反攻李文忠驻守的诸暨而遭大败,李文忠转战于江、浙、闽、鄂等地,征骑所到,捷报频传,旌旗指处,所向披靡。至正二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李文忠以战功升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总制严、衢、信、处、诸全(朱元璋改诸暨为诸全)军马。至正二十五年,战功报入朝廷,“太祖之大喜,徵入觐,宴劳弥日,赐御衣名马还镇,复姓李氏”(《年谱》)。二十八岁升浙江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十岁以后远征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追杀鞑靼余孽。洪武三年奉命北征杀击元帝,“以十万人出击野狐岭,至兴和降其守将,进兵察罕脑儿,擒平章竹贞.....时元帝已崩,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新立,文忠谋知之,兼程应昌,元嗣君北走,获其嫡子买的立人剌暨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及宋元玉玺,金宝十五,玉册二,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出精骑穷追至北庆州而还,道兴州擒国公江文清等,降三万七千人,至红罗山又降杨思祖之众万六千余人,献捷京师.帝御奉天门受朝贺,大封功臣,文忠功最,授开国辅运 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都督左柱国,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予世券”。“时赐第子皇城(南京)西华门之津桥②。恭献王自渐移家人居之太祖临幸有加焉”。洪武五年入漠北进军阿鲁洪河(今蒙古共和国鄂尔浑河),穷追残敌,据传全师七夜未离鞍,缷甲后靴内皆虮虱。七月,李文忠以所获故元子孙及军士、家属一千八百余人送至京师,十一月诏班。洪武十年前战事未断,李文忠或驻师防边,或出战迎敌,如擒元太尉伯颜不花,元国公孛罗贴木儿,斩元宗王朵朵失理等。洪武十年五月与李善长总中书省、
大都督府御史台,议军国重事。洪武十二年七月,李文忠掌大都督府事。“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有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太监)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洪武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候华中护医药”,次年二月病重,三月初一黎明,沐浴更衣端坐椅止,至辰时曰:“人之生死如是耶!”遂瞑目而逝,一代气呑山河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殁时仅四十六岁。太祖闻讣震悼不已,辍朝三日。“疑中毒,贬中爵(中,指淮安候华中),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自制祭文遣使致祭。二十日赐诰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及南京功臣庙,塑像载祀位第三,又追封三世公爵,三代祖考皆封王,三代祖妣皆封王夫人,赐葬钟山之阴(现南京太平门外板仓街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近旁,为重点保护文物),清初配享历代帝王庙。(以上引文皆出《武靖王年谱》及《明史》列传第十四)。
     李文忠有三子,长景隆,次增枝,芳英,皆帝赐名。增枝初授熏卫擢前军左都督,芳英官至中都正留守。景隆读书通典故,身长,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更都,太祖数目属之十九年袭爵(《明史》列传第十四)。后来在朱氏家族争夺皇位的战争中为大将军,帅师征战。永乐末年景隆卒,弘治初年,因是李文忠后裔,赐李睿为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增太子太保临淮候,殁后子李濂嗣,诰封昭勇将军增临淮候。李濂卒,子李性嗣,嘉靖十一年诏封临淮候,禄千石。逾年李性卒,因无子有李濂弟李沂绍继封位。李沂卒子庭竹嗣,袭候爵,屡典军提督操江,配平蛮将军印,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庭竹卒,子言恭嗣,守备南京入督军营,累加少保。言恭好学能诗,子宗城少以文学知名,兵封,荐宗城才,授都督签事,册封日本正使,持节往朝鲜迎战倭寇。后子邦镇嗣候邦镇卒子弘济嗣候,官南京守备操江,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太师,至十三世明亡爵绝。十四后清授资政大夫及河北、四川、江西、安徽等省县知事甚多。景隆后裔有谱可查至二十一世,但支离不全,且分布甚广,如北京彰德门外、合肥肥东、安徽和县乌江、出仕四川、江西、河北等省未归在该处定居者已难查其究竟。
     李文忠次子,李增枝,明初任前军左都督。永乐初,遣增枝与景隆,往荆州整肃兵备,抚安军民。增枝各处私立庄田,每庄蓄佃仆无虑千百户。永乐二年(1404)十二月,周藩以前隙核告景隆图谋不轨,增枝与景隆被禁锢私第四十三年,正统十三年始下诏令增枝等启门第,得自便。解禁后增枝迁居合肥,今肥东县白龙镇李大户,原合肥梁北乡金城村,更名李焕,配郝氏,生子三,即李宪、李睿、李旭。至今,李增枝后代,大部分定居合肥周边③。而分布在明光城乡的李氏族人皆系李文忠三子李芳英后裔,李芳英授命中都正留守,驻防凤阳,所以在族中称为“留守支”④。
    明神宗朱翊均于万历年间赐李文忠后裔五言绝句一首:“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共二十字,作为后代取名之辈别,从第十世起用。留守支向明光原籍守始祖墓,房派丁男嫁存殁,生则注册死则题牌,皆供祠堂,清咸丰兵燹毁烂无存,中间六世悉付缺如,故十世以下方有谱可查,第十世为“宗”字辈。
    宗安→邦问→弘滋(长子)→→→祖极(长子)
                弘澡(次子居乡)  祖枢(次子)
                弘淑(三子)→→→祖相(三子,明光李氏族人的祖先)
   李祖相生三子,长子德炆,次子德然,三子德燕,德炆后裔大多都居明光大巷口对面至学堂巷范围内,德然后裔居住在三星街以南至今育红小学以北,德燕后裔众多,分居于方家巷以南之南大街(现中心路,俗称花石大街,)东西小巷,习惯称“街八房,抗战前夕约百户丁壮不少于二百人。⑤
    明光南郊有岐阳李氏宗祠(俗称南大寺),这是维系族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机构 ,大殿三间,供奉李贞以下历代列祖列宗之神龛,两庑宽大窗明几净,惜毁于咸丰年间兵燹:院内有两棵五百年以上的银杏树,粗可数人合围,荫蔽数亩,而毁于大跃进年代(用于建造县委大礼堂即今东方红电影院,现舞台楼板全部是银杏木板)。每年清明,十月朝等节日,城乡数百族人老幼毕集,举行祭祀活动,并备有酒饭供饮宴。这里不以年龄分尊卑,而是根据明神宗所赐那二十字辈份,有白髯的孙儿有童稚的叔父或叔祖。春节期间悬挂李贞、李文忠大幅画像按辈份叩头如仪,东山墙悬挂十三世祖李祖相的画像供明光街八房族人叩祭。各项费用皆由祠堂开支,祠产即属于祠堂的房地租田租收入,有专人管理。以上活动延续到抗战前,日寇入侵后皆废。现祠堂故址已成为明光酒厂工人宿舍及铁路工人宿舍。
    清兵入关后,岐阳李氏那显赫的爵位没有了,只有靠科举而进入仕途,攀登高官厚禄,这一条路是艰辛的,如果说功名相当于现在的学位,清代二百多年中他们也只努力到“监生”(有的监生清钦加国子监祭酒)、“贡生”、“附贡生”、“武庠生”、“国学生”、“太学生”等学位。官衔有“资政大夫”、“知县”、“县丞”、“两淮盐大使”等,。在比例中知县人数较多。清未第十九世孙还有官职,前清称“老爷”。所以第二十世孙中还有尊称为“大少爷”、“二少爷”....的人。十九世孙大都生于清末卒于民初,当然也有稍早或稍迟,街八房第十九世孙中有两个突出人物,一是李泽同字浦青--字卿,《加山文史》第一辑李大柱所撰《李浦青传略》一文已作详细介绍,另一位是李泽恒字月如(见《李公泽恒传略》一文介绍)。他们都生活在清末民初,当时明光系盱眙县之西乡边陲,远离县城,鞭长莫及政令难达。因此,凡地方行政、财政、经贸、武装保卫及应付官匪等一切事务都是地方绅士中选一人总司其职,上述二位老人之道德文章、人品学问为众人所推崇,承担这一新兴集镇全盘重任乃众望所归非他们莫属。因此,从北伐前后直到嘉山县建县的几十年中,这两位老人先后执掌地方大政。虽战乱频繁兵连祸结,皆由于措施得当斡旋有方,不仅度过重重灾难的岁月,而这千年古镇还有所发展。特别是津浦铁路开通后,商业繁荣,人口递增。
   清朝推翻了,新文化思潮也渗入到这个小镇,李氏家族开始了风流云散。废科举兴学校,人们发现通过学校这条路也可以走上仕途或谋求一官半职,殷实户都纷纷送子女入城求学,家境困难,只要成绩优异,“有出息”,家族也可以从祠产内拨给所需费用,如二十世孙李大昶,二十二世孙李永达就是用族中公款培养出来的(李大昶系伪安徽省参议,后投靠国民党部队死于徐蚌会战。李永达是浙大教授,已故)。从学校这条路走出来的人,后来皆在外地定居,莘莘学子贸易贾商,他们的视野扩大了。在外地,尤其是在大城市落户的人随着时间推移而日益增多。
    嘉山县后虽设有行政长官,但明光事仍须明光人管理。有些年,断断续续地有其他姓氏,户族较大的人执掌要职(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但皆为时不久,终究因故难以为继。抗战前明光大政决策是岐阳李氏第二十世孙李大鹏(字云程),日寇入侵时李氏子孙大半离开明光,日寇投降后方相继回籍,这时明光已设县政府和专员公署,而地方事仍得由本地人主持。当时李云程任县参议长,副议长李大宫(字星北)兼任商会会长,明光镇长李大壮(刚中),都是街八房二十世孙,任职直到解放前夕。解放后这些人皆先后故去,李大壮病故台湾。
    1948年面临解放,这个家族进一步风流云散,街八房为远避战火很多人开明光。他们滞留在沪宁及苏皖各市县的较多,是不参与政治活动的人群;少数在国民党军政部门工作的人,有条件的皆远涉台湾;至于留在明光原藉的街八房人已廖若晨星。而明光四乡周边的岐阳家族波动较小,故人口众多生活安定。目前有个粗略估计,这些人虽无显要职务,却都是国家干部或企业职工,也都和当地人有嫁娶关系,入了该地户籍。旅台人中有的已退休,有的仍担任要职或大学教授,学院院长职务。他们每家也都有子女在美国或别国留学,这些年也有人常往来于两岸,有人几乎每年回藉一次。留在明光及四乡的族人已繁衍到第二十五世,人丁尚兴旺,经济都宽裕,虽非户户小康,尚无扶贫对象。乡村小队长、大队长、公社书记(现已改为乡、村两级)等比比皆是,城乡从事中小学教师,行政干部和企业职工者更不乏人,尚有科长局长级别的公务员。族人交往关系已无过去许多特殊的封建伦理的戒律来束缚,而平民化、一般化。虽然仍长幼有序,仍保持同宗亲情。这个家族在鼎盛数百年中,男婚女嫁特别强调门当户对,解放后,一代代女儿已如王谢堂的燕子,而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在封建等级社会,一户普通人家,一跃成为贵族,威风了数百年后,进入人人平等社会,怎能不恢复其原来的面目呢,这是岐阳李氏家族的历史,这也是在中国历史长河泛起的一波涟漪一束浪花。
                              
                        
                                作者 岐阳李氏二十世孙 李大赉 2002年3月8日
                                                           
                                补充 岐阳李氏二十一世孙李国玉 2015年11月1日


      注①:太平乡即今安徽省明光市。太平乡北端的小山在朱元璋诞生时,乡人曾见“火光烛天”后此山即名“明光山”,太平乡集镇因户数日增,逐渐逶迤至山前,太平乡改称为“明光集”。乡人为纪念龙的诞生地,在明光山上建一小庙称为龙庙,明光山由此又称之为“龙庙山”,后经历代兵燹庙宇毁坏无存,笔者幼时有人为之指点此庙之故址,但仅瓦砾废墟而已。
      注②:今南京中山东路明故宫遗址斜对面尚有一条马路名“李府街”,和御道街平行,原岐阳府邸故址现为航天航空大学。
      注③:父亲写这篇文章时因资料短缺,仅以残缺不全的老家谱作参考,对家族史的叙述会有不全面的地方。为让父亲这篇影响甚广的文章不留下遗憾,故对李文忠二子李增技及其后裔的情况作些补充,以还原历史真实面目。
      注④: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在临濠(今凤阳县)营建明中都。洪武三年,在临濠营建了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並于当年十一月任命李文忠为大都督府的最高长官。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下令罢建中都,凤阳从首都的位置降成为“陪京”。古代规制:凡是陪京和行都,必须设置“留守”,其意为“京城留守”。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在凤阳设置了“中都留守司”,李芳英任中都留守司“留守”。明政府对中都留守司的级别作了规定,“留守一人,正二品”。它虽与“六部尚书”同级,其政治资格却要求得更高,非勋戚不拜,皆以国戚充之,勋臣非在戚里,不得与也。
      注⑤:据父亲“残年琐忆”记载,他童年时的明光,仅有一条百米长用条石、碎石铺成的南北大街,岐阳李氏街八房族人大都聚集居住这条街上。父亲记述的地名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文革时期起名的“育红小学”已不复存在,“东方红电影院”因影业萧条也成为旧址。如今南北大街已旧貌换新颜,原来的条石全部拆除,路面重新舖设平整石板,明光最古老的大街今为明光“中心路”。为了纪念明朝功臣岐阳王李文忠,这条路的南端立起牌楼,名为“岐阳门”,中心路两边的门面房屋重新整修,保留明清风格,因此称之为“老街”。
(本文末经许可, 谢绝转载 )               岐阳李氏二十一世孙李国玉  2015 11 11

113

主题

284

帖子

131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8

论坛元老意见之星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家族贵宾热心会员家族之星家族元老

发表于 2017-2-5 20: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迹证明1.jpg 笔迹证明4.jpeg.jpg 笔迹证明2.jpeg.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岐阳李氏文化研论联谊实名QQ群 432208632|手机版|小黑屋|岐阳李氏老三房宗亲总会官网|岐阳王李文忠后裔寻亲联谊网|沪ICP备14027543号-1|   

GMT+8, 2024-3-29 19:23 , Processed in 0.10438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